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基础医学院陈鹏、姜勇团队在GUT发表预防致死性败血症最新研究成果

    8月8日,基础医学院陈鹏、姜勇团队、珠江医院周宏伟团队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段屹团队共同在Gut在线发表题为“Novel tripeptide RKH derived from Akkermansia muciniphila protects against lethal sepsis”的研究论文。脓毒症被定义为由宿主对感染反应失调引起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其发病机制是复杂的,脓毒症诱导的全身促炎期是器官衰竭和随之而来的死亡的关键驱动因素之一。嗜黏蛋白阿克曼菌 (Akkermansia muciniphila , AKK) 是一种厌氧革兰氏阴性菌,具有抗多种与免疫失调和代谢紊乱有关的疾病的

    来源:南方医科大学

    时间:2023-08-15

  • 珠江医院特聘教授谢黎炜研究员团队在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上发表早期预防骨骼肌衰老最…

    近期,珠江医院关键岗位特聘教授、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华南应用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谢黎炜研究员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印遇龙院士团队在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期刊上发表了题为“Dynamic Changes in Butyrate Levels Regulate Satellite Cell Homeostasis by Preventing Spontaneous Activation During Aging”的研究,该研究首次报道了肠道菌群可通过丁酸信号通路调控骨骼肌卫星细胞稳态及肌肉功能。该研究发现可为骨骼肌衰老的早期预防和干预提供新

    来源:南方医科大学

    时间:2023-08-15

  • 研究成果 | 刘承芳教授团队在China Economic Review上发文

         2023年8月12日,国际学术期刊China Economic Review在线发表了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副院长、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承芳教授团队与合作者的研究论文“Can social capital facilitate households’ donations in rural China?”。     慈善捐赠是第三次收入分配的重要组成。作者团队基于2018年和2022年收集的中国8个省近3300户的一手调查数据,探究了社会资本对农户捐赠行为的影响。调研数据显

    来源: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

    时间:2023-08-15

  • 最新研究构建了一种新的重组病毒样生物小体

    8月12 日,我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吕万良团队在著名学术期刊《Nano-Micro Letters》(IF = 26.6)在线发表了题为“Bioorthogonal engineered virus-like nanoparticles for efficient gene therapy”的研究工作。该研究针对基因治疗领域缺乏高效、安全递送系统的科学问题,建立了病毒包膜蛋白密码子定点突变技术和生物正交技术,通过基因重组和化学重组,构建了一种新的重组病毒样生物小体。该制剂具有弱酸病灶(如肿瘤组织和关节炎组织)的靶向性高效递送能力,且能掩蔽病毒样的致炎效应;将其携载基因编辑系统时

    来源:北京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3-08-14

  • Science Advances:染色质重塑蛋白DDM1启动异染色质形成的机制

    真核生物异染色质是高度压缩的染色质区域,富集了DNA/组蛋白甲基化等多种转录沉默型表观修饰和特异的组蛋白变体等因子,对维持该区域的基因沉默和基因组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染色质重塑蛋白可通过调节核小体上DNA和组蛋白八聚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移动、重排和重组染色质纤维,从而改变染色质的紧密程度和三维结构,影响基因的表达。R-loop是由RNA:DNA杂合链和单链DNA组成的三链核酸结构,在基因组上广泛存在。孙前文实验室前期的全基因组R-loop检测发现大量低峰度的R-loop富集于拟南芥基因组的异染色质区域1-3,但其相应的功能和生物学意义仍然未知。2023年8月11日,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孙前文实

    来源:清华园生命学院

    时间:2023-08-14

  • 郑乐民团队荣获2022年北京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2023年7月31日,北京医学会发布《北京医学会关于2022年北京医学科技奖奖励的决定》。基础医学院郑乐民团队成果荣获一等奖。 获奖项目:国人心血管相关疾病的代谢特征和发病机制的探索与引用 第一完成人:郑乐民 随着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对居民健康的影响越加显著,探寻心血管疾病的病理过程,发现新的潜在临床诊断和干预靶点至关重要。《国人心血管相关疾病的代谢特征和发病机制的探索与应用》项目是郑乐民教授及其团队与合作伙伴近年年取得的重大创新成果。该团队从上千病人的血液中通过生物质谱、生物信息学及病历资料进行多方位的探索,首次发现琥珀酸等

    来源: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

    时间:2023-08-14

  • 深圳研究生院孟鸿课题组开发高性能的电致&热致变色智能窗

    近日,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学院孟鸿教授课题组在国际知名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题为“Ultra-Fast, Energy-Efficient Electrochromic and Thermochromic Device for Smart Windows”的研究论文。智能窗可以对外界刺激(例如电、温度、pH、光、压力等)作出反应,并有选择地根据用户的偏好调节可透过的太阳光谱及自身颜色。热致变色窗可以根据太阳光和热辐射的变化而自动进行动态调节,有效阻挡热辐射,无需消耗能量,是近年来备受注目的智能窗之一。然而,现有的热致变色窗通常只能呈现单一的颜色,即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3-08-14

  • 侯玉波课题组发文揭示文化依恋的内涵及前因后果

    新冠疫情和俄乌战争对全球文化交流带来的挑战,使得人们反思这样一个两难问题:如何使不同文化的碰撞既能满足人们的归属感,又能充分拥抱文化多样性带来的机遇?以往的研究认为拥有包容性社会认同和支持多元文化的个体更可能与文化多样性和谐共处,但这却忽视了个体对自身文化依恋的影响。为解决这一矛盾,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侯玉波课题组系统探讨了文化依恋的内涵、在人群中的分布、影响因素及在群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相关的研究成果于2023年8月11日在国际著名心理学杂志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上在线发表。 这项研究首先构建了文化依恋的测量

    来源: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时间:2023-08-13

  • 王剑威、龚旗煌团队及其合作者成功实现具有纠缠修复能力的多芯片高维量子网络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现代光学研究所“极端光学创新研究团队”的王剑威研究员和龚旗煌教授团队与浙江大学戴道锌教授团队等合作研究,实现了集成光量子芯片间的高维量子纠缠网络。合作研究团队发展了硅基光量子芯片晶圆级制造、片上多维混合复用量子调控等关键技术及核心器件,提出了一种高维量子纠缠自修复方法,可快速恢复在复杂介质传输中已退化的高维纠缠,最终实现了多芯片高维纠缠量子网络,为进一步构建大规模、可实用化量子网络开辟了新路径。2023年7月14日,相关成果以《具有纠缠修复能力的多芯片高维量子网络》(“Multichip multidimensional quantum networks wit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3-08-13

  • 川大华西医院汪源研究员团队在Nature Cancer发文:开发突变p53可视化系统实现病理正常组织微量癌前细胞的示踪和靶向——点亮...

    2023年8月3日,我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神经外科汪源研究员团队在Nature Cancer杂志上发表了题为“Protein-level mutant p53 reporters identify druggable rare precancerous clones in noncancerous tissu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基因编辑首次构建了两种突变p53荧光融合蛋白报告基因鼠,在包括脑瘤、肉瘤、淋巴瘤等多种恶性实体瘤模型中,实现了在病理正常组织中对低丰度癌前细胞的特异性标记、示踪和靶向干预,为研究肿瘤早期演进和调控机制提供了

    来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时间:2023-08-12

  • Nucleic Acids Res | 基础医学院李扬课题组和周源课题组合作揭示mRNA表...

    2023年7月27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细胞生物学系李扬课题组和医学生物信息学系周源课题组合作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IF=14.9)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NAT10-mediated N4-acetylcytidine mRNA Modification Regulates Self-Renewal in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NAT10介导的N4-乙酰胞苷mRNA修饰调控人胚胎干细胞自我复制)的研究论文,揭示了NAT10 介导的ac4C修饰可以调控核心多能性转录因子OC

    来源: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

    时间:2023-08-12

  • Nucleic Acids Res | 基础医学院李扬课题组和周源课题组合作揭示mRNA表观修饰调控人胚胎干细胞维持自我复制的新机制

    2023年7月27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细胞生物学系李扬课题组和医学生物信息学系周源课题组合作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IF=14.9)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NAT10-mediated N4-acetylcytidine mRNA Modification Regulates Self-Renewal in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NAT10介导的N4-乙酰胞苷mRNA修饰调控人胚胎干细胞自我复制)的研究论文࿰

    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

    时间:2023-08-12

  • 柏林课题组与云彩红课题组合作揭示真菌几丁质合成酶的催化和抑制机制

    2023年8月8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柏林研究员和云彩红教授合作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e, catalysis, chitin transport, and selective inhibition of chitin synthas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解析了真菌几丁质合成酶(Chs1)在不同底物或抑制剂结合状态下的一系列冷冻电镜结构,揭示了糖基供体和受体底物如何结合在活性位点,底物水解如何驱动自启动,转运几丁

    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

    时间:2023-08-12

  • 孔炜教授团队与合作者发表的《Circulation》论文获美国心脏协会Joseph Loscalzo年度最佳基础/转化科学论文奖

    2023年7月31日-8月3日,在美国波士顿举行的美国心脏协会(AHA)基础心血管科学(BCVS)年会上,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孔炜教授和付毅研究员课题组与中日友好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心内科郑金刚主任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内科廖玉华主任合作发表于《Circulation》题为“Peptide Vaccine Against ADAMTS-7 Ameliorates Atherosclerosis and Postinjury Neointima Hyperpla

    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

    时间:2023-08-12

  • 吴凯/刘婧团队在谢尔宾斯基分形结构的构筑方面取得研究新进展

    分形(Fractal)是一类独特的可具有非整数维度的几何结构,其主要特征是结构的迭代性和自相似性。这一类结构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如繁复的海岸线、分叉的血管与神经、闪电的枝状分布以及宝塔菜花中的斐波拉契螺旋等,常常给人们带来美学体验。近年来,一系列实验研究表明,分子分形结构可以用来有效调控其生物功能、电子自旋相互作用乃至纳米光学等重要性质。受到产物溶解性和反应可逆性等因素的限制,利用传统合成方法制备高阶、无缺陷的分子分形结构极具挑战性。吴凯教授课题组与合作者独辟蹊径,利用表面化学策略,通过单晶固体表面上的可控分子组装或反应“自下而上”地实现了一系列分子分形结构的精准构筑。2015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3-08-12

  • 翟巍巍/马亮团队提出空间细胞类型组分解析新算法——SONAR

      2023年8月7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翟巍巍/马亮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发表了题为“SONAR enables cell type deconvolution with spatially weighted Poisson-Gamma model for spatial transcriptomics”的研究论文,提出了一项新颖的基于空间转录组数据解析空间细胞类型组分的算法模型,命名为SONAR。   生物体由各种类型的细胞组成,生物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很大程度取决于细胞的空间分布,揭示和利用其规律对理解生命现象和探究疾病进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空间

    来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时间:2023-08-12

  • 动物研究所鸟兽团队合作研究以“鸟鼠同穴”为例揭示气候变化下的伞护种效应

      全球气候变化正在导致日益加剧的生物多样性丧失。在以往的大尺度分析中,研究人员往往关注物种水平的变化,鲜有研究注意到种内不同种群间气候适应能力的差异。其次,气候变化通常会引起物种间的连锁反应,评估同一生态系统中相互作用的物种间的综合响应模式,有助于构建更为完善的气候变化评估体系。因此,如何量化性地评估多物种的不同种群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式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关键一环。   2023年8月10日在线发表于《自然·气候变化》的研究文章中,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鸟兽团队和瑞典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研究团队将生态基因组学与生态位模拟分析结合,评估了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生态关键种-高原鼠兔(Ochotona

    来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时间:2023-08-12

  • Nat Commun | 上海药物所发现化疗-肠道菌群调控一体化抗结直肠癌新策略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的全球发病率居所有癌症类型的第三位,死亡率高居第二位,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作为治疗转移性CRC的一线药物,化疗药物卡培他滨(Capecitabine, Cap)具有肿瘤特异性毒性和高响应率等优势,但其血浆半衰期极短,需要每天两次高剂量给药,导致剂量相关毒性。因此,开发能够有效延缓其血浆清除的递送系统对提高Cap的临床疗效至关重要。   CRC的发生发展与肠道微生物群密切相关,部分益生菌被报道具有增强宿主抗肿瘤免疫应答的作用,部分有害菌则与CRC进展和治疗耐药相关。以木聚糖为代表的益生元可以被益生菌消化代谢,提高肠道有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时间:2023-08-12

  • Sci Adv | 上海药物所合作利用全肺图谱在单细胞水平上对纳米粒和肿瘤进行跨尺度追踪

      肿瘤的异质性和复杂的微环境是导致药物递送系统的靶向性和疗效不佳的重要原因。探究肿瘤病灶在各阶段的血管、细胞构筑以及细胞外基质通透性的变化规律,深化对肿瘤异质性和肿瘤治疗的结构认识,有助于解决药物递送的底层难题。然而,器官、肿瘤组织和纳米粒子之间的尺度差异,成为表征肿瘤环境和递药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开发高精度可视化方法的巨大挑战。   2023年8月2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张继稳团队联合临港实验室殷宪振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了题为“Cross-scale tracing of nanoparticles and tumors at the single-cell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时间:2023-08-12

  • 微生物所研究团队合作揭示新冠病毒激活自噬的新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文军/孙蕾团队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张珂团队联合在Autophagy期刊上发表题为“SARS-CoV-2 nonstructural protein 6 triggers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induced autophagy to degrade STING1”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非结构蛋白6(nonstructural protein 6, NSP6)通过激活自噬协助新冠病毒逃逸宿主天然免疫的新机制,并且发现新冠病毒变异株NSP6的3个氨基酸缺失是Omicron等变异毒株致病力减弱的主要原因之一,提示新冠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3-08-12


页次:166/1558  共31155篇文章  
分页:[<<][161][162][163][164][165][166][167][168][169][17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