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宋纯鹏教授课题组在解析玉米气孔发育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成果

    7月20日,河南大学生物学学科带头人宋纯鹏教授及其课题组在玉米哑铃形气孔形态建成的机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成果“A maize epimerase modulates cell wall synthesis and glycosylation during stomatal morphogenesis”发表在著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DOI: 10.1038/s41467-023-40013-6)。 玉米是我国乃至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其生长发育需要大量的淡水资源,而水资源短缺是限制我国农业及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提高植

    来源: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3-08-10

  • 电院杨佳苗团队在强散射环境中的光场全维度高精度调控上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感知科学与工程学院杨佳苗副教授团队在强散射环境中的光场全维度高精度调控上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Spatial full degree-of-freedom scattered optical field modulation”(空域全维度散射光场调控)在光学领域国际著名期刊《Laser & Photonics Reviews》上发表。研究背景透过皮肤等生物组织直接观察病变细胞,透过雾、海水等传递无损光学信息,这些介质“光学透明化”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但是,介质中存在强烈的散射效应,光束的振幅、相位和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3-08-10

  • 工学院宋柏课题组首次理论预言热辐射的同位素效应,研究成果被Science高亮报道

    近日,北京大学工学院宋柏研究员课题组首次理论预言了热辐射的同位素效应。该研究是热辐射领域漫长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探索,成果以“Isotope effect on radiative thermal transport”为题,发表于美国物理学会期刊Physical Review B,并被国际顶尖综合期刊Science选为研究亮点(Research Highlights),以“Isotope variation for thermal radiation”为题进行了报道。论文截图所有化学元素都具有不止一种或稳定、或有放射性的同位素,它们的质子和电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也因此有着不同的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3-08-10

  • 肝母细胞分化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

    2023年7月24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女性生育力促进全国重点实验室徐成冉课题组在《Developmental Cell》在线发表题为“The default and directed pathways of hepatoblast differentiation involve distinct epigenomic mechanisms”的研究论文,揭示了肝脏发育过程中肝母细胞向肝实质细胞和胆管细胞分化的不同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 细胞命运决定受到一系列遗传和表观遗传级联调控,包括基因转录、染色质可及性和组蛋白修饰等。虽然多组学分析已用于定义发育过程中细胞身份,

    来源:生命科学联合中心

    时间:2023-08-09

  • 【科研动态】深耕十年,苏莉教授团队揭示SIPA1调控三阴乳腺癌转移的秘密

    肿瘤转移是乳腺癌患者死亡的元凶,而三阴性乳腺癌转移能力强且死亡率极高。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苏莉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三阴乳腺癌转移机制研究,在最新研究成果中,明确了信号诱导增殖相关蛋白1 (SIPA1)行使转录因子功能,通过调控多种基因转录,促进三阴乳腺癌转移。2023年7月27日在Nature子刊《Oncogene》发表题为 “A Novel Transcription Factor SIPA1: Identification and Verification in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的研究论文,揭示了SIPA1作为转录因子促进三阴乳腺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生命与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3-08-09

  •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九院沈键锋团队与上海交大网络信息中心交我算团队合作揭示异常剪切体蛋白结构

    2023年8月4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沈键锋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交我算团队合作于Nature子刊Scientific Data上发表了题为“Structure prediction of novel isoforms from uveal melanoma by AlphaFold”的研究论文,首次全面系统地预测了葡萄膜黑色素瘤中高频异常剪切异构体的蛋白结构,为后续识别癌症新抗原及潜在治疗新靶点等多种类型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葡萄膜黑色素瘤(Uveal Melanoma,UM)是成人最常见的眼内恶性原发性肿瘤,其恶性程度高,严重威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3-08-09

  • 上海交大金放鸣团队Next Energy发表融合地上生物质能与海底热液反应场的CO2水热还原新成果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金放鸣团队在著名学术期刊Next Energy上发表了题为“Carbohydrates generated via hot water as catalyst for CO2 reduction reac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论文将陆地生物质与海底型热液环境相结合用于CO2还原,利用水热水作为均相催化剂实现原位氢转移还原过程,在开发新型能源的同时提出了碳可持续循环的新途径。研究背景人类对化石燃料的持续消耗导致大气中CO2浓度不断上升,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开发可实现净零碳排放和高效率的CO2减排技术。光催化还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3-08-09

  • 李聪课题组提出可视化免疫抑制巨噬细胞定位胶质瘤边界新策略

           胶质瘤是最常见的颅内原发恶性肿瘤,约占所有恶性脑肿瘤的80%,具有复发率高、死亡率高和治愈率低等特点。手术是胶质瘤治疗首选方案。但由于胶质瘤脑内浸润性生长特性,外科医生往往难以在术中准确界定胶质瘤边界并引导切除,导致胶质瘤术后高复发率。目前临床使用的磁共振和术中荧光等胶质瘤定位技术主要基于肿瘤导致血管结构破坏,其勾勒的是血脑屏障破坏的区域,而不与胶质瘤浸润区域完全重叠。由于胶质瘤边缘癌细胞密度不断降低,削弱了癌细胞靶向成像技术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导致胶质瘤浸润区域准确定位面临挑战。因此,发展术中辨别胶质瘤浸润区域新策略对于改善手术预后具有重要

    来源:复旦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3-08-09

  • 北京大学席鹏课题组提出开源三维结构光照明显微成像重建算法平台

    由于快速、低光毒性、高染料兼容性的优势,结构光照明显微成像(SIM)成为细胞器动态观测最有力的超分辨显微技术。随着SIM的发展,国内外专家学者们一系列关于SIM的算法工作,如Open-SIM、fairSIM、Hessian-SIM、HiFi-SIM等,这些开源软件也促进了一系列的硬件进展,如SLM-SIM、DMD-SIM,以及商业化的系统如Airy-SIM等,算法与硬件的结合使得SIM领域变得开放而充满活力。2008年,Gustafsson课题组首次提出了3DSIM的概念,3DSIM相对于2DSIM有着纵向平面分辨率的两倍提升,极大地消除了2DSIM中常见的离焦背景并获得了全细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3-08-09

  • 中国科学家发现青光眼损伤与肠道免疫细胞有关

    青光眼是导致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尚无治愈方法,不过有一些治疗方法可以减缓青光眼造成的损害。这是一种视网膜和视神经的神经节细胞受损的情况。大多数治疗都是为了降低眼压,而眼压是青光眼的症状之一。先前的研究表明,T细胞可能与青光眼造成的损伤有关,但直到现在,其原因仍是一个谜。在这项新的研究中,研究小组怀疑CD4+ T细胞可能在这种疾病中发挥作用。他们首先测试了519名青光眼患者的血液样本,发现那些CD4+ T细胞水平较高的人眼睛受到的损伤更大。在小鼠体内,CD4+ T细胞在肠道中表达整合素β7——这是一种由ITGB7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他们还发现,CD4+ T细胞在肠道中被重新编程,使它们能够利用

    来源: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时间:2023-08-08

  • 清华大学Cell破解生物钟关键谜题!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地球自转造就日月流转,昼夜更替。正如屈原和陶渊明分别在诗句中描绘的那样,为适应这种规律,在宏观层面上的人类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随昼夜变化。而在微观层面上,细胞中的众多生物过程也随着昼夜节律在时间和空间上受到严格调控,精妙地协调多种生物过程的振荡,形成无形的生物钟。  之前的研究表明,生物钟调控由若干分子环路组成,其中包括一组时钟基因(clock genes)构成的转录翻译负反馈回路(Transcription-Translation Feedback Loop, TTFL)。在这个回路中,转录、mRNA加工、蛋

    来源:清华大学

    时间:2023-08-08

  • Spindlin1-HBx互作调控乙肝病毒微染色体状态切换与转录活化的表观机制

    乙肝病毒(HBV)感染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的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是导致肝炎的主要原因之一,长期感染会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的发生,目前全球慢性HBV感染者约有2.5亿人。HBV基因组DNA是一个松弛环状的DNA(rcDNA),长度约3.2 kb。一旦感染细胞,rcDNA会进入到细胞核并转化为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cccDNA是HBV所有病毒基因转录的模板,以微染色体的形式稳定存在且难以清除,是HBV反复复发且难以清除的根本原因[1, 2], 因此研究HBV cccDNA转录调控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临床研究意义。  2023年8月3日,生命中心李海涛课题组

    来源:清华大学

    时间:2023-08-08

  • 电院计算机系马利庄教授团队多项成果获ICCV 2023录用

    近日,计算机视觉顶会ICCV 2023公布录用名单,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计算机系马利庄教授团队共有10篇论文录用。团队提出了融合LiDAR点云和相机特征的全景分割网络、高保真单视图三维内容创作方法、物理概念推理网络、全新的手物交互基准模型等,在三维场景感知、三维重建和具身智能方向取得了重大突破。马利庄教授团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数字媒体、计算机视觉、机器智能及虚拟现实等。团队由马利庄教授领导,成员包括卢策吾教授、盛斌教授、易冉助理教授、李永露助理教授、陈玉珑博士后、院旺博士后等。ICCV(计算机视觉国际大会, International Co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3-08-08

  • 【科研进展】光电子的非易失性调控

    随磁场变化的巨磁电阻效应(2007年诺贝尔物理奖),随电场变化的阻变开关效应(下一代最具潜力的存储器),都是通过外场来非易失性地调控一种材料或者结构的物理状态或某一物理量(例如电阻等),以期获得特殊的物理特性,制备高精尖电子器件(例如存储芯片等)。一般来说,半导体结构中光激发的光电效应都是易失性的(撤掉外场,恢复原状),如何通过光学手段非易失性地调控一种材料或者结构的物理量,一直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瓶颈问题。传统的光电探测器仅具备记录瞬态光信号的功能,而进一步存储和输出这些数据需要额外的电子存储设备,这种多设备集成的电路会导致光信息从探测器到存储器的传输效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3-08-08

  • 化学学院刘志伟课题组报道d-f跃迁稀土发光配合物在单发光层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中的应用

    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WOLEDs)具有亮度高、功耗低、响应速度快、超薄质轻及可柔性化等优点,在显示背光源和照明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中,单发光层WOLEDs(SEL-WOLEDs)因为器件结构简单而受到广泛关注。典型的SEL-WOLEDs的发光涉及到发光层中主体材料与发光材料的传能以及不同能量的发光材料之间的传能,复杂的传能过程的调控增大了器件设计的难度。不仅如此,发光能量较低的材料往往需要以极低且精确的浓度(<1%)掺杂在发光层中,这也增大了器件制备的难度。减少发光层中能量传递通道理论上是简化SEL-WOLEDs器件设计的一种新策略。近年来,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刘志伟研究员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3-08-08

  • 乙酰转移酶ESCO2通过稳定Cohesin复合物促进NHEJ修复的作用和机制

    Nucleic Acids Research期刊于2023年6月29日在线发表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及蛋白质与植物基因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郑晓峰教授研究组的题为“ATM–ESCO2–SMC3 axis promotes 53BP1 recruitmentin response to DNA damage and safeguards genomeintegrity by stabilizing cohesin complex”的研究文章。该研究发现乙酰转移酶ESCO2通过稳定DNA双链断裂损伤位点附近的黏连蛋白复合物和促进53BP1 foci形成参与DNA损伤应答过程,维持基因组稳定性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3-08-07

  • 水生所与西藏大学研究揭示生境特异性调控青藏高原生物土壤结皮微生物群落的空间变异

      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区之一,其生态系统脆弱,生境复杂多样。生物土壤结皮(Biological soil crusts, BSCs)是土壤表面重要的地表覆盖类型,在稳定土壤表层、调节水分分布、驱动碳氮循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能力可以为极端高原地区提供关键的生态系统服务。鉴于土壤微生物在生物结皮中的关键作用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反馈效应,探讨生境环境因子对生物结皮微生物群落空间差异的驱动作用至关重要。     图1 青藏高原生境特异性调控生物土壤结皮微生物群落的空间分布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李敦海研究团队在青藏高原地区开展了一次跨越1500公里以上的大尺

    来源: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3-08-07

  • 物理学院高鹏、刘开辉等利用电镜测量转角h-BN/石墨烯中的可调带间跃迁

    近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电子显微镜实验室高鹏课题组,与凝聚态物理与材料物理研究所刘开辉课题组、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张余洋课题组等合作,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的电子能量损失谱测量并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揭示了h-BN/石墨烯异质结构中的转角关联耦合效应。研究发现,角度依赖的层间摩尔势改变了石墨烯的能带结构,导致石墨烯M点层内带间跃迁能量红移,并且晶格相对扭转诱发的h-BN的布里渊区相对于石墨烯M点的旋转也贡献了新的带间跃迁途径。结果表明,在堆垛的二维材料器件中需要仔细考虑扭转耦合效应带来的影响避免意外干扰;同时,转角连续可调的带间跃迁也可以为新型光电器件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3-08-07

  • 昆明植物所在八倍体野生草莓基因组图谱解析及起源和遗传分化方面取得进展

      草莓 (Fragaria)具有重要的经济和营养价值。现代八倍体栽培草莓 (F. × ananassa) 起源于两个八倍体野生种弗州草莓 (F. virginiana)和智利草莓 (F. chiloensis) 的种间杂交。然而,由于草莓属系统发育解析涉及未知的祖先,同源染色体交换和不完全谱系分选等问题,学术界至今对八倍体草莓的二倍体祖先的问题仍存在较大的争议。此外,对于八倍体草莓在驯化过程中的亚基因组的同源偏向性表达及转变模式并不明确。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库云南省作物野生近缘种现代组学朱安丹专题组深入解析了八倍体草莓的起源和遗传分化特征。该研究提出了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3-08-05

  • 血液内科团队在American Journal of Hematology发文:提出基于MAP积分风险分层的急性GvHD抢先...

    近日,我院血液内科刘志刚副主任医师、季杰副主任医师团队在American Journal of Hematology(IF:12.8)上发表研究文章“The MAGIC algorithm probability (MAP)-guided preemptive therapy of acute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 with methylprednisolon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该研究通过计算移植后患者MAP积分将其分层为GvHD(移植物抗宿主病)低、中、高危,并对中

    来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时间:2023-08-05


页次:168/1558  共31155篇文章  
分页:[<<][161][162][163][164][165][166][167][168][169][17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