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黄卓团队和张亮仁团队合作发现新型高效NMDAR选择性变构激动剂表现良好抗抑郁潜力

    近日,我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黄卓团队和张亮仁团队联合在药物化学领域专业期刊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上发表研究论文Discovery of Novel and Potent 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 Positive Allosteric Modulators with Antidepressant-like Activity in Rodent Models,报道了一系列新型的靶向NMDAR受体的变构激动剂。作为新一代NMDA受体的变构激动剂,本工作系首次系统评价了NMDA受体

    来源:北京大学药学院 | 分子与细胞药理学系

    时间:2021-12-08

  • 周德敏团队在长效靶向调节性T细胞的细胞因子类药物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1年9月27日,药学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周德敏教授团队与协和医院免疫风湿科张烜教授合作,在长效靶向调节性T细胞的细胞因子类药物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权威期刊《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题目为“Site-specific PEGylation of interleukin-2 enhances immunosuppression via the sustained activation of regulatory T cells”(定点PEG修饰IL-2使其持续激活调节T

    来源:北京大学药学院 | 分子与细胞药理学系

    时间:2021-12-08

  • 刘涛团队在《Molecular Cell》上发文报道Cas12a高效基因编辑系统

    2021年10月13日,药学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刘涛研究员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Molecular Cell(IF=17.970)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CRISPR-Cas12a based genome editing with site-specific covalent Cas12a-crRNA conjugates” 。 CRISPR技术自报道以来发展迅速,被广泛应用于哺乳动物细胞的基因组编辑与基因调控,在基因遗传病的治疗中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CRISPR/Cas12a相较于

    来源:北京大学药学院 | 分子与细胞药理学系

    时间:2021-12-08

  • 姜长涛团队发现宿主肠缺氧诱导因子HIF-2α通过肠道菌群抑制脂肪产热的新机制

    2021年7月29日,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学创新研究院基础医学研究中心姜长涛教授团队在Cell Metabolism杂志发表题为“Intestinal hypoxia-inducible factor 2α regulates lactate levels to shape the gut microbiome and alter thermogenesis”的研究论文,揭示了肠缺氧诱导因子HIF-2α通过乳酸影响普通拟杆菌/扭链瘤胃球菌—胆汁酸—脂肪TGR5信号通路抑制白色脂肪产热的新机制,为肥胖及

    来源: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

    时间:2021-12-08

  • 孔炜团队在细胞外基质调控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的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1年7月28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孔炜教授团队在《Circulation》上发表了题为“Nidogen-2 Maintains the Contractile Phenotype of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and Prevents Neointima Formation via Bridging Jagged1-Notch3 Signaling”的研究论文,在细胞外基质调控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的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NID2-JAG1-Notch3

    来源: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

    时间:2021-12-08

  • 尹玉新团队揭示抗癌基因PTEN家族成员PTENɑ促进肿瘤免疫逃逸的新机制

    2021年8月26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系统生物医学研究所尹玉新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PTENɑ functions as an immune suppressor and promotes immune resistance in PTEN-mutant cancer”的研究论文,首次阐述了PTEN家族成员PTENɑ通过降低肿瘤细胞对宿主免疫攻击的敏感性,促进肿瘤免疫逃逸的分子机制。 抗癌基因PTEN在多种肿瘤中发生高频突变。传统观点认为,PTEN作为脂质与蛋白双重磷酸酶,

    来源: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

    时间:2021-12-08

  • 郑乐民团队发现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的新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2021年9月18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心血管研究所郑乐民团队在European Heart Journal在线发表了题为“Untargeted metabolomics identifies succinate as a biomarker and therapeutic target in aortic aneurysm and dissection”的研究论文,首次报道琥珀酸(succinate)可以作为急性主动脉夹层(Acute Aortic dissection, AAD)诊断的新型生物标志物,血浆中高浓度琥珀酸加重小鼠AAD的进展,

    来源: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

    时间:2021-12-08

  • 张宏权团队发现新型组蛋白翻译后修饰类型异烟酰化修饰

    2021年9月20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国际癌症研究院张宏权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Isonicotinylation is a histone mark induced by the anti-tuberculosis first-line drug isoniazid”的研究论文,首次发现了组蛋白异烟酰化修饰 (Isonicotinylation) 这种新型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类型,并对调控该修饰的酶系统及生物学功能进行了探究。 近年来,组蛋白翻译后修饰(PTMs)因其能够通过改变染色质结

    来源: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

    时间:2021-12-08

  • 柏林课题组与合作者揭示真菌质膜质子ATP酶的底物转运机制

    2021年11月8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柏林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e and activation mechanism of the hexameric plasma membrane H+-ATPase的研究论文(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1-26782-y)。该研究解析了自抑制(3.2 Å)和激活状态(3.8 Å)的酿酒酵母质膜H+-ATPase(Pma1)六聚体的冷冻电镜结构,揭示了其从抑制到激活的构象变化和转运H+的分子机制,为基于质子

    来源: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

    时间:2021-12-08

  • 孙金鹏/高宁团队合作揭示了痒觉感知的分子机制

    2021年11月17日,国际学术期刊Nature在线发表了孙金鹏团队和高宁团队合作的研究论文“Structure, function and pharmacology of human itch receptor complexes”。 该研究中,研究团队首先对痒觉受体MRGPRX2对多肽和过敏性药物的感知药理学进行了详细的表征。进一步团队利用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了不同配体作用下痒觉受体MRGPRX2与Gi蛋白三聚体复合物的结构,发现了痒觉受体非常独特的配体识别口袋;并结合生化和细胞实验揭示了痒觉受体识别不同配体的通用机制,发现

    来源: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

    时间:2021-12-08

  • 周菁课题组与合作者发现血流扰动致血管内皮损伤的新机制及保护内皮的小分子化合物

    2021年11月30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周菁课题组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 Nat. Acad. Sci. USA)在线发表了题为“Vitexin inhibits APEX1 to counteract the flow-induced endothelial inflamm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指出了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1 (APEX1/Ref-1) 作为流体剪切力响应分子在血流扰动诱导的内皮细胞炎症反应及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课题组利用基因表达谱相似性,筛选到天然黄酮类化合物牡荆素,它能

    来源: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

    时间:2021-12-08

  • 孔炜团队与合作者发现新的内源性血管钙化抑制因子并揭示其分子机制

    2021年12月6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孔炜教授团队在《Circulation Research》上在线发表了题为“Unspliced XBP1 Counteracts β-catenin to Inhibit Vascular Calcification”的研究论文,报道了非剪接型XBP1对血管钙化及β-catenin信号的重要调控作用。 XBP1u通过促进β-catenin降解抑制血管钙化 血管钙化是指钙磷结晶在血管壁的异常沉积,是动脉粥样硬化、慢性肾病、糖尿病等的重要并发症。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血管钙化是心

    来源: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

    时间:2021-12-08

  •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友军教授课题组与合作实验室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文章

        2021年1月12日,王友军教授课题组与美国德州农工大学Huang Yun和Zhou Yubin教授实验室合作,在窦非教授和孙林副教授团队的帮助下,共同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题为“Engineering of a bona fide light-operated calcium channel”的文章(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20425-4)(IF: 12.121)。王友军教授课题组2019级博士生王刘清与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博士后何涟为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12-08

  • 张俊杰-张笑天研究团队揭示NSUN2介导的ATX mRNA甲基化对肿瘤细胞迁移的调控作用

        mRNA的5-甲基胞嘧啶(m5C)修饰是mRNA转录后调控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胚胎发育、细胞衰老和肿瘤等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Autotaxin (ATX)是一种分泌性糖蛋白,能够催化溶血磷脂酰胆碱转变为溶血磷脂酸(LPA),ATX-LPA轴参与调控对细胞生存、迁移和增殖分化等重要生命活动。张俊杰教授和张笑天副教授研究团队的研究发现,RNA甲基转移酶NSUN2能够催化ATX mRNA 3’UTR发生m5C修饰,这种RNA表观修饰可以促进RNA结合蛋白ALYREF介导的ATX mRNA核输出转运,提高ATX mRNA的翻译,从而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12-08

  • 任海云教授和张毅教授团队揭示微丝骨架动态调控花粉萌发新机制

        作为种子植物的雄配子体,花粉的正常萌发是植物完成双受精作用的前提条件之一,对于植物的成功繁殖至关重要;同时,花粉萌发是植物细胞中典型的极性建立过程。因此,研究花粉萌发的分子调控机理对于深入认知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以及细胞极性生长的分子机制这一基本生物学问题均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2018年,任海云教授和张毅教授团队在《Molecular Plant》发表研究结果,揭示了微丝骨架系统在花粉极性建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首次提出了“微丝快速聚合推动囊泡运输”这一不同于经典的以微丝作为运输轨道的细胞内物质运输工作模型。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12-08

  • 生科院王占新教授课题组与合作实验室在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文章揭示新型CpG岛结合蛋白SAMD1参与表观遗传调控的分子机制

        CpG岛是高等脊椎动物基因组上的重要调控序列,富含非甲基化的CpG基序,与多数基因的启动子重合。CpG岛既可以招募转录激活因子,也可以招募转录抑制因子。CXXC结构域是第一类被发现能够特异识别CpG岛上非甲基化CpG基序的结构域,含有CXXC结构域的蛋白如CFP1、KDM2B等分别介导了激活和抑制相关复合物在CpG岛上的招募。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王占新实验室与合作者发现PCL家族蛋白的WH结构域是一类新型结合CpG岛的结构域(Nature,2017),PCL家族蛋白通过其WH结构域帮助PRC2复合物招募到基因组的CpG岛上。尽管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12-08

  • 翟永功教授课题组潘石甲博士生在Pharmaceuticals杂志发表文章

      2021年8月,翟永功教授课题组在 Pharmaceuticals发表题为“Melatonin Attenuates Dextran Sodium Sulfate Induced Colitis in Obese Mice”的研究论文(DOI: 10.3390/ph14080822)。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潘石甲为第一作者。 最新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肥胖是结肠炎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脂饮食(HFD)可增加炎症性肠病的风险。褪黑素(Melatonin)主要是由松果体产生的一种胺类激素,一些研究表明其具有促进睡眠、调节免疫等多项功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12-08

  • 韩生成教授课题组博士研究生李逸豪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杂志发表文章

      2021年9月,韩生成教授课题组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杂志上发表题为“MPK3/MPK6-mediated ERF72 Phosphorylation Positively Regulates Resistance to Botrytis cinerea Through Directly and Indirectly Activating the Transcription of Camalexin-biosynthesis Enzymes”的文章,报道了该研究组关于拟南芥MPK3/6磷酸化ERF72参与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12-08

  • 李杰婕教授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题为“MPK3- and MPK6-mediated VLN3 phosphorylation regulates actin dynamics during stomatal immunity in Arabidopsis”研究文章

    2021年11月9日,李杰婕教授课题组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IF: 14.919)上发表题为“MPK3- and MPK6-mediated VLN3 phosphorylation regulates actin dynamics during stomatal immunity in Arabidopsis”的研究性文章。2018级博士生邹敏霞和2018级硕士生郭萌萌为共同第一作者,李杰婕教授为通讯作者,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周俭民研究员和中国农业大学周朝阳教授也参与了本项研究,北京师范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12-08

  • 北师大生态学系核桃研究团队基于全基因组数据揭示麻核桃走向进化的死胡同

          杂交在物种形成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一些杂交个体可能永远不会继续往下繁殖,而是走向了遗传的死胡同(dead-end)。麻核桃(Juglans hopeiensis),俗名“文玩核桃”,历史久远,资料记载“起源于汉隋、流行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因其独特的外形而具有艺术价值,深受人们喜爱。目前,麻核桃仅零星分布于北京、河北和天津的山区,本研究团队在2018年和2019年的野外调查中发现,现存的野生麻核桃数量极少(可能不到100棵)。在叶片和果实的形态特征上,麻核桃介于栽培核桃(J. regia)和核桃楸(J.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12-08


页次:429/1559  共31180篇文章  
分页:[<<][421][422][423][424][425][426][427][428][429][43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