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苏州医工所周连群团队在肝素效价检测方面取得研究进展

      肝素是一种常用抗凝剂,可以作为循环系统药物进行抗血栓治疗,但易引起自发性出血和血小板减少症,所以在临床应用时,对肝素的定量检测必不可少。目前临床主要通过监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tin time, APTT)和活化全血凝固时间(Activated Clotting Time, ACT),以及血栓弹力图(TEG)来定性评判肝素中可以与血浆结合反应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单位数量,简称肝素效价。大多数高敏传感器由于检测原理的限制,只能脱离血液环境在缓冲液中检测肝素的物质量,却无法反映肝素效价活性。而在实际情况中,由于存在肝素代谢及敏感度的个体

    来源: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严俊课题组发现了高胆固醇血症促进膀胱癌发展的新机制

    近日,复旦大学青年研究员严俊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黄锐敏团队、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教授郭宏骞团队在2021年11月15日的《Cancer Research》杂志上发表题为“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links hypercholesterolemia and bladder cancer aggressiveness by promoting cancer stemness”的研究论文,报道了高胆固醇血症引起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ox-LDL)调控肿瘤细胞干性,进而促进膀

    来源:复旦大学实验动物科学部

    时间:2021-12-09

  • 徐建青/张晓燕团队《PNAS》报道MYH9是SARS-COV-2感染的共受体——增强ACE2依赖性内吞作用以促进感染

     2021年12月6日,我院徐建青/张晓燕团队与第二军医大学赵平教授团队联合在PNA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 Nonmuscle myosin heavy chain IIA facilitates SARS-CoV-2 infection in human pulmonary cells 的文章。文章发现人非肌肉肌球蛋白重链IIA (MYH9)是SARS-CoV-2感染人肺细胞的辅助受体。 自2019年12月以来,导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发了COVID-19的全球大流行,迄今已导致超过2.65亿人感染。已有研究证明,SARS-Co

    来源: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

    时间:2021-12-09

  • 化学学院郭雪峰课题组和刘志荣课题组合作揭示单分子水平上的对称性破缺效应构建多功能单分子器件

    当前集成电路制造技术进入了“后摩尔时代”,一方面需要继续延续摩尔定律(More Moore),探索新材料、新结构或新原理的器件,解决后摩尔时代器件微缩时的尺寸、集成度和功耗的瓶颈问题;另一方面需要超越摩尔定律(More than Moore),拓展集成电路芯片功能并实现异质集成。单分子器件则为这一发展策略,提供了与传统思路不一样的可行性方案之一(图1)。其中,构建多功能单分子器件不仅能够降低纳电子电路的占用空间,实现器件极小化,同时可降低功耗和实现功能,已成为纳米科技研究的重要挑战之一。图1. 超越“摩尔定律”的单分子器件北京大学郭雪峰教授课题组与其合作者前期基于分子工程设计和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1-12-09

  • 雷富民团队揭示鸟类高海拔适应的基因组平行演化

      相同或相似的选择压力下,近缘物种可能在生理、形态等方面发生一系列相似的适应性改变,称为“平行演化”(parallel evolution)。然而,这种相似表型的演化可能是由不同的遗传机制所调控。理论假说认为这种遗传不平行性(genetic nonparallelism)可能与物种的固有遗传变异(即个体杂合度——Heterozygosity)有关,因为低水平的固有遗传变异可能会降低相同等位基因在相似选择压力下被使用的几率,从而减少共存物种间平行演化发生的概率。   近年来核苷酸替代或基因水平甚至基因组水平的非平行演化案例有不少报道。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雷富民研究团队自2013年在中国测序第一

    来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我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在钙钛矿LED领域取得新进展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51802102)等资助下,华侨大学发光材料与信息显示研究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魏展画教授团队与多伦多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Edward H. Sargent教授团队合作,在钙钛矿LED领域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组分分布调控制备高效低维钙钛矿LED (Distribution control enables efficient reduced-dimensional per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1-12-09

  • 我国学者在新型非晶碳材料领域取得进展

    图1 (a)高质量sp3非晶碳块材的光学照片;(b) sp3非晶碳样品的PDF分析;(c) sp3非晶碳样品的维氏硬度测量;(d) sp3非晶碳样品的热导率和硬度与其他非晶材料的比较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51822204、51320105007)等资助下,吉林大学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刘冰冰教授团队,在新型非晶碳材料领域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从塌缩的富勒烯合成大尺寸超硬非晶碳块材(Ultrah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1-12-09

  • 王晓群课题组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吴倩课题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张...

      下丘脑由形态及功能各异的多种神经细胞亚型聚集而成,具有高度异质性,对机体的生理活动、稳态调节具有重要作用。成体下丘脑的神经元种类呈现出多样性及功能特异性,即使在特定的核团内,不同的神经元类型表现出独有的基因表达模式和空间分布特征,这与其功能密切相关。我们之前的工作发现了在哺乳动物下丘脑存在类似于皮层oRG细胞的hmRG细胞,这群细胞是一种新发现的神经干细胞,在下丘脑发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Zhou et al.,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0),但是对于人下丘脑核团类结构的空间架构及细胞多样性产生的细胞及分子机制仍不是很清楚。   2021年12月7日,北京师范大学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刘翠华团队与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张令强团队合作揭示去泛素化酶OTUD1抑制肠炎发生新机制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翠华团队长期致力于病原感染与宿主免疫调控方面的研究,在病原感染免疫以及蛋白泛素化等翻译后修饰调控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先后在Nature Immunology、Molecular Cell、Nature Communications、Autophagy、Proc Natl Acad Sci、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EMBO reports等杂志发表系列研究工作,为结核病(TB)等疾病防治提供了多种新思路和潜在新靶点。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因免疫反应失调所致的反复发作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新冠病毒感染模型研究取得新进展

      目前,一些细胞(如Vero、VeroE6等)和动物模型(hACE2转基因小鼠、叙利亚黄金地鼠、雪貂、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等)常被用作新冠病毒(SARS-CoV-2)感染模型,但这些细胞系和动物模型并不能精准模拟人体的生理特征,且所用的动物模型仅表现出轻到中度的感染症状,一定程度限制了药物和疫苗真实有效性的测试。因此,迫切需要能够更好地模拟人体病理生理状态的研究模型。 近期,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毕玉海研究员团队分别与清华大学陈晔光院士团队、中国农业大学吴森教授团队合作,建立了人远端支气管类器官和新冠病毒受体hACE2转基因猪模型,为SARS-CoV-2/COVID-19发病机制的深入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苏州大学团队开发出新的仿生肽涂层可促进骨再生

    慢性炎症患者在骨内植入假体后常常会出现骨整合不良,这主要是由于促炎细胞因子的增加,诱导骨吸收并影响骨形成。为此,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耿德春领导的研究团队近日开发出一种仿生肽涂层植入物,可促进慢性炎症患者的骨再生。这篇题为“Biomimetic osteogenic peptide with mussel adhesion and osteoimmuno-modulatory functions to ameliorate interfacial osseointegration under chronic inflammation”的论文发表在《Biomaterials》杂志上。严重的骨关节炎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1-12-08

  • Nature子刊:葡萄籽提取物能杀死衰老细胞,使老鼠活得更长

    从葡萄籽提取物中分离出的一种化学物质通过清除衰老的细胞,使衰老小鼠的寿命延长9%。当与化疗一起用于治疗癌症时,这种治疗似乎也能使小鼠身体更健康,并缩小肿瘤的大小。这一发现加强了未来针对衰老细胞的抗衰老疗法的理由。衰老细胞失去了复制能力,转而大量分泌导致炎症的物质。衰老细胞的数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并与各种与年龄相关的疾病有关,包括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症。为了找到一种可能破坏这些细胞的物质,上海中国科学院大学的Qixia Xu和同事们筛选了一种与衰老相关的化学物质库,以对抗衰老细胞。研究小组在葡萄籽中发现了一种叫做原花青素C1(PCC1)的化学物质。在低浓度下,PCC1似乎可以阻止

    来源:today news post

    时间:2021-12-08

  • 热带植物为何更倾向于产生肉质果实?——系统发育保守性是主导因素

    植物功能性状通常表现出明显的纬度和海拔等空间趋势。大量研究表明环境因子、植物其它功能性状以及系统发育保守性对这一趋势均具有不同程度的解释度;然而,由于方法的局限性,很少有研究对主要影响因子的相对贡献度进行系统解析。比如,研究者希望给出每个解释变量对目标性状变异的解释度(R2),当使用系统发育相关模型或混合模型时,协变量的存在和因子间不独立等情况,推算协变量和相关变量的相对贡献就会面临挑战。这种情况直接阻碍了对诸如“目标性状的变异在多大程度上受系统发育关系影响”等问题的解答。 版纳植物园王刚研究员与安徽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王博教授等国内外研究人员合作,引入一种新模型计算方法解析了影响

    来源: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时间:2021-12-08

  • 深大PNAS最新发文:植物木质部水分与植物水源水的氢同位素关系

    近日,深圳大学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宋欣特聘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综合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了题为“Stem water cryogenic extraction biases estimation in deuterium isotope composition of plant source water”的研究论文。该工作通过实验手段的创新对“植物木质部水分与植物水源水的氢同位素关系”这一同位素生态水文领域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突破性成果。宋欣教授是该论文的通讯作者,其团队成员陈永乐博士为第一作者,博士后李芳和研究助理汤显辉,以及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Brent R

    来源:深圳大学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

    时间:2021-12-08

  • 世界首例古小麦全基因组成功破译

      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崔银秋教授研究团队与东北师范大学宫磊教授研究团队合作,成功测定并分析了首例距今约3800年的小麦全基因组序列。本次研究系古代小麦基因组研究的首次尝试,为理解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农业传播提供了跨时间维度的直接证据。相关研究成果于2019年5月28日在植物学领域国际权威学术期刊《The Plant Journal》在线发表。 六倍体普通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普通小麦驯化始于大约一万年前近东的新月沃地,然后向西扩散到欧洲,向东扩散到东亚。然而,小麦进入中国的传播途径仍不清楚。吉林大学崔银秋教授团队克服了古植物中D

    来源: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12-08

  • 于湘晖团队开发高效溶瘤腺病毒应对白血病

    2020年4月24日,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于湘晖教授课题组在国内主办的SCI杂志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上发表文章,题为“ Enhancing the antitumor activity of an engineered TRAIL-coated oncolytic adenovirus for treating acute myeloid leukemia ”,该研究构建了一种表达TRAIL融合蛋白的溶瘤腺病毒,和人参皂苷Rh2联用,实现了选择性杀伤血液肿瘤,为白血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nb

    来源: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12-08

  • 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古人类基因组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崔银秋教授科研团队在古人类基因组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并于2020年6月1日在《自然-通讯》上发表了题为《Ancient genomes from northern China suggest links between subsistence changes and human migration》的研究成果(Nat Commun,11, 2700 ,2020),该研究是首次对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西辽河流域及黑龙江流域的近6000年时间跨度下连续的古代人群进行全基因组高精度测定和分析,并从遗传学、考古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等多学科视角,探讨了新石器

    来源: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12-08

  • 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顾景凯教授团队全面解析PEG-PLA在大鼠体内的命运

    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顾景凯教授团队全面解析PEG-PLA在大鼠体内的命运   纳米给药系统是对药物进行靶向递释、降低药物毒副作用的新手段。随着聚合物纳米载体在设计、合成方面不断取得进展,聚合物纳米材料在纳米给药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聚合物纳米载体能够延长药物的循环时间,防止药物被迅速代谢和清除,提高药物的利用率,利用其尺度效应,聚合物纳米载体可实现对药物的靶向递送,从而提高药效,降低毒副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许多过去被普遍认为是无活性的聚合物纳米材料可能具有某些毒副作用。因此,建立针对聚合物纳米材料的体内定量分析方法,全面、深入地研究聚合物纳米材料的体内命运具

    来源: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12-08

  • 生命科学学院陈霞教授团队在植物资源分配策略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植物需要通过动态分配有限的资源以求生存和繁衍,但植物是如何兼顾生长、防御和繁殖的?植物为了实现生存和繁殖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通过营养生长维持生存和争夺阳光;②通过合成防御性化合物抵抗环境胁迫;③通过有性生殖获得更具基因多样性的后代;④通过无性生殖来提高繁殖效率。尽管营养生长、有性繁殖、无性繁殖和防御都是植物生命周期中的基本过程,但人们对在这些过程之间分配资源的策略知之甚少。目前相关研究主要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是未能对四个方面进行全盘考虑,且大多数进行成对比较,导致其结果会随着研究中所考察的方面的不同而不同;二是少有对植株的整个生活史进行追踪的报道,而重要的生活史事件

    来源: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12-08

  • 生命科学学院科研团队首次重现东亚地区3000年前肠道沙门氏菌基因组并揭示其沿史前丝绸之路的...

    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崔银秋教授科研团队利用最新的高通量测序和靶向捕获技术,首次重建了3000年前感染东亚古人类的肠道沙门氏菌基因组,并揭示了该致病菌的传播和进化历史。研究成果于2021年9月22日在国际著名病原微生物学术期刊《PLoS Pathogens》在线发表(A 3,000-year-old, basal S. enterica lineage from Bronze Age Xinjiang suggests spread along the Proto-Silk Road)。论文第一完成单位为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第一作者为生命科学学院的博士研究生武喜艳(现就职于河南大学)

    来源: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12-08


页次:424/1559  共31180篇文章  
分页:[<<][421][422][423][424][425][426][427][428][429][43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