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武汉植物园在水生植物泽泻科系统发育基因组学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泽泻科(Alismataceae)为古老的单子叶水生植物类群,包含17个属约100个物种。该科植物在世界广泛分布,因其复杂的进化历史、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等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植物进化生物学家及生态学家们的关注。然而,由于该科植物形态复杂多变以及先前研究所采用的分子标记和样本采集的局限性,该科属间及属内系统发育关系及其进化历史等未能得到很好解决。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水生植物研究中心陈进明课题组联合芬兰和巴西等有关科研人员对泽泻科植物进行了广泛取样,获得了该科所有属及大部分物种的材料。研究人员利用78个质体基因完成了泽泻科完整属级质体系统发育基因组学分析,并重新分析了该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时间:2021-12-09

  • 武汉植物园在非洲芸香科类崖椒属(Fagaropsis)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研究上取得进展

      类崖椒属(Fagaropsis Mildbr. ex Siebenl.)隶属于芸香科,无患子目,本属包含四个已被承认的种:F. hildebrandtii (Engl.) Milne-Redh (也称Fagaropsis gillettii Chiov.),F. angolensis (Engl.) H.M. Gardner (也称 Fagaropsis oppositifolia Mildbr.),F. glabra Capuron,和F. velutina Capuron。它们一般为乔木或灌木,分布于非洲和马达加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时间:2021-12-09

  • 武汉植物园等发表湖北兰科植物新种锚齿卷瓣兰

      近日,经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与武汉市伊美净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科研人员合作,在国际植物分类学期刊Phytotaxa上以“Bulbophyllum hamatum (Orchidaceae), a new species from Hubei, central China”为题联合发表湖北兰科新种——锚齿卷瓣兰Bulbophyllum hamatum Q. Yan, X.W. Li & J.Q. Wu。该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于武汉植物园标本馆(HIB)。   锚齿卷瓣兰隶属于兰科Orchidaceae石豆兰属Bulbophyllum。兰科是被子植物的第二大科,全球约有8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时间:2021-12-09

  • 武汉植物园在全球变化对土壤碳循环关键过程的研究中取得系列进

      土地利用变化显著改变了土壤有机碳动态,土地利用变化背景下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动态的调控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土壤有机碳的分解和转化由微生物分泌的碳分解酶(Carbon-degrading enzymes)来调控。土地利用变化如何通过影响土壤碳分解酶进而作用于土壤有机碳动态还存在诸多未知。研究人员通过数据整合的方法研究了土壤碳分解酶活性对植被退化和恢复的响应,以及碳分解酶活性与有机碳的关系(图1)。结果表明:植被退化显著降低了纤维素酶活性,但是对木质素酶没有显著影响;植被恢复对纤维素酶的增加幅度大于木质素酶;因此,植被退化显著提高了木质素酶的比例,而植被恢复则显著降低了木质素酶的比例。相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时间:2021-12-09

  • 武汉植物园在森林生态系统凋落物输入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酶活性研究中...

      全球变化深刻地改变了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进而引起了植物凋落物输入的变化。土壤微生物在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植物凋落物输入变化如何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机理尚不明确。研究人员在丹江口库区侧柏人工林开展了凋落物输入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的研究(图1)。结果表明,地上凋落物和地下凋落物输入减少对细菌生物量的负面影响大于对真菌生物量的影响;添加凋落物三年后,细菌和真菌生物量显著增加;去除凋落物增加了真菌和革兰氏阳性菌的比例,真菌比例的增加显著降低了土壤基础呼吸。本研究结果表明全球变化背景下凋落物输入能够通过作用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而影响生态系统功能。   相关研究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时间:2021-12-09

  • 武汉植物园深入探索风毛菊属植物辐射进化的宏观演化机制

      辐射进化(Evolutionary radiation)是一种物种快速多样化的宏观演化模式。自达尔文时代以来,辐射进化吸引了生物学家的广泛注意,但对其发生机制的认识仍然有限,尤其对外部环境变化和物种内在因素如何共同驱动辐射进化缺乏深入研究。风毛菊属隶属菊科,拥有超过400个物种,广泛分布于北半球地区,以青藏高原为多样性中心。风毛菊属物种形态特征及其丰富,包括具有苞叶“温室结构”的雪莲类和具有长棉毛的雪兔子类。该属物种生长环境复杂多样,从极寒的高山流石滩、高山草甸到盐碱地、草原和森林都有分布,最高可达到海拔6000米以上,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总之,该属物种是研究植物辐射进化机制的良好系统。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时间:2021-12-09

  • 武汉植物园在亚热带森林动态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森林是陆地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其服务与功能涵盖了木材生产、碳封存以及减缓气候变化。然而,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破坏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为维持其服务与功能的稳定,了解森林群落的动态机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武汉植物园植被生态学学科组研究人员基于湖南八大公山25公顷森林监测样地,通过五年的持续监测,探究了森林群落在地上生物量、个体数以及多样性三个方面的动态变化格局及其机制。该研究结果表明,尽管树木个体数量下降,但群落生物量和多样性在五年内呈现增加趋势。其次,物种丰富度促进了地上生物量的增加,而功能多样性却发挥相反的作用,另外,资源保守型性状可提高地上生物量并且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时间:2021-12-09

  • 武汉植物园在微藻病虫害防治研究中取得进展

      小球藻生长速度快、细胞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糖、色素、油脂、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保健、化妆品和饲料领域。近年来,小球藻在生物能源和环境治理等领域的应用也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小球藻规模化培养过程中经常发生生物污染,其中以食藻性浮游动物的危害最为严重,成为制约小球藻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微藻生物技术团队长期致力于微藻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长期观察研究表明,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纤毛虫(Hemiurosomoida sp.)和金藻(Poterioochromonas sp.)是蛋白核小球藻规模化培养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时间:2021-12-09

  • 武汉植物园在南方山荷叶抗肿瘤、抗炎和抗病毒及其活性成分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南方山荷叶(Podophyllum sinense)为小檗科山荷叶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湖北、云南、四川等地。民间用于治疗跌打损伤、月经不调等症。南方山荷叶中主要含有木脂素类和黄酮类成分。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这一药材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抗病毒、抗炎等活性。目前对南方山荷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学成分分离纯化和含量测定等方面,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如哪些特异性活性成分发挥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如何还未得到解决。   基于上述研究背景,中国科学院植物种质创新与特色农业重点实验室、植物化学生物学学科组硕士生冯慧霞在郭明全研究员的指导下,采用了四种公认的药物靶标Topo I、Topo II、COX-2和A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时间:2021-12-09

  • 武汉植物园在濒危植物迁地保护成效评估中取得新进展

      日益加剧的全球变化导致许多珍稀濒危植物面临灭绝的风险。迁地保护被认为是应对珍稀濒危植物灭绝风险的重要手段。植物迁地保护往往面临来源不清楚、遗传代表性不足、对新环境的适应性等问题。武汉植物园植被生态学科组以上世纪80年代由华中及其周边地区移栽至湖北九宫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珍稀植物为研究对象,从迁地保护植物来源、遗传涵盖度和种间关系差异等方面开展迁地保护成效评价。   进展一:    以迁地保护20-35年的五种木本濒危植物(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金钱槭Dipteronia sinensis、水青树Tetracentron sinense、连香树Cercidip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时间:2021-12-09

  • 武汉植物园在水生植物缓解纳米银生态影响研究中取得进展

      纳米银AgNPs具有优良的广谱抗菌性能,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纳米材料之一。大量的纳米银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被释放到水体中,对水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已有研究探索了纳米银对水域碳氮循环等生态过程的影响,但对水生植物是否改变以及如何调节纳米银对这些生态过程的影响还缺乏基本了解。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水域生态过程研究团队模拟了植物(小香蒲)存在与缺失等两种河岸带湿地生境,设置了纳米银浓度梯度和硝酸银阳性对照,测定分析了植物生长状况及其对纳米银的吸收情况、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土壤反硝化速率以及功能微生物的基因丰度。    研究结果发现:纳米银释放了大量的银离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时间:2021-12-09

  •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与浙江大学联合解析菱角的起源驯化

      长江流域是我国农业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不仅是水稻的起源中心,也是江南“水八仙”的主要产区。“白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锦彩鸾翔。荡舟游女满中央,采菱不顾马上郎。”“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这些古人所作的诗词总能让人联想到秋日里江南女子采菱挖藕的唯美画面。菱角作为“水八仙”之一,早在南宋时期就已成为江南地区的主粮之一,仅太湖地区就形成了包括“乌菱”、“南湖菱”在内的20余个栽培品种。按角的数目菱角可以分为无角菱、二角菱、四角菱。在古代,二角者被称为“菱”,最常见的品种是乌菱;四角者则谓之为“芰”,多野生,其中果实最小的细果野菱已被列为国家Ⅱ级濒危植物;无角菱则特产于嘉兴南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时间:2021-12-09

  • 叶片养分重吸收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李德军研究员课题组在国际权威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和Functional Ecology分别发表题为Coexistence of multiple leaf nutrient resorption strategies in a single ecosystem和题为Global resorption efficiencies of trace elements in leaves of terrestrial plants的研究论文。    叶片养分回收是植物保存养分的一种重要机能。关于叶片养分回

    来源: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研究发现物候错配能够解释易危物种小白额雁种群数量的下降趋势

      东洞庭湖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上的重要停歇地和越冬地。尤为重要的是,它还是全球易危(VU)物种小白额雁Anser erythropus的全球最大越冬地之一。但是,小白额雁在东洞庭湖的越冬种群数量近年来呈显著下降趋势,这可能与水文情势变化下的物候错配现象有关。   近日,来自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对水文情势变化导致的物候错配进行了探究,并分析了物候错配对小白额雁在东洞庭湖的数量和分布变化的影响。   研究中,物候错配被定义为雁类到来时间与最佳NDVI时间之间的天数差。   研究团队发现,不同的退水模式(包括正常退水、提前退水、推迟退水)会显著影响雁类到来时的ND

    来源: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湿地植物绿狐尾藻耐高铵的分子生理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养殖废水中高浓度铵的去除是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利用绿狐尾藻构建的人工湿地,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特别是高铵污染废水具有显著效果。但绿狐尾藻耐高铵的分子生理机制仍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吴金水研究员团队以耐高铵的湿地植物绿狐尾藻为研究对象,借助二代转录组和三代转录组测序技术,比较研究了绿狐尾藻在不同铵浓度处理下相应基因的表达差异及其生理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在高铵条件下,绿狐尾藻下调了根系中铵转运蛋白(AMTs)基因的表达,避免了过多铵的吸收;另一方面,通过增加铵同化基因的表达,比如: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谷氨酸脱氢酶(GDH)和天冬

    来源: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多酚类化合物等植物提取物改善动物机体健康水平与产品品质的作用机制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近年来,我国畜牧业生产面临人畜争粮和禁抗的双重挑战,与老百姓日益增长的高品质畜产品需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在此背景下,多酚类化合物等植物提取物因其丰富的生物学功能及来源广、纯天然、无污染、无毒副作用的特性闯入畜牧科技工作者们的视野,研究表明,多酚类化合物等植物提取物可有效缓解动物生产过程中多种应激因素的不良影响,对降抗替抗、提高动物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有重要意义,但其具体应用方法及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为此,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印遇龙研究团队与南昌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湖南盛世丰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了一系列合作,勠力解析多酚类化合物

    来源: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病毒(T4型噬菌体)在土壤有机质矿化中的潜在作用研究取得新进展

      病毒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实体,侵染原核微生物的病毒被称为噬菌体。已有研究表明,在海洋等水体环境中,病毒在调控微生物死亡、微生物群落组成、碳和养分循环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然而目前对土壤病毒生态功能的认识还十分缺乏。一方面,噬菌体可以杀死细菌从而抑制土壤有机质的矿化;另一方面,噬菌体裂解细胞促进胞内物质(如可溶性有机物)释放到土壤中,从而促进土壤有机碳的矿化。但是二者之间的权衡如何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矿化目前还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吴金水研究员团队向灭菌土壤中加入稀释不同梯度的未灭菌土壤悬浊液进行微宇宙培养试验,利用qPCR检测总细菌丰度和活性细菌丰度(叠氮溴化丙锭预处理去除

    来源: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反刍动物全消化道氢代谢微生物基因集和基因组研究取得新进展

      反刍动物可利用植物纤维生产肉奶等高营养价值的食品,同时排放温室气体甲烷。长期以来,科学家重点关注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的菌群组成和功能,而全消化道微生物对饲料利用效率、甲烷生成和宿主健康的功能解析尚未完成。   为此,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联合开展反刍动物全消化道微生物组的结构和功能研究。选取了奶牛、水牛、牦牛、山羊、绵羊、狍子和獐子7种代表性反刍动物,采集了瘤胃、小肠等全消化道10个区段的食糜样品共370个样品。项目首次构建了反刍动物全消化道微生物基因集(非冗余基因>154M),同时组装了超过10,000个非冗余的微生物基因组,且在种水平上鉴定出了8,745

    来源: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低蛋白饲粮平衡支链氨基酸在生猪脂质代谢方面的研究获阶段性进展

      近期,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印遇龙领衔的科研团队就低蛋白饲粮平衡支链氨基酸(BCAA)营养在机体脂质代谢上的研究获得新进展。   我国畜牧养殖业规模化程度不断提升,饲料资源日益紧缺,且养殖排泄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发严重,基于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重考虑,低蛋白饲粮成为缓解该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优质畜产品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因此,提高饲料转化效率并减少氮排放的同时,改善动物生产性能且降低脂肪率、提高瘦肉率,成为新形势下养猪生产的技术难点。BCAA 由亮氨酸 (Leu)、异亮氨酸 (Ile) 和缬氨酸 (Val) 组成,

    来源: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 亚热带生态所在《中国科学院院刊》刊发草食家畜乳肉功能性产品发展的综述文章

      我国畜牧业历经 40 余年快速增长,科技创新要素和全面小康社会新发展理念“双轮驱动”畜牧业步入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安全型转型发展的新阶段。草食家畜牛羊肉是优质蛋白质来源,胆固醇含量低,且富含许多人体必需氨基酸及其他重要矿物质。牛肉中富含猪、禽肉无法相比的共轭亚油酸、肉毒碱、肌氨酸、生物氢化中间体等功能成分,在减少脂肪摄入、预防糖尿病、癌症和心血管疾病方面对人体健康表现出积极功效。发展草食畜牧业国产乳肉功能性产品,不仅是驱动畜牧业供给侧改革逐步形成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新格局的有力抓手,而且是助力健康中国战略落地的重要途径。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谭支良研究员领衔的农牧复合草食家畜健康高

    来源: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页次:419/1559  共31179篇文章  
分页:[<<][411][412][413][414][415][416][417][418][419][42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