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Neuron:机械门控Piezo离子通道的“门塞和闩锁”门控机制

    机械门控Piezo离子通道是一类能够快速响应机械力刺激并介导阳离子流入细胞、进而诱发细胞兴奋和信号转导的一类重要离子通道,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包含Piezo1和Piezo2两个成员 (Coste et al., Science 2010; Coste, Xiao et al., Nature 2012)。Piezo1被发现在多种细胞组织中作为机械力分子受体参与调控血管及淋巴管发育、血压稳态维持、骨的生成与重塑等诸多功能;而Piezo2则介导哺乳动物的触觉、本体觉(譬如体位平衡感知)以及内脏觉(譬如肺的收缩扩张以及血压感知和心率调节)的机械感知。Piezo基因的遗传突变被发现引起多种人类遗传疾病,包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0-03-23

  • 多篇论文报道CasRx在动物体内靶向沉默RNA的应用新成果

       3月18日,《蛋白质与细胞》期刊在线发表了《Cas13d介导的肝脏基因表达下调对代谢功能的调控》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杨辉研究组和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黄鹏羽研究组合作完成。该研究探索了Cas13d家族蛋白CasRx敲低目的基因的最佳sgRNA组合,通过尾静脉注射质粒的方式,将CasRx系统和靶向Pten基因的sgRNA导入到小鼠肝脏细胞中,成功在小鼠肝脏中实现了Pten的高效沉默,证实了CasRx系统在成体动物体内也具有靶向沉默RNA的活性,通过增强下游蛋白A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0-03-23

  • 中科院学者最新Cell发文:小鼠胰岛成体干细胞身份
    并建立胰岛类器官长期扩增培养体系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曾艺研究组的文章“Long-term expansion of pancreatic islet organoids from resident Procr+ progenitors”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Cell上发表。该研究发现并鉴定了小鼠胰岛中的干细胞类群,基于这些干细胞,建立了小鼠胰岛类器官体外长期扩增的培养体系。         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导致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0-03-20

  • Science:胰高血糖素受体结构揭示G蛋白选择调控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吴蓓丽研究组、赵强研究组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孙飞研究组和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Denise Wootten研究组合作,在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GPCR)结构与功能研究领域取得又一突破性进展:解析了人源胰高血糖素受体(Glucagon receptor,GCGR)分别与激活型G蛋白(Gs)和抑制型G蛋白(Gi)结合的复合物三维结构,这是首次测定一种GPCR与不同类型G蛋白结合的复合物结构,阐明了受体与不同G蛋白的精细结合模式,并揭示了GPCR对G蛋白的选择性机制,为深入认识GPCR的细胞信号转导机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0-03-20

  • 中科大,军事医学科学院Nature子刊发文:驱动肿瘤发生的表观遗传调控新机制

    癌基因cMyc是一个重要的转录因子,调控约15%的人类基因表达,在肿瘤细胞的增殖、凋亡以及代谢重编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尚不清楚,cMyc是否通过转录以外的机制,来广泛地调控基因的表达以及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华凤课题组、高平课题组联合军事医学科学院段小涛课题组研究发现,cMyc能够促使琥珀酸脱氢复合酶(SDH complex)中的重要亚基SDHA乙酰化以及SDH复合酶失活,导致底物琥珀酸(succinate)的积累,进而上调组蛋白H3K4的三甲基化(H3K4Me3)水平以及基因的表达。这一研究以“Myc-mediated SDHA acetylation trigger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0-03-20

  • Cell Rep:阿片类药物与DNA去甲基化酶相互作用新机制

    阿片受体激动剂如吗啡通常结合并激活细胞表面的阿片受体,阿片受体拮抗剂如则纳洛酮与阿片受体激动剂竞争结合阿片受体,解除或逆转阿片受体激动剂的作用。因此纳洛酮常被用来解除阿片类药物过量使用带来的副作用。然而对于阿片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是否可以通过非阿片受体途径对神经系统进行调控尚缺乏深入广泛的研究。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郑辉课题组在国际学术期刊Cell Reports 在线发表了题为Morphine and Naloxone Facilitate Neural Stem Cells Proliferation via a TET1-dependent an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0-03-20

  • 同济大学高绍荣Cell Rep发文:人原始态多能干细胞首个功能性表面分子标志物ALPPL2

    Naïve多能性相关研究是近年干细胞及重编程领域研究的热点及难点。人类naïve 态多能干细胞由于具有更强的可塑性,在发育生物学、再生医学、药物筛选、疾病研究与治疗等方面拥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因此,能特异性指征naïve态多能性的表面分子标志物的鉴定和发现,将为naïve态多能细胞的分离、提纯以及naïve态诱导和培养体系的进一步优化提供重要基础。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高绍荣教授团队在Cell Reports发表题为“Identification of ALPPL2 as a naïve pluripotent state-spec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0-03-19

  • 华东师范大学发表Advanced Science文章:一类具有良好抗肿瘤生长转移作用的化合物

    Warburg代谢效应是肿瘤过度增长的重要标志,肿瘤细胞通过加速糖酵解,满足其过度增殖的需求1。然而,仅依靠糖酵解不足以提供肿瘤生长时所必需的代谢中间体和能量需求 2。丙酮酸羧化酶(Pyruvate Carboxylase, PC)是补给反应的关键代谢酶。它通过催化丙酮酸羧化生成草酰乙酸,进入三羧酸循环,其产生的能量和代谢中间体对于肿瘤细胞的生物合成至关重要 3。肿瘤病人数据库表明PC在多种癌症组织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其高表达又与肿瘤患者生存期密切相关。因此,PC是抗肿瘤代谢治疗的潜在靶点。然而,PC在癌症中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尚无针对该靶点的有效药物。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陈益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

    时间:2020-03-19

  • Nature Cell Biology:PIWIL1通过激活泛素链接酶APC/C促进胰腺癌转移

    PIWI家族蛋白在动物生殖系特异性地表达,通过与其相互作用的小分子非编码RNA—piRNA形成PIWI/piRNA复合物,在表观遗传及转录后水平沉默转座元件,维持生殖细胞基因组的稳定性和完整性,同时还参与生殖细胞蛋白质编码基因的表达调控,在动物配子形成过程中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人基因组编码了4个PIWI家族蛋白,包括PIWIL1、PIWIL2、PIWIL3和PIWIL4。除了在雄性生殖细胞中表达外,PIWIL1和PIWIL2蛋白还被发现在多种肿瘤中异常表达,但目前对其在癌细胞中的功能机制还了解甚少。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ell Bi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0-03-19

  • 许琛琦研究员受邀发表综述:PD-1在不同的生理和病理情况下扮演不同的角色

    PD-1是T细胞表面重要的共抑制型受体。在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表达上调并抑制T细胞的过度活化。但在癌症和慢性感染等疾病中,T细胞表面高表达的PD-1与T细胞耗竭有紧密联系。Okazaki课题组在转录水平上研究了PD-1信号对早期T细胞活化的影响:发现PD-1主要影响高抗原刺激信号所活化或抑制的基因,即只要影响细胞因子的表达,而对增殖以及耗竭则没有显著影响。这一工作与“PD-1是T细胞耗竭的主要因子”的传统观点有所不同。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许琛琦研究员受邀在国际学术期刊Molecular Cell发表了题为“PD-1: A Driver or Pass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0-03-17

  • 活体单细胞成像揭示生物钟的发育过程

      2020年3月14日,《PLOS Biology》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斑马鱼生物钟的活体单细胞成像》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严军研究组、何杰研究组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李元海教授合作完成。该研究成功构建了可以活体实时观测斑马鱼单细胞节律的报告基因系统,并利用该系统研究了单细胞水平的生物钟在发育过程中是如何建立的,进而发现光照在斑马鱼的单细胞生物钟发育中的重要作用。       从单细胞生物到人,二十四小时昼夜节律 (circadian rhythm)是极为普遍的生物学现象。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0-03-17

  • Cell Res:ALKBH1对非配对DNA 6mA去甲基化的结构基础

    DNA 6mA(N6-甲基腺苷)作为DNA的第二种修饰形式,是哺乳动物基因组表观遗传调控的重要组成。基因组6mA的水平在生物体内具有调节组织发育、性别比例、基因表达、X染色体失活等多种作用,阐明其调控机制是解码这一新型修饰碱基生物学功能的关键。2016年,耶鲁大学Andrew Xiao首次报道ALKBH1在真核生物中具有DNA 6mA去甲基化酶活性,而后一系列的研究表明人源ALKBH1的异常表达导致了多种发育缺陷和癌症的发生。然而,ALKBH1的生化机理和分子机制并不清楚。Cell Research 正式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许文青/梁栋材课题组与中国农业大学陈忠周课题组合作的题为St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0-03-16

  • Nature:通过新型生物正交体系首次揭示细胞焦亡的抗肿瘤免疫功能

    北京大学应用化学系刘志博课题组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邵峰实验室合作在Nature杂志在线发表题为A bioorthogonal system reveals antitumour immune function of pyroptosis的文章。在前期工作中,刘志博实验室发现一类含硼氨基酸探针(18F-硼氨酸)在肿瘤上有显著且特异的摄取,并将其用于临床中脑瘤的早期诊断和精确划界。在该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硼氨酸上的三氟化硼基团可直接用于硅烷(silyl ether)的脱除反应。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在细胞以及活体水平上构建了苯丙硼氨酸(Phe-BF3)介导的生物正交剪切系统,赋予硼氨酸探针激活功能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0-03-13

  • 清华大学最新Nature发文:U1 snRNP调控非编码RNA结合染色质的新机制

      人和鼠的基因组拥有大量的非编码核酸序列。非编码RNA在细胞核染色质上的定位与其调控功能紧密相关。相比细胞质定位的蛋白编码信使mRNA,众多的非编码RNA,比如长链非编码lncRNA、和启动子和增强子调控元件关联的不稳定转录本(uaRNA、eRNA),更倾向于结合在染色质上参与调控染色质结构、转录和RNA加工等过程【1-3】。尽管零星报导少数RNA核滞留的现象,但为何大部分lncRNA会滞留于染色质上行使调控功能,仍是个不解之谜。  上世纪80年代初,Joan Steitz通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液抗体分离提取 U1、U2、U4、U5和U6小核糖核蛋白粒子(又称

    来源:清华大学

    时间:2020-03-13

  • JAMA:新型冠状病毒可从哪些样本中检出?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新冠肺炎全球确诊病例已超过12万例,具备大流行特征。除了呼吸道标本,哪些标本也可能携带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这是大家都关心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地坛医院和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研究人员本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发文称,在感染者的肺泡灌洗液、鼻腔、痰液、粪便和血液样本中可检测到SARS-CoV-2病毒,但在尿液中检测不到。研究人员从205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中采集了1,070个样本,并利用RNA提取和实时定量PCR(RT-qPCR)来寻找新型冠状病毒的序列。如果通过40个或以下的RT-qPCR循环可检测到病毒RNA,则样本被视为阳性。而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0-03-13

  • Cell Res:首次揭示脑膜淋巴管在抗肿瘤的关键作用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罗金才课题组及其合作者在Cell Research发表了的题为“Meningeal lymphatic vessels regulate brain tumor drainage and immunity”的研究论文,开创性地证明脑膜淋巴管可以通过促进免疫细胞迁移增强抗脑瘤的免疫反应,显著提升抗脑瘤免疫疗效,从而不仅揭示了脑膜淋巴管的一个全新的功能,而且也为脑瘤提供了一个很有潜力的治疗选择。脑瘤属于最令人生畏的肿瘤之一,在中国的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位居前十位。遗憾的是,目前针对脑瘤的治疗手段非常有限,且疗效预后不好。近年来,以PD-1抗体为主导的肿瘤免疫疗法虽然为多种肿瘤治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0-03-13

  • Science子刊:一亿年前传粉蝎蛉特化的口器形态

      中生代存在着一类特殊的长翅目昆虫——中生蝎蛉,它们具有特化的、明显伸长的口器,被认为是被子植物大辐射之前的裸子植物的重要传粉者。近日,科研人员通过对约1亿年前白垩纪缅甸琥珀中昆虫化石的研究,揭示了这类生物的长口器的起源。相关研究成果于3月4日在线发表于《科学》(Science)杂志子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   中生蝎蛉广泛分布于我国侏罗纪燕辽生物群、白垩纪热河生物群和缅甸琥珀生物群。在中生蝎蛉总科中,阿纽蝎蛉科(Aneuretopsychidae)是已知第一个具长口器的长翅目昆虫,其口器结构被认为是与跳蚤同源。因此,阿纽蝎蛉科的口器对于人们了解长口器

    来源: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0-03-13

  • 中美科学家利用纳米孔测序快速确定沙门氏菌血清型

    玛氏全球食品安全中心、美国佐治亚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日利用纳米孔测序技术开发出一种新方法,能够在短短两小时内确定沙门氏菌血清型,并在八小时内完成整个鉴定过程。这项成果发表在《Food Microbiology》杂志上,通讯作者是玛氏全球食品安全中心的Silin Tang博士。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一种属于肠杆菌科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也是腹泻病四大全球病因之一。腹泻虽然是一种常见疾病,但对于幼童而言,可能会带来严重后果。大部分沙门氏菌病例的病情轻微,但有时也会危及生命。疾病的严重程度取决于宿主因素和沙门氏菌血清型。确定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可以让食品安全的监管人员更容易找到细菌污染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0-03-12

  • 北大,北航联合发表Nature子刊文章:重构小鼠心脏发育全时空细胞谱系

    利用成像技术重构具单细胞分辨率且时间上连续的全细胞谱系,是发育生物学的难点和热点。心脏作为哺乳动物胚胎发育中第一个形成的功能性器官,是其他组织器官发育的关键推动力。连续追踪心脏发育的全细胞谱系主要难点来自三个方面:其一,哺乳动物胚胎体外培养条件下,如何保持心脏正常发育,同时实现长时程实时成像,避免光毒性对胚胎发育的影响;其二,胚胎的细胞异质性高,成像深度和视场大,如何实现全胚成像(in toto imaging)、如何处理海量图像数据(~2T/天)以精准地识别细胞并追踪谱系。其三,心脏成像还面临一个更加特殊的挑战—小鼠胚胎期心跳每分钟达200次,需要有新技术新策略在跳动的心脏上获得单细胞分辨率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0-03-11

  • 暨南大学陈填烽与威斯康星大学蔡伟波合作发文:纳米硒手性药物设计与抗氧化应用

    手性是自然界的本质属性之一,许多手性药物的药理作用是通过与体内大分子之间严格手性匹配与分子识别实现的。纳米粒子具有独特的尺寸和表面性质,被认为是扩大手性药物合成方法和治疗结果的理想平台。此外,在纳米粒子表面锚定手性分子可以使细胞表现出不同的手性偏好,从而提高手性药物的细胞摄取率。尽管在手性纳米材料的生物医学应用中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手性纳米颗粒在生物体内的分布、代谢和细胞抗氧化能力之间的联系尚未得到完全确定。暨南大学的陈填烽教授一直致力于纳米化学创新药物的功能设计与肿瘤诊疗应用研究(Sci Adv, 2020, eaay9751; Adv Funct Mater 2019, 1901240; A

    来源:暨南大学

    时间:2020-03-11


页次:519/1559  共31180篇文章  
分页:[<<][511][512][513][514][515][516][517][518][519][52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