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濒临灭绝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法斗观音座莲(Angiopteris sparsiora)的再发现

      法斗观音座莲(Angiopteris sparsiora Ching),也叫法斗莲座蕨,现隶属于合囊蕨科(Marattiaceae)莲座蕨属(Angiopteris),修订前属于观音座莲科(Angiopteridaceae)观音座莲属(Angiopteris)。该种是秦仁昌先生于1982年根据武素功先生1962年采集于滇东南西畴县法斗的标本发表的新种,由于特殊的形态特征,拟为一个假定观音座莲属(Angiopteris)和原始观音座莲属(Archangiopteris)间的杂交种。从该种发表至今,能公开检索到的标本记录也只有1962年武素功先生和1978年王中仁先生同在模式产地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成都生物所在湍蛙属分类学研究中取得进展并描述一新种

     湍蛙属Amolops Cope, 1865隶属于两栖纲Amphibia、无尾目Anura、蛙科Ranidae,包含约70个物种,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南翼、东南亚和我国南方等地区,通常栖息于山区和丘陵的溪流环境里。    我国山湍蛙种组物种的分布区   研究1. 崇安湍蛙复合种分类厘定及新种描述   崇安湍蛙Amolops chunganensis最初由美国学者Pope依据福建武夷山挂墩标本于1929年命名,刘承钊先生于1940年将其报道于四川峨眉山、雅安等地,并于1941年主要依据峨眉山的研究发表了崇安湍蛙生活史报道。该物种随后又

    来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成都生物所在青藏高原亚高山森林景观对气候变化响应的预测研究中获进展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温度和降水格局改变不仅能够影响树木生长发育等生物学过程,也会对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产生实质性影响。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在不同生物群落和地区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了解不同森林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对于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管理策略极为重要。在素有“地球第三极” 之称的青藏高原地区,大面积分布的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对于维系我国生态安全格局、构筑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作为对全球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生态系统类型之一,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在景观尺度上如何响应未来气候变化尚不明确。   四川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亚高山森林

    来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成都生物所等合作揭示气候变化下春季家燕到达时间与返青始期的同步性变化特征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每当春天来临,天气回暖,在越冬地的燕子便飞回北方,衔草含泥筑巢,开始新一年的生活。二十四节气中春分第一候,“初候玄鸟至”,玄鸟指的就是燕子,属于季节性候鸟。候鸟在季节更替中让人们见证着大自然的神奇与万物生存的法则。   然而,已有广泛研究表明,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候鸟到达繁殖地时间和繁殖地食物资源激增时间均发生了显著变化。那么,这种变化是否会导致两者的匹配程度发生变化?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胡军华研究员与北京师范大学沈妙根教授共同领导的研究团队以典型的长途迁徙候鸟——家燕(Hirun

    来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成都生物所等揭示气候变化对棘胸蛙栖息地连通性的威胁

     理解过去与当代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对于有效保护至关重要。气候变化已经深刻影响了自然种群的丰度、分布、物候及生理等。在气候变化影响下,物种面临着原有栖息地丧失或质量下降的风险,迫使它们迁移到新的栖息地。然而,栖息地破碎化会阻碍这一迁移过程,增加局部种群的丧失风险。由于两栖动物扩散能力弱,气候变化可能给它们带来比其他陆生脊椎动物类群更严重的威胁。良好的栖息地连通性则赋予自然种群在气候变化影响下拥有更强的抗干扰能力。因此,掌握气候变化对两栖动物栖息地适宜性与连通性的影响,能为相关物种进化与生态学研究及保护提供重要参考与新的思路。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胡

    来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成都生物所在根际SOC组成和来源的垂直分异规律研究中获新进展

     土壤有机碳(SOC)的组成和主要来源已经成为当前生态学和土壤学领域亟需解决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根际作为受根系活动强烈影响的微生物热点区,根系生理代谢活性在土壤剖面的变异很可能导致根际土壤C动态的垂直变异。然而,目前的大部分研究仅关注非根际SOC化学组成和来源(植物源和微生物源C)的垂直分异规律,而忽视了土壤垂直方向上根-土互作差异所导致的根际SOC形成途径的空间分异规律。因此,求证和量化森林根系活动介导的根际SOC组成和来源的垂直分异规律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又极度缺乏的研究课题。   基于此,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森林生态过程与调控项目组尹华军研究团队以西南亚

    来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成都生物所在活性炭对秸秆厌氧消化系统生物和非生物影响的研究中获进展

     我国是世界第一秸秆大国,平均每年产生农作物秸秆超过 7 亿吨。虽然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在不断发展,但仍然有大量的秸秆废弃物被就地焚烧、填埋。这样的粗放处理方式不仅造成了环境污染,而且导致了生物质资源的浪费。秸秆中蕴含着大量可被转化的生物质(半纤维素、纤维素等),它们经厌氧消化后可转化为生物天然气,实现秸秆的 “变废为宝”。   然而,秸秆厌氧消化系统甲烷产率较低长期以来都是制约该技术规模化应用的重要因素。近来,一些研究者发现活性炭的添加可以显著提升厌氧消化系统的产气性能,且在废水、餐厨、果蔬垃圾的处理中均取得成功应用。但也有一些研究者提出活性炭的添加反而会抑

    来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成都生物所在灌木植物细根分支构型与分布格局之间权衡关系研究中获新进展

     细根(<2mm)不仅在植物吸收水分与养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也是固着植物的重要器官。细根形态构型,分布深度,生长速率是细根最基础的性状特征,他们决定植物探索土壤资源的能力和生态适应方式。虽然目前对于三者的相关研究较多,但是关于它们之间的权衡关系认识还十分有限,这限制了对植物地下养分获取策略的深刻理解。   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态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育课题组选取11种川西地区常见的灌木为实验对象,采用同质园样地。通过研究有效地将灌木的细根拓扑结构、垂直分布格局、生长速率三个部分联系起来,探讨了细根养分吸收策略。研究发现,11 种灌木物细根的形态、垂直分布与

    来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成都生物所在不同厌氧消化模式下产甲烷效率差异解析研究中获进展

     厌氧消化能将有机物质转化成为甲烷、二氧化碳等物质,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能源再生的关键技术之一,对环境保护和能源替代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利用厌氧消化技术处理废弃物时,发现不同厌氧消化模式之间产甲烷结果存在显著差异。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基质进行的共消化相较单一底物厌氧消化,常具有更高的甲烷产量和产甲烷效率,但目前对此的机理解析还较少。因此,为了更好调节厌氧消化生化过程,提高微生物的产甲烷性能,揭示微生物群落的分类和功能动态以及它们在代谢途径中的相互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为探究不同厌氧消化模式产甲烷差异现象,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污染生物治理项目组工作人员刘杨在闫

    来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成都生物所在亚高山森林主要树种共存机制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

     物种共存是生物多样性维持的基础,也是生态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植物相互作用(Plant-plant interactions)是物种共存情景下的普遍现象,是影响植物生长、群落物种组成、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因素。相比植物地上部分,地下部分由于其不可见性和技术手段限制,其研究相对滞后。根系作为植物营养和水分吸收的关键器官,植物可以通过调节根系性状响应邻体植物,进而影响植物相互作用。同时,地下具有复杂的根系、异质性的土壤资源及丰富的微生物群落,是植物根系-土壤-微生物互作系统。   为从地下生态学的角度,揭示植物相互作用对物种共存的维持机制,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来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成都生物所在外生菌根真菌群落和氮吸收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

     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 ECM)作为植物养分吸收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与利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气候变化背景下,ECM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水分和氮素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它们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效应。日益增加的大气氮沉降和降水格局的变化正在改变着生态系统中的水、氮有效性,这将对植物及与其共生的ECM真菌的群落和功能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但目前有关土壤水、氮有效性如何影响ECM群落及其养分吸收的过程尚不清楚,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养分获取策略及氮循环过程的认知。   基于此,中国科学

    来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成都生物所在小麦籽粒性状的遗传解析中取得进展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产量是由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性状,主要由产量三要素,即千粒重、穗粒数和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构成。其中千粒重主要由小麦的籽粒大小决定。鉴定、验证和克隆小麦籽粒大小和重量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QTL)或基因对于解析产量形成的遗传机制以及高产小麦品种的分子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利用籽粒长和籽粒重具有显著差异的自育小麦品种品种科成麦1号与高产小麦品种川麦42杂交构建DH群体。基于小麦55K SNP芯片构建的高密度遗传图谱和多个环境的表型数据,共鉴定到6个环境稳定的控制籽粒大小和重量的主效QTL,QGw.cib-4B.2、Q

    来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成都生物所在污水处理减污降耗管理与人工智能预测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污水处理行业碳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量的2%~5%,位居全球十大碳排放行业,是不可忽视的碳减排领域。因此,在保证污水处理设施稳定达标排放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管理,降低污水处理过程运行能耗则显得极为重要。   为全面评估污水处理设施能耗与经济环境效益,推动清洁低碳生产,成都生物研究所污染生物治理项目组谭周亮研究员指导杨振东博士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四川某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前后进行了综合评估。结果表明,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后(A2/O-MBR工艺,75000吨/天)显著提高了处理性能(出水达到DB51/ 2311-2016标准),但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更多

    来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成都生物所在厌氧共发酵产甲烷系统中微生物机制及理论的研究中获进展

     同时处理多个底物的厌氧共发酵相对于单一底物发酵具有更高的发酵表现及系统稳定性。目前,农业及生活废物种类不断增加,厌氧共发酵能同时处理多种废物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降低了废物处理的经济成本。在此背景下,研究厌氧共发酵系统中微生物机制和理论能很好地指导厌氧共发酵系统管理和应用。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李香真研究员课题组林强博士对厌氧共发酵系统中微生物机制和生物学理论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发现易降解的碳源能产生激发作用从而促进其他底物(如猪粪)降解产甲烷的效率。这个激发作用对厌氧共发酵系统中高的发酵效率起到重要贡献作用。多组学分析进一步研究了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基

    来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成都生物所在沼液生产单细胞蛋白饲料研究获进展

     厌氧消化是国际上公认的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主流技术,然而,含有高浓度氨氮的沼液处理是我国沼气和生物天然气产业发展的瓶颈。沼液利用和处理方式主要有作为肥料还田利用和当作废水达标处理排放。作为肥料还田利用,需要大量的土地用于种植,且受气候影响较大,最为重要的是,由于我国种养不平衡,很难完全消纳沼液,此时很容易造成二次污染。为了避免二次污染,将沼液当作废水进行生物脱氮处理达标排放不得不作为一种选择。沼液中的氨氮主要来自于有机废弃物中的蛋白氮,蛋白氮来自于种植阶段使用的肥料氮,而肥料氮是合成氨厂花费大量天然气能源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得到的氮化合物,如果我们采用硝化-反硝化的方式处理沼液,将

    来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成都生物所在高负荷丁酸互营氧化产甲烷菌系富集研究中获进展

     厌氧消化技术被广泛用于处理秸秆、粪污、垃圾、污水等各类有机废弃物并生产可再生能源沼气,是公认的最有效的碳中和技术之一。在厌氧消化过程中,丁酸是重要的中间代谢产物,由于丁酸降解过程中的吉布斯自由能为正,在高负荷厌氧消化时丁酸容易积累,最终导致反应器失稳甚至崩溃。互营丁酸氧化菌是将丁酸氧化为乙酸和H2/CO2的主要微生物,乙酸和H2/CO2随后被产甲烷菌转化为CH4。因此,增强丁酸氧化菌与产甲烷菌之间的互营关系、强化丁酸降解产甲烷对厌氧消化过程的稳定至关重要。为了更好地了解这种互营机制以提高厌氧消化效率,一些研究者对丁酸互营氧化细菌和产甲烷古菌的纯培养物进行了深入研究。然而,在实际

    来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武汉植物园在城市森林破碎化对植物-传粉者相互关系影响研究中取得进展

      近几十年,世界范围内城市扩张速度非常快,随之带来的栖息地丧失、生境破碎化、微环境改变等均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深远影响。作为自然界最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之一——动物传粉服务所受到的影响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生态学家的关注,而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薄弱。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繁殖生态学学科组以武汉市磨山公园为研究地点,以破碎化森林环境中的金疮小草(Ajuga decumbens)及其传粉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了空间上邻近、但生境迥异(森林边缘和内部)的斑块若干,在尽量排除空间距离对传粉者种类构成影响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森林边缘和内部金疮小草的传粉者的物种丰富度和丰度,发现森林边缘斑块比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时间:2021-12-09

  • 武汉植物园在河砂脱氮生态功能和相关微生物多样性研究取得进展

      河砂是重要的矿产资源。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砂石年消耗量达到150亿吨,是煤炭消耗量的5倍多。除少部分海砂和机制砂外,大部分建筑用砂来自于内陆河流和湖泊。    相对于对河砂资源开发久远的历史,我们对于其生态功能的认识才刚刚起步,在其参与的生物地球化学和关键微生物方面的认识更加匮乏。最近研究发现砂质沉积物也是水域生物地化循环的热点区域,越来越过的研究者开始关注砂质沉积物的脱氮功能。    除了直接采砂的影响,筑坝、上游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和河道人工改造均不同程度影响沉积物粒径组成,改变粒径异质性结构。人类活动引起的粒径的变细或者粒径异质性改变是否会改变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时间:2021-12-09

  • 武汉植物园在土壤微生物化学计量学研究取得进展

      相对于大型动植物和水生微生物,陆生微生物的化学计量学研究相对较少,而在种水平的化学计量学研究更少,主要原因在于生物量的难于获得。陆生微生物化学计量学特征是否具有典型的地理变异?驱动这些变异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哪些?陆生微生物化学计量学特征是否遵循高等植物的“限制性元素稳定学说”?这些科学问题吸引了微生物生态学家的广泛兴趣。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系统生态学科组研究团队以普通念珠藻为研究对象,克服了单个物种单个样本生物量不足的难题。在区域尺度选择33个样点,分别测定大量元素(N, Ca, K, Fe, P)、微量元素(Mn, Zn, Cu, Co, Se)和重金属(Pb, Cr, A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时间:2021-12-09

  • 武汉植物园、湖北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联合揭示深度荫蔽环境调控油桐种子油...

      油桐树是世界著名的工业油料树种,从油桐种子中提取的油脂因富含桐酸,从而赋予了桐油耐热、耐酸碱、防腐、防锈、绝缘、干燥快等特性,使得桐油成为优良的干性植物油,广泛应用于优质环保涂料、电子线路板生产以及军事工业领域,经济价值和战略意义巨大。研究油桐树种子桐油合成调控机理对培育油桐高产品种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光一方面可以为植物光合产物的积累提供能量,另一方面也参与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处于不良光照环境下,不耐阴植物为了能将枝条伸到光线充足的区域,往往以牺牲叶和根等营养器官的正常生长为代价,将有限的植物资源重新分配,用于加速植物的伸长生长,从而尽可能地快速逃出不良光照环境。那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时间:2021-12-09


页次:418/1559  共31179篇文章  
分页:[<<][411][412][413][414][415][416][417][418][419][42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