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华中农大,中科院等处合作发表Nature论文,开启植物学的新领域

    植物叶片上生存着大量的不同种类的微生物,有益微生物和有害微生物与植物长期共存,但植物控制这些叶圈微生物并维持自身健康的机制尚不明确。2016年,密歇根州立大学何胜洋教授团队在Nature上发表的科研成果揭示了一种细菌感染植物的新机制,即细菌除了能抑制植物的免疫系统之外,也会在植物体内产生一种潮湿的环境,加上高湿度的条件,容易引发植物病害。在此基础上,来自华中农业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和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等处合作,发表了题为“A plant genetic network for preventing dysbiosis in the phyllosphere”的文章,率先开启了植物学的新领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0-04-10

  • 西安交大,杜克大学Science发文 直视小鼠胚胎发育过程

    哺乳动物胚胎发育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既往的研究方法包括组织染色、超声、OCT、MRI等,但是均不能在细胞水平观察胚胎发育的动态过程。近几年来,研究者通过对体内发育环境的研究,开发出了胚胎完全培养基,可以体外培养胚胎24-48小时,将细胞水平研究胚胎发育的动态过程扩展到器官形成早期。然而,随着胎盘的形成,脐带成为供应胚胎发育的唯一营养来源,通过血液循环提供营养支持胚胎发育,目前尚没有模拟脐带提供营养的研究方法,因此,从脐带形成至出生在细胞水平直接观察胚胎发育的动态过程仍属空白。4月10日出版的《科学》(Science)杂志发表了西安交大二附院的合作研究成果,介绍了一种研究胚胎发育的活体成像技术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

    时间:2020-04-10

  • 浙江大学在《自然》发文揭示肿瘤细胞特异性脂质合成代谢机制

    在人类与肿瘤的较量中,科研人员总试图从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的代谢差异中,找寻肿瘤细胞快速增殖的秘密,进而通过靶向治疗遏制肿瘤生长。正常细胞脂质转运及代谢通路的科学发现,获得了1985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在正常的细胞中,脂质合成的“工厂”采取高效的“按需生产”原则:即只有细胞感受到脂质浓度不足时,工厂才“开工”;一旦脂质浓度恢复正常,工厂便“停产”。然而,在肿瘤细胞中,脂质合成的“工厂”始终加班加点的“生产”:即使细胞内脂质浓度是正常的,脂质代谢仍处于高度活跃,并促进肿瘤的快速增殖。因此,研究肿瘤细胞有别于正常细胞脂质代谢的分子机制,成为肿瘤研究领域当前的核心问题之一。由浙江大学、青岛大学、台

    来源:浙江大学

    时间:2020-04-09

  • 武大学者Science点评:新冠肺炎疫情对蝙蝠的负面影响

    武汉大学生科院赵华斌教授在Science上发表了一篇Letter文章,题目为“COVID-19 drives new threat to bats in China”(“新冠肺炎对中国蝙蝠产生了新的威胁”)。该文简要评价了新冠肺炎疫情对蝙蝠的负面影响,呼吁公众全面认识蝙蝠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文中提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蝙蝠是福(蝠)气、长寿、吉祥、幸福(蝠)的象征。虽然全世界有1400多种蝙蝠,约占所有哺乳动物的25%,但是超过三分之一的蝙蝠物种受到了生存威胁,超过一半的蝙蝠物种的种群数量在下降,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认为至少有80%的蝙蝠物种亟需加强保护。在我国,蝙蝠的种群数量与20年前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0-04-09

  • 中国学者Nature子刊发文:全球首个染色体级别高质量山苍子基因组图谱

    近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在《自然—通讯》杂志在线发表重要成果:The Litseagenome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laurel family。该项研究成功组装全球首个染色体级别的高质量山苍子基因组图谱,并基于此揭示樟科物种进化及其精油合成的分子机制。中国林科院亚林所陈益存副研究员、赵耘霄博士、高暝助理研究员,根特大学李臻博士后,华南农业大学王洁雨博士,清华大学刘可为博士是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国林科院亚林所汪阳东研究员,台湾成功大学蔡文杰教授、福建农林大学刘仲健教授、根特大学Yves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山苍子是我国南方家喻户晓的一种香料树种,其果实有香气,无毒,可

    来源: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时间:2020-04-09

  • Nature Microbiology:新冠病毒1月初就出现社区传播

    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伊利诺伊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日对武汉市流感样疾病患者的咽喉拭子进行重新分析,发现一些患者呈现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阳性,表明该病毒于2020年1月初就在武汉社区内传播。这篇题为“SARS-CoV-2 detection in patients with influenza-like illness”的文章于周二发表在《Nature Microbiology》杂志上,通讯作者是武汉市疾控中心病原生物检验所的副所长刘满清。目前,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在全球多个国家加速蔓延。这种疾病是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的。尽管新冠病毒与SARS病毒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0-04-09

  • 中南大学Cancer Cell揭示腺苷调控肿瘤PD-L1新机制

    皮肤黑素瘤是由黑色素细胞异常增殖所导致的恶性肿瘤,居皮肤肿瘤致死率的首位。在我国皮肤黑素瘤以每年3-5%的发病速率增长,晚期皮肤黑素瘤2年生存率为15%,5年为5%,恶性程度极高。近年来,除了采用传统手术、辅助性干扰素、常规化疗和靶向治疗等治疗手段之外,以PD-1及其配体PD-L1相互作用为主的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在黑素瘤治疗方面有了革命性进展。但随着免疫疗法的快速应用,发现该疗法总体响应率不足40%,加之有效筛选黑素瘤患者进行免疫治疗的评估策略缺失,使得黑素瘤的免疫治疗依然面临重大挑战。因此,探究导致PD-1单抗治疗无应答的免疫逃逸分子机制、开发筛选免疫治疗有效患者的高效策略、研发提高患者应答

    来源:中南大学

    时间:2020-04-09

  • Cell Rep:c-Src通过调控糖代谢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

    厦门大学生科院李勤喜教授团队于2020年3月24日,在Cell Reports杂志发表题为 “c-Src Promotes Tumorigenesis and Tumor Progression by Activating PFKFB3”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深入阐述了原癌基因SRC编码的非受体酪氨酸激酶c-Src在肿瘤葡萄糖代谢重编程中的功能及调控机制。研究团队发现c-Src通过磷酸化PFKFB3 Tyr194位点激活其酶活性。由于PFKFB3能催化F6P生成F-2,6-BP, 而F-2,6-BP是糖酵解的关键酶PFK1的变构激活剂,因此,c-Src通过激活PFKFB3间接激活PFK1,从而使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0-04-08

  • Cell:首次发现新冠病毒进入细胞的详细分子细节

    由于新病例的迅速增加,2019年冠状病毒病(COVID-19)很快引起了全球关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被认为是从动物传播的,到2020年1月,怀疑最初受感染的患者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感染了该病毒。自2020年1月以来,该病毒已迅速传播到中国大部分地区和其他国家。截至2020年3月24日,全球报告了332930例确诊的COVID-19和14510例死亡人数。这些数字每天都会更新,而且预计还会进一步增加。 据报道,冠状病毒是非分段的正义RNA病毒,主要在鸟类和哺乳动物中引起动物感染,并已证明对人类具有致命的杀伤力。已知这些病毒具有四种结构蛋白,包括E,M,N和S蛋白。 冠状病毒感染性的主要决定因素是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0-04-07

  • 中科院学者Cell发文:长非编码RNA种属特异性加工决定其功能差异

    人类基因组中超过98%的区域都是非编码区域。长非编码RNA 是一类广泛转录但不翻译产生功能性蛋白质的核糖核酸大分子。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它们在基因表达调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功能 (Nat Cell Biol, 2019:10.1038/s41556-019-0311-8)。 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陈玲玲研究组长期从事长非编码RNA生物学研究。2016年作者曾提出长非编码RNA功能与其加工和定位息息相关,而解析它们的加工代谢等生物学过程有助于深入认识其功能 (Trends Biochem Sci, 2016:10.1016/j.tibs.2016.07.003; Trends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0-04-07

  • Cell Res:PAS1-Lhx2 决定动物社会阶层形成的机制

    在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中,各种不同的社会体系帮助各种动物适应了极其广泛的生态环境。那么这些社会性动物形成社会体系的特性是由基因决定的吗?虽然多年来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很多,但至今对社会阶层的遗传决定因子依然知之甚少,并主要局限于社会性昆虫。胎盘哺乳动物的祖先外表与鼩相似,据推测应为独居生活,而现在胎盘哺乳动物中则存在有丰富的社会形态。因此在胎盘哺乳动物形成阶段很可能存在由独居到社会性生活的转变,并且曾受到正选择(即适应性进化)的作用。4月1日,中国著名学术期刊Cell Research 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计算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李海鹏研究组的研究论文“Accelerated evol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0-04-07

  • Nature子刊重磅:中国学者构建新冠病毒假病毒系统,揭示其入侵细胞过程

    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已经在全球范围内爆发,目前确诊感染人数已经超过100万,并且这一数值还在持续猛增中。随着人们对SARS-CoV-2的认知越来越清晰,科研人员必将开发出有效的治疗药物和疫苗。病毒复制周期可划分为吸附、侵入、脱壳、病毒大分子的合成以及病毒的装配与释放五个阶段,其中,病毒入侵细胞过程是十分关键的一步。但是,直接用病毒毒株进行研究,需要实验室安全级别达到三级以上,这极大地限制了新冠病毒研究,因此科研人员构建了假病毒。假病毒只能感染一次细胞,安全性高,能够模拟病毒入侵细胞的过程。义翘神州假病毒中和检测原理示意图 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

    来源:义翘神州

    时间:2020-04-07

  • 暨大学者张弓教授最新论文:代谢组鉴定质控标准正式建立

    蛋白质组和代谢组技术都基于质谱,但相比于蓬勃发展的蛋白质组学技术,代谢组虽然技术流程更简单,但其应用却一直十分缓慢。究其原因,是因为蛋白质组学却很早就基于Target-Decoy策略建立了FDR(假发现率)质控策略,可以保证鉴定结果的可靠性;而代谢组全谱鉴定一直缺乏有效的质控手段对鉴定结果进行质控,导致鉴定结果十分不可靠。不同的平台、流程和分析软件对于代谢组鉴定结果的质量评估方法参差不齐,甚至没有任何质量控制可言,假阳性鉴定比例相当高。有人曾借鉴蛋白质组学质控的Target-Decoy策略,对代谢组鉴定结果进行质控,但由于难以获得可靠的代谢物的诱饵库,该策略长期以来不被认可。2020年3月26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0-04-03

  • 北大学者PNAS发文揭示中国用水增速变缓及其成因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周丰副教授课题组与中法奥科研人员合作,研制了中国高分辨率用水调查数据集和基于水量平衡的归因模型,证实我国用水呈现广泛的“增速变缓”趋势,其中节水灌溉和工业循环用水的技术推广是最关键的原因。这项研究成果挑战了以往认为中国用水“加速增加”的观点,以“Deceleration of China’s human water use and its key drivers”为题,于2020年3月24日在线发表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the Sciences(PNAS)(《美国科学院院刊》)。水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

    来源:北京大学

    时间:2020-04-03

  • 北师大傅伯杰院士团队撰文:采取系统方案抗击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2019年12月,中国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中国政府随后采取的系列应对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疫情传播。2020年3月12日,国家卫健委宣布,中国疫情流行高峰已经过去。3月16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网站消息,中国新增确诊病例数为29例,远远低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新增确诊病例(13874)。自3月17日起,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报告(第57号)不再将中国疫情单列,而是分区域统计全球疫情发生状况。3月18日,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信息,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34例,全部为境外输入确诊病例;湖北新增确诊病例0例(武汉0例)。中国

    来源:北师大

    时间:2020-04-02

  • PNAS:绘制病毒“社交网络圈”或有效预测禽流感

    湖南省、四川省接连发生家禽感染H5N1、H5N6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这两起疫情导致了2万余只家禽被扑杀,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禽流感因其在家禽中的广泛传播、禽传人的能力、以及人感染后的高致死率(约50%),已经成为公共卫生的一大重要威胁。我国更是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列为乙类传染病,并按照甲类管理,和SARS、新冠肺炎属于同一级别。禽流感病毒有多种亚型,其中在我国流行较广、影响较大的亚型有H5N1、H5N6、H7N9等。为了揭示我国流行的禽流感病毒在家禽中的传播规律,北京师范大学全球院田怀玉实验室联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流感中心、鲁汶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国科学院、山东第一医科大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

    时间:2020-04-02

  • 广州大学生科院Nature Genetics发文:首次系统报道开花期基因的进化与选择分子机制

    栽培大豆5000年前起源于我国的黄淮海区域,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大豆是光周期极为敏感的典型短日照作物,单个品种或种质资源一般只适宜种植于纬度跨度较小的区域内,那么起源于黄淮海区域的大豆是如何适应全世界广泛的生态环境呢?又是如何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在世界范围的种植和分布呢?来自广州大学生科院孔凡江/刘宝辉研究团队多年以来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长期系统和深入的研究。近期这一研究组发表了题为“Stepwise selection on homeologous PRRgenes controlling flowering and maturity during soybean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0-04-01

  • 最新Nature:清华大学揭示新冠病毒侵染细胞的结构基础

    《自然》杂志以“Accelerated Article Preview”方式在线发表了题为“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受体结合结构域与受体ACE2复合物的结构”(Structure of the SARS-CoV-2 spike receptor-binding domain bound to the ACE2 receptor)的研究论文,报道了清华大学生命学院王新泉和医学院张林琦课题组在新冠病毒联合科研攻关中的首个重要研究成果。该研究解析了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受体结合结构域(receptor-binding domain,RBD)与人受体蛋白ACE2复合物2.45埃的高分辨率晶体结构,准确定位了新冠病毒

    来源:清华大学

    时间:2020-04-01

  • Nature Medicine:促进精神分裂症精准诊疗的影像学标记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慢性、高致残性精神障碍, 全球终生患病率约1%,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然而,在过去数十年间,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诊断没有任何实质性变化,它主要基于临床医生的直观经验,缺乏有效、可靠、有指导意义的定量生物标记物来辅助诊断及个体化治疗。甚而,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主要基于抗精神病药物,而患者对其反应具有较大的异质性,约有三分之一患者属于临床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却因没有早期进行疗效判别即采取不同治疗方案而极大影响了疾病的预后并增加了巨大的医疗负担。另一方面,脑影像技术使人类对脑结构和功能活动的定量测量成为可能,并在各级医院广泛使用,但却缺乏用于精神分裂症等所有精神疾病的诊断和疗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0-04-01

  • 一种新型复合荧光探针HSA/Pinkment-OAc

    过氧亚硝酸盐(Peroxynitrite,ONOO-)是由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一氧化氮自由基形成的具有高活性的活性氮物种,是许多体内循环途径的信号传导分子。同时,该分子具有强氧化性,可引起自由基介导的硝化反应,从而会影响生物体内多种生物过程,对脂质、蛋白、DNA等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研究表明,过氧亚硝酸盐被认为是包括炎症、癌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许多疾病的关键致病因子与生物标志物。所以,灵敏、特异性地检测过氧亚硝酸盐对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小分子荧光探针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良好的时空分辨率等优势,在胞内生物分析物成像等领域备受化学生物学家的青睐。但开发的小分子荧光检测探针依然存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0-04-01


页次:517/1559  共31180篇文章  
分页:[<<][511][512][513][514][515][516][517][518][519][52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