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新型干细胞始发态-原始态转变体系建立和机理揭示

    细胞命运转换过程、染色质变化以及中间参与的调控蛋白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裴端卿研究组和刘晶研究组通过生长因子和化合物筛选,建立了新型高效的非整合小鼠干细胞始发态向原始态转变(PNT,Primed-Naive Transition)技术体系,并结合RNA-seq和ATAC-seq等高通量测序技术,鉴定了调控PNT过程的新型因子,阐述了调控PNT过程的新机制。相关研究5月11日在线发表在《自然-细胞生物学》。裴端卿研究员和刘晶研究员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博士研究生余胜勇和周纯华,曹尚涛博士,何江平博士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细胞重编程及命运转化由精密复杂的信号和表观遗传调控所决定,

    来源: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时间:2020-05-18

  • 安徽大学硕士研究生在《Cell》上以共同第一作者发表研究成果

    冠状病毒感染性的主要决定因素是S蛋白,它与宿主细胞上的膜受体结合,介导病毒和细胞膜融合。hACE2是冠状病毒的功能性受体,S蛋白和hACE2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冠状病毒入侵。据报道,目前流行的新冠病毒(SARS-CoV-2)的S蛋白的结构与SARS病毒(SARS-CoV)S蛋白的结构高度相似,并且新冠病毒的S蛋白以比SARS病毒的S蛋白更高的亲和力与ACE2结合,表明SAR-CoV-2具有更强的侵袭能力。但到现在为止,SARS-CoV-2 S蛋白中负责hACE2相互作用的区域仍然未知。《Cell》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basis of SARS-CoV-

    来源:安徽大学

    时间:2020-05-15

  • 中科院,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等处发文:
    与COVID-19相关的血浆代谢组和脂质组改变

    2020年4月28日,National Science Review杂志在线发表了中科院武汉病毒所,武汉金银潭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多单位和迈维代谢合作的题为“Plasma Metabolomic and Lipidomic Alterations Associated with COVID-19”的研究论文。本研究揭示了患者血浆代谢组和脂质组的显著变化,为危重症患者的治疗提供重要指导,及COVID-19的发病机理提供了重要的资源。研究背景2019年冠状病毒病(COVID-19)大流行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引起。

    来源:

    时间:2020-05-15

  • 人源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复合体及其与肺炎链球菌黏附素的高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

    黏膜覆盖了人体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及泌尿生殖系统中的多数内脏器官,是机体抵抗病原体感染的第一道屏障。成年人体内的黏膜面积可达400 m2。免疫球蛋白A(IgA)是黏膜免疫系统中最主要的抗体成分、也是人体每天产生最多的抗体。浆细胞生成的IgA分子经过胞移作用穿过黏膜上皮细胞到达黏膜表面,成为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与血清中的单体IgA不同,黏膜中的SIgA主要以二聚体的形式存在,其中两个IgA分子由J链(J-chain)介导相连。此外,SIgA中还存在一个关键蛋白:分泌组分(secretory component, SC)。SC是多聚免疫球蛋白受体pIgR的胞外域。pIgR负责将含有J链的

    来源:

    时间:2020-05-15

  • Cell子刊:人类视网膜发育过程中的重要分子机制

    视觉是我们人类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方式,其主要通过位于眼球后壁的视网膜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最后将信号通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人类视网膜中有一个灵长类特异的区域称为黄斑区,主要负责明视觉和色觉,任何累及黄斑区的病变都会导致非常明显的视力丧失。因此,了解人视网膜细胞组成及其发育的分子机制,解析黄斑发育的特征,对治疗先天性视网膜疾病至关重要。Developmental Cell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Single-cell analysis of human retina identifies evolutionarily conserved and species-specific mechanisms

    来源:

    时间:2020-05-15

  • 上海药物所开发抗新冠肺炎药物靶标预测及虚拟筛选网络应用平台

    近日,《药学学报》英文刊(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发表了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开发的基于互联网的抗新冠肺炎(COVID-19)药物靶标预测及虚拟筛选平台(D3Targets-2019-nCoV)的介绍文章。该平台既可以为活性化合物预测潜在的作用靶标,也可开展基于多靶标多位点的药物虚拟筛选,有望推动抗COVID-19药物的快速研发。  由于新冠病毒(SARS-CoV-2)的感染和复制过程不仅依赖于病毒自身蛋白质,也涉及一系列宿主蛋白质,因此这些蛋白质都有可能成为开发抗新冠肺炎的药物靶标。为此,科研人员一方面根据已公布的SARS-CoV-2全基因组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

    来源:中国科学院

    时间:2020-05-15

  • 付钰研究组在微生物单细胞人工智能鉴定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微生物高特异性、高灵敏性的快速鉴定在临床检验、食品安全、海关边检等众多领域有广泛的需求。随着国家生物安全重要性的日益凸显,对微生物精准快检的需求更加迫切。当前的微生物检测鉴定方法大多依赖于纯培养,耗时通常较长,很难在分钟级别实现准确的鉴定。 拉曼光镊结合人工智能快速鉴定微生物单细胞和特征光谱提取的流程及示意图   拉曼光谱是光子与化学分子之间产生非弹性散射而形成的非连续谱带。每种化学分子都具有自身特异的拉曼光谱,根据拉曼光谱的特征可以准确鉴定化学分子,因此拉曼光谱被称为化学分子的“指纹图谱”。由于拉曼光谱具备非接触、无损、非标记、快速、准确、水环境干扰小等优势,利用其对复杂生物样品进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0-05-15

  • 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发表中科院学者环形RNA长篇综述

        5月4日,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陈玲玲研究员受邀在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发表了题为“The expanding regulatory mechanisms and cellular functions of circular RNAs”的综述论文。该文系统总结了外显子反向剪接环形RNA的生成加工、降解调控机制及其潜在生物学功能的最新进展,并深入讨论了环形RNA在调控免疫反应和细胞增殖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而提出了环形RNA应用于生物医学的新思路。  

    来源:

    时间:2020-05-14

  • 清华学者EMBO报道分子马达在纤毛内的离轴运动和功能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欧光朔实验室在The EMBO Journal杂志发表了题为“纤毛内运输驱动蛋白的适度离轴运动调控感觉纤毛的结构和功能”( Optimal sidestepping of intraflagellar transport kinesins regulates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sensory cilia)的文章,报道分子马达在纤毛内的离轴运动和功能。分子马达的离轴运动由Ron Vale在1987年在体外实验中发现的:动力蛋白沿微管的运动并不限制在特定的微管原丝上,而是在微管的13根原丝之间转换轨道。离轴运动本身指示力矩生成。后续的研究工作表明

    来源:

    时间:2020-05-14

  • 苏州大学Nature子刊发文:线性泛素化调控IFN抗病毒信号的新机制

    近年来,蛋白质泛素化成为基因表达调控研究的热点,泛素化在各类细胞信号通路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泛素分子通常含有7种内部赖氨酸残基,通过这些残基可与其他泛素分子的甘氨酸C端相连产生分支,形成多聚泛素化修饰。最近又鉴定了一种新的多聚泛素链——线性泛素链,由两个泛素N、C端首尾相接而成。已有研究鉴定线性泛素化是由线性泛素化复合体(LUBAC)作为泛素连接酶特异性诱导,该复合体由血红素氧化IRP2泛素连接酶(HOIL-1L)、HOIL-1L互作蛋白(RNF31/HOIP)和SHANK相关域互作蛋白(SHARPIN)组成,同时去泛素化由线性连接特异的OTU去泛素化酶(OTULIN)介导。LUBAC/OT

    来源:赛业生物

    时间:2020-05-14

  • 新型FGF21类似物治疗非人灵长类动物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研究成果

     2020年4月30日,国际学术期刊Diabete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与天士力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士力生物”)合作完成的最新研究成果“The effects of B1344, a novel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1 analog, on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in nonhuman primates”,B1344是经过基因嵌合改造及PEG化修饰的人源FGF21重组蛋白,该研究发现B1344在治疗非人灵长类动物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为临床对NASH的治疗和用药提供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0-05-14

  • 最新研究发现小鼠肝脏敲除SRSF2引起肝癌形成的机制

      肝脏是体内平衡的中枢器官。大多数功能由肝实质细胞(即肝细胞)完成,肝细胞约占肝脏总体积的80%。当肝脏遭受急性损伤时,肝细胞能够增殖以维持肝脏功能,该过程称为代偿性增殖。肝脏的非实质细胞包括卵圆细胞(OVs)、胆管上皮细胞(BECs)、肝星状细胞和库普弗细胞等。OVs和BECs都具备分化成肝细胞和各自细胞形态的双向潜能,所以统称为肝脏祖细胞。   5月5日,国际学术期刊Communications Bi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冯英课题组的研究论文“Loss of SRSF2 triggers hepatic progenitor ce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0-05-14

  • 孙宇课题组发现衰老细胞衍生小胞外囊泡并引发微环境中癌细胞获得性耐药的关键机制

    微环境中基质细胞在化疗损伤背景下进入衰老状态并合成、释放小胞外囊泡,导致癌细胞获得性耐药并加快患者病情恶化。2020年5月4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孙宇课题组在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核心杂志Cancer Research在线发表题为“Senescent stromal cells promote cancer resistance through SIRT1 loss-potentiated overproduction of small extracellular vesicles”的长篇论文。该团队发现人源基质细胞在进入衰老状态之后,会生成大量的小胞外囊泡,后者持续不断的进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

    时间:2020-05-14

  • 探寻新冠病毒的“生物密码”——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陆剑课题组开展新冠病毒演化动态研究纪实

    文字:北京大学校报记者 陈振云| 编辑:白杨 |3月3日,由中国科学院主办的英文综合性期刊《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发表了由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及蛋白质与植物基因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陆剑课题组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崔杰课题组合作撰写的论文《SARS-CoV-2的起源与持续进化》(On the origin and continuing evolution of SARS-CoV-2),对新冠病毒(SARS-CoV-2)基因组的演化动态进行深入研究和解读。该研究最早提出了新冠病毒存在两个不同的主要谱系,从基因组水平上加深了我们对这种新型病毒的认识,对新

    来源:北京大学

    时间:2020-05-14

  • 抗新冠肺炎药物靶标预测及虚拟筛选网络应用平台

     近日,《药学学报》英文刊(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发表了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开发的基于互联网的抗新冠肺炎(COVID-19)药物靶标预测及虚拟筛选平台(D3Targets-2019-nCoV)的介绍文章。该平台既可以为活性化合物预测潜在的作用靶标,也可开展基于多靶标多位点的药物虚拟筛选,有望推动抗COVID-19药物的快速研发。  由于新冠病毒(SARS-CoV-2)的感染和复制过程不仅依赖于病毒自身蛋白质,也涉及一系列宿主蛋白质,因此这些蛋白质都有可能成为开发抗新冠肺炎的药物靶标。为此,科研人员一方面根据已公布的SARS-CoV-2全基因组序列,利用生物信息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0-05-13

  • Cancer Res:衰老细胞衍生小胞外囊泡并引发微环境中癌细胞获得性耐药的关键机制

     5月4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孙宇课题组在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核心杂志Cancer Research 在线发表题为Senescent stromal cells promote cancer resistance through SIRT1 loss-potentiated overproduction of small extracellular vesicles 的长篇论文。该团队发现人源基质细胞在进入衰老状态之后,会生成大量的小胞外囊泡,后者持续不断地进入微环境空间。在化疗背景下的癌症患者体内,衰老细胞衍生的小胞外囊泡加剧病灶中残存癌细胞恶性进展并促使其获得耐药性,从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0-05-13

  • 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陆剑课题组最新文章:新冠病毒演化动态研究纪实

    3月3日,由中国科学院主办的英文综合性期刊《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发表了由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及蛋白质与植物基因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陆剑课题组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崔杰课题组合作撰写的论文《SARS-CoV-2的起源与持续进化》(On the origin and continuing evolution of SARS-CoV-2),对新冠病毒(SARS-CoV-2)基因组的演化动态进行深入研究和解读。该研究最早提出了新冠病毒存在两个不同的主要谱系,从基因组水平上加深了我们对这种新型病毒的认识,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论文发表后

    来源:北京大学

    时间:2020-05-13

  • 两例超高难度双肺移植手术获成功

    有这样一批“逆行者”,他们在武汉征战22天,成功完成两例新冠肺炎终末期患者的双肺移植,这标志着我国对于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工作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更是向世界展示出了肺移植的“中国实力”,以及提供了“中国经验”。5月9日,刚刚回到无锡的国务院联防联控医疗救治肺移植专家组组长、国际肺移植专家陈静瑜教授,接受了科技日报记者独家采访说,“这两例都属危重症患者,尽管当时难度很大,风险也很高,但通过我们团队完善的各项术前准备和术后管理,目前病人康复良好。”为两例世界上使用ECMO时间最长患者实施肺移植记者了解到,此次肺移植救治工作是在国家卫健委直接领导下,由全国相关领域专家会同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协和医院

    来源:科技日报

    时间:2020-05-13

  • 刘健华教授:首次揭示质粒编码的可介导替加环素耐药的新型多重耐药外排泵

    近期,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兽医微生物耐药性风险评估实验室在微生物学国际主流学术期刊mBio在线发表了关于肺炎克雷伯菌质粒上发现的一种新型可介导替加环素等药物耐药的多重耐药外排泵基因簇(tmexCD1-toprJ1)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系统性地阐述了tmexCD1-toprJ1耐药基因簇的功能、起源以及流行情况。近年来,质粒等可移动元件介导的耐药基因水平传播所致革兰阴性菌耐药性的快速发展,引起全球高度关注。黏菌素和替加环素是治疗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的少数有效药物,然而,质粒介导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的出现及其在全球的广泛传播,导致黏菌素的临床应用价值面临挑战,使替加环素成为治疗多重耐药肠杆菌所

    来源:华南农业大学

    时间:2020-05-12

  • Nature子刊:NLRP3炎症小体活化和髓系细胞控制肿瘤化疗敏感性的关键机制

    化疗是目前治疗肿瘤最常用的手段之一,但是一些肿瘤患者对化疗药物并不敏感。除了受肿瘤细胞自身因素的影响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免疫微环境对肿瘤的化疗效果同样具有重要作用。过去的研究表明蒽醌类化疗药物能够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免疫原性细胞死亡,释放大量免疫原性物质如HMGB1和ATP,诱导NLRP3炎症小体活化和IL-1β和IL-18等细胞因子产生,从而促进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浸润并提高化疗诱导的抗肿瘤免疫。尽管肿瘤微环境中NLRP3炎症小体活化对化疗效果的发挥至关重要,但是在肿瘤微环境中决定NLRP3炎症小体活化的因素还不清楚。2020年5月4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医部、基础医学院、中科院天然免疫与慢性

    来源:

    时间:2020-05-12


页次:513/1559  共31180篇文章  
分页:[<<][511][512][513][514][515][516][517][518][519][52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