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武汉病毒所/国家病毒资源库在CCHFV敏感细胞系的鉴定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免疫学国际学术期刊《Frontiers in Cellular and Infection Microbi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大科学研究中心/国家病毒资源库邓菲研究员团队在CCHFV敏感细胞系研究方面的最新文章,文章题为“Differential Cell Line Susceptibility to 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 Virus”。        CCHFV(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是一种高致病性蜱传布尼亚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武汉病毒所/国家病毒资源库等在SARS-CoV-2感染诱导的持续性体液免疫应答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目前对导致COVID-19(2019新型冠状病毒)大流行的SARS-CoV-2病毒仍有许多科学问题亟待解决,其中COVID-19患者感染后体内抗体水平呈现怎样的长期、动态变化趋势,以及这种自然感染产生的抗体能否提供长期保护性免疫等问题尤为引人注目。开展上述问题研究,对疫苗的研发与评估,以及对公共卫生策略的制定都至关重要。     近期,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大科学研究中心/国家病毒资源库邓菲课题组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郑昕课题组合作攻关,研究SARS-CoV-2感染的恢复期患者血浆抗体的抗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武汉病毒所/生物安全大科学中心在候鸟禽流感病毒生态特征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大科学研究中心陈建军研究员、刘翟研究员团队在长江流域越冬候鸟禽流感病毒生态学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研究结果以“Ecology of avian influenza viruses in migratory birds wintering within the Yangtze River wetlands”为题发表在Science Bulletin上。       禽流感病毒尤其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严重危害家禽养殖业,甚至威胁人类健康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武汉病毒所-生物物理所联合团队在大肠杆菌内重构羧化体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ACS Synthetic Biology(《ACS合成生物学》)以封面文章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大科学研究中心门冬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张先恩课题组联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论文题为“Auxiliary module promotes the synthesis of carboxysomes in E. coli to achieve high-efficiency CO2 assimilation”。该研究提出了一种辅助模块增强的羧化体大肠杆菌内重构策略,首次成功将海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武汉病毒所/国家病毒资源库在SARS-CoV-2与血小板和巨核细胞相互作用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国家病毒资源库邓菲团队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郑昕团队合作攻关,在新冠病毒(SARS-CoV-2)与血小板和巨核细胞相互作用机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医学杂志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上,题目为“SARS-CoV-2 interacts with platelets and megakaryocytes via ACE2-independent mechanism”。       血小板是外周血循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武汉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大科学中心揭示环形多肽抗黄病毒感染的作用机制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Virology(《病毒学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大科学研究中心王薇团队联合美国马里兰大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论文题为“Mechanism through which retrocyclin targets flavivirus multiplication”( 环形多肽靶向抑制黄病毒感染的机制)。该研究发现环形多肽RC-101能够有效抑制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 JEV)和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的感染。RC-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武汉病毒所/生物安全大科学中心在病毒-纳米生物交叉研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VLP)是一种典型的生物大分子组装体,是精巧结构与特定功能的完美统一体。VLP通常都保持了病毒的纳米级尺寸、免疫原性、细胞识别等特性。从材料学的角度,VLP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结构可寻址性、组装-解聚可控性等优势。VLP的内腔和外表面具有丰富的载物空间,可装载各种不同功能的元件,已被广泛用于生物医学和纳米技术领域。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大科学中心李峰课题组与合作者在VLP的材料学性质增强、新型药物包装、靶向输运等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nb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Aquareovirus”专著由Springer Nature在线出版

          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方勤研究员主编的“Aquareovirus”(《水生呼肠孤病毒》-全英文版)/“水生呼肠孤病毒”一书,由Springer Nature出版集团正式在线出版(https://link.springer.com/book/10.1007/978-981-16-1903-8)。该书全面系统阐释了水生呼肠孤病毒的发现与研究概况,包括病毒结构与基因编码蛋白功能、感染与复制、流行病学与诊断、疫苗与药物防控及宿主抗病毒免疫应答等40年的研究进展。 图1. 水生呼肠孤病毒核心(上)与完整颗粒(下);低温电镜与三维重构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武汉病毒所/生物安全大科学中心张波团队在西尼罗病毒新型减毒疫苗的设计方面取得新进展

           2021年08月06日,国际学术期刊“EMBO Molecular Medicine”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大科学研究中心张波团队与北京舜雷科技有限公司的联合研究成果。论文题为“Rational design of West Nile virus vaccine through large replacement of 3' UTR with internal poly(A)”(http://doi.org/10.15252/emmm.202114108)。该研究通过理性化设计,以多聚腺苷酸poly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武汉病毒所/生物安全大科学中心提出从头合成型病毒RdRP引发RNA合成的诱导契合机制

          RNA病毒转录及基因组复制过程均不涉及DNA形式,需要由病毒自身编码的依赖RNA的RNA聚合酶(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RdRP)来主导完成。RdRP在特定位点精准而高效地引发聚合反应对维持病毒基因组的完整性及合成正确的转录产物至关重要。根据引发方式的不同,RdRP可分为依赖引物(primer-dependent)型和从头合成(de novo)型两类,后者通常由位于拇指结构域内的“引发元件”(priming element,PE)辅助RdRP实现精准高效引发。然而,不同科属病毒的RdRP的引发元件在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武汉病毒所/生物安全大科学中心在库蠓携带病毒的发现与特征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库蠓(Culicoides spp.)属于双翅目昆虫的小型昆虫,与蚊虫相比蠓体态较小,可通过刺叮吸血活动传播多种虫媒病毒,如泛布尼亚病毒科(Peribuniyavirus)的奥罗普病毒(Oropuche virus,OROV)和阿卡斑病毒(Akabane virus,AKAV)、环状病毒属(Orbivirus)的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BTV)等,对人畜健康产生危害。目前对于蠓携带病毒及其特征的研究仍然较缺乏。西藏环状病毒(Tibet orbivirus)是于2016年首次在我国西藏的多斑按蚊中发现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武汉病毒所/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周溪团队揭示靶向病毒RNAi抑制子的抗病毒药物研发新策略

          RNAi是一种在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的转录后基因沉默机制,同时也是一种高效的抗病毒天然免疫机制。当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病毒RNA复制所产生的dsRNA被RNAi通路关键蛋白Dicer识别,并切割成病毒来源的小干扰RNA(vsiRNA),这些vsiRNA进一步组装入RNA诱导的沉默复合物RISC,介导被感染细胞内病毒RNA的降解。同时,许多病毒通过编码病毒RNAi抑制子(Viral Suppressor of RNAi, VSR)来拮抗RNAi抗病毒免疫。2017年,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周溪团队的合作研究发现: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国家病毒资源库/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在肯尼亚蜱传病毒本底调查及传播模式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蜱是一类重要的病原体传播媒介,种类繁多,在全世界分布广泛,经叮咬人和宿主动物传播病毒病原。近年来,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 virus, CCHFV)、蜱传脑炎病毒(Tick-borne encephalitis virus, TBEV)、阿龙山病毒(Alongshan virus, ALSV)等为代表的新发与再发烈性蜱传病毒在世界多地出现感染流行,给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威胁。肯尼亚位于东非热带草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武汉病毒所新冠科研攻关论文合集

    Cocktail polysaccharides isolated from Ecklonia kurome against the SARS-CoV-2 infectionZhang S, Pei R, Li M, Su H, Sun H, Ding Y, Su M, Huang C, Chen X, Du Z, Jin C, Zang Y, Li J, Xu Y, Chen X, Zhang B, Ding K.Carbohydr Polym. Published: 1 January 2022 DOI: https://doi.org/10.1016/j.carbpol.2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Neuron|张智/徐林/晋艳团队在早期炎症诱发青春期抑郁情绪研究领域取得进展

    生命早期的炎症,如孕期或儿童期经历创伤和病毒感染等,显著增加个体在青春期或成年后患上包括抑郁症在内的情感障碍风险,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临床相关研究显示,抑郁患者大脑的ACC突触密度下降和炎症水平的升高。小胶质细胞是大脑驻地免疫细胞,病理状态下,活化的小胶质细胞是脑组织炎症状态的指挥官,与抑郁症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那么,经历生命早期炎症的青春期发育过程中,小胶质细胞的活化模式以及对神经活动调控的改变是否导致了青春期的抑郁情绪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张智课题组长期致力于研究神经环路的结构和可塑性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前期研究解析了抑郁和焦虑情绪与疼痛交互作用的神经环路基础(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生命科学与医学部

    时间:2021-12-09

  • Nature Methods封面文章 | 熊伟/仓春蕾团队揭示细胞衰老过程的溶酶体代谢组学异质性改变

    衰老是生物体内在的性质,细胞中损伤蛋白质积累是生物体衰老的一个重要特征。自噬是溶酶体降解受损细胞器和蛋白质的基本途径。蛋白质聚集体主要依赖溶酶体的细胞自噬途径降解成小分子代谢物,然后释放到胞质再循环利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细胞衰老与溶酶体及其内部代谢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早期对于溶酶体代谢的研究一般都是经过分离、纯化得到大量溶酶体并匀浆后进行分析,然而仅仅在一个细胞中就包含多种溶酶体,如自噬溶酶体(autolysosome)、内吞溶酶体(endolysosome)等。因此,研究不同类型溶酶体在衰老过程中代谢功能变化的特异性,可以为针对性的开发延缓或逆转衰老的药物靶点提供新的可能以及研究途径。不过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生命科学与医学部

    时间:2021-12-09

  • BMC Biology|汪香婷课题组合作揭示长链非编码RNA 可变启动子异构体在肿瘤低氧调控中的新机制

    可变启动子指某一特定基因转录本起始端所对应的可变区域。研究发现,人和小鼠基因组中分别有约36%和40%的蛋白质编码基因具有可变启动子。近年来,FANTOM项目发现长链非编码RNA(lncRNA)也存在着大量的可变启动子调控现象。2017年,通过CAGE-seq手段,汪香婷课题组发表在Genome Research的合作工作揭示了神经系统lncRNA的可变启动子调控具有普适性。可变启动子调控极大地增加了转录组的多样性,然而,有关lncRNA可变启动子异构体生物学功能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尚十分匮乏。2021年9月7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汪香婷课题组、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孔庆鹏课题组、北京大学基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生命科学与医学部

    时间:2021-12-09

  • 我校细胞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揭示细胞更新质量控制新机制

    细胞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生命科学学院姚雪彪、刘行、臧建业团队与合作者在细胞更新质量控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结果以“TIP60动态催化EB1巴豆酰化确保细胞分裂纺锤体精准定位(Dynamic crotonylation of EB1 by TIP60 ensures accurate spindle positioning in mitosis)”为题,于10月4日在《自然·化学生物学》(Nature Chemical Biology)在线发表。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9-021-00875-7。纺锤体是调控真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生命科学与医学部

    时间:2021-12-09

  • 中国科大在DNA复制、抗菌策略研发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DNA复制是生物遗传的基础和物种保持独特性的根本。自1953年,美国遗传学家沃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在《自然》上揭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并于1962年和英国分子生物学家莫里斯·威尔金斯分享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来,人类一直在探索DNA的复制过程。DNA复制过程中,高度保守的DNA聚合酶对DNA复制至关重要。DNA聚合酶的b亚基是DNA复制过程中的持续性-启动因子(processivity-promoting factor),DNA双螺旋通过在b亚基上快速滑动来完成复制。 由于DNA聚合酶b亚基在细菌复制、肿瘤发生中至关重要,其抑制剂的研发备受关注。多种b亚基的小分子抑制剂已获得FDA批准作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生命科学与医学部

    时间:2021-12-09

  • 中国科大解析Lon蛋白酶的完整三维结构并揭示其底物识别与转移的分子机制

    10月10-15日我校细胞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张凯铭团队在解析Lon蛋白酶的完整三维结构并揭示其底物识别与转移的分子机制取得重要进展,与台湾中央研究院张崇毅团队在期刊JBC和Sciences Advances合作连续发表论文。Lon AAA+蛋白酶(LonA)是一种在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细胞器中保守的ATP依赖性蛋白酶。LonA组装为同源六聚体,每个单体都包含一个N端结构域、一个中间ATP酶结构域和一个C端蛋白酶结构域。LonA通过降解受损或错误折叠的异常蛋白质在细胞蛋白质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而防止这些不需要的蛋白质种类形成有毒聚集体。LonA还通过降解特定的调节蛋白来调控多种生物过程。前人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生命科学与医学部

    时间:2021-12-09


页次:422/1559  共31180篇文章  
分页:[<<][421][422][423][424][425][426][427][428][429][43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