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华南植物园在果蔬食品活性物质领域研究获进展

        世界人口老龄化的现象日益严重,阿尔茨海默症和帕金森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全球亟待解决的公众健康问题。如何预防上述疾病,是食品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作为药食同源植物,桑叶富含多种食品功能因子。以桑叶为主要原料的食品已被国际公认为“人类21世纪健康食品之一”。桑叶提取物被认为与桑叶具有实质等同性的新资源食品原料。研究发现,桑叶提取物具有神经保护等健康功效,但是这些功效的关键化学物质基础尚未明确。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农生中心功能食品学研究团队杨宝研究员等,以桑叶的特征黄酮类化合物——异戊烯基类黄酮为研究对象,结合现代分离技术成功从桑叶中分离并鉴定出多种异戊烯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1-12-09

  • 华南植物园揭示南岭山地特殊土壤生境植物基因组分化机制

        南岭山地是我国植物多样性和特有性中心之一。该地区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等特殊土壤生境丰富多样,强烈的土壤、地质异质性孕育了南岭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但对该地区生物多样性起源和演化机制还缺乏理解。    报春苣苔属(Primulina)是一个典型的特殊土壤生境植物类群,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喀斯特和丹霞地貌,南岭是其物种多样性分布中心之一,是研究该地区植物多样性形成与演化机制的理想模式。报春苣苔属多葶报春苣苔复合群包括五个近期分化的物种,均特有分布于 南岭山地,其中多葶报春苣苔、湖南报春苣苔、多色报春苣苔和淡黄报春苣苔为喀斯特土壤生境特有物种,而遂川报春苣苔为丹霞地貌生境特有物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1-12-09

  • 华南植物园研究发现松醇转运体通过影响根瘤侵染细胞渗透压调控根瘤的发育

        植物-微生物共生固氮能为植物生长提供直接可利用的氮源,并在维持全球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共生系统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寄主植物和根瘤菌两者新陈代谢系统完美的配合。在这个过程中类菌体周膜(PBS)作为物理屏障维持固氮酶活性的稳定且负责宿主植物与根瘤菌之间的物质与信号分子交换。已有研究者在PBM上分离到糖和糖醇类物质,并推测共生体中糖/糖醇的转运可能对维持类菌体的正常发育和保护固氮酶的活性具有重要作用。但根瘤内这些物质真正的作用机理未明,并且糖/糖醇不能直接通过类菌体周膜渗透的,这个过程还需要涉及到糖/糖醇转运蛋白的参与。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农生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1-12-09

  • 华南植物园对森林土壤酸化研究获新进展

        氮沉降全球化及其负面效应已得到科学界和公众的共识。现有的研究表明,氮沉降会对森林生态系统带来显著负面影响,尤其是导致或加剧热带森林土壤酸化。然而,关于氮沉降加剧热带森林土壤酸化的结论绝大多数是基于自然林的研究。相比自然林而言,人工林的植物类群和树种结构相对比较单一,而长期氮沉降是否也会导致热带人工林土壤酸化还缺乏相关证据。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莫江明研究团队以2010年在广东省鹤山站建立的人工林(桉树林(EU)和相思林(AA))氮沉降样地为试验平台,通过7年的连续研究,发现虽然所研究的人工林土壤均为酸性,但长期氮添加没有显著加剧这两个人工林土壤的酸性程度,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1-12-09

  • 华南植物园在氮添加和降雨量增加对树木生长影响的研究获进展

        大气氮沉降和降雨量增加会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固碳作用,然而这两个同时存在的全球变化因子如何影响树木的重要碳汇过程—树木木质部生长(独立或相互作用)尚不清楚。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博士后余碧云在黄建国研究员的指导下,在河南鸡公山林冠模拟氮沉降和增雨实验平台开展实验,采用微树芯采样技术于2014-2015年生长季每周监测林冠施氮(CN, 25 kg N ha-1yr-1)、林冠增雨(CW, 增加当地年降雨量的30%)以及同时林冠施氮和增雨(CNW)处理下鸡公山优势物种麻栎(Quercus acutissima Caruth.)的木质部生长,并与对照(C)进行对比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1-12-09

  • 华南植物园揭示豆科主导森林的大气沉降氮去向和分配模式

         人类活动引起大气氮沉降量增加,进而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取决于沉降氮的去向。豆科树种在全球森林广泛分布,尤其在热带地区。由于具有共生固氮能力,豆科树种在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有关豆科森林氮循环特征的研究集中在固氮特性和固氮速率等,豆科森林对其他外源输入氮(如大气沉降氮)的留存能力仍然不清楚,这限制了我们对大气氮沉降效应和陆地生态系统氮收支的准确评估。此外,豆科固氮植物广泛分布于“富氮”的热带森林,因此豆科森林对外源氮的留存潜力目前学术界还存在争议,普遍认为其潜力较低。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毛晋花博士等在郑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1-12-09

  • 华南植物园在珍稀树蕨笔筒树的保育研究取得新进展

          笔筒树(Sphaeropteris lepifera)是有“活化石”之称的孑遗植物,属于桫椤科白桫椤属,至今存在约有3亿6000年,原生长于中生代侏罗纪时期。在第四纪冰川期笔筒树大量死亡,目前仅在中国南部和东南亚地区的部分国家有少量残存,野生植株数量稀少。笔筒树对生存环境要求较高,喜欢阴湿温热的环境。主要产于我国台湾,约有200余株,大陆仅于沿海地区有零星分布。内陆地区最早于1982年在福建被发现。随后,植物学者相继在浙江、广东、广西等地发现少量野生笔筒树。由于其自身的药用价值、观赏性和珍稀性, 非常容易被人发现后而遭到盗挖。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植物科学中心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1-12-09

  • 华南植物园“大豆GmHDA12基因和蛋白及其应用”获发明专利

        12月3日获悉,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罗鸣等科研人员完成的“大豆GmHDA12基因和蛋白及其应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该发明公开了一种大豆GmHDA12 基因和蛋白在改变植物抗逆性中的应用。通过在植物体内超表达大豆GmHDA12 基因实验比较分析证明,超表达该大豆GmHDA12 基因的植物对ABA 敏感,该基因的发掘与利用为抗逆农作物的培育研究提供了基因资源,将在植物基因工程改良抗逆植物的研究和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可广泛用于培育抗逆作物新品种。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1-12-09

  • 丛尧研究组揭示蛋白酶体在泛素链诱导下的变构及底物识别机制

            2月18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Molecular Cell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丛尧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Structural snapshots of 26S proteasome reveal tetraubiquitin-induced conformations”。该研究解析了一系列蛋白酶体在K48-Ub4泛素链存在下的近原子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首次捕捉到蛋白酶体与K48-Ub4泛素链结合的三维结构,揭示了泛

    来源: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

    时间:2021-12-09

  • 丛尧研究组应用冷冻电镜揭示TRiC/CCT的构象变化空间及亚基特异性机制

           2019年9月7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丛尧课题组的研究论文“An ensemble of cryo-EM structures of TRiC reveal its conformational landscape and subu

    来源: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

    时间:2021-12-09

  • 陈勇研究组揭示MLL1甲基转移酶复合物的组装和活性调控新机制

           2019年9月24日,国际学术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陈勇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The internal interaction in RBBP5 regulates assembly and activity of MLL1 methyltransferase complex”, 揭示了全长RBBP5参与MLL1甲基转移酶

    来源: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

    时间:2021-12-09

  • 质谱系统合作取得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致病分子机制研究的重大进展

            2020年7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的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质谱系统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梁启明团队、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朱同玉团队合作在国际前沿期刊《Med》(Cell子刊)在线发表题为“Virus-host interactome and proteomic survey of PBMCs from COVID-19 patients reveal potential virulence actors influenc

    来源: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

    时间:2021-12-09

  • 蛋白质设施用户揭示ACE2受体诱导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动态构象转变的分子机制

            2020年12月4日,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 Advances在线发表了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用户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丛尧团队与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黄忠团队的合作研究论文“Conformational dynamics of SARS-CoV-2 trimeric spike glycoprotein in complex with receptor ACE2 revealed by cryo-EM”。该研究应用冷

    来源: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

    时间:2021-12-09

  • 蛋白质设施用户研发针对新冠病毒的中和抗体鸡尾酒疗法并揭示其组成抗体2H2/3C1中和作用的分子机制

            2021年1月11日,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用户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丛尧团队与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黄忠课题组、复旦大学医学院谢幼华课题组、邓强课题组的合作研究论文“Development and structural basis of a two-MAb cocktail for treating SARS-CoV-2 infection

    来源: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

    时间:2021-12-09

  • 蛋白质设施用户揭示哺乳动物辐射轴头部复合体独特的组成与结构

            2021年1月26日,国际学术期刊PNAS在线发表了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用户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丛尧团队与朱学良团队的最新合作研究论文“Distinct architecture and composition of mouse axonemal radial spoke head revealed by cryo-EM”。该研究综合应用冷冻电镜、细胞生物学及生物化学方法,首次解析了鼠源辐

    来源: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

    时间:2021-12-09

  • 质谱系统和丛尧研究组合作揭示哺乳动物PA28αβ-iCP免疫蛋白酶体的结构及激活机制

            2021年2月2日,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用户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丛尧团队与蛋白质设施质谱系统彭超博士的合作研究论文“Cryo-EM of mammalian PA28αβ-iCP immunoproteasome reveals a distinct mechanism of proteasome activatio

    来源: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

    时间:2021-12-09

  • 蛋白质设施用户揭示自噬受体蛋白招募自噬起始相关ULK复合物分子机制

           细胞自噬(Autophagy)是真核细胞中一种高度受调控的、溶酶体依赖的细胞代谢过程,对于维持细胞内稳态以及促进细胞的生长、发育和存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选择性自噬通过自噬受体蛋白来特异性地识别和降解特定的底物,包括蛋白聚集体、受损线粒体、外源性的入侵病原体等。选择性自噬在众多的生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功能异常也与大量的人类疾病相关联,比如,神经退行性疾病和微生物感染等。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自噬起始ULK复合物由ULK1、ATG13、ATG101、FIP200四个亚基组成,其在启动自噬体形

    来源: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

    时间:2021-12-09

  • 武汉病毒所/生物安全大科学中心在迷你铁蛋白用于抗氧化治疗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是生物有氧代谢或外源性刺激产生的含氧的化学反应性物质,包括超氧根离子(O2·-)、羟基自由基(HO·)、单线态氧(1O2)、过氧化氢(H2O2)等。生理条件下,ROS的生成和代谢被严格调控,在细胞信号转导和体内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ROS一旦过量则会引起生物大分子的损伤,导致细胞和器官的功能障碍,促进炎症、衰老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不同的ROS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进行转换,如H2O2与Fe2+等过渡金属离子发生Fenton反应产生HO·。HO·不仅没有必要的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武汉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大科学中心在抗日本乙型脑炎病毒感染的分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抗微生物制剂与化学治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大科学研究中心肖庚富学科组、王薇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论文题为“RNAi screening reveals requirement for PDGFRβ in JEV infection”(RNAi筛选揭示PDGFRβ在日本乙型脑炎病毒感染中的作用机制)。该研究发现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β(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beta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武汉病毒所/国家病毒资源库在CCHFV敏感细胞系的鉴定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免疫学国际学术期刊《Frontiers in Cellular and Infection Microbi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大科学研究中心/国家病毒资源库邓菲研究员团队在CCHFV敏感细胞系研究方面的最新文章,文章题为“Differential Cell Line Susceptibility to 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 Virus”。        CCHFV(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是一种高致病性蜱传布尼亚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页次:421/1559  共31179篇文章  
分页:[<<][421][422][423][424][425][426][427][428][429][43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