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我国学者在水稻生殖隔离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图DUYAO-JIEYAO基因元件的遗传、分子机制和进化分析模式图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32088102、31991224、31971909、31701402、31921004和U2002202)等资助下,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万建民院士团队历时13年系统鉴定了引起籼稻和粳稻杂种花粉不育的遗传调控位点,并对其中的一个主效位点进行了基因克隆和分子机制的深入解析,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3-08-04

  • Nature |上海药物所破解GPCRs的激酶招募及偏向性信号转导机制

      2023年8月2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研究员、段佳研究员和杨德华研究员共同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GPCR activation and GRK2 assembly by a biased intracellular agonist”,在国际上报道了第一个高分辨率GPCR——神经降压素受体(neurotensin receptor 1,NTSR1)与GRK2的复合物结构,揭示了GRK2识别和调控GPCR的详细分子机制,并通过结构解析,首次发现了一个全新的GPCR偏向性配体结合口袋,为临床开发靶向GPCR的偏向性药物分子开辟了全新的思路和途径。   G蛋白偶联受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时间:2023-08-04

  • 【】 周政/李国红/朱平合作阐明DNA复制起始阶段H2A.Z核小体的选择性识别机制

      生物遗传信息的精确传递对生命的繁衍和进化至关重要,高等真核生物DNA复制需要确保亲代DNA包含的遗传信息准确传递给子代,复制起始位点的正确选择是其中的重要环节。最新研究表明,在多细胞动物中含组蛋白变体H2A.Z的核小体通过结合组蛋白赖氨酸甲基转移酶SUV420H1促进组蛋白H4第20位赖氨酸的二甲基化(H4K20me2)的富集,并招募起始识别复合物完成复制起始位点的选择1。   2023年8月2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周政课题组联合本所李国红、朱平课题组,以及深圳湾实验室龙海珍课题组,在《Molecular Cell》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insight into H4K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时间:2023-08-04

  • 微生物所付钰研究团队在酿酒酵母H1类似蛋白功能研究中取得进展

        近日,微生物研究所付钰研究团队在mBio期刊发表文章,题为“Single-molecule study reveals Hmo1, not Hho1, promotes chromatin assembly in budding yeast”,从单分子水平证明了酿酒酵母中是Hmo1蛋白而非Hho1蛋白在染色质组装中发挥重要功能。     长期以来,关于酿酒酵母中连接组蛋白H1的归属一直存在争议。付钰团队建立模拟酵母细胞核内生理环境的体外生化体系YNPE (Yeast Nucleoplasmic Extracts),结合单分子技术(全内反射荧光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3-08-04

  • “按需”全肿瘤细胞抗癌疫苗

    基于无创、易于操作的近红外(NIR)激光照射,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IPE)和中国科学院大学(UCAS)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灵活有效的“按需”全肿瘤细胞疫苗(TCV)设计。这项研究发表在7月26日的《Nature Communications》上。这个概念包括将光热纳米粒子装入肿瘤细胞,用近红外激光照射它们,收集并杀死肿瘤细胞以制备TCV,然后将疫苗注射到个体中。单次注射后,对接种部位进行额外的近红外照射。TCV中的纳米颗粒对近红外辐射的反应是变成热疗,从而增强免疫反应。这种按需增强免疫反应有助于有效抑制肿瘤生长。肿瘤疫苗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癌症免疫治疗的有前途的工具,因为它们利用人体的免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3-08-03

  • DNA复制起始阶段H2A.Z核小体的选择性识别机制

        生物遗传信息的精确传递对生命的繁衍和进化至关重要,高等真核生物DNA复制需要确保亲代DNA包含的遗传信息准确传递给子代,复制起始位点的正确选择是其中的重要环节。最新研究表明,在多细胞动物中含组蛋白变体H2A.Z的核小体通过结合组蛋白赖氨酸甲基转移酶SUV420H1促进组蛋白H4第20位赖氨酸的二甲基化(H4K20me2)的富集,并招募起始识别复合物完成复制起始位点的选择1。  2023年8月2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周政课题组联合本所李国红、朱平课题组,以及深圳湾实验室龙海珍课题组,在《Molecular Cell》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insig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3-08-03

  • Advanced Science:关于镁合金复合纳米涂层的研究成果

    近日,口腔医院张超团队在材料科学领域TOP期刊Advanced Science上发表题为“Composite Nanocoatings of Biomedical Magnesium Alloy Implants: Advantages, Mechanisms, and Design Strategies”的综述文章。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院2022级硕士生李丹为第一作者,盘福区正畸科副主任张超为通讯作者。可生物降解的医用镁合金的机械性能接近人类骨骼,其释放的Mg2+是生命活动必需的元素之一,但其过快的降解速率易导致力学性能退化和丢失,从而造成内植物的失败。镁合金的表面改性可以提高合金的耐蚀性和界

    来源:南方医科大学

    时间:2023-08-03

  • 南方医院普外科李国新、邓海军教授团队在GUT发表原创论著

    近期,南方医院普外科李国新、邓海军教授团队在国际顶尖的胃肠病学期刊GUT(中科院SCI分区小类1区)上在线发表了题为“Targeting MS4A4A on 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 restores CD8+ T-cell-mediated antitumor immunity”的原创科研论著。其中南方医院普外科博士后李永盛、副主任医师沈智勇、硕士研究生柴振和博士后詹益芝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放疗科方媛医师、普外科李国新教授、邓海军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南方医院作为本论文的唯一署名单位,其系列工作得到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支持。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

    来源:南方医科大学

    时间:2023-08-03

  • 河南省脑靶向生物纳米药物重点实验室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最新研究进展

    河南省脑靶向生物纳米药物重点实验室围绕国家“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科技项目研究方向,聚焦复杂脑部疾病的诊疗研究。其中,脑胶质瘤(GBM)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脑肿瘤,其发生率和死亡率较高,临床上至今仍然缺乏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日前,实验室在癌细胞膜与线粒体杂膜伪装Gboxin负载的仿生纳米药物用于GBM治疗方面取得最新进展,论文以:“Cancer cell-mitochondria hybrid membrane coated Gboxin loaded nanomedicines for glioblastoma treatment”为题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

    来源: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3-08-03

  • 姜佟琳课题组在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上发文揭示怀旧对传统传承的作用

    亲子间的传统传承,比如父母教孩子唱传统歌曲,体验传统文化等,在不同文化中都非常常见。它可以帮助知识和经验在代际间传递,帮助新的一代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形成身份认同。然而,对于传统传承的研究大多局限在动物学、人类学以及民俗研究等领域,何种人格特质的父母更愿意传承传统,哪些心理因素可以促进传统传承仍有待研究。 这项研究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提出怀旧——对过去的眷恋和向往——可能是传统传承的促进因素。以往研究发现,怀旧是一种社会性情绪,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连结,比如增进伴侣间的亲密度,增进个体与所爱之人的连结感,甚至增进个体与外群体的连结。基于怀旧的社会性属性,本研究假设,怀旧也可能增加父

    来源: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时间:2023-08-03

  • 环境学院戴瀚程课题组在Nature Food发文揭示粮食系统增效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的关键

    生物质能-碳捕捉与封存技术(BECCS)对实现《巴黎协定》的气候减缓目标至关重要。为应对气候变化而大规模种植能源作物会引发与土地相关的多维可持续性问题,包括粮食安全、水资源短缺、温室气体排放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当前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是:如何在不危及我国粮食安全、不加重粮食贸易伙伴国环境负担的前提下,提供大规模的生物质能源?针对这一问题,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戴瀚程长聘副教授课题组与合作者基于自主构建的北京大学IMED-GLOBIOM综合评估模型体系,探索了大规模生产生物质能如何助力中国碳中和目标实现而不对国内外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这将为统筹生物质能负排放技术布局、粮食安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3-08-03

  • 【极目新闻】国内外专家学者齐聚华农,举办植物纳米生物学国际…

    极目新闻记者 邹浩 通讯员 戚杰 付程程 近日,第四届“植物纳米生物学国际前沿论坛会议”在华中农业大学举行。来自哈佛大学、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德克萨斯大学埃尔帕索分校、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农业大学、Wiley出版集团等三十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及研究生代表参与了交流与研讨。 华中农业大学校长李召虎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讲话。他表示,纳米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具有广泛前景和重大意义,利用纳米材料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是一种新策略。希望此次大会进一步促进国际专家与国内研究者合作交流和深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3-08-03

  • 【湖北日报】专家学者共话植物纳米生物学

    湖北日报讯(记者韩晓玲、通讯员戚杰、付程程)7月26日至28日,第四届植物纳米生物学国际前沿论坛会议在华中农业大学举行。来自国内外3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专家学者及研究生代表,共同展开交流研讨。 此次会议由华中农业大学作物纳米生物学与技术中心和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联合主办,石河子大学协办,围绕作物学、植物学、分子生物学、环境科学与纳米技术的交叉融合和发展,分享新进展、新成果,以促进植物纳米生物学交叉学科的发展。   华中农业大学校长李召虎在致辞中表示,纳米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具有广泛前景和重大意义,利用纳米材料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是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3-08-03

  • 中国学者Nature揭示B类GPCRs新型小分子药物靶点的偏向性激活机制

      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GPCR)是细胞表面受体家族中最大的一类,调控着人体各种生命活动且与疾病密切相关,有超过30%的药物作用于 GPCR。而B类GPCRs是一类重要的多肽激素受体,包括胰高血糖素受体(GCGR)、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GLP-1R)、葡萄糖依赖性胰岛素释放多肽受体(GIPR)和甲状旁腺激素受体1(PTH1R)等在内的共15个激素受体,它们主要通过调节多肽类激素的信号传导来调控多种生理功能,包括血糖调节、骨代谢、胃肠道功能、神经调节和生长调节等,并涉及许多疾病的发病机制,如糖尿病、骨质疏松症和癌症等,因此,B类GPCRs成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时间:2023-08-02

  • 上海交大李卫东团队揭示中日狨猴种群遗传结构及狨猴癫痫模型遗传风险

    普通狨猴(Callithrix jacchus)已成为生物医学研究中常见的非人灵长类研究动物[1],也是日本脑计划的核心模式动物。前期上海交通大学李卫东团队通过与日本九州大学Eiki Takahashi教授合作研究报道了一个独特的癫痫狨猴家系[2]。然而,相关狨猴的种群遗传学以及癫痫狨猴相关的遗传变异尚未被阐明。2023年7月27日,上海交通大学李卫东团队在中科院昆明动物所主办的期刊Zoological Research(中科院动物学1区、JCR动物学176种期刊中排名第二)发表题为Population genetics of marmosets in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3-08-02

  • 我国学者在染色质去乙酰化动态修饰调控领域取得进展

    图 Rpd3S在H3K4un和H3K36me3修饰介导下调控核小体组蛋白H4和H3去乙酰化过程示意图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92153302、32230019、32030019)资助下,清华大学李海涛教授和闫创业副教授团队在染色质去乙酰化动态修饰调控领域取得进展,相关成果以“组蛋白H3第36位赖氨酸三甲基化介导的多模式Rpd3S核小体去乙酰化(Diverse mode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3-08-02

  • 我国学者和海外合作者在有机空穴传输材料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图 “双亲性”小分子空穴传输材料动态组装“双层”膜结构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2179037、62125402、U20A20252、92056119、61935016)等资助下,华东理工大学吴永真、朱为宏和吉林大学张立军、华中科技大学陈炜以及波茨坦大学Martin Stolterfoht等科研人员合作,发展了双亲性有机空穴传输材料与锚定组装策略,克服了钙钛矿等光电器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3-08-02

  • 中科院学者Cell最新发文:雌配子直接通过分泌花粉管吸引信号恢复受精的机制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红菊研究组发现了雌配子直接通过分泌花粉管吸引信号恢复受精的机制,回答了为什么双受精失败,胚珠会持续吸引花粉管这一问题,为解答自然界有些物种的助细胞在进化中丢失提供了线索,并为通过人工授粉挽救濒危物种提供了理论参考。7月28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细胞》(Cell)上。植物开花受精发育形成果实是人类熟知的自然规律,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重要“口粮”。然而,人们对植物开花受精规律的认识,是逐步靠近真相的漫长过程。1904年,科学家观察到植物开花受精过程中的一种颇具生命力的现象——受精恢复(fertilization recovery)。这一现象指的是植物的雌配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3-08-01

  • 啮齿动物的肠道微生物结构特征反映宿主的系统进化关系

      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肠道微生物与其宿主形成了共生功能体,肠道微生物对于维持宿主的能量代谢、免疫功能和社会行为等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提高动物宿主的生存和繁殖适合度。由宿主与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全基因组决定了动物物种的适应与进化。但是,关于宿主遗传因素(系统发育)与环境变量对肠道微生物结构的相对贡献尚不明确,特别是亲缘关系较近物种肠道微生物的关系;此外,不同物种能量代谢特征与系统发育关系未见报道。  2023年7月29日,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德华教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张学英副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John R. Speakman院士团队合作在National Science Re

    来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时间:2023-08-01

  • Aging Cell:植物化学小分子Rutin的潜在抗衰老干预治疗方案

      7月20日,国际学术期刊Aging Cell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孙宇研究组题为“Rutin is a potent senomorphic agent to target senescent cells and can improve chemotherapeutic efficacy”的研究成果,揭示了植物化学小分子Rutin,通过作用于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ASP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早期信号通路,特异性靶向干扰ATM与HIF1α、ATM与TRAF6之间的协同互作,从而使得衰老细胞失去SASP这一经典特征。  在抗衰老领域,针对衰老细胞实施的特异性裂解是最先在临床前试验中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

    时间:2023-08-01


页次:170/1558  共31155篇文章  
分页:[<<][161][162][163][164][165][166][167][168][169][17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