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港科大带头全基因组测序:脚上有鳞的“牛”

    这种动物曾入选当代十年(2007年-2017年)10大令人震惊的海洋物种之一。然而,我们对它的基因组和不同寻常的外形知之甚少,因为它们极难定位并采集。由中国香港科技大学海洋科学系及生命科学部,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香港分部)教授Qian Peiyuan率领的研究小组,与日本海洋地球科学技术厅(JAMSTEC)的研究人员合作,成功地从印度洋海平面以下2900米处采集了20只脚上有鳞的蜗牛,第一次分析了这种动物的全基因组序列。鳞足蜗牛(Scaly-foot Snail)是现存唯一有着盔甲般鳞片的活着的腹足类动物。在5.4亿年前的寒武纪,腹足类动物有鳞片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特征。这种蜗牛也是世

    来源:

    时间:2020-04-30

  • 香港浸会大学最新论文揭示新冠病毒传播模式,指引安全复工

    究竟何时才能放宽针对新型冠状(新冠)病毒的严格社交距离和检疫措施,让日常生活及经济活动在安全的情况下回复正常?一项由香港浸会大学(浸大)计算机科学家引领的研究,以科学为本的方法探讨这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新冠病毒在过去数月蔓延至世界各地,不少国家如美国和欧洲各国,最近已就复工计划展开激烈辩论。研究团队建立的崭新计算模型,能明确描绘及量化新冠病毒于疫情的各个阶段在不同群体之间的传播模式。研究团队以此模型为基础,为不同复工计划进行前瞻分析,评估他们对经济的影响及疾病传播的风险水平。这项研究以《新冠病毒的潜在传播模式?— 基于不同年龄层社交接触的描绘与表征》为题,已于医学期刊《刺针》子刊EClinica

    来源:香港浸会大学

    时间:2020-04-30

  • 中国科学家发表Nature:Odyssey定量Western Blot助力抗衰老研究

    2020年2月27号,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蔡时青课题组与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江陆斌课题组联合在 Nature杂志发表题为“Two conserved epigenetic regulators prevent healthy ageing”的文章,探讨新的抗衰老靶基因,该文章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和意义。其中,Odyssey 双色红外激光成像系统因在Western Blot成像中具有准确定量的特点而被Nature杂志推荐认可。文章概要:长久以来,大家以为延长寿命和延缓老化呈很强的相关性,但是二者之间是有区别的。尽管健康长寿是人类美好梦想,但是延长寿命不一定能延缓衰老过程中的行为能力

    来源:

    时间:2020-04-30

  • 浙大新发现:核仁蛋白Def是小鼠肝脏稳态维持及术后再生的必需因子

    核仁是位于细胞核中的亚细胞结构,素有‘核中核’之称,是蛋白质合成机器核糖体生成场所。核糖体生成需要200个左右的非核糖体蛋白及核仁小RNA(snoRNA)参与。Def是一个核仁蛋白,参与核糖体的生成。在斑马鱼中,Def功能缺失导致小肝脏性状。机制研究发现Def招募半胱氨酸蛋白酶Calpain3至核仁中降解诸如肿瘤抑制因子p53及核糖体生成因子Mpp10等底物来调控器官发育。尽管我们对Def在斑马鱼肝脏发育中的功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其在哺乳动物肝脏发育和稳态维持方面的功能尚不明确。近日,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彭金荣教授团队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中国科学:生命

    来源:EurekAlert中文

    时间:2020-04-30

  • 中科大最新PNAS文章:秀丽隐杆线虫运动控制的重要规则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国家实验室、生命科学学院、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温泉教授研究组结合实验和理论,提出整合下行通路信号、本体机械感受反馈、中枢模式发生器等神经肌肉动力学的模型来深度解析秀丽隐杆线虫前进运动控制的神经环路机制。该结果以Descending pathway facilitates undulatory wave propagation in Caenorhabditis elegans through gap junctions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来源:中科大

    时间:2020-04-29

  • Nature子刊:TAGAP参与抗真菌免疫的分子机制

    4月20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王晨辉教授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TAGAP instructs Th17 differentiation by bridging Dectin activation to EPHB2 signaling in innate antifungal response”。真菌感染是导致肿瘤、艾滋病患者以及免疫力低下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每年全世界由于真菌感染导致的死亡人数达到150万,与艾滋病和结核导致的死亡人数相当。2019年爆发的耳真菌感染的死亡率达到60%,极大的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真菌感染已成为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

    时间:2020-04-29

  • 武汉大学Nature发文:新冠病毒重点问题—气溶胶动力学分析

      新闻网讯(通讯员朱莹)4月27日,Nature(《自然》)在线发表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蓝柯教授领衔的抗疫科技攻关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论文题为“Aerodynamic Analysis of SARS-CoV-2 in two Wuhan Hospitals”(《武汉两所医院的新冠病毒气溶胶动力学分析》),并作为亮点论文(Featured article)进行推荐。  武汉大学为该论文第一署名单位,蓝柯教授、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伏晴艳高工(教授级)、复旦大学阚海东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何建辉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元、陈宇、郭铭和香港科技大学宁治为共同

    来源:武汉大学

    时间:2020-04-28

  • NSR:泛素信号调控哺乳动物青春期发育起始表观遗传学机制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National Science Review 杂志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胡荣贵研究组、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李亦学研究组与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研究院高山课题组合作的题为MKRN3 regulates the epigenetic switch of mammalian puberty via ubiquitination of MBD3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阐述了哺乳动物下丘脑中泛素连接酶MKRN3通过泛素化修饰表观遗传学重要调控因子MBD3,影响MBD3与GNRH1启动子区及TET2的结合,抑制GNRH1的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0-04-28

  • 中国方面的预测:无症状COVID-19病例数

    中国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的学习方法来预测COVID-19的传播,能比经典的病毒传播模型更准确地估计无症状病例的数量。利用基于机器学习的细粒模拟器(MLSim)改进了复杂传输过程的建模和无症状案例的潜在数量,可以帮助决策者更有效地平衡抗疫措施。无症状个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COVID-19病毒并不总是引起相关疾病症状:如呼吸问题、喉咙痛和发烧。然而,无症状的人仍然具有传染性,能够将疾病传播给其他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无症状但有传染性的个体数量正在增加,一项研究估计,多达60%的患者可能是无症状的,也可能只是轻度症状。估计未被发现的无症状感染的数量对于遏制病毒传播至关重要。然而,这很难做到

    来源:

    时间:2020-04-28

  • 首个新冠病毒3C蛋白酶药物高通量检测细胞体系问世

    科技日报合肥4月26日电 (记者吴长锋)记者从合肥高新区了解到,由中科普瑞昇公司和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联合科技攻关团队,利用细胞工程技术以及分子生物学相关技术,紧急开发了以荧光素酶报告体系为基础的针对新冠病毒3C蛋白酶的药物高通量检测细胞体系。该体系应用了蛋白复性的原理,能够在48小时内同时对几千个药物进行快速筛选和精准评价。药物的发现和机制研究中,与抗病毒表型筛选相辅相成的是根据病毒生物学行为的特定靶点进行药物发现。如在新冠病毒复制的行为中,一些关键环节有可能成为药物发现的靶点。其中3C蛋白酶,即主蛋白酶(Mpro),它能够识别特异性的酶切位点,将多聚蛋白前体剪切为多个非结构蛋白,最

    来源:科技日报

    时间:2020-04-28

  •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科大合作发表Nature子刊文章:全长GLP-1R的配体结合前构象

    GLP-1R是B类GPCR受体家族的重要成员,不同于大多数A类GPCR结构,除传统的七次跨膜区域(Transmembrane domain, TMD),B家族GPCR均含有一段(120-160)氨基酸残基的胞外结构域(extracellular domain, ECD),ECD和TMD共同参与了多肽配体的结合以及受体的活化过程。当内源性多肽配体GLP-1活化GLP-1R后,会促进葡萄糖依赖性胰岛素释放,从而控制血糖。GLP-1R一直是糖尿病药物治疗的重要靶点,已有多种GLP-1激动剂类似物药物成功研发并上市,每年销售额达到几百亿美元。Stevens课题组与刘志杰课题组曾在2017年就成功解析G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0-04-26

  • 上海科技大学最新Science发文:肥胖早期最常见遗传原因的奥秘

    在一项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揭示了人类新陈代谢过程中一个关键元件的精确形状,这将为研发肥胖和其他新陈代谢疾病更好的治疗方法打开新的大门。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4月24日的Science杂志上,研究的重点是大脑中一种称为黑皮质素受体(melanocortin 4 receptor, MC4R)的蛋白质。该受体通过控制以脂肪形式存储的能量,在调节人体的能量平衡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编码MC4R蛋白的基因突变是早期肥胖的最常见遗传原因,每1500人中约有1人受到影响。文章作者,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的创始所长Raymond Stevens也是南加州大学Michelson聚合生物科学中心主任,他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0-04-24

  • 上科大连发两篇Science:发现关键结构的精确机制

    4月24日凌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Science》以研究长文(Research 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饶子和院士研究团队与合作者的题为“Structures of cell wall arabinosyltransferases with the anti-tuberculosis drug ethambutol”的研究论文。该项工作在国际上首次成功解析了分枝杆菌关键的阿拉伯糖基转移酶复合体EmbA-EmbB和EmbC-EmbC的“药靶-药物”三维结构,首次揭示了一线抗结核药物乙胺丁醇作用于该靶点的精确分子机制,为解决结核病耐药问题,研发新型抗结核药物奠定了重

    来源:生物通综合

    时间:2020-04-24

  • Science子刊:核内肌动蛋白调控转录机制

    应激性是生命的基本特征。响应外界刺激的基因表达调控在细胞水平决定了细胞增殖、分化、迁移和死亡,在器官和生物体水平决定了发育、免疫应答和神经可塑性,其调控异常可能会导致肿瘤。细胞及时响应外界刺激的一个策略是形成转录工厂,即将应答刺激的多个基因和多个RNA聚合酶拉到一起进行高效、协同的转录表达,但是这一过程如何发生和调控尚不清楚。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孙育杰教授课题组4月15日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题为“Nuclear actin regulates inducible transcription by enhancing RNA polymerase II

    来源:北京大学

    时间:2020-04-24

  • 浙大王福俤教授团队最新论文:大数据挖掘新冠肺炎罹患死亡风险因素

    ​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王福俤教授团队,通过新冠肺炎临床研究荟萃分析发现: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慢性肾病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显著增加新冠肺炎(COVID-19)重症发生风险;急性心脏及肾脏损伤与死亡风险高度相关。该研究为科学筛查新冠肺炎重症及死亡高危人群、优化诊疗方案及有效降低死亡率等提供了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该研究于4月19日发表在《Research》(Research,2020,DOI: 10.34133/2020/2402961)杂志上。该研究是迄今全球最大的新冠肺炎重症及死亡风险荟萃分析;共纳入34项临床研究数据,6263例患者,包括1727名重症和4536名非重症。新冠病毒(S

    来源:浙江大学

    时间:2020-04-24

  • 钟南山团队:咽漱液用于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准确率高于鼻拭子

    中新社广州4月22日电 (蔡敏婕)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团队在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方面的研究有新进展。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22日称,《临床流行病》杂志(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刊登一项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疾病国家临床研究中心、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副院长李时悦及该院主任医师叶枫团队研究的结果,本研究首次开发咽漱液样本用于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同时与鼻拭子检出率进行比较,发现咽漱液阳性率高于鼻拭子标本。 核酸检查是目前新冠病毒感染的主要检测手段,但研究表明,不同的采样标本对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敏感性不一。最优的采样标本应符合:1.无创、方便易行;2.病毒核

    来源:中新网

    时间:2020-04-24

  • 新冠排毒研究:粪便中存在时间比呼吸道长,男性排毒比女性慢

    浙江大学医学院等多团队对于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确诊患者体内不同组织样本的病毒存在时间、载量的新研究表明,粪便中病毒的持续时间比在呼吸道和血清样本中的都要长得多,且粪便中病毒载量峰值出现得更晚。当地时间4月21日,国际顶级医学期刊BMJ(《英国医学杂志》)在线发表了研究文章“Viral load dynamics and disease severity in patients infected with SARS-CoV-2 in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January-March 2020: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来源:澎湃新闻

    时间:2020-04-24

  • 上海交大Nature子刊发文:细菌Ⅵ型分泌系统作用新机制

    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或寄主体内,相应也进化出了多种与其他物种竞争的策略。Ⅵ型蛋白分泌系统(T6SS)是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致病菌与环境中其他微生物竞争及感染宿主的重要“武器”。T6SS 能够通过直接接触将具有抗菌活性或细胞毒性的效应蛋白注射到受体细胞内。T6SS效应蛋白往往具有不同的大小、结构和功能特性,因此对其分泌机制的解析一直是领域内的热点和难点。近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董涛团队发表了题为“Intramolecular chaperone-mediated secretion of an Rhs effector toxin by a type VI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0-04-22

  • Science:GSDMB被颗粒酶激活进而诱导靶细胞发生焦亡

    细胞毒性淋巴细胞是一类主要的免疫效应细胞,在机体清除病毒感染或者癌变的细胞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细胞毒性淋巴细胞主要包括细胞毒性T细胞(CTLs)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这两种细胞主要通过FAS/FASL通路和Perforin/Granzymes通路发挥细胞毒性作用,其中后者的作用更主要 (Voskoboinik et al., Nat Rev Immunol 2015)。然而,细胞毒性淋巴细胞是如何通过上述通路杀伤靶细胞以及靶细胞发生何种细胞死亡是免疫学领域的重要问题。从1990年开始,许多相关的研究表明FAS/FASL通路和Perforin/Granzymes通路导致细胞发生凋亡 (R

    来源:NIBS

    时间:2020-04-22

  • 李兰娟新发论文:新冠病毒出现能够切实影响致病性的突变

    4月1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团队在预印本平台medRxiv上发布了未经同行审议的新论文。论文指出,新冠病毒已经出现了能够切实影响致病性的突变,药物和疫苗研发工作有必要把这些突变纳入考虑。论文重点结论:新冠病毒株的变异和多样性或被大大低估。不同变异毒株在细胞病变效应和病毒载量方面差异可达270倍。一种三核苷酸突变能大大增强病毒的复制速率和致病能力,发现这种突变的病人保持了45天的核酸阳性。研究人员从粪便中分离出了可以复制的活病毒,这与此前报道不同。2020年1月22日到2020年2月4日之间,研究人员从浙江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1名新冠病毒感染患者身上分离了病毒。这些患者年龄从4个月到71岁不

    来源:科学网

    时间:2020-04-22


页次:515/1559  共31180篇文章  
分页:[<<][511][512][513][514][515][516][517][518][519][52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