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杯伞科真菌系统分类和毒蝇碱进化

      杯伞科(Clitocybaceae)隶属于真菌中的蘑菇目(Agaricales),是该目中分类最为困难的类群之一,全世界已知物种约300种,分布广泛,个体多呈杯状至伞状,营腐生或菌寄生,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该科既有常见的食药用菌,也有含神经毒素毒蝇碱(muscarine)的毒菌,并在国内导致多起中毒事件,深受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但该科囊括哪些属,属间亲缘关系如何,物种如何界定,哪些种含毒蝇碱,该类物种是否可以通过系统亲缘关系准确预测?这些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杨祝良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对杯伞科该类群进行了综合研究。基于分子系统发育、外观形态、显微结构、生境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3-11-30

  • 骨科研究所团队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和ACS Nano连续发文,系统揭示新型核酸干预骨...

    近日,我院骨科研究所黄石书教授团队构建了一种新型核酸药物,开展了治疗骨骼肌肉疾病的系列研究,并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IF:19.2)杂志及ACS Nano (IF:17.1)杂志连续发表两篇研究文章:“Tetrahedral Framework Nucleic Acid Loaded miR-23b Inhibits Synovial Inflammation and Cartilage Matrix Degrad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来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时间:2023-11-30

  • 上海交大何前军团队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原位释氢支架重塑衰老骨微环境研究成果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氢科学中心丁文江院士团队的何前军教授与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唐为副研究员联合上海大学刘昌胜院士,提出了一种原位释氢重塑衰老骨微环境的新概念,安全、高效地治愈了老龄骨缺损。相关研究成果以“Local H2 release remodels senescence microenvironment for improved repair of injured bone”为题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该工作发现持续H2供应对来自24月龄小鼠(相当于70岁老年人)的骨组织内各种细胞具有广谱抗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3-11-30

  • Cell子刊:复旦大学王鹏飞等系统研究神州四价疫苗对新冠最新变异株的免疫反应水平

    随着新冠病毒不断进化,新的变异株如XBB.1.5、XBB.1.16、EG.5.1、HK.3(FLip)和XBB.2.3等出现,尤其是最新的BA.2.86因其繁多的刺突蛋白突变令人担忧。变异株不断出现,现有新冠疫苗是否能对新变异株产生足够的免疫效果?当前应该选择接种哪款疫苗?2023年11月28日,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鹏飞联合南京市中医院及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在内的多个团队于国际微生物学领域顶级期刊Cell Host & Microbe在线发表题为“Enhanced neutralization of SARS-CoV-2 variant BA.2.86 and XBB sub-

    来源: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3-11-30

  • 徐书华团队揭示遗传交融驱动的我国西北人群基因组和转录组多样性形成机制与效应

    2023年3月3日,我室徐书华团队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上以“Comparative genomic and transcriptomic analyses reveal the impacts of genetic admixture in Kazaks, Uyghurs, and Huis”为题发表最新科研成果。该研究系统性分析比较了哈萨克、维吾尔族和回族人群的基因组和转录组模式和特征,揭示了以遗传混合为驱动力的人群基因组和转录组多样性形成的机制,为深入理解人类表型的进化遗传学基础提供了机理性的视角。 现代

    来源:复旦大学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时间:2023-11-30

  • 罗小金课题组合作研究揭示生长素调控水稻产量性状的新机制

    作为一种关键的植物激素,生长素在水稻的生长和发育以及产量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到目前为止,虽然已克隆了许多参与生长素信号通路并影响水稻粒型和粒重的基因,但这些基因之间的功能关系非常复杂,它们在水稻种群中的遗传多样性信息也尚不清楚。因此,和大多数已克隆的水稻基因一样,已知参与生长素信号通路基因难以应用于水稻的遗传改良,尤其是产量性状的改良。 JIPB近日发表我室罗小金教授课题组联合中国农科院黎志康/张帆团队题为“Auxin signaling module OsSK41-OsIAA10-OsARF regulates grain yield traits in ri

    来源:复旦大学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时间:2023-11-30

  • PNAS | 刘铁民/孔星星合作揭示骨骼肌PARP1通过AMPK调控线粒体稳态,延长寿命的新机制

          人类衰老的生物学基础仍然是最大的未解科学问题之一。衰老是一个以细胞功能逐渐退化为标志的复杂过程,受生物学因素、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等影响。线粒体作为细胞的主要能量枢纽,是高度动态的细胞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线粒体功能的改变是衰老过程中潜在的核心调节因子【1】,去除功能失调的线粒体并形成新的健康线粒体可维持其功能和能量稳态,这与长寿密切相关【2-3】。然而,这些功能在衰老过程中是如何受到影响的,以及替代的抗衰老干预是否需要不同的线粒体网络仍不清楚。         PARP1(Poly(A

    来源:复旦大学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时间:2023-11-30

  • “超级真菌”是怎样炼成的?-黄广华课题组在临床耳念珠菌感染和传播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耳念珠菌是一种新发的真菌病原体,通常具有多重耐药、传播性强和血液感染病死率高等特征,因此,也被称为“超级真菌”。自2009年日本科学家报道第一个感染病例以来,耳念珠菌在全球快速传播,目前约50个国家已报道几万个相关感染病例;我国北京、辽宁、福建、香港和台湾等地区已累计报道60例。耳念珠菌及相关感染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2019年美国CDC在《抗生素耐药的威胁》年报中将其列为“紧迫威胁”,2022年世界卫生组织在真菌预警清单中将其列为“最高级别”。   为什么耳念珠菌在医院内部环境中难以被消杀和清除?为什么耳念珠菌具有非常强的传染性,其感染又难以

    来源:复旦大学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时间:2023-11-30

  • 罗小金课题组合作发现OsSK41/OsGSK5依赖的OsEBP89磷酸化负调控水稻胚乳直链淀粉合成

      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的重要粮食作物,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都以水稻为主要粮食来源。直链淀粉含量(AC)是决定大米适口性、粘度、透明度和消化率的主要因素,但水稻AC调控网络较为复杂,仍有许多研究空间。       JIPB近日在线发表了罗小金课题组联合上海农科院曹黎明/吴书俊团队题为“OsSK41/OsGSK5, a GSK3/SHAGGY-like kinase, negatively modulates endosperm amylose content by directly regul

    来源:复旦大学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时间:2023-11-30

  • 金力/王久存团队提出并开发纵向复合表型分析方法,揭示高海拔暴露下生理系统间的潜在协同反应规律

      高原习服(High Altitude Acclimation, HAA),是指平原世居者进入高原或高原世居者进入更高海拔地区过程中,在高海拔暴露下因低氧等因素刺激,人体发生一系列复杂生理性状的变化。个体进入高原后,如果不能有效习服低氧环境,则会发生各种急慢性高原病,如急性高原病、高原脑水肿、高原肺水肿、高原肺动脉高压、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随着高原地区的资源开发、对口支援、边疆振兴、人文旅游以及国际交往需求的持续增强,越来越多的平原人群需要短时间内进入高原地区工作、旅行与生活,高原习服成为必须面临的重要问题。由于高原习服机制复杂,习服过程中各生理系统

    来源:复旦大学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时间:2023-11-30

  • NAR┃甘建华/盛佳团队首次揭示DNA适配体结合Cd2+的机制

    镉是毒性最强的金属元素之一,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人体。长期暴露在镉污染的环境中,人体的骨骼、肾脏、呼吸系统以及生殖系统的功能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因为对人类健康以及生态环境的严重威胁,镉污染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多种Cd2+离子检测方法已经被报道。传统的Cd2+离子检测方法需要依赖复杂的仪器和样品预处理过程,检测的时长和成本都十分高,阻碍了其在实际检测中的应用。近年的研究发现一些DNA适配体对Cd2+具有强选择性和高亲和力,被广泛用于Cd2+探测器的开发,但是这些适配体识别Cd2+的分子机制仍不明确。 2023年4月4日,我室甘建华课题组和纽约州立大学盛佳课

    来源:复旦大学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时间:2023-11-30

  • 黄广华团队发现葡萄糖饥饿调控白念珠菌有性生殖的新机制

    随着现代生活和医疗方式的改变,临床上真菌感染的问题越来越普遍,已成为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白念珠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机会性致病真菌。该菌不仅能引起鹅口疮和阴道炎等浅部黏膜感染,在免疫受损或自身免疫缺陷人群中,还能导致致命性的血液或深部器官感染。为什么白念珠菌能快速适应宿主内复杂的微环境,从而成为一种成功的人体致病真菌?这可能与该病原体独特的形态转换和有性生殖过程密切相关。 有性生殖是真核生物遗传和表型多样性形成的重要源动力,也是物种进化的关键机制。然而,与无性繁殖相比,生物体的有性生殖方式存在多方面的劣势或缺点。比如,有性生殖需要消耗更多的时间和能量找到交配对象进行繁殖;

    来源:复旦大学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时间:2023-11-30

  • 李继喜/赵国屏/张雪莲团队合作解析结核分枝杆菌核糖核酸酶RNaseJ的结构基础及功能机制

          2023年4月20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我室李继喜教授和张雪莲副教授团队,及赵国屏院士团队的合作研究成果“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RNase J that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RNA metabolism”。   由结核分枝杆菌(Mtb)引起的结核病(TB)是全球最致命的传染病,数千年来一直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Mtb每年在全世界造成约10

    来源:复旦大学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时间:2023-11-30

  • 董爱武团队揭示组蛋白分子伴侣AtChz1A/B帮助组蛋白变体H2A.Z掺入染色质的分子机制

            2023年5月2日,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董爱武团队于New Phytologist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Histone chaperones AtChz1A and AtChz1B are required for H2A.Z deposition and interact with the SWR1 chromatin-remodeling complex in Arabidopsis thaliana”的研究论文,揭示了拟南芥组蛋白分子伴侣AtChz1A和AtChz1B通过与染色质重塑复合体SWR1相互作用,促

    来源:复旦大学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时间:2023-11-30

  • PNAS | 服部素之/Sumino合作通过高速原子力显微镜分析了辛辣受体TRPV1的结构波动

      细胞膜上的TRPV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member 1,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是一种对43℃以上的热量和辣椒中的辣椒素等辛辣化合物的受体。2021年,发现此受体的大卫-朱利叶斯博士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其工作原理的细节仍然不清楚。2011年,科学家提出了一个热容量变化的模型,并在实验上支持TRPV1激活后热容量的增加是温度敏感性的分子基础,但不清楚热容量是否真的发生变化,以及同样的原理是否适用于刺激性成分的敏感性。从理论上讲,由于热容量与焓值变化成正比,预计结构波动参与了TRPV1热容量的变化

    来源:复旦大学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时间:2023-11-30

  • NC|常芳团队合作研究揭示CLE19-PXL1-SERKs配基-受体-共受体复合物调控花粉发育的分子机制

    2023年6月7日,我室常芳团队联合清华大学柴继杰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在线发表了题为“PXL1 and SERKs act as receptor-coreceptor complex for the CLE19 peptide to regulate pollen development”(PXL1和SERKs作为受体-共受体复合物介导CLE19小肽信号而调控花粉发育)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以拟南芥花药为模式系统,通过一系列实验证实了PXL1-SERKs是细胞外小肽CLE19的受体-共受体,揭示了该模块介导小孢子-花药壁体细胞间信号交流,进而

    来源:复旦大学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时间:2023-11-30

  • 王鹏飞团队详细评估新冠疫苗接种和中国主要几波突破性感染血清对奥密克戎最新突变毒株的有效性

    新冠病毒变异株的不断出现一直吸引着人们的极大关注,随着第二波新冠感染浪潮,奥密克戎最新变异株XBB及其衍生毒株已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那么疫苗接种和中国前几波自然感染获得的免疫对奥密克戎最新毒株BQ,CH和XBB等变异株的有效性有多少呢?2023年6月27日,我室王鹏飞联合华山医院、南京中医院以及北京佑安医院在内的多个团队合作在国际权威杂志Cell Discovery在线发表了题为Neutralization of SARS-CoV-2 BQ.1.1, CH.1.1, and XBB.1.5 by Breakthrough Infection Sera from Previous

    来源:复旦大学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时间:2023-11-30

  • 王应祥组揭示真核生物减数分裂特异重组酶DMC1的泛素化及降解机制

        2023年8月19日,王应祥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题为“SCFRMF mediates degradation of the meiosis-specific recombinase DMC1”的研究论文(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40799-5)。该研究首次在真核生物中揭示了减数分裂特异重组酶DMC1受到泛素化修饰并通过蛋白酶体降解的分子机制,并证实了DMC1的稳态维持是保证同源染色体发生重组和交换的基础。    

    来源:复旦大学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时间:2023-11-30

  • Cancer Research|王陈继团队合作揭示肾透明细胞癌中DPP9稳定NRF2抑制肾癌铁死亡从而诱导索拉非尼耐药

    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是肾细胞癌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占肾细胞癌总数的70%左右,也是肾细胞癌中预后最差的病理类型之一。对于远处转移的或者手术后复发的晚期ccRCC患者目前多采用靶向药物治疗。尽管靶向药物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和无进展生存时间,但是靶向治疗最终难以避免肿瘤耐药的出现而导致治疗失败。因此明确靶向药物耐药机制,挖掘新的药物作用靶点,从而逆转靶向治疗耐药对于改善患者生存,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价值。 NRF2一直以来被称为“The master of ROS (reactive ox

    来源:复旦大学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时间:2023-11-30

  • 化学学院邹鹏团队开发定量蛋白质组学方法prox-SILAC揭示亚细胞区域内蛋白质动态变化

    真核细胞具有纷繁复杂的三维空间结构。作为生命活动的主要执行者,蛋白质在多个亚细胞空间内合成、穿梭、代谢,并在特定的区域内发挥生物学功能。解析蛋白质的局部代谢和转运规律,以及其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变化,对我们深刻理解生命过程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尽管目前已有一些在全细胞水平表征蛋白质代谢速率的方法,如生物正交非天然氨基酸标记(BioOrthogonal Non-Canonical Amino acid Tagging,BONCAT)及稳定同位素标记技术(pulse-SILAC),但这些技术往往缺乏亚细胞水平上空间分辨率,难以深度揭示亚细胞区域内蛋白质组的动态变化规律。近年来,以生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3-11-30


页次:120/1558  共31155篇文章  
分页:[<<][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