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菊粉样果聚糖ABWW可通过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改善肝纤维化

      肝纤维化是由多种慢性肝损伤(如病毒性肝炎、非酒精性肝病、药物刺激等)引发的异常创伤修复反应,其特征为肝脏内细胞外基质(ECM)的过度沉积。若不及时干预,可能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等终末期肝病,最终引起死亡。目前,除肝移植外,缺少有效的治疗肝纤维化的手段。因此深入了解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寻找可靠的药物靶点以及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至关重要。  肝脏受损时,静息态的肝星状细胞(HSC)会迅速活化增殖成肌成纤维细胞,是肝脏ECM主要的分泌细胞,被认为是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中心环节。因此靶向HSC活化调控是治疗肝纤维化的关键思路。  基于以上背景,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李佳团队、丁侃团队联合临港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时间:2023-12-19

  • 动脉稳态和疾病中内皮细胞增殖情况及调控机制

      12月12日,国际学术期刊Circulation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周斌研究组与上海市胸科医院何奔研究组的最新合作研究成果“Dynamics  of Endothelial Cell Generation and Turnover in Arteries during Homeostasis and  Diseases”。该项工作利用双同源重组系统构建一种可以长时程不间断捕捉体内内皮细胞增殖的技术,揭示了在稳态、高血压和糖尿病状态下主动脉内皮细胞的增殖情况。  内皮细胞是心血管疾病基础研究中最重要的细胞之一,其完整性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时间:2023-12-19

  • 肺部健康与脂肪肝疾病关联

    最近的研究涉及中国四个城市的2543名参与者,分别使用肺活量测定法和肝脏超声检查来评估肺功能和肝脏健康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与NAFLD患者相比,MAFLD患者的肺功能明显较低。这在用力肺活量(FVC)和用力呼气量(FEV1)测量中尤其明显,这是肺部健康的基本指标。该研究的关键观察结果是,随着肝纤维化严重程度的增加,MAFLD患者的肺功能逐渐下降。这种关联独立于年龄、性别和吸烟状况等其他因素,强调了MAFLD对呼吸系统健康的独特影响。该研究强调了对MAFLD进行综合管理的必要性,因为它对整体健康,特别是肺功能有更广泛的影响。这项研究的结果对医疗专业人员和患者都至关重要,强调了MAFLD早期诊断和

    来源:Journal of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Hepatology

    时间:2023-12-19

  • 南京土壤所在我国典型陆地生态系统固氮微生物功能方面取得进展

    氮(N)是生物体必需的元素,是合成关键细胞分子(如蛋白质和核酸)所必需的。由固氮微生物驱动的生物固氮(BNF)将大气中的氮转化为生物可利用的形式,是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基础过程,在全球氮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共生固氮和非共生固氮是生物固氮的两大类,其中非共生固氮微生物至少贡献全球总生物固氮量的三分之一。非共生固氮微生物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分布更为广泛。然而,不同陆地生态系统中非共生固氮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固氮功能及其影响因素尚不清楚。 基于以上科学问题,南京土壤所骆永明团队滕应课题组分析了全国5种典型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固氮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探讨了不同生态位宽度的固氮微生物类群对固氮速率的贡献。研究

    来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时间:2023-12-19

  •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许鹏飞课题组在磺酸化修饰调控肠癌药物靶点研究取得新进展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人群年龄越大患癌风险越大,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改变,近些年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逐渐增长,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三位,且呈现年轻化趋势。磺酸化是一种重要的修饰反应,主要在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中发挥作用,通过修饰某些蛋白和内/外源代谢物,改变其结构来影响生物学功能。但目前鲜有研究磺酸化修饰与疾病的关系。在动物细胞中,无机硫酸盐(SO42-)需要转换成有机的 PAPS(3'-Phosphoadenosine-5'-phosphosulfate)才能被机体利用。PAPS 是人和动物体内唯一的磺酸化底物, 其合成需要 ATP 和 SO42-,

    来源:武汉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3-12-19

  • 中国科大开发新型空间转录组分析算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瞿昆教授课题组成功开发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空间转录组数据分析算法,命名为SPACEL。该算法能够快速高效地处理多个空间转录组切片数据,包括准确预测单个空间点内的细胞类型组成、精准识别跨切片的功能性空间域,以及有效重构复杂组织的三维结构。研究成果以《SPACEL: deep learning-based characterization of spatial transcriptome architectures》为题,发表于2023年11月22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空间转录组技术具备同时获取基因表达水平和其空间位置信息的能力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基础医学院

    时间:2023-12-19

  • 徐晓嵘教授团队在视网膜动静脉交叉分类方面取得突破

    徐晓嵘教授团队在视网膜动静脉交叉分类方面取得突破中国科大苏州高等研究院智能医疗器械研究中心、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徐晓嵘教授和孙明斋特任研究员团队在视网膜动静脉交叉分类方面取得突破,为中风风险的早期预测提供了新的视角。该成果以“Edge-guided Contrastive Adaptation Network for Arteriovenous Nicking Classification Using Synthetic Data”为题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上,生物医学工程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刘继铖同学为第一作者,徐晓嵘教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

    时间:2023-12-19

  • 上海交大潘小勇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零样本药物靶标相互作用预测研究成果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系潘小勇副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自然-通讯)上以“ZeroBind: A protein-specific zero-shot predictor with subgraph matching for drug-target interactions”(基于子图匹配的蛋白特异性零样本药物靶标相互作用预测器)为题发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该研究针对药物-靶蛋白相互作用预测在新药物和新蛋白表现不佳等方面的困难,提出了以特异性蛋白为单元使用元学习和弱监督的亚图信息瓶颈建模,在零样本和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3-12-19

  • 北肿核医学开发CLDN18.2靶向胃肠肿瘤核素治疗技术

    2023年12月初,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杨志主任、朱华研究员团队在核医学领域TOP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医学1区/药学1区,JCR Q1)发表:核素[177Lu]Lu-标记抗Claudin-18.2放射性免疫治疗及在胃癌模型的应用[1]。 研究背景: Claudin-18.2是紧密连接的重要的结构和功能成分,在肿瘤中高度特异性的表达和胃癌人群中超过半数的表达率使Claudin-18.2成为了潜在的抗肿瘤药物有效分子靶点。  

    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

    时间:2023-12-19

  • 北大研究团队发现水分子诱导的离子聚集行为

    近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轻元素先进材料研究中心江颖教授、徐莉梅教授、王恩哥院士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高毅勤教授、北京大学定量生物学中心宋晨研究员等合作,利用自行研发的基于高阶静电力的qPlus型原子力显微镜(qPlus-AFM)技术,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和分子动力学模拟,发现表面上的碱金属离子在水分子作用下能够产生等效吸引力,从而克服离子间的强库仑排斥力,自发聚集成高度有序的一维链状结构,该结果为理解离子通道内离子的超快输运提供了微观物理图像。2023年12月4日,相关工作以《水分子诱导的界面处碱金属离子的一维聚集》(“Nanoscale one-dimen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3-12-19

  • 我国学者在硼自由基催化不对称合成方面取得进展

    图 手性氮杂环卡宾-硼自由基的设计及其催化的不对称环异构化反应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2293011、22171253、22325107、21971226)等资助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汪义丰教授、傅尧教授和张凤莲副教授联合研究团队在硼自由基催化不对称合成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硼自由基催化的不对称环异构化反应(Boryl radical catalysis en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3-12-19

  • 我国学者在新型碳同素异形体——环型碳的表面精准合成方面取得进展

    图 环型碳C10和C14的表面合成策略与化学结构表征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2125203)资助下,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许维教授团队在新型碳同素异形体—环型碳的表面精准合成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表面合成芳香性环型碳C10和C14(On-surface synthesis of aromatic cyclo[10]carbon and cyclo[14]ca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3-12-19

  •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陈鹏/樊新元课题组开发近红外生物正交光催化反应用于活体遥控分子激活(CAT-NIR)

    光控的生物正交反应能够利用外源光对生物活性分子进行原位可控的精准调控。这种原位光控调控已经成为化学生物学领域中的一项常见而有效的手段,广泛应用于研究生物功能以及调控生命过程等方面。其中,光源波长与反应基团直接相关。以邻硝基苄基为例,常用于紫外光脱除基团。然而,由于紫外光的细胞毒性等问题,研究人员开始寻找可见光响应的反应基团,如Bodipy、花青素等,这些基团可以在可见光的作用下触发脱除反应。然而,这些波长的光只能局限于细胞的研究中,因为无法穿透皮肤和脂肪组织,导致活体动物体内的遥控光控激活一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近红外光在光疗窗口内(700—1000nm)的波长具有良好的组织穿透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3-12-18

  • 人工智能研究院杨耀东课题组TorchOpt开源项目被PyTorch纳入生态

    可微编程在高级语言中实现了自动计算导数,从神经网络的反向传播到贝叶斯推断和概率编程,可微编程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ML及其应用的进步。它实现了高效且可组合的自动微分(AD)工具,为可微优化[1, 2]、模拟器[3, 4]、工程[5]和科学[6]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不断涌现的可微优化算法凸显了可微编程的核心地位。近日,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杨耀东课题组主导的开源项目TorchOpt,一款基于PyTorch的高效可微优化库,被PyTorch官宣纳入生态,并被机器学习期刊Journal of Machine Learning Research(JMLR)接收。PyTorch官宣将Tor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3-12-17

  • 垂体瘤患者术后视功能恢复潜能的预测指标

      我院神经外科徐建国教授团队近期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IF: 15.3)发表了题为 “Preoperative volume of the optic chiasm is an easily obtained predictor for visual recovery of pituitary adenoma patients following endoscopic endonasal transsphenoidal surgery: a cohort stud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术前视交叉体积可作为垂体瘤患者术后视功能预后的有

    来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时间:2023-12-16

  • 早期胚胎先锋转录因子调控多能性程序的分子机制

    细胞的多能性(pluripotency)是指一种细胞可以分化为所有体细胞类型的潜能。在哺乳动物的早期发育过程中,具有全能性的胚胎在囊胚时期发生第一次细胞命运决定,形成内细胞团(ICM)和滋养层(TE)。其中内细胞团将产生整个胚胎谱系和未来的个体。多能性被认为首先出现在内细胞团中,并逐渐经历原始态(Na?ve)、形成态(Formative) 和始发态(Primed) 的转变。先锋转录因子(pioneer transcription factors)例如OCT4和SOX2在多能性的调控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被认为能够结合并主动打开封闭染色质,进而启动基因转录。Yamanaka等人通过表达转录因子O

    来源:清华园生命学院

    时间:2023-12-16

  • 新疆生地所裴亮研究员荣获2023年度中国生产力促进奖一等奖

      12月12日,在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举办的“第十六届生产力创新发展大会”上,科技部、中国科协、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领导出席,为来自全国各行业的41个集体和80名个人颁发了2023年度中国生产力促进奖获奖证书。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国家荒漠-绿洲生态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沙漠研究团队的裴亮研究员荣获一等奖(一等奖共15人)。   裴亮长期从事非常规水灌溉及面源污染防治科技研发工作,建立了多个大规模综合示范区;科技成果获得转移转化,近三年产生综合效益5000多万元,知识产权转化产品销售1000多万元;培养博士后、硕博士研究生及专业技术人员40余人。   中国生产力促进奖是我国生产力

    来源: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时间:2023-12-16

  • 新疆生地所在荒漠绿洲过渡带局地大气环流引起的风沙移动及沉积过程研究中获进展

      荒漠-绿洲过渡带是绿洲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之间物质循环、能量转换的重要场所,能够有效阻挡风沙移动,减少风沙对绿洲生态系统的危害。全球大气环流和局地气流的双重作用导致了荒漠边缘区风沙移动路径复杂、绿洲生态防护艰难。因此,研究过渡带风沙移动及沉积机制,对保护绿洲生态系统、防治荒漠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徐海量研究员团队,将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北缘和库尔勒绿洲之间的过渡带选择为研究区域,考虑到风沙长距离移动和局部扩散的特征,基于GDAS全球数据同化系统的气象数据和地面气象要素监测数据,利用后向轨迹模型,明确了该区风沙移动路径;监测了不同下垫面、不同高度

    来源: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时间:2023-12-16

  • 俞春东教授团队揭示中药片仔癀缓解脓毒血症的作用及分子机制

    俞春东教授团队于2023年12月10日在《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杂志在线发表了“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ien-Tze-Huang ameliorates LPS-induced sepsis through bile acid-mediated activation of TGR5-STAT3-A20 signaling”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工作系统地阐释了片仔癀中的胆汁酸成分通过激活TGR5-STAT3-A20信号通路来抑制LPS诱导的脓毒血症发展的分子机制。片仔癀(Pien Tze Huang)作为中国

    来源: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3-12-16

  • 夏宁邵团队揭示EB病毒治疗新策略:多靶点抗体组合协同增效阻断EB病毒感染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一种常见的人类疱疹病毒,也是首个被证明可诱发癌症的人致瘤病毒。其与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种淋巴瘤及上皮细胞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尤其是我国两广地区高发的鼻咽癌。全球每年发现EBV感染相关的肿瘤病例超20万,死亡病例超14万。此外,EBV感染还可引起多发性硬化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最新报道还提示EBV再激活与长新冠相关。EBV在成年人群中的感染率高达95%,一旦感染可终生潜伏。其主要通过其表面多种包膜糖蛋白的不同搭配组合实现对人上皮细胞或淋巴B细胞的感染。糖蛋白gp42是EBV感染淋巴B细胞的关键分子

    来源: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3-12-16


页次:112/1558  共31155篇文章  
分页:[<<][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