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全新双干细胞疗法 助心脏组织再生

    严重心血管疾病有机会诱发心肌梗塞,会对心脏造成永久和危及性命的伤害。包括香港城市大学(香港城大)科学家在内的联合研究小组最近研发出一种多管齐下的方法,通过利用两种不同类型的干细胞,同时修复心脏的肌肉细胞和血管系统。研究结果令人鼓舞,有望为治疗心肌梗塞另闢新径,令重症患者不一定要进行複杂且危险性高的心脏移植,可以多一个选择。心肌梗塞的成因是心肌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足以致命。它导致心肌细胞(cardiomyocytes)永久损失,并使组织结疤,对心脏功能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甚至令心脏衰竭。针对严重心肌梗塞和晚期心脏衰竭的治疗方案有限,而心脏移植是最终的方案,但心脏移植风险与成本均很高,并且受制于有

    来源:EurekAlert中文

    时间:2019-08-13

  •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张玉珍团队发现心血管疾病治疗新靶点

    近日,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心衰研究所暨心律失常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张玉珍教授科研团队传来捷报:团队深入阐明了转录因子在心力衰竭、动脉粥样硬化以及血管再狭窄等心血管疾病中的重要调控机制,并与东方医院纳米医学应用技术研究所的****----成昱教授合作开发出血管内皮靶向性纳米材料,成功实现了血管内皮细胞靶向性基因调控,通过精准调控血管内皮靶基因成功地逆转了病理性心脏重构,有效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研究结果分别刊登在美国心脏病学会(AHA)三大心血管权威期刊:《循环》(Circulation)、《循环研究》(Circulation Research)、《动脉硬化、血栓形成和血管生物学

    来源:同济大学

    时间:2019-08-12

  • 惠利健研究组Cancer Cell公布最大的肝癌细胞模型库和最详细的药物基因组学

    8月1日,国际学术期刊Cancer Cell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惠利健研究组、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李亦学研究组、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张海斌研究组以及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施晓雷等合作的研究成果“A Pharmacogenomic Landscape in Human Liver Cancers”。该研究公布了目前最大的肝癌细胞模型库LIMORE(Liver Cancer Model Repository)及最详细的药物基因组学,为肝癌特异性药物基础与临床研究提供了战略性的体外研究模型。 原发性肝癌异质性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9-08-12

  • Cell Res:凝血因子或有助于对抗多重耐药的超级细菌

    最近发表在期刊《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凝血因子——受伤后参与血液凝固的血液成分——或为对抗多重耐药细菌提供了新策略。多重耐药细菌导致的感染会造成紧急的公共卫生风险,因为目前缺乏对抗这类细菌的有效药物。体内缺乏凝血因子——例如像有凝血障碍的血友病患者那样——与罹患败血症、肺炎等细菌性疾病存在相关性,暗示这些凝血因子可能在凝血的同时也有抗感染的作用。如今四川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发现,凝血因子VII、IX和X除了在凝血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可能还可以对抗革兰氏阴性菌,其中包括像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和鲍曼不动杆菌(Acetinobact

    来源:EurekAlert中文

    时间:2019-08-12

  • iScience:CRISPR-Cas12a蛋白复合体切割双链DNA的动态调控机制

    Cas12a蛋白(又称Cpf1)在哺乳动物的基因编辑中展现出了比Cas9蛋白更高的切割特异性。因此Cas12a切割双链DNA的分子机制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来自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陈春来研究组发表了题为“crRNA和DNA的匹配度对Cas12a蛋白复合体切割双链DNA的动态结构和切割位点的调控”(Conformational dynamics and cleavage sites of Cas12a are modulated by complementarity between crRNA and DNA)的研究论文,利用单分子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single-molecule FRET)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8-12

  • 中科院,复旦大学Molecular Cell揭示RNA甲基化调控母源mRNA稳定性机制

    斑马鱼母源-合子转换 (maternal-to-zygotic transition, MZT)过程伴随着母源RNA和蛋白质的降解以及合子基因组的激活(maternal-to-zygotic transition, ZGA)。已有研究表明多种关键因素通过母源和合子途径促进母源mRNA降解,其中包括合子转录的microRNA miR-430,次优密码子的使用,N6-甲基腺苷(m6A),尿苷化等,但母源mRNA的稳定性维持机制尚不清楚。5-甲基胞嘧啶(m5C)是一种广泛的mRNA修饰,科学家建立了RNA m5C测序技术,揭示了m5C修饰在mRNA的分布图谱规律及其通过细胞核内结合蛋白ALYREF调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9-08-12

  • Stem Cells:组蛋白甲基转移酶SMYD2在调控胚胎干细胞分化中的新作用

    Stem Cells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杨黄恬研究组题为“SMYD2 Drives Mesendodermal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through Mediating the Transcriptional Activation of Key Mesendodermal Gen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组蛋白甲基转移酶SMYD2在人胚胎干细胞(hESCs)向早期中内胚层特化中的重要作用和调控机制。hESCs可在体外模拟体内早期发育过程分化为三胚层及其衍生细胞,是研究人类胚胎早期发育过程的独特模型。hES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9-08-09

  • 胞外基质蛋白ECM1在肝纤维化疾病进展中的调控机制和功能

    国际学术期刊Gastroenter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孙兵研究组与北京首都医科大学贾继东研究组、南方医科大学侯金林研究组以及德国海德堡大学Steven Dooley研究组合作研究成果:“ECM1 Prevents Activation of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Hepatic Stellate Cells, and Fibrogenesis in Mice”。该研究揭示了胞外基质蛋白在维持肝脏稳态以及抑制星状细胞活化过程中的重要功能以及分子机制。 肝纤维化是一个动态的肝脏受损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9-08-09

  • 中国学者最新Nature论文: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全胚层时空分子谱系

    生命作为自然最美的杰作,其诞生过程令人着迷。在早期胚胎发育阶段,受精卵通过细胞增殖和细胞分化形成囊胚;囊胚在子宫着床后经过原肠运动(Gastrulation)形成外、中、内三个胚层。外胚层将发育成机体的神经、皮肤等组织,中胚层将发育成心脏、血液、肌肉和骨骼等组织,而内胚层则发育成肺、肝、胰腺和肠等内脏器官。因此,外、中、内三胚层的形成过程对于胚胎发育的正常进行十分重要,并影响胎儿是否能够顺利从母体诞生。正如英国著名发育生物学家Lewis Wolpert所说:“人生最重要的阶段不是出生和结婚,甚至不是死亡,而是原肠运动。”原肠运动在进化上非常保守,其机制受到精细而严谨的调控,是最为引人入胜的发育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8-08

  • 挑战不可能,NSR最新论文公布一种高效可控三维细胞球正向培养的新策略

    模仿肿瘤微环境体外构建三维细胞球,用于直观观测药物扩散、免疫逃逸和深层治疗,是理解药物与细胞组织作用机制以及评价癌症治疗效果的理想模型。目前受限于材料和方法限制,体外三维细胞培养尚无法突破尺寸和稳定性的制约。近期一项研究提供了一个正向三维尺寸可控细胞球体培养的新策略,可用于药物与肿瘤组织作用机制的在线观察研究。高稳定超双疏表面应用于三维细胞球培养:超双疏表面可长时间阻抗培养液的铺展,使液滴以最小的接触面存在于界面,进而促进细胞自聚集成细胞球。该方法集成了细胞球快速制备、长时间原位观察、生物应用评价和自清洁循环利用等的多种功能。目前体外生物学评价大多是基于单层细胞培养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但真实生理

    来源:中国科学

    时间:2019-08-08

  • 复旦大学发表Nature子刊文章解析关键表观遗传修饰作用机制

    组蛋白赖氨酸甲基化修饰作为最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之一,在不同物种中的功能是相对保守的。不同位点上的赖氨酸甲基化(组蛋白H3第4,9,27,36,79以及H4第20位赖氨酸残基)或是同一位点不同程度的甲基化(me1, me2, me3)代表着不同的染色质状态,进而影响基因的转录。尽管组蛋白赖氨酸甲基化修饰的功能在不同物种中相对保守,但某些修饰在动、植物基因组上的分布模式却存在差异,暗示了植物中存在特殊的组蛋白甲基化修饰的建立机制。来自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董爱武课题组发表了题为“The transcription factor OsSUF4 interacts with SDG725 in pr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8-08

  • 世界首个野生梨基因组图谱组装成功

    8月1日,国际植物学领域权威期刊《植物生物技术杂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在线发表世界首个野生梨高质量基因组图谱。该研究成果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研究员曹玉芬团队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田志喜团队等合作完成。科研人员以山西杜梨为材料,结合PacBio三代测序、Bionano光学图谱、Hi-C技术,组装了高质量的杜梨参考基因组序列,是我国在梨基因组学研究领域又一重大研究进展。论文第一作者、果树研究所董星光博士介绍,杜梨基因组组装大小为532.7Mb,contig N50为1.57Mb,共有59,552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和247.4Mb重复序列

    来源:科学网

    时间:2019-08-08

  • 食物可以改变基因?武大学者最新研究发现动物食性转变的指示基因

    食物真的可以改变基因吗?对这个问题不支持的人会回一句:吃猪肉会不会变成猪?答案当然是不可能,但是食物可以改变基因,回答却是可能的,答案就藏在漫漫的进化长河中。有一种假说认为,海藻糖酶是一种二糖酶,可以特异性地降解食物成分中的海藻糖。昆虫体内含有较多的海藻糖,而脊椎动物和植物的组织基本不含或者含有很少的海藻糖。因此,海藻糖酶对于食虫哺乳动物非常重要,不可或缺;对于其它食性的哺乳动物,可能不太重要。为了检验这个假说,来自武汉大学生科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Trehalase gene as a molecular signature of dietary diversification in ma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8-07

  • Molecular Cell最新论文揭示放射损伤修复调控新机制

    染色体的完整性和遗传信息的精准传递对于细胞以及个体而言至关重要,而放射损伤所导致的DNA双链断裂会直接导致染色体的断裂、丢失和重排,如不能及时修复则会导致细胞的死亡或者癌变。MRN(MRE11/RAD50/NBS1)复合体在放射损伤修复通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该复合体作为DNA损伤的“感应器”最先识别DNA双链断裂的位点:一方面,MRN可以引起ATM磷酸化级联反应,激活细胞周期检验点;另一方面,MRN作为具有催化活性的核酸酶,直接参与DNA损伤的修复过程。MRN中的任何一个成员的缺失和突变都会导致基因组的不稳定性和疾病的发生,例如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样疾病等。因此,MRN复合物的活性必须受到

    来源:北京大学

    时间:2019-08-07

  • 窦科峰、秦鸿雁最新论文:重要癌症通路互作调控TAMs参与肝癌进展

    生物通报道:肝细胞癌(HCC)正在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但现有的治疗手段大多收效甚微,寻找新的有效治疗手段已迫在眉睫。肿瘤中浸润的巨噬细胞称为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在HC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已成为富有前景的HCC治疗靶标。而HCC TAMs依照起源的不同分为单核细胞来源TAMs(moTAMs)和肝脏组织定居巨噬细胞KC样TAMs(kclTAMs)。Notch通路在moTAMs的分化发育和功能可塑性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对于kclTAMs的作用尚不清楚。来自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肝胆外科的窦科峰教授研究团队与基础医学院医学遗传学与发育生物学教研室秦鸿雁教授课题组合作,发表了题为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8-06

  • Cell Systems:非整倍体细胞增殖缺陷的新机制

    非整倍体变异通常是指染色体非成套的数目变异。动植物的非整倍体通常会表现出严重的表型缺陷,往往导致胚胎致死,即使有幸存活也大多发育迟缓个体矮小。人类中最为典型的例子是唐氏综合症,由二倍体(2n)背景下21号染色体增加一个拷贝所导致。过量表达的蛋白复合体是复杂非整倍体(2n+x)细胞增殖缺陷的重要机制 另外,非整倍体变异是肿瘤的标志性特征,超过90%的肿瘤细胞都是非整倍体。尽管非整倍体的严重表型缺陷一直以来被研究者广泛关注,其机理尚未完全解析——特别是目前的研究只涉及单条染色体加倍所产生的2n+1非整倍体,而以肿瘤细胞为代表的复杂非整倍体变异(由多条染色体数目变异而引起2n+x非整倍体)影响细胞增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8-06

  • Gut:人体口腔菌群的稳定性和动态变化规律

    最新研究发现大多数口腔细菌能在肠道定植,像类风湿性关节炎、IBD和结直肠癌等患者肠道中富集的细菌很多来自口腔。而且,微生物由口腔沿着消化道异位定植是一个频繁且连续的过程。这些研究不仅强化了口腔与肠道之间的联系,也激发了关于疾病起源于口腔、肠道亦或两者皆有的讨论,也引起了人们对于口腔菌群、小生境及口腔健康维护的重视。不仅如此,将口腔菌群用于消化道或其它疾病的辅助诊断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赵方庆团队题为“Tracing the accumulation of in vivo human oral microbiota elucidates microbial com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8-06

  • 方方、饶毅课题组合作发表最新论文:视觉轮廓整合效应的基因分析

    2019年7月30日,Europe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欧洲人类遗传学杂志》)刊发了北京大学方方实验室和饶毅实验室合作发表的研究论文“Heritability of human visual contour integration — an integrated genomic study”,报道了他们在利用基因组学方法探索人类视觉轮廓整合能力的生物基础方面的重要进展。论文第一作者是饶毅实验室的博士毕业生朱子建和陈碧清、方方实验室的博士毕业生娜仁。轮廓整合(contour integration)指视觉系统将视野中物理上不连续的刺激整合起来形成整体知觉的过

    来源:北京大学

    时间:2019-08-06

  • NIBS邵峰最新发表Cell文章:利用沙门氏菌效应蛋白揭示异源自噬机制

    真核细胞通过选择性自噬的方式识别胞内病原体的过程称为异源自噬(xenophagy)。异源自噬在宿主天然免疫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关于异源自噬发生的分子机制一直是领域内研究的热点问题。虽然已有众多假说被提出,但由于现有模型中异源自噬发生比例低等问题的存在,使得人们很难判断假说的正确性。来自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A Bacterial Effector Reveals the V-ATPase-ATG16L1 Axis that Initiates Xenophagy”的文章,报道沙门氏菌编码的效应蛋白SopF可以特异抑制异源自噬,敲除sopF基因后沙门氏菌可高效诱导异源自噬的发生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8-05

  • 清华大学,中科院联合发表Science:
    硅藻光系统II-捕光天线超级复合体原子水平三维结构

    硅藻是海洋主要的浮游生物之一,贡献了地球上每年原初生产力的20%左右,且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些特征与其光系统(Photosystem,PS)以及外周捕光天线的功能密切相关。不同于绿藻和高等植物,硅藻PSII的外周捕光天线是结合了岩藻黄素和叶绿素a/c的蛋白(Fucoxanthin Chl a/c binding proteins,FCPs),具有强大的蓝绿光捕获能力和快速光适应能力。然而硅藻FCPII天线蛋白的结构及其与PSII核心复合体的结合方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并不清楚,因此硅藻PSII-FCPII超级复合体的能量传递、转换和光保护机制也未得到阐明。中国科学院植物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9-08-05


页次:538/1560  共31183篇文章  
分页:[<<][531][532][533][534][535][536][537][538][539][54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