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微生物所研究团队揭示新冠疫苗免疫间隔塑造抗体库强度广度的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和戴连攀研究团队在Cell Discovery期刊发表题为“Dosing interval regimen shapes potency and breadth of antibody repertoire after vaccination of SARS-CoV-2 RBD protein subunit vaccine”的文章,揭示了接种新冠蛋白亚单位疫苗ZF2001不同免疫间隔的志愿者体内抗体库的差异。该研究为蛋白亚单位苗免疫策略的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为针对新变种病毒设计新一代疫苗或广谱疫苗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思路。    随着新冠病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3-08-12

  • 营养与健康所杨黄恬研究组合作发现人多能干细胞源心外膜细胞促进梗死心肌修复的作用和炎症调控机制

      7月28日,国际学术期刊Advanced Science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杨黄恬研究组与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高崚研究组合作发表的研究论文“hESC-Derived Epicardial Cells Promote Repair of Infarcted Hearts in Mouse and Swine”。该研究发现后移植人多能干细胞(hPSCs)源心外膜细胞(hEPs)可改善小鼠和猪心肌梗死(心梗)后心功能、抑制疤痕形成,并发现hEPs通过抑制干扰素IFN-b介导的炎症反应,进而促进梗死心肌修复的旁分泌新因子新机制。   心梗导致不可逆的心肌细胞死亡,丢失的心肌细胞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

    时间:2023-08-12

  • 营养与健康所陈雁研究组发现PAQR9可以改善糖尿病小鼠的胰岛细胞功能和葡萄糖稳态

      7月25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陈雁研究组在国际学术期刊Molecular and Cellular Endocrinology在线发表了题为“PAQR9 regulates glucose homeostasis in diabetic mice and modulates insulin secretion in β cells in vitro under stress condition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孕酮和脂联素受体PAQR9在糖尿病小鼠的葡萄糖稳态中具有调节作用,还可以减少脂肪肝的形成和脂肪堆积。该工作表明PAQR9有望成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和糖尿病的潜在治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

    时间:2023-08-12

  • 营养与健康所组织干细胞与免疫研究组发现脾脏嗜中性粒细胞调控乳腺癌进展的新机制

      8月10日,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Metabolism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王莹研究组和时玉舫研究员题为“Glycolytic neutrophils accrued in the spleen compromise anti-tumour T cell immunity in breast cancer”的研究成果,揭示了乳腺癌进展中脾脏嗜中性粒细胞竞争性消耗葡萄糖,借以PKM2影响STAT5磷酸化,从而抑制T细胞抗肿瘤免疫应答的新机制。   肿瘤免疫微环境特征与功能的解析,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肿瘤发生与发展的理解,并开启了肿瘤免疫治疗的新纪元。大量研究表明,肿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

    时间:2023-08-12

  • 复旦大学、浙江大学Nature最新发文:转录与基因组稳定性“双重质控”新机制

     高等生物中,由RNA聚合酶II (Pol II)介导的转录是一个高度动态的过程,包括了转录起始、启动子近端暂停、延伸和终止等步骤。完成转录起始的Pol II会在转录起始位点 (TSSs) 下游200 bp的窗口内发生短暂暂停,并面临两种命运选择——走向有效延伸(productive elongation)或者在启动子附近发生转录早期终止(promoter-proximal premature termination)。其中,前者由蛋白激酶复合物P-TEFb调控,它能有效促进基因的转录激活;后者由包含磷酸酶活性的INTAC复合物调控,会导致该轮转录过程的提前结束。

    来源:复旦大学

    时间:2023-08-11

  • 首都师范大学何奕騉教授研究团队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细胞》上发表研究成果

    8月9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细胞》(Cell)以《正在面临西藏气候变化的神秘藻苔的适应性进化》(Adaptive evolution of the enigmatic Takakia now facing climte change in Tibet)为题在线发表论文,揭示了有植物活化石之称的藻苔在青藏高原的生存法则。这是我校何奕騉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在海拔4000米青藏高原雅鲁藏布大峡谷连续观察近20年后,结合实验室深入分析的研究成果。论文的第一单位为首都师范大学,第一作者是何奕騉教授的博士胡若洋和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李学东,何奕騉和德国弗莱堡大学拉尔夫·雷斯基(Ralf Reski)为通讯作者

    来源:Cell Press

    时间:2023-08-11

  • 北大学者Science发文:揭示DPP4作为抗糖尿病新靶点

    2023年8月4日,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教授、第三医院特聘教授姜长涛团队,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乔杰院士团队,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雷晓光教授团队与合作者,在Science上共同发表了题为《肠道菌源宿主同工酶分析揭示菌源DPP4作为抗糖尿病新靶点》(“Microbial-host-isozyme analyses reveal microbial DPP4 as a potential antidiabetic target”)的重要研究成果,揭示了肠道菌群如何影响西格列汀临床响应性、肠道菌源宿主同工酶跨物种调控代谢性疾病的新机制,为解开西格列汀临床响应性之谜提供了答案。论文发表截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3-08-11

  • Nature | 上海药物所发现B类GPCR与Arrestin全新作用模式

      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GPCR)在细胞信号转导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是最大的药物靶标蛋白质家族。GPCR被细胞外的信号分子激活后,与细胞内的效应蛋白(G蛋白、阻遏蛋白等)结合,激活多种下游信号通路,从而介导并调控人体各种生命活动。G蛋白(G protein)和阻遏蛋白(arrestin)在GPCR的信号转导和功能调控中发挥不同作用,其中,arrestin介导受体的脱敏和内化。近年来,随着结构和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GPCR与G蛋白的作用机制逐渐明朗,但由于研究难度大,arrestin相关研究进展缓慢,仅有数个A类GPCR与arrestin的复合物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时间:2023-08-11

  •  成都生物所厘清全国两栖动物多维多样性空间格局助力“3030目标”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提出的“3030目标”旨在到2030年将全球陆地和海洋的有效保护面积提升至30%。与其他陆生脊椎动物类群(如哺乳动物和鸟类)相比,两栖动物作为最受全球变化威胁的类群,其受关注度和保护程度却较低,补足这个保护缺口将助力实现“3030目标”。    从宏观上厘清两栖动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对填补保护缺口尤为重要。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多维概念,包括但不限于分类多样性(Taxonomic diversity)、功能多样性(Functional diversity)、系统发育多样性(Phylogenetic diversit

    来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3-08-11

  • 孔炜教授团队与合作者发表的《Circulation》论文获美国心脏协会Joseph Los...

    2023年7月31日-8月3日,在美国波士顿举行的美国心脏协会(AHA)基础心血管科学(BCVS)年会上,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孔炜教授和付毅研究员课题组与中日友好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心内科郑金刚主任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内科廖玉华主任合作发表于《Circulation》题为“Peptide Vaccine Against ADAMTS-7 Ameliorates Atherosclerosis and Postinjury Neointima Hyperplasia”的研究论文获Joseph Loscalzo年度最佳基础/转化科学论文

    来源: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

    时间:2023-08-11

  • Nat Commun | 柏林课题组与云彩红课题组合作揭示真菌几丁质合成酶的催化和抑制机制

    2023年8月8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柏林研究员和云彩红教授合作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e, catalysis, chitin transport, and selective inhibition of chitin synthas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解析了真菌几丁质合成酶(Chs1)在不同底物或抑制剂结合状态下的一系列冷冻电镜结构,揭示了糖基供体和受体底物如何结合在活性位点,底物水解如何驱动自启动,转运几丁质的跨膜通道如何打开,以及肽基核苷类抑制剂如何抑制几丁质合成酶的分子机制,为

    来源: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

    时间:2023-08-11

  • BJP | 上海药物所发现AhR-铁死亡轴调控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作用

      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MSC)研究持续升温。相关研究在多种疾病治疗领域得到广泛尝试,是开展临床研究最多的细胞药物之一。然而, MSC临床治疗存在疗效欠佳、个体差异大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其转化应用。现有研究往往将其归因于MSC生产工艺复杂和临床设计有待优化。值得注意的是,细胞药物作为一种“活”的药物,其药效与机体对于药物自身的处置密切相关。换而言之,细胞药物的药动学行为可能和其药效密切相关。因此,从药动学角度研究机体内环境对MSC的细胞药代动力学(细胞体内命运)的影响,可以提供改善MSCs疗效和临床应用的新策略。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潘国宇课题组长期致力于细胞治疗、细胞体内动力学及作用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时间:2023-08-11

  • 陈洛南组提出单细胞因果模型

      8月7日,国际学术期刊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陈洛南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 “Single-cell causal network inferred by cross-mapping entropy” 。该成果提出了新的因果模型,邻居交叉映射熵(neighbor cross-mapping entropy, NME),用于从稳定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中推断因果关系和基因调控网络(Gene Regulatory Network, GRN)。   基因调控网络揭示了控制细胞状态的复杂分子相互作用。然而,由于数据噪声和分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时间:2023-08-11

  • 女性生殖衰老的“掌舵人”:卵巢间充质细胞

    卵巢是负责产生卵子创造新生命的女性性腺,也是女性的主要衰老器官。卵巢是一个异质性器官,由多种类型的细胞组成,包括生殖细胞和体细胞。虽然大多数卵巢研究都集中在卵母细胞和周围颗粒细胞的发育上,但对卵巢间质细胞的细胞组成知之甚少。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卵巢间质细胞在调节生育和卵巢衰老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提供了小鼠卵巢间充质细胞(oMCs)的单细胞转录组图,并分析了与卵巢间充质细胞衰老相关的细胞和分子变化。他们鉴定了一组卵巢间充质祖细胞(oMPs),并发现这些oMPs构建了其他重要的内分泌细胞群,如卵泡膜细胞。此外,深入研究表明,oMCs质量下降是卵巢衰老的重要原因。本研

    来源: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

    时间:2023-08-10

  • Cell子刊:从单细胞水平解析肝实质细胞成熟发育过程

    2023年8月8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女性生育力促进全国重点实验室徐成冉课题组在《Developmental Cell》在线发表题为“Determination of key events in mouse hepatocyte maturation at the single-cell level”的研究论文,在单细胞水平上研究了肝实质细胞成熟发育过程中关键的生物学事件和调控因子。 肝脏对于血糖稳态维持、代谢调控及药物解毒等至关重要。肝实质细胞是执行肝脏功能的主要细胞类型,其发育缺陷或病理性损伤会破坏肝脏功能,导致肝脏疾病。由人类多能性干细胞诱导得到的肝实质类细

    来源:生命科学联合中心

    时间:2023-08-10

  • 体内细胞增殖的分子调控机制

      8月3日,国际学术期刊 npj Regenerative Medicine在线发表了周斌研究组的最新研究“Functional ProTracer identifies patterns of cell proliferation in tissues and underlying regulatory mechanisms”。该研究在先前增殖追踪系统ProTracer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优化,构建了一种可以在体内组织中特异性追踪细胞增殖,同时利用基因敲除工具鼠揭示具体细胞类型增殖调控机制的新系统,将其命名为functional ProTracer,简称fProTracer。  细胞增殖是组织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时间:2023-08-10

  • 马丁诺苷通过稳定RPL27A来挽救5-氟尿嘧啶损伤的核糖体生物发生

    本研究由西湖大学孙仁教授和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研究所研究员杜玉申主持。骨髓毒性是常用的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5-FU)的主要剂量限制效应,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核糖体生物发生是调节造血干细胞的关键途径,其破坏对造血是有害的。用5-FU治疗会损害核糖体的生物生成并引起血液毒性。Martynoside (MAR)是一种苯丙类糖苷类化合物,存在于养血中药中,对5- fu诱导的小鼠骨髓抑制具有多系保护作用。科学家们已经证实,MAR不会损害5-FU对黑色素瘤或结肠癌的抗癌作用,支持MAR在减轻化疗血液学毒性作用方面的临床意义。然而,MAR的直接分子靶点尚未报道,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药物靶点的确定

    来源:AAAS

    时间:2023-08-10

  • 蛋白质氧化折叠在干细胞衰老中的作用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线粒体是活性氧(ROS)的主要来源。然而,内质网(ER)产生的ROS的作用尚未得到广泛研究,尽管据估计内质网中的氧化蛋白折叠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贡献了约25%的细胞ROS。现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IBP)的王磊、王志琛教授和中科院动物研究所(IOZ)的刘光辉教授的一项重大研究揭示了er生成的ROS在细胞衰老中的作用。他们的研究论文《减少氧化蛋白折叠通过减少er到细胞核的H2O2释放来缓解衰老》发表在EMBO Reports上。该研究首次确立了氧化蛋白折叠与干细胞衰老之间的关系。观察到内质网中氧化蛋白折叠产生的过氧化氢(H2O2)可以释放到细胞核中,从而诱导SERPI

    来源:AAAS

    时间:2023-08-10

  • 黄连山维管植物本底调查科考队顺利完成黄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夏季科考

      黄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云南南部的绿春县,属哀牢山的南延支脉,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之一。保护区总面积为61,860公顷,较小的人为干扰使得该地区目前仍具有保存完好的生境,是构成中国、越南和老挝三国交界的“绿色大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物走廊带,同时也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为加深对黄连山植物多样性的认识,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战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课题“云南黄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本底调查”项目的支持下,泛第三极植物多样性形成及创新驱动专题组黄连山维管植物本地调查科考队于2023年6月30日至7月25日对黄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开展了为期26天的野外科学考察。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3-08-10

  • 宋纯鹏教授课题组在解析玉米气孔发育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成果

    7月20日,河南大学生物学学科带头人宋纯鹏教授及其课题组在玉米哑铃形气孔形态建成的机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成果“A maize epimerase modulates cell wall synthesis and glycosylation during stomatal morphogenesis”发表在著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DOI: 10.1038/s41467-023-40013-6)。 玉米是我国乃至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其生长发育需要大量的淡水资源,而水资源短缺是限制我国农业及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提高植

    来源: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3-08-10


页次:167/1558  共31155篇文章  
分页:[<<][161][162][163][164][165][166][167][168][169][17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