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生命学院张竹青课题组的研究论文获Faculty of 1000 Prime推荐点评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竹青副教授课题组在Nucleic Acids Res.发表的题为“LLPSDB: a database of proteins undergoing 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 in vitro” 的研究论文, 获得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anada)Julie Forman-Kay 的推荐和点评,成为世界学术组织F1000Prime “New Finding

    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12-09

  • 生命学院马润林教授团队在HPV病毒致癌分子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人乳头瘤病毒(HPV)是已知唯一专性侵染人体上皮细胞的致癌病毒,不仅是导致女性子宫颈癌的元凶,还与乳腺癌、直结肠癌、肺癌、头颈癌、口腔癌等常见致命癌症密切相关。健康的人体免疫系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能够有效控制HPV感染造成的危害。全球流行病学调查早已发现,感染人类的HPV类型有200余种,其中高危险致癌HPV达13种,但仅高危型HPV16就占所有HPV病毒感染人类总和的约50%。这种现象背后的分子机理长期未能阐明。2019年,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马润林教授研究团队在HPV病毒致癌分子机制方面的研究中,首次揭示了高危险型HPV16

    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12-09

  • 生命学院马润林研究组在反刍类动物进化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马润林教授研究团队在动物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结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初步揭示包括牛羊在内的全部反刍类动物MHC在Class II区域内存在一大段常染色体插入,把原本完整的Class II分割为IIa与IIb,并伴随有调控免疫细胞的DY类新基因产生。研究认为该染色体倒位事件很可能源自反刍类动物最后共同祖先生殖细胞发生的一次染色体倒位(Crossing Over),倒位促进了反刍类在地球生物圈的繁荣与扩张,衍生出食草类反刍动物的庞大类

    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12-09

  • 慢性全身PM2.5暴露引起卵巢功能障碍

    PM2.5作为空气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严重威胁着我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公众健康,卵巢功能障碍是导致自然生育能力下降主要原因之一。流行病学研究表明,PM2.5暴露对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都带来不利影响。尤其是大气污染物对雌性配子发生和胚胎发育具有毒性作用。长期PM2.5暴露增加人类不孕和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包括低出生体重、宫内生长迟缓、早产和新生儿死亡。近期临床和实验研究也提示大气PM2.5浓度的增加与人群生育力下降有关,PM2.5诱导的活性氧(ROS)在诱导卵巢炎症和氧化应激中起重要作用。但是,长期PM2.5暴露对女性生殖能力相关的卵巢

    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12-09

  • 首个PM2.5诱导的肺纤维化RNA m5C图谱

    PM2.5(空气动力学直径 ≤ 2.5 μm的大气颗粒物)是大气环境的主要污染物之一(1),吸入后可沉降至呼吸道的支气管和肺泡(2)。PM2.5通过代谢激活、氧化应激、炎性反应等毒性效应严重影响机体健康,尤其是呼吸系统,增加肺纤维化风险(3)。肺纤维化导致肺组织内胶原蛋白的大量沉积,支气管扩张,肺泡重塑及实质纤维化,气体交换受损等(4)。 研究表明,PM2.5暴露引起DNA甲基化转录组的异常改变(5)。另外,RNA N6-甲基腺苷(m6A)作为表观修饰形式之一,其参与多种疾病的发展进程,如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代

    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12-09

  • 中国科学院大学郝彦宾教授研究团队在抗生素抗性基因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由于人类对动物肉类蛋白需求的不断增加,为了有效避免规模化养殖在动物间带来的病原菌传播,我国每年养殖业中抗生素消耗量大于10万吨,占全球使用量的30%以上。大量研究数据表明,由于长期不合理、过量使用或滥用抗生素会诱导病原菌产生抗性基因(Antibiotics Resistance Genes, ARGs),导致现在普遍使用的抗生素治疗方法失效;另一方面,携带ARGs病原菌的粪污等经排泄后将对养殖区域及其周边环境造成潜在基因污染,从而加速了抗性基因在环境中细菌间的传播扩散,对人类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 中国北方草地近30

    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12-09

  • 国科大博士生导师郎明林课题组在Nature子刊发表蛋白质糖基化与人类重大疾病发生机制综述

    蛋白质糖基化,是目前发现最普遍最重要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方式之一,涉及聚糖的加入,是蛋白质正确折叠、稳定、相互作用和细胞黏附所必需。异常的糖基化可能导致各种重大疾病,包括白血病(leukemia)、癌症(cancer)和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等。由于糖基化的复杂性,研究难度大,相关领域研究起步较晚,研究结果还不尽完善。该研究通过探索葡萄糖的调控角色突出了葡糖转移酶的功能结构特性及其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为科学届认识葡萄糖修饰的重要性提供了一次机会。 Notch蛋白在胚胎神经系统发育

    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12-09

  • 生命学院郝彦宾教授在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响应极端气候方面取得了系列研究进展

    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引起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全球变暖和水循环加剧导致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研究极端气候事件如何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正逐渐成为全球变化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和前沿,也是正确评价林草系统在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中作用的重要基础。基于多年的极端气候事件野外控制实验,中国科学院大学郝彦宾教授在评估半干旱草原碳循环对极端气候事件(干旱、热浪、暴雨和极端的降水分布)的响应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 揭示极端干旱和热浪胁迫下,植被地上地下互馈机制:功能型(优势种非优势种)之间相互补偿决定极端气候事件胁迫下群落地上生产力的稳定性,但是这种

    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12-09

  • 国科大博士生导师郎明林课题组在Nature子刊发表蛋白质糖基化与人类重大疾病发生机制综述

    蛋白质糖基化是目前在高等真核生物中发现的最普遍最重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方式之一。该类修饰涉及聚糖与蛋白质分子的连接,是蛋白质分子正确折叠、维持稳定、参与互作和细胞黏附等活动所必需的,异常的糖基化修饰会导致多种人类重大疾病发生,例如白血病(leukemia)、胰腺功能障碍(pancreatic dysfunction)、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等。由于糖基化的复杂性,研究难度大,相关领域研究起步较晚,研究结果还不尽完善。该研究通过探索葡萄糖的调控角色突出了葡糖转移酶的功能结构特性及其对

    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12-09

  • 新疆生地所在荒漠植物种间互作的地下微生物学过程研究中获进展

      间作是一种常见的提高植物多样性的策略,在农业上通常用于抑制再植病和提高单位土地上的作物产量。从生态学角度讲,间作能够通过增加土壤资源和微生物生态位,提高地下微生物的多样性,进而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然而目前,与农田生态系统相比,我们对荒漠生态系统中植物间互作效应的认识有限,尤其是其地下生态学过程。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曾凡江研究员团队,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荒漠-绿洲过渡带的多年生优势深根植物疏叶骆驼刺和花花柴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了两种植物种间互作对地下微生物学过程的影响机制,对植物单作和间作系统中土壤(非根际和根际)微生物的多样

    来源: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新疆生地所在盐生草对干旱和盐分胁迫的响应机制研究中获进展

      干旱和盐渍化是制约干旱区绿洲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旱生盐生植物长期生存在戈壁荒漠中,拥有独特的抗旱耐盐机制,对其展开深入研究有利于盐渍土的改良及绿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曾凡江研究员团队,以盐生草(Halogeton glomeratus)为试验材料,通过设置干旱、盐分单一和复合胁迫处理,旨在研究盐生草对干旱、盐渍环境的响应机理,揭示盐生草在干旱、盐渍环境下的适应机制,并筛选出植物耐盐、耐旱评价指标。   研究表明,干旱、盐分单一和复合胁迫严重抑制了盐生草生长、光合色素合成和光合作用,复合胁迫的抑制作用较单一胁迫更为显著。相似的,

    来源: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新疆生地所在骆驼刺叶片形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研究中获进展

      叶片功能性状与植物的生长和对环境胁迫的适应密切相关,因而在生态学研究中备受关注。干旱区植物如何在水分、养分亏缺的条件下维持养分经济是理解其生态适应策略的重要方面。叶、茎、根之间碳、氮、磷的化学计量特征反映了植物为获取资源所进行的权衡及其生长策略。骆驼刺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北干旱区,对维持干旱区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作用。研究骆驼刺各个器官间C:N、C:P、N:P的关系,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策略是了解其生态适应性的重要手段。   基于此,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曾凡江研究员团队,系统地研究了我国西北干旱区大面积尺度下,骆驼刺叶、刺、茎、根中的C、N、P、C:N、

    来源: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新疆生地所在骆驼刺叶磷组分分配模式研究中获进展

      植物叶磷组分的重新分配被认为是植物应对磷限制的一种高效磷利用策略。多年生的荒漠植物骆驼刺作为豆科植物不仅可以从土壤和地下水中吸收氮素营养,还可以通过生物固氮的方式获取氮。因此,骆驼刺需要吸收更多的磷素养分或者采用高效利用体内磷素养分的方式来维持养分平衡。然而,当前对生长于不同磷有效性土壤上的骆驼刺叶磷组分分配模式和与土壤特性,尤其是土壤磷库的关系尚不清楚。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曾凡江研究员团队,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荒漠-绿洲过渡带的多年生优势植物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 Shap.)为研究对象,选取4个土壤有效磷

    来源: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新疆生地所在极端降水对短命植物层片结构和生产力影响研究中获进展

       极端降水是生态系统功能改变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尤其对荒漠生态系统影响显著。研究表明,中亚干旱区增温幅度远超全球平均水平,使得该地区极端降水出现的频次增加。短命植物层片作为中亚荒漠生态系统重要组分,决定着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年际变化。然而,极端降水如何影响短命植物层片结构和生产力尚不清晰。此外,沙垄作为沙漠的基本地形单元,不同沙垄部位常伴随土壤质地、地表温度和土壤养分等差异,这些差异与极端降水的协同效应如何仍不明确。对上述问题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中亚荒漠生态系统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张元明研究员团队,选择古尔班

    来源: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新疆生地所在荒漠藓类植物对积雪量的生理敏感性研究中获进展

       荒漠藓类植物作为生物土壤结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荒漠地表稳定、微环境改善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等具有重要影响。以荒漠藓类植物为代表的生物土壤结皮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也备受国际研究者的关注。冬、春季尤其是冻融季被认为是荒漠藓类植物生长和固碳的关键期,全球气候变暖及极端降水事件频发使得荒漠冬季水热环境发生显著变化,但荒漠冬季积雪变化和冻融循环频次的改变将如何影响荒漠藓类植物的生理敏感性还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张元明研究员团队,通过模拟自然和65%增减雪以及冻融循环频次的变化,探讨了齿肋赤藓对积雪量的生理敏感性是否会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改

    来源: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新疆生地所在沙质农田土壤质量和棉花产量长期变化研究中获进展

       基于合理土地管理方式的沙质荒漠化土壤质量改良及其生态经济效益提升是实现区域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然而,沙质荒漠化土地复垦过程中土壤质量演变规律及其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尚不十分清楚。特别是,传统生态学假说能否适用于沙质荒漠化土地治理和利用等方面还缺乏试验数据支持。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曾凡江研究员团队,从2004年开始对沙质荒漠化土地复垦过程中土壤和作物主要指标参数的变化特征进行了长期定位监测和试验研究,主要包括表土层和深土层土壤水分和养分、机械组成和团聚体等物理指标、棉花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化肥劳动力投入和

    来源: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新疆生地所在绿洲冷岛效应形成机制研究中获进展

       土壤水分在陆-气相互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土壤水分变化引起的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的变化会影响近地表气温,从而影响干旱区绿洲的冷岛效应。尽管当前已有研究通过数值模拟和卫星遥感所获取的地表温度数据(LST)对绿洲冷岛效应进行了定量评估,然而,土壤水分如何控制蒸散,进而影响地表气温,并最终主导绿洲冷岛效应的控制机制等还缺乏研究。   针对这一现状,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阿克苏站团队以蒸发率(EF)对土壤水分的依赖性为核心,构建了一个土壤水分影响地表气温的动态分析框架。   研究结果表明:1)温度对蒸发率的敏感性系数和蒸发率对土壤水分的敏感性系数在夏季

    来源: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新疆生地所在土壤水分影响陆地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研究中获进展

       陆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碳固定,这一过程是以水分的蒸腾损耗为代价。水损失与碳增加的比率称为水分利用效率(WUE),它是全球水、能源和碳循环的核心。土壤水分作为水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地表能量交换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显著影响。尽管土壤水分对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已经得出了一些结论,但它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目前仍不清晰,有关二者关系的定量评估框架需要进一步发展。此外,土壤水分通过NPP和ET途径会对WUE产生双重影响,当前对这一复杂过程的定量分析研究尚不充分。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阿克苏站团队基于蒸发过程

    来源: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新疆生地所在土壤盐分结晶演化过程研究中获进展

       盐渍化引发的盐分结晶(盐结皮)广泛分布,影响水热传输、粉尘释放及土壤演化等多个过程。盐分结晶对水热传输的影响主要依赖于盐分结晶的演化过程,蒸发随着结晶的演化进程表现出巨大差异,尽管已有研究对此进行了报道,但盐分结晶增长的动态过程及其对水热传输的影响机理仍存在比较大的争议。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阿克苏站研究团队,系统揭示了水力学联系始终存在条件下盐分结晶的动态演化过程。   研究结果表明:盐分结晶不仅表现出侧向增长,也表现出垂向增长。结晶的侧向增长(盐分结晶覆盖)对于蒸发的影响较小,主要是因为盐分结晶和土壤介质的水力学联系

    来源: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新疆生地所在中亚干旱区净生态系统生产力评估研究中获进展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代表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的净碳交换。它是定量评价陆地生态系统碳源/碳汇的重要指标。中亚是全球对气候变化响应最敏感的地区之一,受气候变化影响,中亚成为全球变暖的中心,极端降水事件频率也有所增加,在此背景下,中亚地区碳源/汇格局将发生怎样的变化?气候要素对NEP变化的贡献率有多大?   针对这一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阿克苏站团队使用光能利用率模型和经验统计模型估算了中亚地区的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并量化了气候因子在NEP时空变化中的贡献率。   研究表明,过去近20年间,中亚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总体呈现不显著增加趋

    来源: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页次:414/1559  共31179篇文章  
分页:[<<][411][412][413][414][415][416][417][418][419][42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