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几千年就适应了高原,这个物种是如何做到的?

    2019年9月12日,来自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华大基因的研究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研究人员通过对树麻雀高、低海拔种群进行群体基因组比较研究,发现了树麻雀对高原环境的早期适应机制。该项研究丰富了我们对环境适应过程的早期阶段物种基因型和表型协同变化的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的物种新变化。文章标题:《Rapid phenotypic evolution with shallow genomic differentiation during early stages of high elevation adap

    来源:华大科技

    时间:2019-09-26

  • 清华大学程功教授Nature子刊报道调控登革病毒传播关键因素

    登革热是目前世界上传播流行最为广泛的病毒性传染病之一。登革病毒由蚊虫携带并且传播给人。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已有100多个国家及地区出现登革热的感染流行。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世界大约由25亿人生活在受登革热感染威胁的区域,每年有3.9亿人被登革病毒感染或重复感染,有50-100万人入院治疗。登革热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大虫媒病毒性传染病。近20年来,登革热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趋势加剧,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难题。埃及伊蚊及白纹伊蚊是登革病毒在自然界传播的首要媒介。这类蚊虫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但是登革热流行趋势与蚊虫分布不完全一致,登革热的流行存在明显人群及地域性差异。鉴定影响登

    来源:清华大学

    时间:2019-09-24

  • Nature子刊:新一代生物光伏系统

    发展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地球上最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利用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具有重大的科学和现实意义。 光伏发电是太阳能利用的主要形式,其技术核心是利用半导体材料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随着能量转化效率的不断提升和制造成本的不断降低,全球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累计已超过500 GW。但是,部分光伏材料含有毒元素,废弃太阳能电池板总量大且难以回收,且光伏器件制造过程涉及有毒有害化学品的使用。随着太阳能光伏的不断推广使用,其对环境的潜在负面冲击不可忽视。 生物光伏(biophotovoltaics, BPV)为太阳能利用提供了一条生物学路径。生物光伏利用光合微生物(如蓝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9-09-24

  • 华中农大NAR连发两篇文章:APA和SNP等研究领域数据库构建

    华中农业大学信息学院、生物医学与健康学院龚静教授研究团队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IF:11.1)杂志先后发表题为“ncRNA-eQTL: a database to systematically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SNPs on non-coding RNA expression across cancer types”和“SNP2APA: a database for evaluating effects of genetic variants on alternative polyadenylation in human cance

    来源:华中农大

    时间:2019-09-23

  • Genome Biology:poly(A)尾中鸟嘌呤含量调控翻译的新机制

    poly(A)尾对真核生物mRNA具有关键的调控功能,是其稳定性的重要决定元件。尽管poly(A)尾如此重要,在被发现后的几十年里,其序列竟然极少被精确解读过。主要原因在于,扩增简单串联的单核苷酸序列会导致聚合酶滑动,从而造成测序结果的移码和乱码。近几年,一些针对mRNA尾的高通量测序技术逐步建立。例如,PAL-seq通过不同poly(A)长度样品的标准曲线估计待测定mRNA的poly(A)尾长度。Tail-seq则针对二代测序的原始图像数据开发了算法,通过与标准品比较,推断poly(A)尾的长度及序列。人类细胞系中Tail-seq的结果显示:poly(A)尾内存在非A核苷酸(G,U,C),其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9-09-20

  • 南京医科大学教授JEM揭示小鼠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发生的新机制

    多发性硬化症是一类以中枢神经脱髓鞘损伤为病变基础的神经炎症性免疫疾病,全球约有250多万名患者,是青壮年致残性神经疾病之一。大量研究表明,T细胞在发病过程中的异常激活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因此,深入了解多发硬化症T细胞异常激活背后的免疫细胞分子事件对理解该病发生的免疫学机理,进而开发有效诊治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来自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Gasdermin D in peripheral myeloid cells drives neuroinflammation in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的文章,发现细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9-19

  • 一种缺血性脑卒中序级靶向的药物共递送系统

    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是一种由脑动脉血栓栓塞和再灌注损伤引起的高致死、高致残、高复发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目前临床上缺乏行之有效治疗药物。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是唯一经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然而,rtPA存在使用时间窗短,容易造成出血转化以及引起再灌注神经损伤等问题。来自华中科技大学药学院辛洪亮副教授科研团队最新发表研究成果:《序级靶向共递送溶栓剂与神经保护剂增强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作用》(Sequentially Site-Specific Delivery of Thrombolytics and Neuroprotectant for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

    时间:2019-09-19

  • 香港科技大学破解大肠杆菌素致癌机制

    有助推动大肠癌研究 新华社香港9月17日电(记者张雅诗)香港科技大学17日宣布,该校研究团队破解了人类体内大肠杆菌释放的“大肠杆菌素-645”引致大肠癌的机制,有助推动预防大肠癌的研究。据科大研究人员介绍,虽然人类肠道中的大肠杆菌可以帮助消化食物和调节免疫系统,但它们产生的大肠杆菌素是一种基因毒性化合物,能破坏真核细胞中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双螺旋结构,增加患上大肠癌的风险。由于这种化合物浓度低、状态不稳定以及生物合成反应路径过于复杂,科学家一直难以将它复制并找出它损害DNA的机制。科大海洋科学系及生命科学部讲座教授钱培元带领的研究团队,利用崭新的生物合成方式,成功复制大肠杆菌素基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9-09-19

  • 华中科技大学Cell发现全新感受冷的受体蛋白家族

    感知寒冷的能力对生命体至关重要。过度的寒冷刺激,轻则导致动物和人类发生组织损伤(冻伤)和引起疼痛,重则危及生命。为了生存,生物进化出了精巧的感知系统来感受外界的温度变化。尽管经过几十年的深入研究,人们对感知寒冷的分子机制仍然知之甚少。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教育部分子生物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A Cold-Sensing Receptor Encoded by a Glutamate Receptor Gene”的研究论文,发现了谷氨酸受体基因编码感受冷的受体,这是进化上非常保守的全新的感受冷的受体蛋白家族。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9月5日的Cell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为刘剑峰教授和密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9-18

  • 北大学者最新Nature发文:一氧化氮受体sGC的工作机制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是一种化学性质活泼的气体,也是一种神奇的信号分子。一氧化氮信号通路在调节血管扩张、神经传递、血小板凝集、免疫、细胞增殖、线粒体呼吸等生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998年Robert F. Furchgott, Louis J. Ignarro 和 Ferid Murad 由于阐明一氧化氮是一种信号分子而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心血管系统为例,上皮细胞中的一氧化氮合成酶被上游信号激活后会催化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自由扩散至邻近的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结合并激活一氧化氮受体——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sGC),进而催化GTP生成第二信使cGMP。cGM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9-18

  • Nature子刊:IL-17激活NOTCH信号通路,参与细胞增殖

    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是一种中枢神经脱髓鞘疾病,在西方国家较常见,在我国发病人数也呈逐年增加趋势。该疾病通常呈现缓解、复发病程的特点,好发于视神经、脊髓和脑干。目前该疾病还没有较好的治疗方法,现有药物只能缓解、延缓疾病进程,无法根治该疾病。部分该病患者最终出现瘫痪,对生活质量损伤极大。特别是该病多发于青、中年,对家庭、社会均造成巨大的负担。近年来的研究发现,Th17细胞及其分泌的IL-17在该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IL-17如何作用于中枢神经细胞及发挥作用的机制仍不十分清楚。为此,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王晨辉教授发表了题为“IL-17 induced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9-18

  • 徐涛院士组Nature Methods实现分子尺度分辨率光学成像

    Seeing is believing,光学显微镜自1590年由荷兰詹森父子创制伊始,即成为生命科学最重要的研究工具之一。进入21世纪,借助荧光分子,科学家将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提高了一个数量级,由约一半光波波长(250 nm)拓展至几十纳米,并兴起了超高分辨荧光成像技术,用于“看到”精细的亚细胞结构和生物大分子定位,相关工作荣膺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来自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徐涛院士研究组与科学研究平台纪伟正高级工程师研发团队合作发表题为“Molecular resolution imaging by repetitive optical selective exposure”的研究论文,为超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9-09-18

  • Nature子刊:心脏DNA损伤和心力衰竭的新机制

    成年哺乳动物的心肌细胞是终末分化细胞,增殖能力非常有限,而很多外界刺激以及细胞内代谢产物等都会引起心肌细胞DNA损伤,如果损伤的DNA不能得到有效修复,会引起DNA损伤的积累和基因组稳定性下降,进而造成心肌细胞死亡和多种心血管疾病。然而,目前对心肌细胞DNA损伤修复的调节机制还知之甚少。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张岩、肖瑞平团队题为“CaMKII-δ9 promotes cardiomyopathy through disrupting UBE2T-dependent DNA repair”的研究成果(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6-019-0380-

    来源:北京大学

    时间:2019-09-18

  • 香港大学,山东大学Science子刊发现H3K4me3阅读器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作用

    不孕不育在我国育龄夫妇中的发生率已达15%,配子(精子或卵细胞)不能产生或其质量低下是引起不孕不育的重要原因,而精子和卵细胞必须经过减数分裂才能产生,一直以来,减数分裂的分子机制及存在的雌雄差异是研究的热点。来自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生殖医学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山东省立医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The histone modification reader ZCWPW1 is required for meiosis prophase I in male but not in female mice”的文章,发现并解析了组蛋白H3K4me3修饰“阅读器”ZCWPW1在雌雄两性减数分裂中的不同作用。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9-17

  • Cell Res:VEGFA信号通路在血管稳态调控过程中的两面性

    内皮细胞响应信号刺激对血管形态、稳态和功能的调控至关重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VEGFA)自20世纪80年代被鉴定以来,其主要功能之一便是促进血管生长。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潘巍峻研究组发表了题为“Endothelial CDS2 Deficiency Causes VEGFA-mediated Vascular Regression and Tumor Inhibition” 的研究论文,该工作首次揭示了VEGFA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A)信号通路的功能存在两面性,即,VEGFA既可以促进血管新生也可以诱导血管退化,这一过程受CD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9-12

  • 上海交大最新Nature发文:首次揭示核小体对组蛋白修饰酶的调控机制

    MLL复合物是调控基因转录激活的关键表观遗传因子,参与造血系统发育、成脂分化、个体发育等重要生理过程。其基因突变与白血病、Kabuki综合症、自闭症及多种实体肿瘤的病理机制密切相关。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精准医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basis of nucleosome recognition and modification by MLL methyltransferases”,首次揭示了染色质的核小体结构对组蛋白修饰酶MLL(Mixed Lineage Leukemia)复合物的酶活调控及其分子机制,阐明了组蛋白H2B第120位赖氨酸(H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9-11

  • 中外学者Nature:新化石揭示寒武纪大爆发前夕动物的重要演化事件

    身体两侧对称和分节现象的产生是动物演化史上极为重要的事件。分节的出现意味着身体的结构有了分区,功能上也就有了分工。但是,这类体型复杂的动物何时出现?自达尔文以来,一直是古生物学家和演化生物学家关注的焦点。 “寒武纪大爆发”中出现了大量的以三叶虫为代表的具分节的两侧对称动物,因此,寒武纪常被称为“三叶虫时代”,长期以来,大家推测在寒武纪之前的埃迪卡拉纪(中国称为“震旦纪”,6.3-5.4亿年前),它们应该有更加古老的祖先,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可靠的化石证据。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团队陈哲研究员、周传明研究员、袁训来研究员和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肖书海教授在中国三峡地区大约5.5亿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9-09-11

  • Cell Res:三阴性乳腺癌新的分型诊断标记和治疗靶点

    乳腺癌是危害女性健康的第一大恶性肿瘤。其中三阴性 (雌、孕激素受体阴性,生长素受体阴性) 乳腺癌是临床上最难治愈的乳腺癌,尚没有靶向治疗手段。这类乳腺癌占所有乳腺癌的15-20%,具有发病年龄早、恶性程度高、器官转移率高、病人5年存活率最低等特点。三阴性乳腺癌不表达激素受体和生长素受体,对于现有的激素或生长素抑制药物不响应,由于没有特异的分子标记物,目前临床上没有靶点药物和针对性的治疗方法。这类乳腺癌分化程度低,被认为有可能是从干细胞起源的病变。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曾艺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 “Protein C receptor is a ther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9-09-10

  • 浙大学者最新文章发现褐飞虱的“祛黑奥秘”

    体色对于自然界中的生物具有重要的意义,起到了拟态、保护、警戒等作用。昆虫的体色也存在遗传性和可塑性,造就了千姿万态的昆虫世界。褐飞虱是我国和许多亚洲国家当前水稻上的首要害虫,这种昆虫通常虫体体色为黄褐色,但也经常会出现黑色个体,在维持其多样性和生态适应性方面可能起着重要作用。近日,浙江大学农学院的张传溪教授和生科院周耐明教授团队揭示了,一种名为elevenin的神经肽,在褐飞虱体色可塑性发育中发挥关键作用,是褐飞虱体壁黑化的抑制因子。这项研究发现刊登在著名杂志《美国实验生物学学会联合会会刊》(FASEB Journal),论文第一作者为浙江大学农学院博士生王斯亮和王伟伟,通讯作者分别是农学院的

    来源:浙江大学

    时间:2019-09-09

  • Nature Communications发文报道双萘并吡喃酮类化合物的重要功能

    2019年8月8日,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陈卫教授团队联合德国哥廷根大学Petr Karlovsky教授团队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题为“Bis-naphthopyrone pigments protect filamentous ascomycetes from a wide range of predators”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揭示了双萘并吡喃酮类化合物对真菌(丝状子囊菌)自我保护的重要功能及分子机制。土壤真菌不仅在降解植物产生营养物质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土壤中昆虫偏爱的食物营养来源。真菌主要通过表达产生特定蛋白或

    来源:浙江大学

    时间:2019-09-09


页次:535/1560  共31183篇文章  
分页:[<<][531][532][533][534][535][536][537][538][539][54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