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浙江大学最新发表Nature文章

    晶莹透亮的各类碳酸钙晶体是每个自然博物馆里必备的展品,但它们的形成要历经千万年的地质积淀。如果用目前人工方法来制造碳酸钙,往往只能得到微米大小的白色粉末。不过,浙江大学化学系唐睿康教授团队的一项最新成果,可以迅速在实验室里得到厘米尺寸的碳酸钙晶体大块材料,并且这些碳酸钙的制备过程有很强的可塑性,可以像做塑料一样按照模具形状长成各式模样。用这种全新方法做出来的材料具有结构连续、完全致密的特点,在3D打印和物质修复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北京时间10月17日,这项研究正式发表在国际顶级杂志《自然》(《Nature》)上,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刘昭明博士,通讯作者是唐睿康。“此前,在无机化学和高分子化学

    来源:浙江大学

    时间:2019-10-18

  • Science Advances:酶定向进化的超高通量筛选领域新进展

    岩藻糖基化是生物体内一类常见的糖基化修饰,在血型决定、免疫调控、神经发育以及肿瘤发生等生理过程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含岩藻糖的糖链结构不仅可以作为肿瘤诊断的关键分子标记,或作为潜在的抗肿瘤糖疫苗药物,或作为益生元广泛应用于婴儿配方奶粉、功能性食品、食品添加剂以及保健药品等领域。自然界的岩藻糖基化反应由岩藻糖基转移酶(Fucosyltransferases, FucTs)催化,但催化活性通常较低,极大的限制了岩藻糖类的大规模应用。酶定向进化技术是指通过在实验室模拟自然进化的过程,进而有效改善酶的性能。由于其在酶工程领域的重要作用,定向进化技术获得了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10-17

  • 国内首篇!安诺 Sequel II测序成果在线发表于Cell Research

    2019年10月7日,来自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杨鹏、高绍荣和王译萱研究团队于Cell Research(IF=17.848)上在线发表题为Precise temporal regulation of Dux is important for embryo development的文章,揭示了Dux的精准调控是早期胚胎发育的关键但非必要条件,并利用三代Sequel II测序证实了Dux-KO小鼠中的大片段缺失。这也是国内首篇使用Sequel II测序数据发表的文章,安诺基因在本次研究中承担了三代重测序的工作。样本选择Dux-KO小鼠的肝脏和肌肉组织测序策略PacBio Sequel II

    来源:安诺基因

    时间:2019-10-17

  • 王勇、张鹏研究组合作揭示二萜糖基转移酶SrUGT76G1的催化机制

    2019年9月28日,Plant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勇研究组与张鹏研究组的合作研究成果“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the Catalytic Mechanism of a Plant Diterpene Glycosyltransferase SrUGT76G1”。该研究详细阐释了二萜类化合物糖基转移酶SrUGT76G1的底物识别与催化的分子机制。糖基转移酶介导的天然产物糖基化是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中最广泛存在的一种修饰方式,也是植物细胞维持代谢平衡的主要机制之一,决定了次级代谢产物的水溶性、生物活性、稳定性、毒性

    来源:中科院植生所

    时间:2019-10-17

  • 纳米反应器作用让胰腺癌检测“快准稳”

    胰腺癌致死率较高,在美国高达98%,有效的早期诊断可将胰腺癌五年生存率提高到67%。但目前针对胰腺癌的筛查只能是通过检测血液中CA19-9等特定蛋白生物标志物,仅能发现约30%的特异性,如何解决胰腺癌在临床检测中时间长、特异性差、早期精准检测难等难题倍受学界关注。经过多年研究,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刘健研究员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钱昆研究员团队合作,创新性的提出将多功能氧化硅铂基纳米反应器应用于胰腺癌检测中。检测结果显示,其检出的标志物特异性高达92%,实现了代谢物的即时检测和分子分型,这不仅为纳米反应器在医学诊断应用中提出了新思路,还为胰腺癌患者的代谢变化提出了新见解,对疾病的精确诊断提供了潜在可能。

    来源:科技日报

    时间:2019-10-17

  • 福州大学唯一通讯单位发表Nature子刊文章:DNA损伤修复分子新机制

    生物体包括我们人类每天都会受到的紫外线辐射、自由基和其他化学物质的诱变造成体内遗传物质DNA的损伤,即使没有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细胞自身进行分裂时DNA的复制也会产生错误。而即便如此,为什么绝大部分生物体仍然可以维持其基因组的稳定性而正常生存呢?研究发现,机体内拥有一套保卫系统能够时刻监视并修复着DNA。201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正是颁给了在分子层面上研究这种DNA修复机制的三位科学家。2019年10月14日,福州大学,生物药光动力治疗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林忠辉教授研究团队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Basis of Sequence-specific Holliday Junct

    来源:福州大学

    时间:2019-10-16

  • PANDAS复合物在piRNA调控异染色质形成的分子机制

    转座子(transposon)由冷泉港实验室Barbara McClintock(诺贝尔奖)首先在玉米中发现。转座子又被称为“跳跃基因”,类似于内源性病毒,能够在宿主基因组中“复制和粘贴”自己的DNA,以达到其自我“繁殖”的目的。转座子的“跳跃”可能会产生基因组不稳定性,并导致动物不孕不育。有多种调控机制沉默转座元件并维持基因组完整性,例如组蛋白修饰和DNA的甲基化等。为了抵抗转座子,动物的生殖系统进化出了一类小非编码RNA——piRNA(Piwi-Interacting RNA)——来严格调控转座子的表达。概念上,真核生物的piRNA通路在功能上类似于原核生物的CRISPR系统。piRNA簇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10-16

  • 北京基因组所合作揭示RNA甲基化调控R-loop形成及转录终止机制

      R-loop是一种由RNA:DNA杂合链和单链DNA组成的特殊核酸结构,在原核和真核生物的基因组中分布广泛且普遍存在。R-loop在很多关键的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包括染色质修饰、转录调控、DNA损伤修复以及基因组稳定性等,但其如何被精确调控的机制尚不清楚。m6A修饰作为信使RNA上丰度最高的修饰类型,广泛参与哺乳动物的发育、免疫、干细胞更新、脂肪分化以及肿瘤生成和转移等生命过程。然而,目前尚不清楚m6A是否能作为R-loop中RNA组分的本源特征来调控R-loop水平,进而发挥各种生物学功能。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杨运桂、任捷与清华大学生科院孙前文团队合作研究,发现m6A能稳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9-10-16

  • 同济大学第一单位发表Cell文章:证实生殖细胞应对病毒入侵的免疫应答机制

    基因组中普遍存在着一类跳跃基因,被称为转座子或跳跃子,它们绝大部分来源于几十万年前甚至数百万年前的病毒入侵,虽然接受了宿主基因组的教化,却仍未泯灭入侵的本性,时不时在基因组中四处找地占座。这种转座行为可能会影响基因组的稳定性,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如发生在生殖细胞中,则导致不育。在百万年的斗争中,生殖细胞进化形成了一类长度仅24-32碱基的小RNA,被称为piRNA,可以抑制转座子的转座行为。如果说抗生素是有机体抵抗细菌入侵的强力武器,那么piRNA是病毒入侵后生殖细胞中产生的护卫队。但piRNA如何应对病毒入侵的机制仍然不得而知。10月10日,同济大学客座教授翁志萍联合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医学院

    来源:同济大学

    时间:2019-10-15

  • Cell Res:Dux在早期胚胎发育胚胎基因组激活中的作用

    合子基因组激活(zygotic genome activation, ZGA)是受精卵获得全能性的必要条件之一,但是由于哺乳动物早期胚胎数量少的限制,ZGA过程的关键因子及具体调控机制还不清楚。近来,三个课题组在Nature Genetics 同时发文三报导了Dux/DUX4转录蛋白可能是激活小鼠ZGA和人ZGA的关键因子。这三篇研究论文主要发现在肌肉细胞或ES细胞中过表达Dux/DUX4会激活一部分ZGA基因,但是Dux在体内胚胎发育中的作用还不清楚。同济大学高绍荣教授课题组与杨鹏教授课题组合作在Cell Research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Precise temporal regulat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10-15

  • 刘兴国、裴端卿等人再发新文 揭示iPS重编程因子解锁异染色质之谜

    2006年,日本科学家Yamanaka成功利用转录因子Oct4、Sox2、Klf4将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诱导成了多能性干细胞(iPSC)。染色质分为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前者处于伸展状态,有转录活性,后者处于聚缩状态,无转录活性,两者的相互转换是细胞命运转变的关键。与体细胞相比,多能干细胞的染色质呈相对松散开放的状态,异染色质少。因此,体细胞重编程过程需要发生染色质的重塑才能成功诱导出iPSC来。许多研究团队在不同侧面的分子水平描述了重编程过程中染色质的变化。然而,哪个(些)重编程因子行使着解离体细胞的丰富异染色质的功能却还未被阐明。来自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的刘兴国研究组和裴端卿研究组发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10-14

  • 中国学者研发无创眼内基因药物递送载体

    中新网上海10月11日电 (孙国根 陈静) 慢性眼底疾病是导致人们视力严重受损甚至失明的主要原因。记者11日获悉,经过近8年攻关,复旦大学药学院魏刚教授研究团队在无创眼内基因药物递送研究领域获重要进展,对治疗致盲性慢性眼底疾病有重要意义。该成果已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纳米快报》(《Nano Letters》)上。据魏刚介绍,遗传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母细胞瘤、老年黄斑变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慢性眼底疾病是导致人们视力严重受损甚至失明的主要原因。当下,治疗此类疾病采用的方法是,将获准应用于临床的眼科基因药物,通过眼内注射方法给药。这位专家表示,但由于基因药物分子量大、亲水性强,眼球的特殊保护机

    来源:中新网

    时间:2019-10-14

  • 中国科学家研制出微型“血栓探测器”

    新华社南京10月11日电(记者陈席元)把一块特殊的生物材料,制成仅有正常血管十分之一厚的柔性传感器,将其贴在血管或心脏周围,就可在体外设备清晰记录血栓形成初期、中期和末期全身血压的细微变化,精准确定血栓位置。记者11日从南京理工大学获悉,该校化工学院冯章启教授课题组原创的这项技术取得阶段性突破,并已完成动物临床医学评价,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纳米》(ACS Nano)上。心血管疾病是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对这类疾病进行预测与术后跟踪,是临床有效诊疗的关键。然而,目前各类分子筛查和影像学技术仍缺乏精准识别功能,冯章启课题组的新技术就试图破解这一难题。据论文第一作者李通博士介绍,课题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9-10-14

  • 浙大学者Nature Neuroscience发文:磁遗传学研究的困惑和前景

    利用磁场控制细胞或生物体具有巨大的研究和医疗潜力,因为这是一种比光遗传学和化学遗传学侵入性更小、更快速的方法。2016年发表在《自然》的研究表明,通过基因工程在神经元中特异表达铁蛋白(Ferritin)与Trpv1通道(温度敏感蛋白)的复合蛋白,可以刺激下丘脑葡萄糖敏感神经元的活动,动物暴露在磁场时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水平下降。2016年《自然·神经科学》的一项研究表明,铁蛋白与TRPV4通道的偶联蛋白对机械力和温度变化都敏感,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中表达这种蛋白导致动物倾向于停留在磁化区中。北京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在线虫的特定感觉神经元中表达MagR(另一种磁感应蛋白)后,施加磁场导致蠕虫运

    来源:浙江大学

    时间:2019-10-12

  • Hepatology:IRF2BP2参与Hippo信号通路,调控肝癌新机制

      继2019年初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发表研究论文之后,生命学院田伟教授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所张雷研究员研究团队合作在肝脏病学国际期刊《Hepatology》上发表题为“The novel tumor suppressor IRF2BP2 regulates Hippo pathway in liver cancer via a feedback loop”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IRF2BP2通过参与Hippo信号通路调控肝癌发生发展的新功能和分子机制,为肝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  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

    时间:2019-10-12

  • 我国科研人员可对艾滋病毒RNA进行荧光标记

    新华社武汉10月9日电(记者谭元斌)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和武汉大学合作在病毒RNA单分子标记与示踪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成功构建了一种新型量子点纳米信标,这种信标可对艾滋病毒RNA实施荧光标记。记者从中科院武汉病毒所了解到,这一新型量子点纳米信标由该所崔宗强研究员与武汉大学何治柯教授合作构建,其价态可控,实现了活细胞内单个RNA的可视化检测。科研人员利用该量子点纳米信标开展了艾滋病毒粒子内单个RNA的荧光标记和单病毒脱壳过程动态示踪。此外,该技术还可用于其他核酸序列的荧光标记与检测,可实现低浓度核酸的高灵敏检测和活细胞内核酸标记与成像分析。据专家介绍,活细胞内单个RNA检测和示踪对于疾病诊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9-10-12

  • 南方医科大学发表Nature子刊文章:焦虑发生新机制

    精神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全球约有10%的人受精神疾病的困扰,造成的经济负担高达万亿美元;在我国,焦虑症是最为常见的精神疾病。近日,来自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Axonal iron transport in the brain modulates anxiety-related behaviors”的文章,揭示了铁离子在脑区间转运过程,并首次发现脑区间铁离子转运异常是焦虑发生的关键环节,为焦虑症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0月7日的Nature Chemical Biology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为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朱心红教授,第一作者为王卓、曾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10-11

  • 景乃禾研究组合作解析小鼠原肠期胚胎胚层形成的表观遗传调控规律

    10月7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Cell Research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景乃禾研究员研究组、北京大学汤富酬教授课题组、中科院分子细胞中心(生化与细胞所)李劲松研究组和广州大学乔云波副教授团队的合作论文“Distinct enhancer signatures in the mouse gastrula delineate progressive cell fate continuum during embryo development”。 在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胚胎通过原肠运动,形成了具有不同发育命运的外、中、内三个胚层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9-10-11

  • PNAS:生长素调控细胞分裂模式新机制

    细胞分裂模式在器官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植物中,生长素作为最重要的激素之一已经被报道在器官发育过程中调控细胞的分裂模式,然而细胞分裂模式如何在时空上被生长素精确调控仍然知之甚少。福建农林大学海峡联合研究院徐通达课题组发表了题为“Noncanonical auxin signaling regulates cell division pattern during lateral root development”的研究文章,报道了非经典的植物生长素信号通过类受体蛋白激酶Transmembrane kinases (TMKs)调控侧根发育过程中细胞分裂模式的分子机制。这一研究发现公布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10-11

  • Nature Medicine | 胆汁酸-肠道菌群调控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新机制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是一种临床表现高度异质性的内分泌代谢紊乱症候群,是育龄妇女无排卵性不孕最主要的原因,以高雄激素、排卵功能障碍和卵巢多囊样改变为特征,常伴发胰岛素抵抗。由于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因此限制了相关治疗的发展。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乔杰团队和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姜长涛团队,合作揭示了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对PCOS相关卵巢功能障碍和胰岛素抵抗的调节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Medicine》上。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和胆汁酸的分析本研究招募43名健康对照和50名PCOS患者,全基因组鸟枪测序结果显示,普通拟杆菌(Ba

    来源:麦特绘谱

    时间:2019-10-11


页次:533/1560  共31183篇文章  
分页:[<<][531][532][533][534][535][536][537][538][539][54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