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基础所张卫奇团队研发透明质酸纳米凝胶用于三阴性乳腺癌靶向递送

    2023年9月18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张卫奇团队在 Carbohydrate Polymers《碳水化合物聚合物》期刊上发表了题为“Hyaluronan nanogel co-loaded with chloroquine to enhance intracellular cisplatin delivery through lysosomal permeabilization and lysophagy inhibition” (共载氯喹的透明质酸纳米凝胶通过溶酶体膜通透化和抑制溶酶体自噬促进顺铂的胞内递送)的研究性论文。该研究将化疗药物顺铂(Cis

    来源:北京协和医学院

    时间:2023-12-05

  • 基础所彭小忠/舒鹏程团队发现大脑皮层神经干细胞中一种新的Notch信号调控机制

    2023年10月09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彭小忠研究员和舒鹏程副研究员团队在EMBO J《欧洲分子生物学会会志》发表了题为“N4BP1 mediates RAM domain-dependent notch signaling turnover during neocortical development”(N4BP1介导新皮质发育过程中RAM结构域依赖的Notch信号调控)的论文。揭示了N4BP1 (NEDD4 binding protein 1) 在哺乳动物大脑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发现其能通过降解NICD来控制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抉择(prolifer

    来源:北京协和医学院

    时间:2023-12-05

  • 医工所梅林团队开发新型NIR染料桥接人血清白蛋白自组装纳米粒用于肿瘤的高效光热治疗

    2023年10月17日,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梅林团队与中山大学陈洪中团队、南洋理工大学赵彦利团队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自然通讯》发表了题为“NIR-dye bridged human serum albumin reassemblies for effective photothermal therapy of tumor”(NIR染料桥接人血清白蛋白自组装纳米粒用于肿瘤的高效光热治疗)的论文。该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人血清白蛋白(HSA)药物递送体系,用于高效负载具有双马来酰亚胺结构的近红外(NIR)染料,实现了抗肿瘤药物的主

    来源:北京协和医学院

    时间:2023-12-05

  • 血液病医院张磊/杨仁池团队通过随机对照研究揭示单剂量利妥昔单抗在初治获得性血友病A中的疗效

    2023年10月18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张磊/杨仁池团队在American Journal of Hematology《美国血液学杂志》在线发布了题为“Single-dose rituximab plus glucocorticoid versus cyclophosphamide plus glucocorticoid in patients with newly diagnosed acquired hemophilia A: a multicenter, open-label, randomized non-inferio

    来源:北京协和医学院

    时间:2023-12-05

  • 基础所何维/张建民团队报道PD-1抗体自分泌型γδT细胞具有良好的的抗肿瘤疗效

    2023年10月20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何维/张建民团队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 Therapy 《信号转导与靶向治疗》期刊上发表了题为“Anti-PD-1 antibody armored γδ T cells enhance anti-tumor efficacy in ovarian cancer”(PD-1抗体自分泌型γδ T细胞在卵巢癌中具有良好的抗肿瘤疗效)的研究性论文。该研究将γδ T细胞过继免疫治疗与PD-1抑制剂相结合,制备了一种新型基因工程PD-1抗体自分泌型γδ T细胞,该细胞在卵巢癌荷瘤小鼠模

    来源:北京协和医学院

    时间:2023-12-05

  • 血液病医院张磊/杨仁池团队首次前瞻性评估艾曲泊帕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感染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和安全性

    2023年10月26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张磊/杨仁池团队在American Journal of Hematology《美国血液学杂志》在线发布了题为“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trombopag in the treatment of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a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single arm, phase II trail”(艾曲泊帕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感

    来源:北京协和医学院

    时间:2023-12-05

  • 基础所许群团队研究发现血液金属可以通过加速生物学衰老影响认知功能

    2023年10月20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许群研究团队在环境健康领域主流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危险材料杂志》上发表题为“The Mediating Role of Accelerated Biological Aging i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Blood Metals and Cognitive Function”(生物学衰老加速在血液金属与认知功能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的论文。 衰老(Aging)是认知相关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然而,由于衰老进程的个体差异,实际年龄并不是反应机体

    来源:北京协和医学院

    时间:2023-12-05

  • 基础所黄波团队解开肿瘤患者贫血和血小板增多之谜

    2023年11月3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黄波教授团队联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张晓辉教授团队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张毅教授团队在Nature Immunology《自然免疫学》杂志发表了题为“Tumor cell-released kynurenine biases MEP differentiation into megakaryocytes in cancer patients by activating AhR-RUNX1”(肿瘤细胞来源的犬尿氨酸[Kynurenine,Kyn]通过AhR-RUNX1途径诱导巨核红系祖细胞[megakaryocyte–

    来源:北京协和医学院

    时间:2023-12-05

  • ​基础所彭小忠团队发现抗胶质瘤小分子化合物的关键靶点

    2023年11月8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彭小忠教授课题组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信号转导与靶向治疗》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The tumor-enriched small molecule gambogic amide suppresses glioma by targeting WDR1-dependent cytoskeleton remodeling”(在肿瘤区富集的小分子藤黄酰胺通过靶向WDR1依赖的细胞骨架重塑抑制胶质瘤)的研究论文,揭示了小分子化合物藤黄酰胺在治疗神经胶质瘤中的作用靶点

    来源:北京协和医学院

    时间:2023-12-05

  • 基础所石磊团队通过活细胞超分辨成像揭示黄病毒重塑宿主细胞内质网的动态机制

    2023年10月27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石磊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先进科学》期刊上在线发表了题为“Flavivirus Concentrates Host ER in Main Replication Compartments to Facilitate Replication”(黄病毒属将宿主细胞内质网聚集于主要复制区室促进病毒复制)的研究论文,利用活细胞超分辨荧光成像技术阐明了寨卡病毒重塑内质网的动态过程。 寨卡病毒属于黄病毒属(Flavivirus)。黄病毒属是一类具有囊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主要通过虫媒传播,其家族成员包括

    来源:北京协和医学院

    时间:2023-12-05

  • 人工智能研究院朱毅鑫及合作者在复杂人-物交互重建问题的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人-物交互理解[1,2]在计算机视觉与机器人领域有重要的意义,让人工智能算法理解三维空间下复杂的人与物体交互一直是研究者们追求的目标。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还面临诸多挑战。首先,学术界缺少一个针对全身参与的人与复杂物体交互理解的算法。现有方法大多限制在与刚体的交互[3,4],或仅关注某个特定的身体部位。其次,真实环境下的物体结构复杂,难以用一个单一的模板来描述。近期,学界开始对带自由度的物体[5]进行研究,但仍仅限于一个可动部件,缺少复杂的结构和运动方式。第三,对人与物体之间关系的建模也是现阶段的一大挑战[6]。以人与椅子的交互为例,当身体向后靠时,椅子靠背会产生旋转。类似的这种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3-12-05

  • 新药进展 | 上海药物所1类口服抗溃疡性结肠炎新药BGT-004获批进入临床研究

      2023年11月28日,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南发俊课题组和谢欣课题组研发的抗溃疡性结肠炎1类新药BGT-004胶囊,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同意开展临床试验。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道疾病,其病因复杂、反复发作,迄今尚无有效的治愈方法。现有研究表明,肠道免疫系统的过度激活是该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GPR84是一种促炎型G蛋白偶联受体,生理状态下表达量较低,而在炎性刺激下高表达于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免疫细胞,增强机体的免疫响应。   项目团队对GPR84作为炎症性疾病的治疗新靶点进行了系统的论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时间:2023-12-05

  • 叶克穷研究组发现古菌C/D RNA识别底物的新规则

      2023年11月30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叶克穷课题组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在线发表了题为"Complicated target recognition by archaeal box C/D guide RNAs"的论文,揭示了古菌中2'-O-甲基化修饰全局图谱以及C/D RNA识别底物的新模式。  2'-O-甲基化修饰是RNA中频率最高的修饰之一,能影响RNA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等方面。C/D RNA在古菌和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指导底物RNA特定位点的2'-O-甲基化修饰。经典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时间:2023-12-05

  • 综述:基于基因数据的传染病时空溯源

    近期,复旦大学余宏杰课题组在基于基因数据的传染病时空溯源领域发表重要综述,以“Approaches and challenges to inferring the geographical source of infectious disease outbreaks using genomic data”为题,于11月29日在线发表在The Lancet Microbe(论文链接: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mic/article/PIIS2666-5247(23)00296-3/fulltext)。近年来

    来源: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时间:2023-12-04

  • 昼夜节律紊乱与肠道微生物群失调之间相互作用

    血脑屏障(BBB)损伤在老年伴发神经系统疾病(AAND)的病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加速老龄化的人口中,昼夜节律紊乱和肠道微生物群失调与神经系统疾病发病率增加有关。重要的是,已知昼夜节律紊乱和肠道微生物群失调也会诱导有毒代谢物和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从而破坏血脑屏障的完整性。总的来说,这为探索昼夜节律、肠道微生物和血脑屏障在衰老伴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本文中,作者重点介绍了昼夜节律紊乱与肠道微生物群失调之间相互作用的最新进展,以及它们在AAND中发生的血脑屏障破坏中的潜在作用。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讨论并提出了昼夜节律和肠道微生物群失调导致血脑屏障损伤的潜在机制,这

    来源:AAAS

    时间:2023-12-04

  • 西南喀斯特坡地土壤-表层岩溶带结构与水文过程协同演化

      碳酸盐岩地貌占据了全球陆地面积的20%,由于其强烈的可溶蚀性,导致土层浅薄,下伏表层岩溶带裂隙、管道网络遍布,空间异质性高,水文过程极其复杂且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随着全球变化的加剧,预测喀斯特区水文过程如何响应极端气候及人类干扰变得至关重要。要在类似喀斯特区极高异质性地质背景下,实现基于有限参数条件的水文及物质迁移转化过程的准确刻画,关键在于深入研究水文过程、植被、土壤、表层岩溶带、基岩和其他因素之间的相互反馈机制。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陈洪松课题组,前期在小流域尺度上,通过物探发现土壤厚度与表层岩溶带深度显著正相关,小流域植被群落、土壤类型、岩溶发育程度之间呈现出很好的空间

    来源: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时间:2023-12-04

  • Mol Neurodegener 李继喜团队发现细胞程序性坏死调控帕金森病发生的新机制

    帕金森病是一种以多巴胺能神经元丧失和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聚集为特征的神经系统疾病,但目前缺乏有效治疗手段。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华山医院李继喜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南华大学张灼华教授合作在细胞程序性坏死调控帕金森病(PD)发生的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发现MLKL缺失可以显著缓解α-突触核蛋白突变导致的帕金森病模型小鼠的神经炎症和运动障碍症状。12月1日,研究论文以《MLKL deficiency alleviates neuroinflammation and motor deficits in the α-synuclein transgenic mouse model

    来源: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3-12-04

  • 生命科学学院郭强、杨竞课题组合作阐释粒细胞细胞核分叶的全新分子机制

    粒细胞(granulocytes)(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是机体内天然免疫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参与病原清除、损伤修复、癌症等病理过程。粒细胞的功能异常,可能导致严重感染、组织损伤、免疫紊乱等严重后果。正因如此,深入理解粒细胞的细胞生物学特性有着关键的基础科学和应用意义。值得注意的是,粒细胞具有区别于其它免疫细胞或非免疫细胞的重要特征,其细胞核展现出明显的分叶现象(nuclear segmentation),尤其是中性粒细胞的细胞核可有多达4个及以上的分叶结构。早期的临床研究发现,细胞核内部核纤层蛋白受体LBR基因突变可以导致粒细胞的核分叶减少,表现为P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3-12-04

  • 化学学院邹鹏课题组利用光催化邻近标记技术揭示应激颗粒转录组动态变化

    应激颗粒是在胁迫条件下形成的动态结构,通常认为其中包含翻译被抑制的RNA以及翻译元件,并可在刺激消失后解聚,是细胞内典型的无膜细胞器。在应激颗粒组装的不同阶段,大量RNA分子会被招募至应激颗粒中,对维持应激颗粒结构的稳定和刺激下通过调节基因表达来影响细胞生存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关于应激颗粒中的RNA成分问题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例如,基于成像的技术能够直接观测不同转录本在应激颗粒中的定位,以及可以实现在活细胞中监测转录本在不同颗粒之间的交换与翻译状态。然而,成像技术受限于较低的通量,并且需要已知的序列信息设计引物或构建报告分子,难以对应激颗粒中的RNA组成进行全局研究。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3-12-03

  • Khronos:融合内存访问的RTL仿真

                     图 Khronos芯片仿真架构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T2293700、T2293701)等资助下,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黄如院士与梁云教授团队近期提出了高效的芯片仿真EDA技术。针对通用处理器、密码学、流式压缩、深度学习等多种架构的芯片设计,相比于目前最快的开源芯片仿真器Verilator,该技术能够将芯片仿真速度平均加速2倍,最高加速4.3倍。论文以《Khronos:融合内存访问的RTL仿真》(Khronos: Fusing Memory Access f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3-12-02


页次:118/1558  共31155篇文章  
分页:[<<][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