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版纳植物园菌根生态学研究为全球兰科植物保护...

      近年来兰科植物多样性急剧下降,有些种类已处于灭绝的边缘。兰科植物是植物保护中的旗舰类群,《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禁止交易的名单中,86.5%的植物类群是兰科植物。2021年9月7日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和农业农村部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收录了兰科植物291种,其中Ⅰ级41种Ⅱ级250种。兰科植物的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核心的内容之一。    野外回归(Reintroduction)通常被认为是拯救濒危物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可达到恢复和重建种群的目标。由于兰科植物必须依赖真菌促进种子萌发以及形成菌根吸取营养,因此在进行野外回归的保护实践中,受到

    来源: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时间:2021-12-09

  • 昆明植物所在母乳寡糖调节新生儿肠道粘膜免疫系统发育的生理机制中取得新进展

      母乳作为婴幼儿的天然食品,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能够促进新生儿大脑、肠道和免疫系统的快速发育。母乳寡糖 (HMOs) 是牛奶中含量第三高的活性成分,已经发现并表征了 200 多种单独的寡糖, 包括中性寡糖和酸性寡糖。初乳含有比成熟乳更多的活性寡糖。母乳寡糖 (HMOs)能够通过减少白细胞粘附和通过凝集素受体 DC-SIGN[16]、2-岩藻糖基乳糖 (2'-FL) 和唾液酸 (α2,3) 乳糖 (3SL) 与树突细胞特异性结合通过 CD14/TLR4 调节炎症等多种方式,调节细胞因子的产生、防止炎症性肠病的发展和调节肠粘膜免疫的发展, 具有广泛的抗炎活性。   HMOs能够帮助新生儿肠道粘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昆明植物所在苏铁科植物的起源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苏铁类(Cycads) 植物一直被认为是现存最古老的种子植物支系。其中,苏铁科(Cycadaceae)仅具苏铁属(Cycas)一属,是现存苏铁类植物中物种多样性最高且分布最广的一个类群。在苏铁科植物的多样化和起源研究中,存在两个较大的争议。一个争议来自于苏铁科的起源时间。基于分子钟的分化时间将所有现存的苏铁类群的起源时间推测为不早于中新世(<12百万年, Nagalingum et al., 2011)。然而这一结论受到了来自于古植物学家的质疑:发现于我国辽宁,日本福冈,以及俄罗斯库页岛的数块苏铁属化石所在地层都处于早古新世,远早于基于分子钟推算的结果 (Su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昆明植物所在古热带物种丰度格局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物种丰度格局的形成机制是生态学、生物地理学以及进化生物学等领域一直存在且尚未解决的问题。在区系演化过程中,一个区域内的物种多样性会受到该地区的物种分化和灭绝速率,以及传播事件(时间和频率)的直接影响。因此,在解释区域间物种丰度差异的理论上,主要存在两个假说:1、速率假说,即物种多样性较高的地区是由于其具有更快的多样化速率;2、时间假说,即物种在该地区更早发生拓殖,使得物种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多样化,从而造成了更高的物种丰度。    古热带包括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的热带地区,涵盖了例如婆罗洲、菲律宾群岛、新几内亚等众多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也呈现了多样的区域间丰度差异模式。然而迄今为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大球盖菇生态栽培显著增强土壤肥力与生态功能

      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栽培的食用菌之一。因其幼嫩时外形酷似松茸(松口蘑),而在市场上常被冠以“赤松茸”甚至“松茸”等称谓。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发示范的大球盖菇近自然栽培模式,充分利用农村常见有机生物质原料(如秸秆、枝条、畜禽粪便等)和留守劳动力,栽培后的基料留田,可显著改良土壤、提升肥力。该模式除了在棚内、田间,也可在林下进行栽培,是一种适宜于农户参与的循环发展模式,在中科院帮扶县区脱贫攻坚和林下经济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图1)。    图1. 贵州六盘水市水城区大球盖菇林下栽培(现场培训与出菇)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古重复、新基因与“雨后春笋”——昆明植物所团队研究揭示竹子茎秆快速生长的遗传机制

      演化创新(evolutionary innovation)贯穿于整个生命之树(Tree of Life),如被子植物的花和鸟类的羽毛分别为植物和鸟类开拓和适应新的生态位提供了重要前提,其如何产生是演化与发育生物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和主要挑战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新基因是演化创新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几乎所有的物种都包含一定数量的孤儿基因(特有新基因),而孤儿基因有多种起源方式,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从头起源(de novo origination),因为从头起源基因是驱动演化创新的关键角色。最近的研究证实了水稻中从头起源基因的真实存在,然而该类型的基因在其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昆明植物所与俄罗斯和越南团队联合报道中南半岛秋海棠新发现

      秋海棠属为世界有花植物第5大属,是热带山地地被层种类最为丰富的类群之一,近期也是世界物种多样性增长最快的类群。目前,中国该属种类已迅速增加到200种以上,成为世界该属种类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为周边国家和地区该属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并在国际上起到了一定的领跑作用。近年,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税玉民团队与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等中国周边“一带一路”国家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在进一步验证所提出的世界该属分类框架基础上,为中南半岛和印度次大陆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提供了原创性的新发现。   近期,该团队再次与俄罗斯和越南团队等多个团队联合报道中南半岛4个新种和3个越南新记录种。其中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云龙漕涧林场迁地保护云南金钱槭首次开花结果

      “云南滇西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近地和迁地保护试验示范研究基地”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园和云龙漕涧林场联合建立的试验示范性研究基地,旨对与该基地“植被相似、生境相似和气候相似”、自然分布极为狭窄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开展近地保护试验示范、科研观察与科普展示,同时对与该基地植被类型、生境和气候条件差异大的种类开展迁地保护试验研究工作。   云南金钱槭(Dipteronia dyerana)原产云南东南部,是我国特有属——金钱槭属(Dipteronia)仅有的2个种之一,对研究槭树科(Aceraceae)系统分类和演化等有一定的科研价值。2018年7月在基地内种植了20株云南金钱槭,用于开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丽江高山植物园、丽江生态站完成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2021年度计划

      近日,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五植物专题之课题三"植物多样性保护和综合评估”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丽江高山植物园的许琨、黄华、朱文浩(科考分队编号〔2021〕260号)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的芒康县、左贡县、八宿县,林芝地区的察隅县开展了为期10余天的青藏高原旗舰、极度濒危和球根宿根类植物调查评估与综合保护调查。   本次调查共采集种子168种;其中目标物种百合科有:卷叶黄精(Polygonatum cirrhifolium)、钟花假百合(Notholirion campanulatum)、鹿药属(Smilacina);珍稀濒危物种包括:鼠麯雪兔子(Saussur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昆明植物所发现栽培烟草通过保守的茉莉酸信号防御链格孢菌和黑胫病菌

      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和黑胫病菌(Phytophthora nicotianae)是烟草种植中危害最为严重的两大病原菌。链格孢菌是真菌,主要侵染叶片;而黑胫病菌隶属于卵菌,主要感染根和茎部。虽然它们代表了不同的病原菌类别,感染着不同的部位,但是它们都是腐生性病原菌,是否会诱导相同的防御反应仍然未知。   通过联合陕西师范大学生科院的贺军民教授、云南省烟草农业科学院的曾建敏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功能基因组学与利用团队吴劲松研究团队发现,虽然链格孢菌和黑胫病菌代表着不同的病原菌类别,前者感染叶片,后者感染茎部,但是它们激活宿主的抗性反应比较类似。它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昆明植物所植物与其他生物互作团队揭示菌异养植物天麻和寄生植物基因丢失的趋同进化

      在自然界中,绝大多数植物都是自养的,通过光合作用获取生长发育以及繁殖所需的能量。然而,除了自身光合作用获取碳源营养之外,一些植物部分或完全地依赖其他生物获取营养,我们称之为异养植物。其中,大部分异养植物的光合能力较自养植物更低,部分植物光合作用大幅度降低甚至完全丧失; 此外,一些异养植物为了适应生存环境,大幅度地改变自身形态。异养植物具有独特的生理、生态和进化历史。   异养植物中,有一部分是依赖真菌提供营养的,被称为菌异养植物;菌异养植物在苔藓类、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中独立进化了40多次,包括初期菌异养、部分菌异养和完全菌异养三种异养型。其中,作为菌异养植物代表的兰科植物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昆明植物所在染色植物资源方面取得新进展

      化学合成染料因在生产过程中带来的环境污染、危害健康等缺点日见突出,绿色环保、有益健康的植物染色在民族民间具有有悠久的应用历史;但是,染色植物资源家底不清,植物染色的色牢度普遍较低,颜色特征缺乏定量研究。而天然植物染料以其可再生性、绿色环保性以及对人体的保健功能等优势正逐步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其实,环境友好的传统植物染在民族民间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少数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染料植物资源与传统植物染色技术,但目前传统植物染色及相关传统知识逐渐消失,有待对染色植物资源及其关传统工艺进行收集和整理,并急需对相关工作进行系统的应用基础研究。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资源植物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应用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高山草甸沿海拔梯度的传粉网络构建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

      生物物种间互惠的相互作用驱动群落中传粉、种子传播等重要生态过程。种间互作的形成受到一系列生态和进化因素的影响,深入探究物种互作构建机制将有利于对群落动态和生态系统功能变化做出准确预测。早在1862年,达尔文在研究一种花距长达29厘米的彗星兰时,预测其传粉者为喙长与其相匹配的昆虫。41年后有学者发现彗星兰的传粉者为一种喙长约为28厘米的天蛾,该预测被证实。自达尔文起,植物和传粉者之间的性状匹配被认为是物种互作能否发生的关键。然而事实上,这种专性的一对一关系在传粉系统中较为少见,而在泛化的传粉系统中仅研究少数物种间的性状匹配并不能反映群落的整体情况。近年来,研究人员整合互惠网络、物种多度和形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昆明植物所研究团队构建被子植物科级水平最为完整的“生命之树”

      被子植物又称有花植物,约有30万种,是种子植物门物种多样化程度最高,分布最广、适应性最强的一个陆生植物亚门。早白垩纪被子植物的崛起重塑了全球陆地植被和生态系统格局,也为昆虫、两爬类、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多样化提供了栖息地、食物和能量来源。自达尔文进化论提出以来,重建被子植物的生命之树一直是植物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近30年来,随着分支系统学和分子系统学的兴起,被子植物系统发育研究不断取得进展,从最初根据形态学和解剖学特征将被子植物亚门分为单子叶植物纲和双子叶植物纲的二分法到1998年基于分子系统学研究成果提出的APG系统(不分纲或亚纲的目级系统)。近年来,随着被子植物演化研究取得的长足进展,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昆明植物所在杜鹃花属植物自然杂交区遗传结构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自然杂交(natural hybridization)是指自然条件下遗传上存在明显区别的两个物种之间成功交配的现象。自然杂交在植物界中普遍存在,据统计,被子植物中约有25%的物种发生过杂交或基因渐渗。杂交物种形成与适应性进化机制是进化生物学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研究自然杂交区内种群遗传结构与生殖隔离机制有助于深入理解杂交物种形成过程及其适应性进化机制。   杜鹃花属是中国木本植物最大的属,全球约有1000多种,中国有590余种。杜鹃花属植物在横断山地区经历过快速的适应辐射演化,杂交和多倍化可能是该属物种多样化的重要方式。近期,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高连明团队在云南南华县发现了一个疑似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种子生物学研究团队在国际重要期刊发表种子作为自然资本的观点文章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种子生物学研究组长Hugh W. Pritchard教授与其合作者,近期在国际植物学重要期刊Trends in Plant Science提出 “种子作为自然资本(Seeds as Natural Capital)”的新观点。    文章指出,为了更好地阻止和扭转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引发的危机,需要对我们所依赖的全部“自然对人类的贡献”(NCP,Nature’s Contribution to People)进行全面评估。沿着这样的思路,作者提出了种子的全部“自然资本价值”(NCV,Natural Capital Value),以揭示其如何远远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综合保护团队在漾濞槭保护基因组研究与保护策略制定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漾濞槭(Acer yangbiense)是2003年发表的云南省特有物种。由于生境退化、种群和数量稀少,在2010年3月28日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复的《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规划纲要(2010-2020)和紧急行动计划(2010-2015)》中,被列为20个急需采取紧急拯救保护行动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综合保护团队从2009年起,系统开展了漾濞槭的调查、研究和综合保护工作。系统调查结果表明,漾濞槭共2个分布区(大理苍山和云龙县凤凰山)、13个分布点(亚种群)共743株。为弄清漾濞槭极小种群的形成与维持的遗传因子,更好地指导保护,研究人员对片段化分的漾濞槭10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独脚金内酯与karrikin信号途径起源研究取得新进展

       独脚金内酯(strigolactones, SLs)最初作为寄生植物种子萌发的刺激物被发现,近些年被确认为一类新型的植物激素。独脚金内酯不仅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许多方面(如调控分枝和根系形态等),还能作为植物与根际微生物之间的交流信号。Karrikins(KARs)是植物燃烧产生的小分子,包含一个类似于独脚金内酯D环的丁烯酸内酯部分。Karrikins最初也是作为种子萌发信号分子被发现,现在则被认为是一类未知的植物内源性分子(KLs)的类似物。该内源性分子通过karrikin信号途径发挥作用,影响众多植物发育及生理过程,如幼苗光形态建成、叶片发育和非生物胁迫反应等。   &nb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昆明植物所在百部碱催化不对称全合成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百部生物碱因其具有重要生物活性和复杂的化学结构,尤其是在多环骨架中存在许多难以控制的手性中心,成为天然产物合成中具有很大挑战性目标分子。已有百部碱全合成研究文献中,消旋体的合成研究占多数,在为数不多的不对称合成中使用手性原料(通常是氨基酸)仍为常规手段,故发展催化不对称的合成新策略新方法对解决百部碱全合成具有重要意义。Bisdehydrotuberostemonine型百部碱最早被发现于上世纪60年代,由于结构独特,除了具备百部碱多手性的合成难点外,在五环骨架中含有一个多取代的吡咯环,很大程度增加了合成挑战性。截至目前,关于此类bisdehydrotuberostemonine百部碱仅有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昆明植物所在蒿属植物中新颖倍半萜二聚体的发现与抗肝癌活性研究取得重要系列进展

      蒿属植物全球分布较广,我国种类众多,其中黄花蒿(青蒿)、茵陈、艾等是治疗疟疾、肝炎、风湿等多种疾病的著名中药。蒿属植物主要化学成分有单萜、倍半萜、三萜、黄酮等。结构独特、具有显著抗疟疾活性的青蒿素是由我国著名科学家屠呦呦1972年从蒿属植物黄花蒿中发现,对青蒿素进行结构改造,研发出了蒿甲醚、青蒿琥酯和双氢青蒿素,成为全球首创的抗疟新药,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蒿属中倍半萜二聚体结构复杂,类型多样,是近年倍受关注的另一类重要特征成分,但它们在植物中含量较低、定向分离纯化不易实现、结构鉴定难度大、活性研究较少。此前国内外团队经过30多年的研究,从11种蒿属植物中共鉴定85个倍半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页次:417/1559  共31179篇文章  
分页:[<<][411][412][413][414][415][416][417][418][419][42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