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余宏杰课题组在新冠灭活疫苗的免疫持久性及加强免疫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近期,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余宏杰课题组联合中国科兴控股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新冠灭活疫苗克尔来福®(CoronaVac®)的免疫持久性、第三针加强免疫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研究结果以“Immunogenicity and safety of a third dose of CoronaVac, and immune persistence of a two-dose schedule, in healthy adults: interim results from two single-cent

    来源: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时间:2021-12-12

  • 重点实验室研究揭示近江牡蛎种质资源格局形成机制

      11月12日,国际学术期刊《Communications Biology》(《通讯-生物学》)在线刊发了中科院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贝类遗传与进化研发团队关于牡蛎环境适应演化机制的研究论文“Genome of the estuarine oyster provides insights into climate impact and adaptive plasticity”(近江牡蛎基因组揭示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和适应可塑性的作用),揭示了气候变化对牡蛎种质资源格局形成的影响以及可塑性在其环境适应中的重要作用。   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严重威胁。除全球温

    来源: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时间:2021-12-11

  • 亚热带森林的高海拔土壤碳对气候变暖响应更敏感

      森林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碳(C)库,在气候变暖的情景下,微生物将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并向大气中释放更多的二氧化碳(CO2),进而可能加剧气候变化。因此,土壤碳排放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是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情景的一个关键挑战。    为回答森林土壤有机质分解对温度升高的响应,版纳植物园全球变化研究组博士后Zeeshan Mohd在合作导师沙丽清研究员的指导下,与团队成员合作,在哀牢山开展了沿海拔梯度土壤碳排放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该研究选择哀牢山亚热带森林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高海拔(H)(2400 m)向中海拔(M)(1900 m)、低海拔(L)(1450 m),中海拔向低海拔的土壤移植

    来源: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时间:2021-12-11

  • 热带森林树种根围和根际间根球囊霉素对土壤碳...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贡献了诸多生态服务功能,例如:净初级生产力、气候和水分调节、养分循环与碳固存等,这些服务功能的效益从根本上取决于地上植物群落以及地下土壤微生物的多功能性的发挥程度。因此,对地下土壤微生物过程的深入认知,将有助于制定合理有效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措施、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然而,有关干热环境下土壤生物对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尚不明确。提高土壤有机碳(SOC)储量是森林恢复的理想目标。球囊霉素土壤蛋白(GRSP)作为土壤有机碳库中普遍存在的重要组分,它主要通过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根系的共生作用产生。虽然目前关于丛枝菌根真菌对于产生球囊霉素土壤蛋白的作用方

    来源: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时间:2021-12-11

  • Nature|陈雷组报道降糖药恩格列净抑制人源SGLT2-MAP..

    葡萄糖是地球上绝大多数生物最重要的能量来源之一。葡萄糖经血液循环被运输至身体各个器官。在血液流经肾脏时,绝大部分葡萄糖会被滤出,然后再被重吸收回血液。肾脏每天重吸收的葡萄糖达到180g,才保证了最终排出的尿液中不含葡萄糖1。因此,肾脏是维持血浆中葡萄糖水平的重要器官。肾脏中负责葡萄糖重吸收的主要蛋白为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SGLT),其属于溶质载体转运子超家族5A(solute carrier transporter 5A)中的一员,与GLUT(SLC2A)截然不同2。SGLT蛋白利用钠离子的电化学势驱动葡萄糖逆浓度梯度转运。因此,在转运葡萄糖的同时,伴随着钠离子的生电转运2。在人类中,SGL

    来源: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

    时间:2021-12-11

  • 【科技日报】基因编辑“流水线” 助力作物病害防控

    (视觉中国供图) 华中农业大学谢卡斌课题组开发出一套名为“FLASH”的基因编辑“流水线”,不仅优化了整个基因编辑流程,还可用来快速鉴别基因编辑材料的“身份”,帮助找出农作物中与抗病、抗逆、产量等重要农艺性状相关的基因。 近日,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暨湖北洪山实验室谢卡斌教授课题组,在《分子植物》发表的研究论文,报道了一种大规模、高通量编辑植物基因的方法,并利用该方法编辑了水稻中全部受体激酶基因,为快速鉴定抗病、抗逆相关的基因提供了新资源。 基因编辑流程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1-12-11

  • 彭少兵教授团队探索出全球水稻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

    各稻作系统以及全球平均实际水稻产量(黄色)和产量差(红色)占产量潜力的百分比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袁珅)近日,我校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省洪山实验室彭少兵教授团队联合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Patricio Grassini教授团队,与来自全球13家科研单位的科研工作者合作,从全球尺度上科学、全面、系统地评估了水稻生产的产量差、温室气体排放、资源消耗等要素,探明了实现全球水稻生产绿色、高产、高效目标的有效途径和可持续发展的建议。相关研究成果以“Sustainable intensification for a lar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1-12-11

  • 汪胜组合作开发新一代抗精神分裂症先导药物

      12月9日,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Neuroscience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汪胜研究组与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程建军研究组、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刘真研究组的合作研究成果:“Structure-based design of a novel third-generation antipsychotic drug lead with potential antidepressant properties”。该研究从解析第三代抗精神分裂症药物阿立哌唑、卡利拉嗪与其重要靶点的复合物结构出发,分析了第三代药物在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时间:2021-12-11

  • 王恩多组合作揭示人源DNMT2识别底物tRNA的分子机制

      12月7日,国际学术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恩多研究组和上海科技大学刘如娟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Position 34 of tRNA is a discriminative element for m5C38 modification by human DNMT2”,揭示了人源DNMT2识别底物tRNA的分子机制。   真核基因的表达调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转录调控和翻译调控等多个方面。在翻译调控中,转移核糖核酸(transfer RNA, tRNA)是蛋白质翻译过程中重要的“接头分子”,起着遗传信息从核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时间:2021-12-11

  • 北大学者Nature报道降糖药恩格列净抑制人源SGLT2-MAP17转运子的结构机制

    葡萄糖是地球上绝大多数生物最重要的能量来源之一。葡萄糖经血液循环被运输至身体各个器官。在血液流经肾脏时,绝大部分葡萄糖会被滤出,然后再被重吸收回血液。肾脏每天重吸收的葡萄糖达到180g,才保证了最终排出的尿液中不含葡萄糖1。因此,肾脏是维持血浆中葡萄糖水平的重要器官。肾脏中负责葡萄糖重吸收的主要蛋白为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SGLT),其属于溶质载体转运子超家族5A(solute carrier transporter 5A)中的一员,与GLUT(SLC2A)截然不同2。SGLT蛋白利用钠离子的电化学势驱动葡萄糖逆浓度梯度转运。因此,在转运葡萄糖的同时,伴随着钠离子的生电转运2。在人类中,SGL

    来源:北京大学

    时间:2021-12-10

  • 浙江大学Nature最新发文:首次解析大麦叶绿体光系统I-NDH超大复合物三维结构

    2021年12月8日,Nature 杂志以长文的形式发表了浙江大学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联合团队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大麦光系统I(PSI)-NDH结构,文章题为“Architecture of the chloroplast PSI-NDH supercomplex in Hordeum vulgare”。含氧光合作用利用太阳能来驱动水的氧化和二氧化碳 (CO2) 的还原,产生氧和碳水化合物,对维持地球上几乎所有生命形式都必不可少。光反应中,光系统I(PSI)和光系统II(PSII)将光能转化为ATP和NADPH,用于在卡尔文-本森循环中固定CO2形成碳水化合物。光反应过程中存在两种类型的光合电

    来源:浙江大学

    时间:2021-12-10

  •  成都生物所植物多样性研究团队在芒苞草基因组、群体遗传与保护策略制定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芒苞草(Acanthochlamys bracteata)隶属于翡若翠科(Velloziaceae)芒苞草属(Acanthochlamys),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草本植物。它是由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高宝莼研究员于1980年发表的中国特有种,并以其建立的芒苞草科,是中国植物学家首次发现和建立的一个新科。但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的生境退化,芒苞草仅分布在西藏的芒康县、四川的道孚县、稻城县、乡城县、理塘县、雅江县和炉霍县等地区的极小部分区域(图1),其种群较为稀少,亟待拯救和保护。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植物多样性研究团队从2017年起,系统开展了

    来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1-12-10

  • 稻田和旱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及其环境驱动的差异机制取得新进展

      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长期植稻过程中形成了特殊的人工湿地土壤,即水稻土。相比于旱地土,水稻土具有特殊的氧化还原过程,土壤中的有机质可以支撑更多的微生物生物生物量,然而,这一现象的内在机制还缺乏系统地解释。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吴金水研究团队从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筛选了129篇文章中通过氯仿熏蒸提取或培养法测定的水稻土(>1700个)和水旱轮作(>1100个)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数据,对其进行了荟萃分析,并与邻近旱地土壤(>360个)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水稻土MBC含量是旱地土壤的两倍。与旱地土壤相比,稻田MBC

    来源: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时间:2021-12-10

  • 董甦伟团队在糖基化修饰调控β淀粉样多肽聚集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

    近日,学术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在线发表了我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董甦伟团队题为 “O-Glycosylation Induces Amyloid-β to Form New Fibril Polymorphs Vulnerable for Degradation”(O-糖基化诱导β淀粉样多肽形成新的易降解纤维聚集体)的研究成果。 β淀粉样多肽(Aβ)的错误折叠以及在大脑中的聚集被认为与阿尔兹海默症(A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据显示在AD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中,

    来源:北京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1-12-10

  • 霍帅东团队发文Materials Today综述基于DNA的动态生物材料研究进展

    近日,厦门大学药学院霍帅东教授与德国莱布尼兹材料研究所Andreas Herrmann教授团队合作,在材料领域顶级期刊Materials Today发表了题为“Dynamic DNA-based Biomaterials Interacting with External, Macroscopic, and Molecular Stimuli”的综述长文,并被选为内封面(Inner cover)。基于此前研究团队构建的光控Gold-DNA纳米组装体(Nanosunflowers)在基因治疗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Science Advances, 2019, 5 (10), eaaw6264)、D

    来源:厦门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1-12-10

  • Dieter A. Wolf教授团队发现线粒体抑制剂抗肿瘤新机理

    近日,厦门大学药学院Dieter A. Wolf教授课题组在Cell子刊Cell Chemical Biology在线发表题为“Metabolic targeting of cancer by a ubiquinone uncompetitive inhibitor of mitochondrial complex I”的研究论文。研究发现小分子化合物SMIP004-7及其细胞色素P450酶依赖性活化代谢物具有非竞争性的抑制机制,涉及催化亚基NDUFS2的独特N端区域,导致线粒体复合物I的快速分解。该小分子化合物可有效靶向干细胞样的耐药细胞,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移植瘤增殖,逆转肿瘤缺氧,并促进肿瘤

    来源:厦门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1-12-10

  • 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吴莹研究组揭示湖北地区蜱病毒组特征及与宿主生态学的关系

    近日, 国际学术期刊 Virus Evolution在线发表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吴莹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论文题目为Tick virome diversity in Hubei Province, China, and the influence of host ecology(《湖北地区蜱病毒组特征及与宿主生态学的关系》)。 蜱是脊椎动物中主要的体外吸血型寄生虫之一,其叮咬后的直接影响包括损害宿主皮肤、失血、注入毒素,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宿主死亡。蜱叮咬的最严重损害主要由其携带的多种病原体造成的,其中包括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病毒。蜱是多种疾病传播的有效媒介,可通过叮咬不同的动物,特别

    来源: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时间:2021-12-10

  • 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夏宇尘研究组建立新型乙肝病毒cccDNA小鼠模型

    近日,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病毒学研究所夏宇尘教授研究组在美国胃肠病学会期刊《Cellular and Molecular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一区Top期刊, IF=9.225)在线发表题为“A Novel Mouse Model Harboring Hepatitis B Virus 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使用腺相关病毒载体(AAV)系统将复制缺陷的线性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基因组递送进小鼠肝脏,经过宿主ATR(Ataxia

    来源: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时间:2021-12-10

  • 寿成超教授团队揭示土茯苓提取物Aiphanol抗血管生成作用及机制

    2021年12月3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寿成超教授团队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在线发表了题为“Aiphanol, a native compound, suppresses angiogenesis via dual-targeting VEGFR2 and COX2”的研究论文,阐述了土茯苓提取物Aiphanol通过VEGFR2和COX2双靶点拮抗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为后续开发新型抗肿瘤药物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药/天然药物的使用是数千年来人类用于治疗各类疾病的主要手段,其中蕴含的有效成分或组分具

    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

    时间:2021-12-10

  • 附属仁济医院发现非洛地平可防治骨关节术后植入物感染,经典降压药或成...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骨关节外科主任医师岳冰课题组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生物活性材料》(Bioactive Materials)在线发表了关于利用临床上经典降压药非洛地平有效解决骨关节术后植入物耐药菌生物膜感染的相关研究。该研究成果首次证明了非洛地平能够联合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预防和清除植入物表面顽固的细菌生物膜,并杀灭可能存在的休眠细菌(持留菌)。这一研究发现可为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提供新思路。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医疗植入物的广泛使用,关节假体周围感染已成为骨科术后“灾难性的”并发症之一,而与之相关的假体表面生物膜形成则是最棘手的难题。倘若再合并毒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时间:2021-12-10


页次:412/1559  共31179篇文章  
分页:[<<][411][412][413][414][415][416][417][418][419][42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