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中山大学最新发表Nature文章

    中山大学热带病防治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奚志勇教授团队与国际原子能机构(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IAEA)、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Michgan State University,MSU)、广州威佰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即蚊子工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多家单位联合攻关研究控制登革热、寨卡病毒病传播媒介-白纹伊蚊的高效绿色技术。白纹伊蚊被列为全球最据侵略性的入侵生物之一,是广泛分布在中国大陆和东南亚热带及亚热带的本地蚊种,并作为中国大陆地区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奚志勇教授团队在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和番禺区2

    来源:中山大学

    时间:2019-07-18

  • Nature子刊:植物组蛋白H3第36位赖氨酸甲基化修饰建立的分子机制

    组蛋白赖氨酸甲基化修饰作为最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之一,在不同物种中的功能是相对保守的。不同位点上的赖氨酸甲基化(组蛋白H3第4,9,27,36,79以及H4第20位赖氨酸残基)或是同一位点不同程度的甲基化(me1, me2, me3)代表着不同的染色质状态,进而影响基因的转录。尽管组蛋白赖氨酸甲基化修饰的功能在不同物种中相对保守,但某些修饰在动、植物基因组上的分布模式却存在差异,暗示了植物中存在特殊的组蛋白甲基化修饰的建立机制。董爱武课题组7月5日在线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研究论文,解析了单子叶模式植物水稻中组蛋白H3第36位赖氨酸三甲基化(H3K36me3)修饰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7-18

  • eLife:B细胞活化起始调控新机制

    B淋巴细胞是抗体免疫应答的核心效应细胞,通过分泌防护性抗体来清除入侵机体的病原体,从而保护人体的健康,并且留给人体记忆性免疫力。B淋巴细胞通过其表面表达的B细胞受体(BCR)识别外来病原体抗原,随后启动免疫活化进程。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和免疫所刘万里团队在eLife期刊在线发表了名为《抗原结合引起的B细胞活化中B细胞受体胞外结构域的构象变化》(Conformational change within the extracellular domain of B cell receptor in B cell activation upon antigen binding)的研究论文,报道了在B淋巴细

    来源:清华大学

    时间:2019-07-17

  • 暨南大学最新论文发表肿瘤诊疗基因递送研究新进展

    金纳米材料由于其高原子序数和独特的光物理特性,在生物传感、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T)及肿瘤治疗等纳米医学研究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小尺寸金纳米颗粒通过自助装法形成的金纳米团簇能够进一步增强金纳米材料的光物理性能,在肿瘤的诊疗研究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通常,金纳米自组装体的制备通过使用末端带巯基的两亲性高分子聚合物来实现,首先通过形成作用力强的巯基-金化学键获得稳定的聚合物-金纳米复合物,然后在特定溶剂中自组装成金纳米团簇。最近,不含巯基的高分子聚合物也被报道合成并用于高效制备金纳米自组装体,如聚酰胺-胺树状高分子。然而,聚酰胺-胺树状高分子,特别是高代数分子具有强的生物毒性,不利用其生物应用。

    来源:暨南大学

    时间:2019-07-17

  • Nature Metabolism:新的肝脏分泌“肥胖因子”

    代谢生物学领域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 Metabolism》在线发表了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戚炜副教授(常任序列)课题组和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宋保亮教授课题组合作的研究论文《Gpnmb secreted from liver promotes lipogenesis in white adipose tissue and aggravates obesity and insulin resistance》。这项研究利用小鼠模型和人群样本,发现由肝脏分泌的Gpnmb蛋白可作用于脂肪组织,促进脂质合成,参与肥胖及胰岛素抵抗的病程。而运用抗体中和等方法降低血液中的Gpnmb可以有效抑

    来源:上海科技大学

    时间:2019-07-17

  • 华大BGISEQ测序第15次登上Nat Comm!

    继《Nature》、《Cell》和三篇《Immunity》之后,华大BGISEQ平台测序产品在连续打卡大牌期刊的大道上一路狂奔。7月还未过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BGISEQ测序文章就已经连发两篇,累积发表15篇(后附详细文章列表)。其中7月2日这篇,仅采用了4个样本,BGISEQ RNA-Seq一种测序技术,下面科技君就带大家一起深入了解这篇文章。文章题目:《Fas signaling-mediated TH9 cell differentiation favors bowel inflammation and antitumor functions》发表期刊:《

    来源:华大科技

    时间:2019-07-17

  • 青蒿素衍生物红斑狼疮候选新药进入II期临床

      针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研发的候选新药马来酸蒿乙醚胺,是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左建平课题组和李英课题组共同研发,是具有更强免疫抑制活性的水溶性青蒿素衍生物,已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试验批件。近期,通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伦理审查,该药II期临床试验已在该院风湿免疫科开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最复杂、最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发病机制不清和疾病的异质性,使得治疗药物的研发成为国际药学界公认的最具挑战性的研究领域之一。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全球患病率约为0.12~0.39%,而在我国患者人数就近百万。60年来只有贝利单抗一款针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药物经美国FDA批准上市,但该药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9-07-16

  • 中科院学者Science子刊头条推荐论文:构建免疫检查点抗体药物递送系统

    免疫检查点抗体药物能够激活部分肿瘤患者的免疫效应,显著延长肿瘤患者生存期。但是免疫检查点疗法却对大多数肿瘤患者响应率较低(总体响应率低于30%),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肿瘤组织内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浸润程度低导致免疫耐受。同时,免疫检查点抗体药物正常组织表达的受体也有识别作用,易造成非肿瘤靶向分布(on-target but off-tumor),从而引发严重的免疫相关毒副作用。如何消除肿瘤免疫耐受、提高免疫检查点抗体药物的临床响应率并降低其毒副作用已成为改善免疫检查点疗法的重大基础及临床问题。针对上述关键挑战,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于海军研究员和李亚平研究员合作发展了一种肿瘤微环境激活型免疫检查点抗体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9-07-15

  • 中国作者有3篇论文入选《科学报告》2018年度Top100论文

    2019年7月9日 ——自然科研(Nature Research)旗下多学科、开放获取期刊《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最近公布了2018年阅读量最多的论文,进一步展现了该刊所发表的科研成果的影响力。《科学报告》是一本发表有严谨的科学性及技术扎实的原创研究的领先期刊。这些论文的完整列表发布于该刊所在的出版平台nature.com之上。在覆盖全部学科的100篇全球阅读量最多的论文中,有3篇涉及中国作者:•《咖啡因导致静息脑熵普遍增加》(Caffeine Caused a Widespread Increase of Resting Brain Entropy)

    来源:Nature自然科研

    时间:2019-07-15

  • 颜宁研究组连发Nature,Cell文章 解析钙离子通道关键结构

    生物通报道:电压门控离子通道是一大类位于细胞膜上、通过感受电信号控制离子跨膜进出细胞的蛋白质。早在50年代,科学家发现在没有钠离子的情况下,依赖钙离子也能产生动作电位,这是由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Cav通道)介导的生理过程。钙离子本身是细胞内信号传递的第二信使,通过Cav通道,将细胞膜两侧的电信号变化转变为细胞内部的化学信号,引起一系列反应,包括肌肉收缩、腺体分泌、基因转录、细胞凋亡、神经递质的传递等。80年代,首个Cav通道的基因被克隆,序列分析显示,它与Nav通道的序列高度相似。颜宁研究组一直致力于真核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的结构生物学研究,近期她的研究组接连在Cell,Nature上发文,分别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7-12

  • Nature子刊:实时超宽场高分辨率成像显微镜

    显微仪器是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中不可或缺、无法替代的重要工具。具有高时空分辨率的大尺度生物活动显微成像对于系统生物学研究是不可或缺的。然而,传统显微仪器长期受制于视场与分辨率此消彼长的固有矛盾和数据通量瓶颈难题,无法兼顾宽视场和高时空分辨率,制约了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医学研究的发展。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戴琼海院士领衔的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仪器研制团队在多维多尺度高分辨率计算摄像显微仪器研制和生命科学观测领域取得重要成果,以“视频帧率下厘米尺度微米分辨率的生物动态成像”(Video-rate imaging of biological dynamics at centimeter-scale and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7-12

  • 中科院,上海师范大学Nature子刊破解水稻杂种优势基因

    杂种优势育种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为解决粮食危机做出了巨大贡献。该研究组之前的工作已经揭示了水稻产量相关的杂种优势遗传机制:杂种优势的遗传机制不是由于双亲基因“杂”产生的超显性互作效应,而是主要基于双亲优良基因以显性和不完全显性的聚合效应。然而,与水稻产量杂种优势相关的优良基因所知甚少,之前尚没有水稻杂种优势基因(Heterotic gene)或QTL被克隆,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克隆杂种优势基因非常耗时耗力。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国家基因研究中心韩斌研究组与上海师范大学黄学辉研究组、中国水稻所和福建农科院合作,发表题为“Dissecting a heterotic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9-07-12

  • 昆明理工大学Nature最新发文:脊索动物的全面单细胞转录细胞谱系

    解析细胞命运决定过程的转录动态是发育生物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包括线虫和海鞘在内的镶嵌发育(mosaicdevelopment)动物因胚胎发育个体差异极小,细胞谱系清楚,非常适合研究细胞命运决定过程中的转录调控。尤其是海鞘,作为脊椎动物的近亲,在探索脊索动物细胞命运决定保守机制和进化发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来自昆明理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Comprehensivesingle-celltranscriptomelineages ofa proto-vertebrate”的文章, 利用单细胞组学重构玻璃海鞘胚胎发育谱系,由此绘制了脊索动物的全面单细胞转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7-11

  • 惠利健Cell Stem Cell揭示损伤再生中肝细胞可塑性的分子基础

    肝脏是体内最重要的器官之一,由于其代谢解毒功能,经常受到各种外来物质的损伤,导致肝脏的再生能力严重下降。因此,研究肝脏损伤再生及其分子调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科学家利用谱系示踪技术发现,门静脉肝脏损伤后主要通过肝细胞重编程的方式实现肝细胞的再生。肝细胞重编程是指肝细胞在受到门静脉肝脏损伤时,去分化成类肝前体细胞,贡献到肝脏损伤再生。然而对于体内肝细胞发生重编程的分子基础,尤其是表观遗传调控机制,科学家们尚不清楚。来自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A Homeostatic Arid1a-Dependent Permissive Chromatin S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7-11

  • 武汉大学生科院Autophagy发现调控线粒体自噬新的分子机制

    线粒体自噬是选择性的清除受损或者多余的线粒体,最终通过溶酶体降解。线粒体自噬的选择性需要自噬受体介导,目前已报到多种线粒体自噬受体包括OPTN,DNP52,FUNDC1,BNIP3等。这些受体定位在或者被募集到线粒体外膜上,而后与LC3II结合介导线粒体自噬。来自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宋质银教授研究组发表了题为“PHB2 (prohibitin 2) promotes PINK1-PRKN/Parkin-dependent mitophagy by the PARL-PGAM5-PINK1 axis (PHB2通过PRAL-PGAM5-PINK1轴线促进PINK1-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7-11

  • 北大学者PLoS最新发文 绘制人类视网膜高精度发育细胞图谱

    人类胚胎发育从受精卵开始,经过着床前胚胎发育(胚内和胚外组织的产生),原肠胚产生(三胚层的特化)和器官发生等阶段,最终新生儿出生。人类胚胎发育从单个细胞到上万亿个细胞,历时二百八十天,整个过程的基因表达受到多种因素的精细调控,其中很多机制尚未明确。 为了解析人类胚胎发育各个阶段的基因表达调控网络,自2010年起,北京大学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生命科学学院汤富酬课题组和北医三院乔杰课题组就开始紧密合作,围绕人类生殖系细胞(包括着床前胚胎细胞和着床后胚胎生殖细胞)发育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系统地开展研究工作(如图1所示)。 首先,应用汤富酬课题组发展的单细胞转录组高通量测序技术,汤富酬课题组

    来源:北京大学

    时间:2019-07-11

  • S100A8/9促进缺血再灌注损伤

    急性心肌梗死(AMI)仍然是全世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虽然再灌注是阻止心肌坏死进展的最合理的方法,但有证据表明,血管再灌注(reperfusion by revascularization )会引发一系列可以加速和延长缺血后损伤的事件。虽然在动物模型中有许多干预措施可以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MI/R)损伤,但临床上还没有证据证明对MI/R损伤有效。MI/R损伤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种可能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损伤的机制。线粒体功能障碍、氧化应激和炎症长期以来被认为是MI/R损伤最重要的分子机制。然而,这些损伤机制之间极其复杂的时间和空间相互作用仍不清楚。仅针对线粒体功能障碍、氧化应激或炎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7-10

  • 同济医学院国际消化领域顶级期刊发表最新发现

    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消化内科“消化内镜研究团队”成果在消化领域排名第一的顶级期刊Gastroenterology(影响因子19.233,RANK=1)上发表,这也标志着人工智能在小肠疾病诊断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该文章第一作者为丁震教授、施慧英医师。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为唯一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单位。不同于传统应用的胃镜及肠镜,小肠疾病是传统内镜和影像学检查的难点。胶囊内镜的应用是小肠疾病的重要诊疗方式,然而由于每例小肠胶囊内镜检查产生的视频时长长达8-10个小时(平均20000-30000张采集图片/例),每例患者将花费消化内科医生1-2小时的时间逐一分析数据和诊断疾病,这大大增加了消化科医

    来源:同济医学院

    时间:2019-07-10

  • NIBS最新文章发现调控视紫红质蛋白合成的保守机制

    色素性视网膜炎(Retinitis Pigmentosa, RP)是一类常见的遗传性视网膜病变疾病,发病率在1/3500左右。由于视杆细胞的逐渐丢失,该病最终可导致患者失明,目前临床仍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视紫红质(Rhodopsin)基因突变约占常染色体显性RP的25%,研究视紫红质蛋白的折叠、运输和调控对该类遗传性视网膜病变疾病的治疗起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王涛实验室在《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杂志在线发表题为“ER complex proteins are required for rhodopsin biosynthesis and p

    来源:NIBS

    时间:2019-07-09

  • 两篇文章在真菌毒素污染控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国际学术期刊Toxin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武爱波研究组的研究成果“Degrading Ochratoxin A and Zearalenone Mycotoxins Using a Multifunctional Recombinant Enzyme”。该研究报道了一种可以同时降解玉米赤霉烯酮和赭曲霉毒素A的多功能酶,为食品和饲料中真菌毒素同时降解提供了新的关键酶原材料。玉米赤霉烯酮(ZEN)和赭曲霉毒素A(OTA)是食品和饲料中的重要真菌毒素污染,往往同时存在。以往大多数降解酶仅针对单一毒素分子,而不同毒素分子化学结构、降解反应存在明显差异。因此,迫切需要能靶向降解多种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9-07-09


页次:540/1560  共31183篇文章  
分页:[<<][531][532][533][534][535][536][537][538][539][54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