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合作发表胰腺癌代谢生物标志物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爱思唯尔旗下著名药理学杂志Pharmacological Research在线发表上海交通大学吕海涛团队与中科院大学重庆医院王槐志团队合作研究成果“Metabolomics identified new biomarkers for the precise diagnosis of pancreatic cancer and associated tissue metastasis”。胰腺癌是临床致死率最高的癌症之一,其病源机制复杂且发病过程极为隐匿,由此临床诊断病例多发现于疾病晚期,常并伴有多器官转移,胰腺癌的五年临床生存率不足5%。面向胰腺癌早期诊断及其多器官转移分子预警的临床迫切需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

    时间:2020-05-12

  • 新型脑-脑接口实现“阿凡达”式的跨鼠遥控

    人或动物个体之间的交流主要依靠感觉系统,比如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2009年的科幻电影《阿凡达》展示了地球上的人可以通过脑对脑的直接信息传递,远程控制潘多拉星上经过基因改造的纳威人身体。近几年有研究展示可以从一只动物大脑皮层中提取电生理信息,解码后通过电刺激或经颅磁刺激技术刺激另一只动物大脑皮层,从而提出了脑-脑接口的概念。但是到目前为止,脑-脑接口信息传递速率非常低,是制约脑-脑接口发展的最主要瓶颈。主要的技术障碍是传统的脑-脑接口需要长期的脑电多通道记录,技术难度大,缺乏细胞特异性,而脑电波记录又难以精确解码,并且解码的信息难以传递到正确的神经环路或特异细胞类型,导致信息传递速率非常低(

    来源:EurekAlert中文

    时间:2020-05-12

  • Cell子刊:人类视网膜发育过程中的重要分子机制

    视觉是我们人类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方式,其主要通过位于眼球后壁的视网膜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最后将信号通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人类视网膜中有一个灵长类特异的区域称为黄斑区,主要负责明视觉和色觉,任何累及黄斑区的病变都会导致非常明显的视力丧失。因此,了解人视网膜细胞组成及其发育的分子机制,解析黄斑发育的特征,对治疗先天性视网膜疾病至关重要。一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Single-cell analysis of human retina identifies evolutionarily conserved and species-specific mechanisms controlling dev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0-05-11

  • 复旦学者Nature子刊发文:植物物种多样性调控植物与昆虫互作的生态机制

    我院李博教授团队合作领衔揭示来自复旦大学李博教授团队与上海市农业科学院蒋杰贤研究员团队,联合我国、丹麦、德国、美国、意大利科研人员,合作揭示植物物种多样性调控植物与昆虫互作的生态机制,5月4日在Nature Plants上以Articles形式发表了题为“Global synthesis of effects of plant species diversity on trophic groups and interactions”长篇研究论文。该文分析了全球2900余组多种与单/纯种植物种植的比较试验数据,结果显示:在农业、草原和森林系统,添加其他植物物种,提高了捕食性天敌的丰度和捕食率、寄

    来源:

    时间:2020-05-11

  • NC重磅 | 危害六大洲,多国科学家出手!小菜蛾群体基因组学研究成果发布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但有这么个货,毫不讲究,不光爱萝卜白菜,十字花科的其他蔬菜,如油菜、花椰菜、甘蓝、芥菜等,也是它们重点采食的对象。这货就是小菜蛾!小菜蛾是全球公认的十字花科植物杀手,除了南极洲没有分布记录以外,足迹遍布全球,是分布最广泛的世界性害虫。它们繁殖能力极强,抗药水平也很高,使得防治工作非常困难, 每年引发的作物减产损失及防治费用高达40-50亿美元。此前,基于十字花科植物和小菜蛾寄生性天敌的分布情况,全球各国学者分别提出了小菜蛾起源于地中海沿岸、南非和中国的假说。2020年5月8日,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刊发了由福建农林大学闽台作物有害生物生态防控国家重点

    来源:华大科技

    时间:2020-05-11

  • PNAS:纤维化扩展中“旁张力信号”介导的细胞间机械通讯

    组织器官在受到损伤之后,会发生损伤修复,诱发组织纤维化。如果没有有效的控制措施,慢性纤维化疾病会最终导致组织硬化,诱发器官衰竭。有研究表明,在现代社会死亡病例中有将近50%与组织器官的慢性纤维化相关,包括此次新冠肺炎,会伴有肺部纤维化,重症患者纤维化进一步蔓延可导致呼吸衰竭,肺部纤维化也是愈后后遗症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成纤维细胞的持续激活是各类组织纤维化中的主要诱因,在组织器官受到损伤或病毒感染之后,组织内的成纤维细胞FB会受到 “旁分泌因子”(paracrine factors),例如TGF-b,PDGF等诱导,激活分化成为肌成纤维细胞MF,并分泌大量的细胞因子及细胞外基质,造成更广泛的成纤

    来源:清华大学

    时间:2020-05-09

  • 线粒体内膜融和蛋白OPA1的最小GTP酶结构域(MGD)最新发现

    线粒体是由双层膜包被的细胞器,在细胞内持续发生融合和分裂以维持其正常功能。线粒体内膜融合与外膜一样,其缺陷导致线粒体DNA的丢失,小鼠胚胎致死,而人的OPA1突变还导致视神经萎缩症等遗传疾病。饶子和与胡俊杰团队前期合作阐明了线粒体外膜融合蛋白Mitofusin(MFN)介导膜拴连和融合的机制,今年年初又报道了酵母的线粒体内膜融合蛋白Mgm1的结构,提出了内膜融合的初步模型。近日,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孙飞课题组利用冷冻电镜解析了OPA1在膜上装配的结构(https://doi.org/10.7554/eLife.50294),并提出了OPA1诱导膜形变的分子机理。不过,OPA1仍是发动蛋白(

    来源:

    时间:2020-05-09

  • 北京协和医院、中科院等处最新Science:新冠RNA复制酶结合瑞德西韦的结构及其抑制机制

    5月1日,北京协和医院张抒扬课题组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许叶春课题组以及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张岩课题组以Structural basis for inhibition of the 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from SARS-CoV-2 by remdesivir为题,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在线发表论文。合作团队首次解析新冠肺炎病毒重要药靶RNA复制酶和抑制剂瑞德西韦(Remdesivir)的高分辨冷冻电镜结构,阐述RNA复制酶结合RNA的模式,以及瑞德西韦抑制RNA延伸的机制,为基于病毒基因的复制酶的抗新冠病毒药物以及广谱抗病毒药物

    来源:清华大学

    时间:2020-05-09

  • 武汉大学在《Nature Microbiology》发表新抗噬菌体防御体系

    研究人员在一些细菌中发现了一种新的抗噬菌体防御体系,这种机制正在以我们未知的特性保护着细菌DNA。在细菌迅速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时代,噬菌体治疗将是一个有效的替代品,其工作原理是将自身DNA注入细菌,在细菌复制过程中破坏细菌。这篇题为“SspABCD-SspE is a phosphorothioation-sensing bacterial defence system with broad anti-phage activities”的论文由武汉大学Lianrong Wang教授领导,由上海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以及新加坡-MIT研究与技术联盟(SMART)耐药性跨学科研究组的科学家共同撰写

    来源:

    时间:2020-05-08

  • 核仁蛋白Def是小鼠肝脏稳态维持及术后再生的必需因子

    核仁是位于细胞核中的亚细胞结构,素有‘核中核’之称,是蛋白质合成机器核糖体生成场所。核糖体生成需要200个左右的非核糖体蛋白及核仁小RNA(snoRNA)参与。Def是一个核仁蛋白,参与核糖体的生成。在斑马鱼中,Def功能缺失导致小肝脏性状。机制研究发现Def招募半胱氨酸蛋白酶Calpain3至核仁中降解诸如肿瘤抑制因子p53及核糖体生成因子Mpp10等底物来调控器官发育。尽管我们对Def在斑马鱼肝脏发育中的功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其在哺乳动物肝脏发育和稳态维持方面的功能尚不明确。近日,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彭金荣教授团队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中国科学:生命

    来源:EurekAlert中文

    时间:2020-05-08

  • 中科院、河南师范大学和信阳师范学院合作最新发表Nature文章

    RNA结构在遗传信息传递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调节作用,比如:剪接体中snRNA结构的动态变化保证了剪接的高效和精准进行;核糖体RNA的高级结构对于执行翻译功能是必须的;而端粒RNA组分TERC的假节结构确保了端粒酶的活性和染色体的稳定性。在细胞内,绝大多数RNA通过分子内的碱基配对可形成二级结构,并在RNA结合蛋白的介导下折叠成复杂的三级结构,高度结构化的RNA进而通过与其他RNA分子相互作用以发挥生物学调控功能,因此解析细胞内RNA的原位高级结构及作用靶标是研究其功能机制的关键。虽然目前已有多种研究RNA二级结构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高通量测序技术,但是这些实验方法不能有效地捕获RNA的高级结构,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0-05-07

  • Cell Res:哺乳动物存在DNA 6mA新来源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汪海林研究组在哺乳动物基因组DNA N6-甲基腺嘌呤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他们发展了一套独有的、无污染的6mA分析方法,在哺乳动物细胞系中检测到的6mA并不依赖于甲基化转移酶,并发现了DNA聚合酶依赖的DNA 6mA新来源。相关工作近日以N6-methyladenine is incorporated into mammalian genome by DNA polymerase为题在Cell Research杂志上发表。 DNA N6-甲基腺嘌呤(N6-methyladenine, 6mA)是一种在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的表观遗传修饰,但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0-05-07

  • 国内学者再创佳绩 - 新冠疾病进程中基因表达谱和免疫反应的变化

    目前已有COVID-19临床和血浆细胞因子特征的多项研究成果发表,但是全世界对SARS-CoV-2感染宿主后宿主天然免疫状态的了解依旧十分有限,而且在感染后中免疫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也完全不清楚。近期北京佑安医院发表在《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的研究成果成功填补了这一空白。本研究围绕着11位核酸检测确诊的COVID-19患者展开。这11位患者依据临床表现,6人被分至重症组(A组),5人被分至轻症组(B组)。研究人员分别在患者入院和初步治疗5天后采集外周血作为研究材料,此外还采集了7位正常人的外周血作为对照,旨在通过比较不同临床阶段样本的临床特征、细胞因子

    来源:Fluidigm

    时间:2020-05-07

  • 曲静、刘光慧与汤富酬合作发表Nature子刊文章:首次绘制灵长类血管衰老单细胞图谱

     心血管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症)是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伴随衰老而发生的血管结构和功能的退行性改变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由于不同来源的血管壁细胞存在高度异质性,目前尚不明确人类老年血管的细胞组成和分子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对人类血管衰老机制的深入理解,并制约了心血管衰老及相关疾病干预手段的发展。  2020年5月5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曲静研究组、刘光慧研究组与北京大学汤富酬研究组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题为“A 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 landscape of primate arterial aging”的

    来源:北京大学

    时间:2020-05-06

  • Nature Genetics:现代玉米育种过程中的“育种选择指纹”

    玉米(Zea mays. L)是目前世界上(也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可广泛被用作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材料。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玉米单产发生线性成倍增长(以美国为例,玉米单产提升了近8倍),这主要归咎于国内外育种家不断地对玉米自交系株型和其它耐密性状(如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抗性)进行遗传改良,使得玉米杂交种能够更好地适应高密度种植的结果。然而,玉米现代育种过程中自交系耐密性改良的遗传基础和选择规律目前尚不清楚。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现代农学院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等单位合作解析现代玉米育种过程中全基因组水平的选择和遗传改良规律,相关研究成果以“Genome-wide selecti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0-05-06

  • PLOS Pathogens:一个定位于质膜的植物NLR免疫受体的信号结构域

    来自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刘玉乐实验室在国际著名病原学杂志《公共科学图书馆―病原体》(PLOS Pathogens)上,在线发表题为“植物NLR免疫受体Tm-22的激活需要其NB-ARC结构域协助CC结构域进行自我互作”(Plant NLR immune receptor Tm-22 activation requires NB-ARC domain-mediated self-association of CC domai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结构与功能分析,揭示植物抗病蛋白Tm-22 CC结构域负责开启下游免疫信号,其过程涉及NB-ARC结构域自聚集对CC的功能进行调节,首次报道了一个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0-05-06

  • 北京大学:新型冠状病毒防控中的共感染病原体的检测与研究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严峻,截至4月8日,全球已累计确诊近134万例,死亡超7万,对人类生存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导致的,而感染者除了典型的肺炎等呼吸系统症状外,还伴随多组织多器官的其他多种症状,其原因很可能是存在其他病原体的共感染或继发感染。确定共感染的病原体类型与症状之间的关系,对于对症治疗和用药指导尤为重要。但是如何做到对临床样品中共感染的多种病毒、细菌和真菌等病原体同时进行快速、无偏向性的检测呢?北京大学伊成器课题组新近发展的基于转座酶的TRACE (Transposase assisted R

    来源:北京大学

    时间:2020-05-06

  • 《柳叶刀》中国报道:瑞德西韦与安慰剂差不多

    1月31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道,一名美国的感染者在入院第7天(患病第11天)晚上开始使用静脉注射Remdesivir(瑞德西韦)进行治疗。次日,患者的临床状况有所改善。停止补充氧气后,他呼吸周围空气时的氧饱和度值提高到94%至96%。他的食欲得到改善,除了间歇性干咳和鼻涕外,其他症状得到改善【1】。2月份,世界卫生组织就表示,Remdesivir具有对抗COVID-19潜力。据美国《STAT News》报道,19名正在使用Remdesivir的患者都很快康复了,多数人(2个病人死亡)用不了几天就能出院了。引用负责该试验的医生的话说,参加该药物临床试验的患者都有严重的呼吸系统症状和发烧,但在

    来源:

    时间:2020-05-01

  • 《柳叶刀》预印版:中国中医科学院带头报道COVID-19临床预测指标

    王永炎院士这篇预印文章题目为“来自中国十个省份的临床进展: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COVID-19诊断及预后的预测价值”。该研究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单中心的(黑龙江省)、人口统计学方面的回顾性研究,包括收集入院时、人口学的、临床上的和实验室的数据,比较COVID-19患者和非COVID-19患者,使用的是多变量数理逻辑回归方法来探讨COVID-19相关的危险因素。采用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ROC)分析评价NLR对COVID-19诊断的预测价值。第二阶段是来自中国十个省份43家医院的多中心和大样本的回顾性分析,经实验室确诊的COVID-19患者被分为轻、中、重三组。采用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方法确

    来源:

    时间:2020-05-01

  • 南方科技大学Nature发文:22nt siRNA重要生物学功能

    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教授郭红卫课题组在《自然》(Nature)杂志发表了以“Plant 22-nt siRNAs mediate translational repression and stress adaptation”为题的研究成果。该论文通过在特定突变体中鉴定到大量植物内源22nt siRNA,揭示了拟南芥22nt小RNA介导翻译抑制与胁迫适应性的重要生物学功能,是植物小RNA领域的一项突破性研究成果。RNA是生命遗传信息传递的核心载质,遗传信息从DNA到RNA到蛋白质构成了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RNA的种类和形式极为多样,新型肺炎冠状病毒(COVID-19)就是一种RNA病毒。RNA干

    来源:南方科技大学

    时间:2020-04-30


页次:514/1559  共31180篇文章  
分页:[<<][511][512][513][514][515][516][517][518][519][52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