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化肥有机替代促进水稻土氮素积累的微生物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

      微生物是驱动土壤生态系统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引擎。在氮循环方面,微生物通过分解代谢将土壤中大分子有机物解聚、矿化,向土壤释放矿质氮(NH4+-N),持续供应作物生长所需的矿质氮。与此同时,微生物通过合成代谢产物的迭代过程(摄取底物-细胞生长-繁殖-死亡-残留物积累)将非稳态有机质转化为稳定态土壤有机质,从而促进土壤有机态氮固定、减少氮素损失。农业生产中,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已被证明能高效促进土壤氮积累。然而,与单施化肥相比,化肥有机替代下土壤氮积累的增量来源、稳定性及其微生物机制并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苏以荣研究员团队基于31年长期施肥定位试验,研究了有机

    来源: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亚热带农业小流域大气活性氮排放、沉降与收支研究取得新进展

      大气活性氮排放与沉降研究对于揭示大气活性氮的源与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畜禽养殖数量、化学氮肥使用量以及化石燃料消耗量不断增加,从而导致排放到大气中的氨气(NH3)及氮氧化合物(NOx)也呈持续激增的态势,大气中的活性氮最终通过干、湿沉降返回到地表,从而导致灰霾污染、土壤和水体酸化、生态系统多样性丧失等一系列全球性生态问题。    中国亚热带地区占中国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广泛分布着农业小流域,是大气活性氮排放和沉降的热点区域。因此,量化亚热带农业小流域大气活性氮排放、沉降和收支,对于揭示大气活性氮的源与汇至关重要。然而,亚热带农业小流域大气活性氮收支研究鲜有

    来源: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MiRNA靶向调控微生物促进肠道健康方面的研究取得新进展

      我国生猪养殖过程中,每年因肠道疾病致死的仔猪比例高达80%以上,如何有效增强仔猪肠道健康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微生物在肠道健康的作用不断获得新的认识,且成为科学家研究的重点关注方向之一,而如何精准调控肠道微生物结构尚不清楚。   近期,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畜禽健康养殖与农牧复合生态研究中心单胃动物营养研究团队开展深入研究,在miRNA精准调控肠道微生物结构从而改善肠道健康方面取得新进展。该团队研究发现,肠道炎症发生和恢复后其miRNAs组成存在显著差异,肠道炎症恢复后miRNA-142a-3p水平显著升高;miRNA-142a-3p通过靶向调控罗伊氏乳杆菌基因表达

    来源: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不同水文时期洞庭湖水质变化动态及驱动机理研究取得进展

      湖泊是全球水文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人类福祉等方面。通江湖泊由于存在显著的周期性水文节律,其水质对于复杂的水文环境变化更为敏感。了解不同水文时期通江湖泊水质变化、识别关键水质影响因子,对改善湖泊水质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湿地生态课题组在不同水文时期洞庭湖水质变化动态及其相关驱动机理方面研究取得进展。研究发现,湖相水位是引起不同水文年间水位差异的主要因素。丰水年总氮浓度显著高于枯水年,主要受外源污染物输入和水文条件的叠加影响。湖相对污染物入湖量贡献率由丰水年64.54%下降至枯水年59.47%,河相则呈相反趋势

    来源: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洞庭湖湿地凋落物分解对土壤表层有机碳库的影响及环境调控研究取得进展

      凋落物分解决定了碳(C)向大气的回流和生态系统养分循环,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碳平衡的关键步骤。研究凋落物分解对土壤表层有机碳库(S-SOCP)的贡献对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季节性洪泛湿地不同生境碳循环中凋落物分解对土壤表层有机碳库的研究,对于深入认识湿地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湿地生态课题组在洞庭湖湿地凋落物分解对土壤表层有机碳库的影响及环境调控研究取得进展。通过水位控制实验发现,淹水环境改变了凋落物分解的内在限制因素并促进凋落物碳输入。通过野外调查监测发现,苔草地凋落物碳输入量为283.68±28.5g m-2 a-1,南荻生境凋落物碳输入量为2

    来源: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亚热带丘陵区氨气近源沉降取得进展

      氨气是大气中含量最高的碱性气体,主要来自于农田氮肥施用及畜禽粪便导致的氨挥发。氨气与酸性气体反应会形成大气气溶胶,因此氨气也是一种大气污染物。近年来,在我国有关通过减少氨气排放来控制大气气溶胶污染的呼声越来越高。氨气化学性质活泼、粘滞性强,能够较快从大气向地表沉降而清除。农业源在氨排放清单中占比较大,但农业排放的氨气是否全部进入大气亟待评估。    我国亚热带丘陵区山多地少,稻田、蔬菜地多分布在山谷地带,茶园、果园等分布在山间,而养殖场也往往傍山而建。这种农田、养殖场与周边自然生态系统相依存在的格局,可能使氨气较平原区存在较高的近源沉降比例。我国亚热带丘陵区具有较高的氨气排放强度

    来源: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靶向MyD88调控肠道氧化应激的研究取得新进展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猪养殖国和猪肉消费国,养猪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仔猪的死亡数占生猪总死亡数的50%以上,其中肠道氧化应激在生猪生产中发生率高且隐蔽性强,是影响仔猪存活率的重要因素。挖掘肠道氧化应激分子调控靶标对营养干预乃至养猪生产非常重要。    近期,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畜禽健康养殖与农牧复合生态研究中心印遇龙院士团队开展了深入研究,通过构建多种基因编辑技术平台,筛选出氧化应激调控关键基因,在缓解仔猪肠道氧化应激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研究发现,敲除MyD88基因可缓解氧化应激诱导的肠上皮细胞的细胞凋亡、周期阻滞、DNA损伤和线粒体功能障碍,其机制是通过

    来源: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华南植物园发现濒危药用植物地枫皮保护性回归的可行性

        地枫皮(Illicium difengpi)是八角科常绿灌木,又名高山龙、山八角。地枫皮的茎皮和根皮具有祛风除湿,行气止痛等功效,是桂龙药膏、桂龙药酒及多种中成药的主要原料。同时,地枫皮叶片浓绿肥厚、嫩叶和幼果红色,树型优美,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是喀斯特地区非常有开发利用前景的野生药用植物(图1)。其抗旱性强,主要生长在喀斯特石山山顶的裸岩及半裸岩山地上,林下也有少量分布,因生境退化和过度采集而面临灭绝威胁。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任海研究员与广西植物研究所唐辉课题组等,合作开展地枫皮的保护性回归研究工作。研究人员在进行野生种群及其生境调查的基础上,成功繁殖了苗木,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1-12-09

  • 华南植物园在海岸带防护林固碳功能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海岸防护林在沿海地区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但是其固碳的作用长期被忽略。我国南方海岸防护林以木麻黄为主(图1),通常种植在营养匮乏的海岸带沙丘上,而这样贫瘠土壤可能会限制木麻黄林的固碳能力。因此,系统了解施肥措施对这些海岸带防护林生态功能,特别是碳汇功能的影响,是当前海岸带碳汇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博士生范英旭在李志安研究员和小良站站长王法明研究员的指导下,利用小良站海岸带不同森林施肥实验平台,分析了为期三年的野外实验数据,探究了施肥措施对木麻黄林固碳能力的影响。他们逐年测定了木麻黄的胸径,株高,枝叶的氮磷含量,土壤营养状况和土壤呼吸,并根据生物量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1-12-09

  • 华南植物园“8-羟基喹啉化合物在制备抗香蕉枯萎病和水稻稻曲病病原菌剂中的应用”获发明专利

        9月1日获悉,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李建雄等完成的“8-羟基喹啉化合物在制备抗香蕉枯萎病和水稻稻曲病病原菌剂中的应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该发明发现8-羟基喹啉化合物对香蕉枯萎病病原菌Fusarium oxysporumf. sp. cubense 4号生理小种和水稻稻曲病病原菌Ustilaginoidea virens的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对香蕉枯萎病和水稻稻曲病都具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并且8-羟基喹啉化合物是一种高效低毒的化合物,因此该发明为香蕉枯萎病病和水稻稻曲病的防治提供了一种高效低毒的杀菌剂。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1-12-09

  • 华南植物园在热带森林土壤碳矿化速率对长期氮磷添加的响应研究获重要进展

        土壤有机碳周转受到基质和养分有效性的强烈影响,特别是氮(N)和磷(P)。虽然已有许多短期氮磷添加实验研究养分有效性和土壤有机质(SOM)矿化之间的关系,但是利用长期施肥土壤来探究SOM矿化的研究并不多。长期施肥会改变土壤的生物化学性质,因此,SOM矿化在短期或单一的养分输入之下的变化不能很好地反应长期施肥或养分沉积对其带来的影响。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小良站硕士生张靖凡在导师王法明研究员的指导下,利用热带次生林氮磷添加的野外试验平台,进行90天的培养实验,在长期(11年)氮磷添加的土壤中,添加了两种底物:玉米淀粉或纤维素。测量了土壤总碳矿化率(CO2通量)来表征S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1-12-09

  • 华南植物园在热带森林植物叶片矿质养分对长期氮磷添加的响应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矿质养分在植物生长、发育和繁殖过程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一般来说,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分配受到土壤养分有效性的限制,同时也受到全球变化的影响。但是,热带森林植物叶片矿质养分含量对土壤养分有效性变化的响应仍不能被很好地测定。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小良站博士毕业生莫其锋在王法明研究员的指导下,利用热带次生林氮磷添加的野外试验平台,探究长期氮磷施肥对土壤可交换性离子和5种林下物种叶片矿质养分含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氮添加并没有改变土壤pH值,但降低了土壤可交换的Ca2+,Mg2+,Zn2+,Fe3+,和Mn2+含量。相反,磷添加提高了土壤pH值,但对土壤可交换性阳离子没有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1-12-09

  • 华南植物园揭示亚热带南岭地区群落开花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像开花这种生物季节性节律事件(即物候)强烈受到气候的影响。开花对植物极重要,开花物候变化能够影响种群生长和繁殖、动植物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群落中的物种组成等。但是,当前气候变化的物候响应研究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性。一方面,研究表明春季物候在温带地区通常因为气候变化而普遍变得越来越早,但在亚热带地区却较少涉及,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的卫星遥感相对较困难,以及缺乏长期的野外物候观察数据。另一方面,研究表明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在群落中不同物种间存在显著的差异,而涉及较多种类的自然群落物候目前依然较少得到研究。为了增进对亚热带地区自然群落中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响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1-12-09

  • 华南植物园发现长期磷素输入降低热带“富氮”森林植物多样性

        磷素是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最重要的限制因素之一,湿热气候条件下的热带亚热带地区通常被认为是磷缺乏的典型区域。热带森林在维持全球生产力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然而,全球变化加剧威胁到了森林生物多样性,特别是在氮沉降全球化背景下。由此引发了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在热带森林,是否可以通过提升磷素可利用性来促进植物生长和维持生物多样性?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毛庆功助理研究员在鲁显楷研究员和莫江明研究员指导下,通过在南亚热带“富氮”的季风常绿阔叶林进行长期磷添加控制试验研究发现:长期(2008-2017年)磷添加显著增加了土壤总磷(1倍)和有效磷(>3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1-12-09

  • 华南植物园在遥感估算中国森林碳储量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森林在陆地各类生态系统中碳储量和碳汇能力最大,在维持全球碳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也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碳中和关注的焦点。近几十年,我国先后实施多项国家重大林业生态工程,森林面积增长迅速,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显示,我国森林覆盖率达22.96%,森林面积为2.2亿公顷,而基于森林清查、模型模拟和遥感反演的森林碳储量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为了满足我国未来森林碳汇的科学管理和应对我国“双碳目标”的科学评估,目前急需摸清我国森林碳储量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    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常中兵博士(鼎湖山站)在闫俊华研究员和王应平研究员的指导下,通过多源数据(森林清查数据、专项样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1-12-09

  • 华南植物园揭示气候和土壤调控微生物残体在亚热带森林中的海拔分布格局

        植物来源碳和微生物来源碳的输入与土壤呼吸作用和淋溶导致的碳损失之间的平衡决定着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传统观念认为植物的净初级生产是土壤碳积累的决定性因素,研究也多关注植物来源碳对土壤有机碳形成、积累和稳定的贡献,以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对土壤有机碳组成和周转的影响。然而,对土壤微生物残体的海拔分布规律和季节变异的关注较少,并且有关微生物残体对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影响及其对未来环境变化的响应认识不足。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牟之建和况露辉在刘占锋研究员的指导下,以鼎湖山海拔梯度(200-950 m)为研究对象,以50 m为采样间隔研究了土壤微生物残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1-12-09

  • 华南植物园“火龙果基因HuAAE3及其在调控植物抗高温胁迫中的应用”获发明专利

         10月9日获悉,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夏快飞等科研人员完成的“火龙果基因HuAAE3及其在调控植物抗高温胁迫中的应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通过研究发现,火龙果HuAAE3 基因表达的植物的草酰辅酶A 合成酶AAE3 参与热胁迫应答,这对于全面理解植物中草酰辅酶A 合成酶AAE3 的生物学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发明人通过转基因的方法对HuAAE3 基因进行过表达,伴随着HuAAE3 基因的表达量提高,拟南芥对高温的抗性提高。因此可将火龙果HuAAE3 基因和相应蛋白应用于农作物的基因工程遗传育种,培育耐高温的作物品种,降低高温对粮食作物带来的安全危害,并对其它作物的高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1-12-09

  • 华南植物园“一种水源地的水土保持水质净化系统”获实用新型专利

        10月8日获悉,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恢复生态学团队(PI:刘占锋研究员)完成的“一种水源地的水土保持水质净化系统”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该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水源地的水土保持水质净化系统,包括沿水源地边坡不同海拔高度依次设置的多个净化槽,水管分别与位于高位的净化槽的底部及位于低位的净化槽的顶部相连;净化槽的侧壁包括水泥砂浆砖砌层以及砂浆抹面层;净化槽内从下到上依次布设有级配砂石过滤层、凋落物和微生物作用层、生物炭吸附过滤净化层以及快速入渗+草籽土层。该系统能增强边坡的稳定性,有效降低边坡的水土流失。同时,能够强化已有水源涵养林及土壤的净化能力。净化槽表层和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1-12-09

  • 华南植物园揭示连锁选择影响基因组变异的作用机制

        自然界的物种内和物种间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这些变异产生和维持的机制一直是遗传学、进化生物学等领域研究的热点。上个世纪60年代,著名群体遗传学家木村资生(Motoo Kimura)提出了中性理论,认为在分子水平上遗传变异大都是中性的,这些中性变异的积累会逐渐导致种间遗传分化;这一过程与自然选择无关。但是,随着基因组学的快速发展,许多物种的基因组上都检测到了自然选择的信号,说明自然选择对遗传变异的积累起了重要作用。选择性清除(selective sweep)和背景选择(background selection)是两种重要的自然选择模式。选择性清除固定有利变异位点,而背景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1-12-09

  • 拟南芥OXIDATIVE STRESS 3可通过促进组蛋白H2A变体替换增强酵母的胁迫耐受性

        组蛋白替换是重要的染色质重塑事件之一,它在真核生物的胁迫应答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组蛋白变体取代核小体中的常规组蛋白能改变一些特定基因的转录情况,是生物响应氧化胁迫和重金属胁迫等生物或非生物胁迫的重要表达调控手段。    在过往的研究中,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农业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区永祥研究员团队,发现过表达拟南芥AtOXS3(Arabidopsis OXIDATIVE STRESS 3)这种植物特异蛋白可以增强拟南芥和酵母的胁迫耐受能力。由于AtOXS3具有一个类似N-乙酰基转移酶催化结构域,并与组蛋白H4有着共同的核定位,所以该研究团队推测AtOXS3可能作为染色质重塑因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1-12-09


页次:420/1559  共31179篇文章  
分页:[<<][411][412][413][414][415][416][417][418][419][42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