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华东师范大学Nature子刊报道超分子荧光调控新进展

    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徐林教授课题组在超分子荧光调控领域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利用光诱导电子转移(Photo-induced Electron Transfer, PET)和分子内电荷转移(Intramolecular Charge Transfer, ICT)的精准调控策略,通过PET和ICT转换克服重金属配位组装对荧光淬灭的不利影响并实现组装后荧光量子效率提高以及波长位移放大,实现“组装不利效应”向“组装有利效应”的转变,从理性层面指导高荧光量子效率、宽程发射的超分子荧光金属组装体的设计与构筑。研究成果以“Switchable organoplatinum metallacycles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

    时间:2019-10-25

  • 微生物所高书山课题组破解过氧化氢酶参与天然产物生物合成机制

    麦角生物碱类化合物最早于上世纪从真菌中分离得到,并广泛产生于多种曲霉和青霉,被誉为最重要的临床药用分子和天然毒素(图1A),在欧美市场上被广泛用来治疗癌症、偏头疼、产后大出血和帕金森症,FDA批准的上市药物有12种。研究表明,麦角生物碱结构中的Ergoline四元环是该类化合物的药效团,它与神经递质的结构比较类似,可以特异性结合人脑中的各种神经递质受体。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药效团Ergoline环中的C环生物合成机制一直是各国科学家的研究重点,在该领域发表了大量论文,前辈科学家的研究证明了EasC和EasE两个蛋白参与了C环的生物合成(图1B),但是具体的分子生物学与酶学机制仍然没有解析清

    来源:中科院微生物所

    时间:2019-10-25

  • 我国科研人员实现超高密度微藻异养培养

    新华社武汉10月24日电(记者谭元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国家投资开发公司微藻生物科技中心与暨南大学科研人员组成的联合团队,近期实现超高密度微藻异养培养,突破了微藻大规模工业化应用的关键瓶颈。微藻是单细胞生物,可以用作生产能源、食品、饲料的原料,在工业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异养培养是一种新型的微藻生物质生产方式,与传统的光自养培养相比具有效率高、可控性高、易于工业化生产的优势。受技术水平所限,当前微藻在异养培养条件下能够达到生物量浓度仍然很低,制约了微藻的工业化应用。上述联合团队的科研人员以一株可异养培养的富油栅藻为研究对象,通过过程优化,尤其是精准的葡萄糖浓度控制这一关键技术的突破,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9-10-25

  • PNAS:溶酶体功能在调控细胞静息状态深度及与老化关系中的作用

    2019年10月21日,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生命科学学院白凡课题组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姚广课题组合作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题为“Graded regulation of cellular quiescence depth between proliferation and senescence by a lysosomal dimmer switch” 的研究论文,首次揭示了溶酶体功能在调控真核细胞静息状态深度(quiescence depth)中扮演“调节开关”的重要角色,同时也阐释了细胞静息状态加深与衰老过程分子机制上的一致性。该研究成果对于理解

    来源:北京大学

    时间:2019-10-24

  • 中科院郭惠珊研究组揭示土传病原真菌逃避寄主免疫的新机制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的郭惠珊研究员团队在Nature Plants在线发表了题为“Deacetylation of chitin oligomers increases virulence in soil-borne fungal pathogen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土传维管束病原真菌逃避几丁质寡糖诱发免疫的分子机制。 几丁质是真菌细胞壁的重要组分之一,病原真菌在侵染寄主过程中释放的几丁质寡糖作为一种病菌分子模式PAMP(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被寄主具有LysM 结构域的膜受体CERK(receptor chitin elicito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9-10-24

  • 郎靖瑜研究组揭示胸苷酸合成酶抑制剂药物敏感性预测标志物

    2019年10月21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郎靖瑜研究组在国际学术期刊EBioMedicine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MYC predetermines the sensitivity of gastrointestinal cancer to antifolate drugs through regulating TYMS transcription”。该研究揭示了癌基因MYC对胸苷酸合成酶(Thymidylate synthase, TYMS)的转录调控作用,为化疗药物胸苷酸合成酶抑制剂的临床精准化应用提供了新线索。胸苷酸合成酶是传统抗肿瘤药物研发最重要的药靶之一。作为体内唯一负责从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

    时间:2019-10-24

  • 中科院许智宏院士等发表“植物细胞全能性和再生”综述论文

    10月9日,《中国科学-生命科学》期刊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许智宏院士、徐麟研究员、王佳伟研究员,联合山东农业大学张宪省教授、苏英华教授、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胡玉欣研究员联合撰写的题为"植物细胞全能性和再生"的综述论文。再生是指生物体的组织或器官在受损或胁迫后自我修复或替换的过程。植物强大的再生能力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和园艺技术中,例如扦插繁殖、嫁接技术和组织培养等。细胞全能性和多能性是植物再生的细胞学基础。2005年, Science杂志公布了125个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其中植物细胞全能性被列为最重要的25个科学问题之一。植物体细胞的命运如何在激素作用下进行重编程,通过细胞分

    来源:中科院植生所

    时间:2019-10-24

  • 中国科技大学Nature Immunology发文:癌细胞逃脱自然杀伤细胞免疫监视的新机制

    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 NK cells)是一种效应性淋巴细胞,在人体抗肿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仍然有一些肿瘤细胞能够逃避机体NK细胞的攻击,逐步发生发展,侵袭转移,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其机理有待进一步探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学院魏海明教授和田志刚教授课题组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钱叶本主任合作,发表了题为“Mitochondrial fragmentation limits NK cell-based tumor immunosurveillance”的文章,发现肝癌中浸润的NK细胞线粒体发生断裂,自身其抗肿瘤功能丢失,这揭示了一种肿瘤免疫逃逸的新机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10-23

  • Nature子刊:肠道共生病毒维持肠道粘膜免疫稳态的作用和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科院天然免疫与慢性疾病重点实验室和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周荣斌、江维、朱书教授课题组合作在Nat Immunol发表了题为“Commensal viruses maintain intestinal intraepithelial lymphocytes via noncanonical RIG-I signaling”的研究论文,率先发现肠道内的共生病毒对维持肠道免疫稳态发挥重要作用,并揭示了其发挥作用的细胞和分子机制。人体肠道、肺部、皮肤等组织存在大量的共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等。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这些共生微生物已经成为人体的一部分,在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10-23

  • 中国肿瘤基因图谱计划肺癌课题启动

    日前,科技日报记者从获悉,《中国肿瘤基因图谱计划》肺癌课题项目启动。该课题负责人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主任、教授支修益介绍,《中国肿瘤基因图谱计划》由国家人类遗传资源中心组织,由具有肿瘤单病种临床诊疗特色的医院与高新技术企业共同协作,共同绘制中国肺癌基因图谱,为建立标准化的肿瘤多基因检测提供科学依据。支修益表示,为达到基于精准医疗的肿瘤早诊早治,需要切实响应《“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研发新的药物和新的技术,收集中国人群验证数据。《中国肿瘤基因图谱计划》是“健康中国2030”的品牌项目,可以为我国肺癌防控提供精准医学的数据支持,在《中国肿瘤基因图谱计划》课题项目的要求之下,参与中心如何

    来源:科技日报

    时间:2019-10-23

  • 同济医学院最新Cell封面文章报道全基因组测序大型群体遗传学成果

    大规模人群的全基因组测序研究有助于理解人类演化和迁徙的历史,以及发现与疾病相关的遗传变异。人类的遗传变异绝大部分为罕见变异,只出现在特定人群中。例如,国际千人基因组项目发现的8千多万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中,大约90%的最小等位基因频率(MAF)小于0.05,且86%仅出现在单一大陆人群中。然而,现有人类基因组学研究以及公共数据库的样本绝大部分来自欧美人群,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并不完全适用于非欧美人群,严重限制了精准医学的实施和推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新加坡基因组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Large-Scale Whole-Genome Sequencing of Three Di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

    时间:2019-10-22

  • Nature子刊等多篇文章:非编码RNA代谢新机理及生理功能

    MicroRNA (miRNA)通常以“成熟体”的形式发挥作用,成熟的miRNA来源于miRNA初级转录本(Primary-miRNA)。在细胞中,通过两次酶促反应,miRNA初级转录本被加工形成miRNA duplex, miRNA duplex包含两条“臂”,其中一条“优势臂”进入RISC复合物发挥调控功能,成为成熟  miRNA;另一条“臂”通常情况下趋向于被降解,称为miRNA*。此生物学过程被称为“miRNA臂选择”,是miRNA代谢的重要过程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在特定情况下miRNA和miRNA*可以同时存在。然而,当两臂同时存在时二者之间关系如何以及二者如何发挥功能尚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10-22

  • 南京大学卢山教授Plant Cell发现叶绿体发育调控新机制

    对于植物而言,“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 it was the season of Darkness”恰当地描述了种子萌发后的两难处境。在黑暗中萌发的子叶只含有叶绿体的前体形式,即黄化质体(etioplast)。当子叶露出土壤遇到阳光,细胞开始合成叶绿素并组装类囊体作为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从而将黄化质体转变为叶绿体,以此支持植物的自养生活。在这个过程中,类囊体的组装依赖于叶绿素的先行合成。然而叶绿素自身具有很强的光活性。如果叶绿素过早合成,阳光又会对转变中

    来源:南京大学

    时间:2019-10-22

  • 中科院王跃祥研究组合作发现胃肠道间质瘤恶性进展的新机制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长征医院联合转化医学中心王跃祥研究员带领其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解析了胃肠道间质瘤恶性进展的新机制,鉴定出位于22号染色体的主要抑癌基因,解析了DEPDC5 抑癌基因的失活是间质瘤恶性进展的重要分子机制,提供了区分间质瘤恶性程度的分子标记物,为间质瘤的精准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该转化医学研究成果于2019年10月22日在国际学术期刊Proc Natl Acad Sci USA(《美国科学院院刊》)在线发表。  人类的恶性肿瘤依据病理学分为癌、肉瘤、白血病、淋巴瘤和黑色素瘤等类型,每一类型肿瘤都有其特定的癌症基因。胃肠道间质瘤是最常见的肉瘤,它的主要癌症基

    来源: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

    时间:2019-10-22

  • 找到了!胡椒那么辣的原因

    胡椒为什么辣?胡椒碱含量的高低决定了胡椒的辛辣程度。10月16日,中国科学家宣布找到胡椒碱的来源,以及哪些基因对胡椒“辣”味机制至关重要。《自然-通讯》杂志发表的这项最新成果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饮所联合华中农业大学、马来西亚科学院等7家单位完成。他们绘制了我国胡椒栽培种“热引1号”染色体级别精细基因组图谱,这是木兰亚纲胡椒目首次报道基因组组装的物种;综合解读了胡椒的基因组特征,物种进化位置;并对胡椒碱合成代谢网络和关键基因及其基因家族进行深入研究,为被子植物演化及胡椒碱生物合成提供了新的见解。胡椒是木兰亚纲胡椒目胡椒科胡椒属的热带木质藤本植物,素有“香料之王”“黑色黄金”的美誉,在人类历史文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9-10-22

  • 中国学者发表Science,Cell Res等多篇文章全面解析非洲猪瘟病毒

    生物通综合:非洲猪瘟病毒起源于非洲,家猪感染致死率近100%,对家猪饲养产业乃至民生经济都有重大的威胁。非洲猪瘟病毒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从非洲迅速传播到了欧洲,南美洲以及亚洲的一些地区。2018年8月我国东北地区发现非洲猪瘟病病毒感染,很快病毒传播到全国大部分地区,造成超过千亿人民币的经济损失。目前紧迫需要研发有效的疫苗和防疫手段控制及预防非洲猪瘟病毒。应国家之急需,由清华大学北京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及北京生物结构前沿研究中心牵头,联合北京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上海巴斯德所等单位十几个研究组于2019年4月开始非洲猪瘟病毒攻关研究。9月,清华大学向烨团队在Cell Resea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10-21

  • 华中科技大学Nature子刊最新发文:精子发生过程中为何出现转座子沉默

    哺乳动物转座子(TEs)是一类可以在基因组自主移动的DNA片段,它们散在分布在基因组周围以及基因组内部,占据将近50%的人类基因组。在哺乳动物的长期进化过程中,TEs的活性和结构有利于基因组的的多样性。然而,在短期内,TEs激活也可威胁基因组完整性,进而导致肿瘤发生、病理性发育以及不育的发生。因此研究雄性生殖细胞中转座子的沉默机制对治疗男性不育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生殖健康研究所袁水桥教授发表了题为“UHRF1 suppresses retrotransposons and cooperates with PRMT5 and PIWI proteins in male g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10-21

  • 饶子和/王祥喜/歩志高研究团队合力解析非洲猪瘟病毒颗粒精细三维结构,助力新型疫苗开发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家猪、野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动物传染病,所有品种和年龄的猪均可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可达100%。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也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2018年8月3日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通报我国首例非洲猪瘟疫情,随后病毒很快传播到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紧迫需要研发有效的疫苗和防疫手段,用于控制及预防非洲猪瘟疫情。  非洲猪瘟病毒是一类古老的病毒,早在1921年在非洲肯尼亚首次发现,至今有约100年的历史。近百年来,非洲猪瘟病毒从非洲传播至欧洲、南美洲、亚洲等多个国家。近一年来,非洲猪瘟病毒传播速度明显加快,呈现愈

    来源:中科院生物物理所

    时间:2019-10-21

  • 北京大学、Salk研究院最新Cell:首次从单个细胞获得胚泡状结构

    生物通报道:从学校毕业,找到第一份工作,然后结婚,这些都是我们人生中的重要事件,但其实还有一些最重要的事件发生得更早:在精子使卵子受精,细胞开始分裂的头几天。前100个细胞(统称为胚泡blastocyst)的组织方式对怀孕是否成功,器官如何形成,甚至对以后的疾病(例如老年痴呆症)具有深远的影响。但是,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还没有很好的方法来模拟胚泡的形成方式。近期,北京大学第三医院、Salk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第一次从单个培养细胞中获得了小鼠胚泡状结构,即“blastoid”,从而避免了实验过程对天然胚胎的需求。这一研究发现公布在10月17日的Cell杂志上,这些培养的​​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10-18

  • Cell Res:RNA甲基化调控R-loop形成及转录终止

    R环(R-loop)是一种由DNA:RNA杂合链和单链DNA组成的特殊染色质结构,在原核和真核生物的基因组中分布广泛且普遍存在。R环在很多关键的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包括染色质修饰、转录调控、DNA损伤修复以及基因组稳定性等,但其精确调控机制尚不清楚。m6A修饰作为信使RNA上丰度最高的修饰类型,广泛参与哺乳动物的发育、免疫、干细胞更新、脂肪分化、以及肿瘤生成和转移等生命过程。然而,目前尚不清楚m6A是否能作为R环中RNA组分来特异调控R环水平,进而发挥各种生物学功能。近期,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孙前文课题组与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杨运桂课题组、任捷课题组合作研究发现m6A能稳定R环的形成,进而

    来源:清华大学

    时间:2019-10-18


页次:532/1560  共31183篇文章  
分页:[<<][531][532][533][534][535][536][537][538][539][54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