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川大华西医院糖尿病与代谢研究中心在ACS nano 发表论文,发现DNA纳米筏缓释细胞因子缓解急性肾损伤

    11月2日,我院糖尿病与代谢研究中心与及移植免疫实验室合作共同在ACS nano(IF=15.88)杂志上在线发表研究成果“A DNA Nanoraft-Based Cytokine Delivery Platform for Alleviation of Acute Kidney Injury”。该项目描述发现了DNA折纸能够加强IL-33在急性肾损伤中的疗效。,在现代纳米技术的帮助下,研究人员能够将药物直接靶向肾脏,并在肾脏中缓慢释放。 细胞因子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在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应答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来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时间:2021-12-08

  • 消化内科罗薛峰副教授作为首次受邀的中国大陆学者参与制定Baveno国际共识第七版

    10月27日-30日,全球门静脉高压权威指南Baveno共识意见第七版通过线上会议发布,全文发表于《Journal of Hepatology》(IF:25)。我院消化内科罗薛峰副教授受邀参与制定该指南,这也是中国大陆学者首次受邀。 Baveno共识是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门静脉高压诊疗指南,得到欧洲肝病学会(EASL)、美国肝病学会(AASLD)、亚太肝病学会(APASL)等国际主要肝病学会的官方支持,赋予其超过普通单个学会指南的权威地位。第一版国际共识发布于1990年,此后每5年更新一

    来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时间:2021-12-08

  • 川大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与胸外科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研究论文,揭示肺腺癌演进的细胞及分子特征

    11月11日,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李为民教授与胸外科车国卫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IF= 14.919)在线发表了题为“Deciphering cell lineage specification of human lung adenocarcinoma with 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的研究论文,揭示肺腺癌演进的细胞及分子特征。 我院李为民教授和车国卫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为论文第一单位,我院呼吸健康研究所汪周峰、胸外科周坤、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王成弟

    来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时间:2021-12-08

  •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赵宇教授团队在《The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

    2021年10月,我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赵宇教授团队临床研究成果“Impact of Allergic Rhinitis and Asthma on COVID-19 Infection, Hospitalization and Mortality”发表于过敏免疫领域顶级期刊《The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In Practice》。本文探索变应性鼻炎和/或哮喘对 COVID-19感染风险、严重程度和死亡率中的影响,并评估长期使用变应性鼻炎和/或哮喘药物治疗,是否会影响COVID-

    来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时间:2021-12-08

  • 感染性疾病中心和病原微生物研究中心宗志勇教授团队在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上发表文章

    12月1日,我院感染性疾病中心、病原微生物研究中心宗志勇教授带领的病原微生物研究团队获邀在微生物和感染领域顶级学术期刊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IF:26.132)在线发表了题为“Klebsiella oxytoca Complex: Update on Taxonomy,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and Virulence”(产酸克雷伯菌复合体:分类、抗菌药物耐药和毒力的更新)的专家述评。 文章由宗志勇教授,团队中的杨婧、龙海燕、胡娅博士后、冯宇技术员,

    来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时间:2021-12-08

  • 超声医学科邱逦教授医工交叉团队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发表论文

    近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超声医学科邱逦教授团队在材料学知名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IF:18.808)上发表医工交叉学科论文“ROS-Catalytic Transition-Metal-Based Enzymatic Nanoagents for Tumor and Bacterial Eradication”,详细总结了活性氧产生机制以及影响因素、过渡金属基纳米结构的设计以及协同声动力、光动力等在抗肿瘤和抗菌治疗的应用,探讨了过渡金属基纳米材料研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随着纳米医

    来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时间:2021-12-08

  • 四川大学牵头在‘被子植物早期演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发现

      被子植物也称即开花植物,是地球上物种最丰富的植物类群;其早期的快速演化被达尔文称为‘讨厌之谜’(Abominable mystery),主要分支之间的演化历史始终存在争议。被子植物主要为陆生,在早期被子植物中也出现了水生生活的类群。由四川大学牵头,与华北理工大学、哈佛大学、兰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在《自然-植物》杂志发表了题为《芡实和金鱼藻基因组揭示被子植物早期演化》的论文,对两种早期演化分支的水生植物代表种:芡实和金鱼藻,进行了基因组测序,装配出染色体水平的基因组序列,通过与其它代表性陆生被子植物代表基因组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揭示了被子植物早期的复杂演化历史。《自然-植物》同期

    来源: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12-08

  • 四川大学田卫东/李中瀚/陈国庆发现并鉴定一种新型CD24a+牙髓再生多能干细胞-MDPSCs

    牙齿是承担人类咀嚼、发音以及维持颜面美观的重要器官,亦是研究外胚层起源组织器官发育的经典模型之一。作为维持牙齿活力和正常生理功能的关键组织,牙髓富含毛细血管网、末梢神经网络以及成牙本质细胞和各类滋养细胞[1-3],因其与牙本质紧密相连且皆发育自牙乳头组织,因此亦被称为牙髓-牙本质复合体。细菌感染、物理损伤以及化学和免疫因素等均可造成牙髓炎症和坏死的发生,而目前的根管治疗仅着眼于炎症抑制和脓坏组织去除,治疗后的牙齿失去活性牙髓滋养,最终易发生断裂、缺失。因此,牙髓-牙本质复合体的再生一直是口腔再生医学研究的重要方向。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利用干细胞再生功能性牙髓的组织再生

    来源: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12-08

  • 刘建全团队在Nature Climate Change上发文揭示树木叶片衰老响应全球变暖的机制

    7月6日,由四川大学牵头,与中山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加拿大魁北克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合作,在Nature Climate Change杂志发表了题为“Leaf senescence exhibits stronger climatic responses during warm than during cold autumns”的论文,揭示了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秋季物候变化——叶片衰老的响应机制。四川大学陈磊为论文第一作者兼通讯联系人,中山大学刘志勇和四川大学刘建全共同通讯联系人。四川大学为论文第一单位。 树木的生长发育,比如发芽、展叶、开花、叶变色等,会随着

    来源: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12-08

  • 赵云教授课题组联合上海交大樊春海院士课题组构建植物基因工程新型核酸报告系统

    近日,四川大学赵云教授研究团队联合上海交通大学樊春海院士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题为A protein-independent fluorescent RNA aptamer reporter system for plant genetic engineering的论文。该论文将纳米技术与生物技术有机结合,利用核酸纳米技术首次构建了植物RNA水平上的遗传转化报告系统,并在拟南芥和烟草的遗传转化中得到了验证。 植物基因工程是植物遗传改良的重要工具,其中报告系统是进行靶基因操作和转基因筛选的灯塔。现有的报告系统均是建立在蛋白质水平上,如荧光蛋白(FPs

    来源: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12-08

  • 李中瀚团队揭示了NLRP14参与调控原始生殖细胞样细胞分化与精子发生的非经典分子机制

    作为模式识别受体(PRRs)中的一员, 在以往研究中NOD样受体(NOD-like receptors,NLRs)家族成员所参与的分子机制研究,更多的集中在其作为炎症小体参与哺乳动物的先天免疫过程中。但也有研究发现,其家族成员例如Nlrp2,Nlrp5(Mater)以及Nlrp7等不仅在哺乳动物生殖系统中高表达,并且在生殖系统中扮演重要的作用,揭示了NLRs所参与的调控网络不仅仅局限于免疫。作为NLR家族中重要的一员,Nlrp14特异高表达与小鼠生殖腺中。但是,至目前为止,尚未有在生理学层面的揭示Nlrp14功能的研究,尤其是Nlrp14在生殖细胞发育方面的机制

    来源: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12-08

  • 生命学院科研团队牵头提出杨柳科植物性别系统频繁转换的分子遗传学普适模型 在Molecular Biology an...

    近日,由四川大学牵头,与南京林业大学、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和德州理工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合作,在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A general model to explain repeated turnovers of sex determination in the Salicaceae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提出了杨柳科植物性别系统频繁转换的分子遗传学普适模型。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杨雯露、硕士生王德彦、李依玲和张智洋为该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马涛、刘建全教授,以及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Stephen P. DiFazi

    来源: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12-08

  • 四川大学刘建全课题组揭示植物水淹低氧适应的新机制

    洪涝灾害是我国发生频率极高、影响范围极大,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自然灾害之一。洪涝灾害对植物有多重压力,最显著的应为水淹导致的低氧胁迫;其已成为生态学研究中最重要的科学问题之一,但对这一胁迫适应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仍然不清楚。 近日,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建全课题组在New Phytologist在线发表了题为 WRKY33 interacts with WRKY12 protein to up-regulate RAP2.2 during submergence induced hypoxia response in Arabidopsis thalian

    来源: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12-08

  • 四川大学刘建全课题组揭示同倍体杂交物种形成的分子遗传学普适模型

    同倍体杂交物种形成(homoploid hybrid speciation, HHS)是进化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一直广为人们所关注。杂交物种与亲本物种间生殖隔离(reproductive isolation, RI)的形成与分子遗传机制是理解该过程的核心。近年来,同倍体杂交物种形成的报道越来越多,而其背后的分子遗传机制与杂交过程导致生殖隔离的关键成种基因(HHS基因)则鲜有报道。 2020年11月18日,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建全课题组在Molecular Plant在线发表了题为“Hybrid speciation via inheritance of alternate

    来源: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12-08

  • 四川大学林宏辉/张大伟团队揭示油菜素内酯信号调控光形态建成中叶绿体发育的新机制

    大多数植物的种子在土壤中萌发后,幼苗均处于黄化苗状态,其下胚轴较长、具有顶点弯勾和黄化的子叶。当幼苗破土而出感知到光照后,植物需要整合外界环境信号和内源信号对黄化苗子叶中黄化体向叶绿体转变的起始和速率进行严格控制,这对保证幼苗的生长和存活至关重要。   油菜素内酯(BR)是一类重要的甾醇类激素,参与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响应环境信号等多个过程。黑暗条件下,BR在幼苗的暗形态建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但植物如何整合BR信号和光信号调控幼苗转绿过程中叶绿体发育的分子机制尚未清楚。   2020年12月23日,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林宏辉/张大伟教授课

    来源: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12-08

  • 丁显平教授当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近日,生命科学学院丁显平教授,当选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丁显平教授现为我校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医学研究所所长,担任国内唯一的一个省际重点实验室“特色生物资源研究与利用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主任,率先投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兼任中国优生科学协会副会长、中国优生科学协会医学遗传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四川省大健康产业协会会长、重庆市南川区政协常委等职务,同时兼任兼任《Frontiers in Laboratory Medicine》《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等多种国内外杂志的编委和审稿专家。 丁显平长期从事人类遗传及特色生物资源的研究,重点从事基因组学研究、干细胞及细胞治疗的科学研究和

    来源: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12-08

  • Plant Cell | 刘唤唤课题组解析植物水淹耐受新机制

    氧气是绝大多数高等生物所必须的物质,然而生命为适应低氧环境 (如高原环境和短时间窒息) 而进化出一系列保守的低氧信号应答机制,通过感知氧含量而启动基因应答。低氧感知机制的解析,对多种生理现象的理解和认知以及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全新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巨大的应用潜力。因此,动物中对氧气感知和调控机制的解析在2019年被授予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与动物中的研究相比较,植物中低氧相关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植物如何适应并耐受水淹导致的低氧胁迫以及植物如何感知氧气信号、解除低氧胁迫的分子机制始终是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研究热点之一。 科研人员在拟南芥和

    来源: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12-08

  • 四川大学张阳团队解析药用植物紫锥菊活性成分菊苣酸合成途径

    紫锥菊是一种原产于北美洲的药用植物,最初被北美大平原地区的印第安人用来治疗蛇咬伤、咳嗽和感冒等。在欧洲人踏上新大陆之前,紫锥菊已经有了四百多年的药用历史,后来引入欧洲并沿用至今[1]。目前,紫锥菊已成为欧美地区使用最为广泛的药用植物之一。现代科学研究结果表明紫锥菊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能够缩短感冒周期[2]。2019年紫锥菊在美国主流市场销量达1.2亿美元,在2020上半年销量更是激增,全年销量有望突破2亿美元[3]。菊苣酸是紫锥菊的主要成分,含量最高达干重的4%。尽管近年来多项研究发现菊苣酸具多种生物活性,如抑制HIV整合酶、抗炎、抗氧化、抗病毒、抑制肥胖、抗肿瘤等[4],然而

    来源: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12-08

  • 生命学院刘建全团队揭示西南山地特色植物喜树中的喜树碱合成通路的进化起源

    6月10日,四川大学刘建全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A chromosome-level Camptotheca acuminata genome assembly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evolutionary origin of camptothecin biosynthesis”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喜树中喜树碱合成通路的进化起源。 喜树(又名千丈树),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南山地;由于生长速度快,也广泛用作绿化、行道树种,广泛种植于南方各地的大学校园、街道以及各生活区。喜树碱(Camptothecin, CPT

    来源: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12-08

  • 四川大学刘明春课题组与浙江大学张波课题组联合构建猕猴桃果实风味代谢调控网络

    四川大学刘明春课题组与浙江大学张波课题组联合构建猕猴桃果实风味代谢调控网络 猕猴桃风味独特,口感鲜美,是当今世界备受青睐的重要水果之一,研究猕猴桃果实发育和成熟过程中糖、酸和香气等风味物质的代谢途径及其调控机制对于通过生物学手段保持其特有风味、提升其果实品质均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明春课题组与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张波课题组联合在New Phytologist发表了题为“Integrative analyses of metabolome and genome-wide transcriptome reveal the regulatory net

    来源: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12-08


页次:427/1559  共31180篇文章  
分页:[<<][421][422][423][424][425][426][427][428][429][43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