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新疆生地所在中巴经济走廊气象水文灾害风险评估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气象水文灾害发生频率增加,作为“一带一路”的先行先试区和我国西部内陆新的贸易线路,中巴经济走廊包括公路、铁路、油气和光缆通道在内,涉及人口约2亿,频繁发生的水文气象灾害对区域经贸合作、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已经凸显。   在科技部基础资源调查专项课题资助下,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阿克苏站团队针对各灾种(暴雨、高温、干旱、低温、洪水)创建了多维灾害事件辨识方法、数据采集系统及管理平台;制作了中巴经济走廊地区高分辨率格点化(0.25°×0.25°)逐日气象数据集及灾害事件数据库(如发生位置、影响面积、发生强度、重现期、持续时间等);基于

    来源: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新疆生地所研究预测:全球陆地气象干旱趋势可能进一步加剧

      干旱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系统功能等诸多领域,并且,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干旱强度、干旱持续时间以及干旱可能引发的生产、生活、生态等问题将更加突出,已成为国际社会和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陈亚宁研究员团队借助CMIP6的全球气候模式数据,系统分析了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下的全球以及亚洲旱区未来气象干旱变化趋势、干旱事件的持续时间以及干旱发生频率和强度变化。   研究结果显示,在不同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下,全球陆地未来总体可能呈现干旱加剧趋势,干旱加剧的区域在SSP126、SSP

    来源: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新疆生地所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合作在树木年轮古气候反演研究中获进展

      被称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多米)是全球气候变暖最强烈的地区。由于青藏高原地理范围和位置的特殊性,其通过热力反馈影响到亚洲季风环流,从而影响亚洲东南部大范围气候系统,与我国以及南亚地区生命、生产和生态安全具有密切关系。在青藏高原历史气候变化特征方面的研究中基于代替材料反演的历史温度数据较为丰富。但是,有关降水历史变化特征方面的数据几乎没有报道,限制我们评价当前降水变化趋势及其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曾凡江研究员团队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傅伯杰院

    来源: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新疆生地所在塔额盆地大鸨的生境质量评估研究中获进展

      人为干扰导致的生境丧失和破碎化已成为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减少,甚至是物种灭绝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日益增多的道路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加剧了野生动物生境破碎化程度,显著改变其分布格局,导致物种灭绝风险加大。大鸨指名亚种(Otis tarda tarda)为中国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中国该种仅分布于新疆,其中约70%的种群分布于塔额盆地。过去30年塔额盆地大鸨的种群数量下降了90%以上。然而,导致该区域大鸨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尚不清楚,生境变化可能是导致其种群数量下降的潜在因素之一。   针对这一问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杨维康研究员团队,利

    来源: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陆地生态系统过程与功能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课题组在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碳水交换研究取得新进展

      人类活动导致的CO2等温室气体浓度剧增所引发的气候变化目前已成为一项全球性紧急危机,严重威胁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中国政府承诺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双碳”目标。编制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清单和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具有重要的存碳和持水功能,但其环境调控的空间格局尚不清晰。因此,陆地生态系统过程与功能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课题组以青藏高原代表植被类型长期的涡度相关观测数据为基础(图1),分析了碳水交换的环境驱动和生态格局,以期为评估高寒草地碳素固持和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提供数据支撑

    来源:中科院高原生物所

    时间:2021-12-09

  • 青海省寒区恢复生态学重点实验室揭示了冻土活动层土壤氧化亚氮排放对冻融过程中水热耦合的响应规律

      全球气候变化正深刻改变青藏高原冻土区土壤冻融格局,进而驱动这类系统土壤氮转化加速,增加N2O等温室气体排放潜力及氮素气态损失风险。针对青藏高原温度和降水协同变化下冻融过程中冻土区活动层土壤N2O排放机理不清的问题,青海省寒区恢复生态学重点实验室与青海师范大学、河南农业大学进行合作,采取模拟实验,探究了冻土活动层土壤在长期昼夜冻融交替过程中N2O通量对土壤含水量和融化温度耦合结果的响应。   结果表明,土壤水分主导冻融过程中活动层土壤N2O通量格局,且脉冲式释放特征主要发生在中等含水量土壤中,且低温融化条件下相比高温融化更有利于形成大量无氧和有氧或介于二者之间的丰富微域,通过刺激硝化和反硝

    来源:中科院高原生物所

    时间:2021-12-09

  • 青海省寒区恢复生态学重点实验室用代谢组学揭示了双孢蘑菇圈调节高寒草甸植物生长的机制

      在过度放牧、开垦及全球变暖的影响下,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物的退化已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问题。因此,如何利用土壤微生物恢复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被成为研究热点。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省寒区恢复生态学重点实验室与青海师范大学、山西农业大学进行合作,利用比较代谢组学揭示双孢蘑菇圈调节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物的生长。双孢蘑菇是一种可食用真菌,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地区。在土壤中呈放射状生长并在其地下区域附近产生子实体,双孢蘑菇在高山草甸上形成蘑菇圈。蘑菇圈上的植物生长比环形刺激区外的植物生长旺盛,表明双孢蘑菇有利于高寒草甸植物的生长。然而,双孢菌调节高寒草甸植物生长的生理和分子机制仍有待阐明。矮嵩草是高山

    来源:中科院高原生物所

    时间:2021-12-09

  • 动物进化适应与濒危物种保护学科组在低氧适应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脾脏是最大的次级淋巴器官,也是应激性红细胞生成的主要部位。机体在缺氧过程中会引发红细胞扩张,而应激性红细胞生成是适应这一过程的重要机制。缺氧和免疫反应是相互关联的,炎症因子又可以触发红细胞生成。当前,人们对在缺氧过程中应激性红细胞生成的潜在机制和脾脏免疫反应的理解并不充分,对缺氧期间基因表达的整体变化尚未得到充分研究。这项研究中,研究者通过采用时间序列转录组对缺氧暴露第0、1、3、5、7 和 13 天的小鼠脾脏进行研究,探索缺氧期间小鼠脾脏的转录变化,挖掘调节应激红细胞生成的关键转录因子。   形态学分析结果显示,缺氧暴露第3天脾脏指数和红系祖细胞增殖显著增加。脾脏通过扩大红髓以产生更多的

    来源:中科院高原生物所

    时间:2021-12-09

  • 西北高原所小哺乳动物适应性进化与管理学科组最新发现:青藏高原鼠害暴发有奥秘!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是青藏高原特有的植食性小哺乳动物,该动物为什么不冬眠,且冬季死亡率仅有4-6%;为什么在过度放牧地区高原鼠兔种群呈急剧增长模式,家畜与鼠兔之间存在着怎样的互惠关系? 带着这些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小哺乳动物适应性进化与管理学科组、动物研究所王德华研究员研究组和遗传与发育研究所 John Speakman 研究员研究组的科研人员新近完成了一项历时13年的合作研究,揭示出青藏高原鼠害暴发的奥秘。本研究于2021年7月20日以 Surviving winter on the Qinghai-TibetanPlateau: pika

    来源:中科院高原生物所

    时间:2021-12-09

  • 青海省藏药研究重点实验室在降低餐后血糖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方面取得阶段进展(二)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估计,全球有4.63亿人患有糖尿病,到2045年,这一数字预计将达到近7亿。持续高血糖是糖尿病的主要表型并随时间的推移导致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通过抑制体内糖苷酶的活性,减少淀粉和寡糖的降解,减少葡萄糖的产生以及延缓葡萄糖的吸收入血来实现其降低餐后高血糖的药效活性。目前,国内DM药物市场中应用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主要有阿卡波糖(acarbose),伏格列波糖(voglibose)和米格列醇(miglitol)

    来源:中科院高原生物所

    时间:2021-12-09

  • 青海省寒区恢复生态学重点实验室揭示了高寒草甸典型植物光合特征在高温和干旱及其组合胁迫下的响应规律

      以温度升高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已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高海拔地区是响应全球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区域之一,高寒草甸作为青藏高原主体的典型植被类型,生态系统极为敏感和脆弱,对干旱和高温等环境因素的改变响应高度敏感。然而,在物种水平上高寒草甸植物的光合特征对干旱和热胁迫的生理响应及种间差异尚不清楚。青海省寒区恢复生态学重点实验室通过种苗采集和室内培养试验,探究了高寒草甸群落结构中矮生嵩草(Kobresia humilis)、黄花棘豆(Oxytropis ochrocephala)、冷地早熟禾(Poa annua)和美丽风毛菊(Saussurea pulchra)4种典型植

    来源:中科院高原生物所

    时间:2021-12-09

  • 藏药药理学与安全性评价研究学科组在中国被毛孢多糖免疫调节活性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冬虫夏草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是我国的一种传统名贵中药材,为麦角科真菌冬虫夏草菌Cordyceps sinensis (Berk.) Sacc.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和幼虫尸体的干燥复合体。冬虫夏草具有补肺益肾、免疫调节、抗肿瘤、抗炎、抗氧化等多种生物活性。中国被毛孢(Hirsutella sinensis)是冬虫夏草菌的无性型,其发酵产物已被用作多种药品或保健品的原料。其中,百令胶囊便是由中国被毛孢经液体深层发酵所得菌体粉末制成的胶囊。 研究中国被毛孢中的生物活性物质对进一步阐明冬虫夏草功效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藏药药理学与安全性评价研究学科组

    来源:中科院高原生物所

    时间:2021-12-09

  • 青藏高原植物进化与适应学科组在喉毛花属系统发育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喉毛花属 Comastoma (Wettstein) Toyokuni,因在花冠裂片的基部有白色流苏状副花冠而得名,隶属于龙胆科 Gentianaceae獐牙菜亚族subtribe Swertiinae。本属约15种,分布于亚洲、欧洲及北美洲,其中我国有11种,产西南、西北及北部等地区。作为植物区系起源和演化的重要中心之一,喉毛花属的物种分化也与青藏高原的地质历史、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过去几十年来,该属及其属下水平的系统发育关系一直在争论之中。Yuan和Kupfer(1995)通过ITS序列对龙胆亚族进行系统发育学分析,研究结果支持龙胆演化支与假龙胆演化支的独立划分,表明

    来源:中科院高原生物所

    时间:2021-12-09

  • 《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现状、变化及管理》科考报告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高原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为保护该地独特的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我国建立了首个体制机制试点的三江源国家公园,也是我国首批正式建园的五个国家公园之一。   《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现状、变化及管理 》科考报告集中展示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及其毗邻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及分布格局、植被特征的遥感监测及变化解析、草地资源合理利用及野生动物及栖息地恢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分区及其空间差异、生态资产核算及生态补偿、生态承载力与区域生态安全评价和适应性管理模式及实践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将为三江源国家公园实施科学化、精准化、智慧化管理提供本地资料和技术支

    来源:中科院高原生物所

    时间:2021-12-09

  • 青藏高原植物资源繁育与植被恢复学科组在高寒草原氧化亚氮排放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氧化亚氮(N2O)是一种非碳型温室气体,在100年时间尺度上,其全球增温潜势(GWP)是二氧化碳(CO2)的近300倍。大气中N2O的积累会破坏臭氧层并导致温室效应。当前,全球尺度上,大气N2O浓度已由270ppb增加到331ppb(1750-2018),排放的增长速率(每10年增加2%)已高于IPCC所预测的排放情景。土壤是N2O的重要排放源,贡献了全球N2O排放的56-70%。青藏高原高寒土壤作为巨大的氮库,是N2O的重要潜在来源。全球变化背景下,特别是氮沉降和降水改变正在深刻影响高寒地区土壤氮格局和储量,这将如何影响N2O的排放尚未可知?探究N2O对氮沉降和降水变化的响应及调控机制不

    来源:中科院高原生物所

    时间:2021-12-09

  • 高寒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学科组在温带阔叶落叶树种叶片性状季节变化预测研究中取得进展

      植物功能性状是植物在形态、生理和化学等方面的属性或特征,反映了植物对其生长环境的长期适应。在生态与进化学研究中,植物性状不仅用来衡量植物个体的适合度或表现,探究群落构建的机制,而且植物性状及其多样性(即,功能多样性)还可以用来预测生态系统(多)功能和服务。因此,植物性状及其多样性是当前生态学研究的前沿热点之一。植物性状不仅在种内、种间产生变异,而且在时空尺度上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同时,植物性状的测定也常常是费时、费力且成本较高。所以,在当前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产生深远影响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预测植物性状的变化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面对这一问题,基于高光谱(Hyper-s

    来源:中科院高原生物所

    时间:2021-12-09

  • 动物进化适应与濒危物种保护学科组在鼢鼠胃肠道微生物区系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肠道微生物伴随宿主进化并与动物胃肠道构成了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参与宿主食物降解、营养吸收、免疫调节等重要生理活动,对宿主健康至关重要;同时,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功能受到宿主遗传背景、年龄、消化道不同部位等内在因素以及食物组成、地理环境、季节等外在因素的共同影响。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和甘肃鼢鼠(E. cansus)属于两种典型的地下啮齿类近缘物种,然而两物种间胃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多样性是否存在共性和差异尚不清楚。   为此,动物进化适应与濒危物种保护学科组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对高原鼢鼠和甘肃鼢鼠的适宜栖息地空间分布及重叠分布区进行了模拟分析,在控制大环境相似的前提下

    来源:中科院高原生物所

    时间:2021-12-09

  • 青海省寒区恢复生态学重点实验室在青海省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的进展、问题及重点方向方面取得进展

      青海省是我国重要生态功能区,也是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在我国生态安全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青海的保护地建设格外重要,青海省国家公园试点的成立旨在严格保护当地生态系统、提升生态系统服务、恢复生物多样性,同时实现管理体制的突破,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并改善民生。此外,青海作为生态大省,应全力推进三江源、祁连山两个获批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在全国率先建立国家公园示范省为目标,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创新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机制,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使国家公园范围内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

    来源:中科院高原生物所

    时间:2021-12-09

  • 动物进化适应与濒危物种保护学科组在麝科动物肠道微生物组成及功能季节性波动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和马麝(M. chrysogaster)是全球濒危物种,为减少野外麝科动物被捕杀的压力并可持续利用天然麝香资源,进而促进野生麝有效保护和种群恢复,1958年开始我国相继开展了林麝、马麝等麝科动物的人工饲养和繁殖研究。随着养殖技术日益成熟,养殖数量逐年上升,也发现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肠道疾病是限制麝科动物人工养殖规模扩大的重要因素。而肠道微生物与宿主微环境构建的复杂多变且功能强大的微生态系统在食物降解、营养吸收、免疫调节、病原体防御等多个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组成和功能也受到遗传背景、食物、季节、年龄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然而,肠道微生物对麝科动

    来源:中科院高原生物所

    时间:2021-12-09

  • 全球视角评述橡胶林的生态系统功能和未来可持...

      自上世纪以来,随着人们对天然橡胶需求的增长,全球橡胶林的面积迅速扩张。据估计,仅在过去10余年间,其扩张面积就超过了200万公顷,其中以东南亚地区最为突出。大规模的原始森林转变为橡胶林,不仅改变了区域景观格局、地表和地下生态过程,也改变了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然而,有关橡胶林扩张对生态系统功能影响的研究仍缺乏系统性,多为定性或定量的单功能研究。    版纳植物园生态水文研究组博士后Singh Ashutosh Kumar和相关组员,对国内外有关橡胶种植及其生态效应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全面梳理、整合分析,并以原始热带森林为参照,系统地评述了橡胶林扩张对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影

    来源: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时间:2021-12-09


页次:415/1559  共31179篇文章  
分页:[<<][411][412][413][414][415][416][417][418][419][42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