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早期雄蚊子居然是吸血的?中国学者最新Cell子刊发现目前已知最古老的蚊子

    12月4日,《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在线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黎巴嫩籍研究员丹尼·阿扎领衔完成的一项最新成果——在距今约1.3亿年前的黎巴嫩琥珀中发现了目前已知最古老的蚊子化石。这一新发现还证明了在蚊科演化的早期阶段,雄性的蚊子是吸血的,并揭示了昆虫的早期吸血行为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蚊子是一种吸血昆虫。它们吸食人类或动物的血液,并传播疾病。昆虫的吸血行为被认为是从用来取食植物汁液的刺吸式口器转变而来。例如,吸血跳蚤可能起源于以花蜜为食的昆虫。而吸血行为的演化过程较难开展研究,部分原因在于昆虫化石记录的空白。现今的蚊科具有超过3000种不同类型的蚊子,但

    来源:AAAS

    时间:2023-12-07

  • Molecular Cell实现人类蛋白质组中赖氨酸位点的功能解码

    氨基酸作为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对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而其变化也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尽管目前利用碱基编辑等技术1,2可以在基因组中实现碱基替换进而改变密码子,产生内源氨基酸的突变,但在全蛋白质组范围内对特定氨基酸残基进行系统性的功能分析仍然面临挑战。2023年11月22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魏文胜教授团队在Molecular Cell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Unbiased interrogation offunctional lysine residues in human proteom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采用腺嘌呤碱基编辑工具,建立了一种在全蛋白质组范围内筛选功能性氨基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3-12-07

  • DNA聚合酶ε调控topoR-loop维持基因组稳定性的机制

    DNA拓扑结构变化可调控R-loop的动态平衡,与基因组稳定性密切相关。DNA拓扑异构酶1(TOP1)作为真核生物高度保守的拓扑异构酶,其特异性抑制剂CPT(camptothecin)可诱导基因组R-loop的积累,并导致基因组不稳定。然而,目前对于基因组拓扑结构变化如何影响R-loop水平进而调控基因组稳态的机制仍然未知。2023年11月27日,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孙前文实验室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期刊上发表了题为 “DNA聚合酶ε协调基因组拓扑状态和R-loop 的形成以保持拟南芥基因组的完整性” (DNA polymerase ε harmonize

    来源:清华园生命学院

    时间:2023-12-07

  • 昆明植物所在高山冰缘带垫状植物种群退化及其生态影响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由垫状植物主导的植物种间协作作用在全球高山冰缘带生态系统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包括植物和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维持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垫状植物在我国青藏高原及其东南部横断山高山冰缘带内广泛分布,它们共同对构建冰缘带植物群落结构并维持物种多样性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垫状植物的种群动态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冰缘带植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变化趋势。   全球气候变化仍在持续,气候变化对高山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性、生物多样性格局及其维持等带来了诸多不确定的风险。已有研究注意到,气候变化可能引起部分垫状植物种群衰退。但是,由于垫状植物具有极长的生活史周期(可达数十年至上百年),难以对其完整生活史进行连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3-12-07

  • 珠江医院临床研究中心团队揭示髌骨下脂肪垫致病新机制

    12月1日,珠江医院丁长海教授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期刊(1区TOP期刊)在线发表题为Extracellular vesicles in infrapatellar fat pad from osteoarthritis patients impair cartilage metabolism and induce senescen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道了晚期膝骨关节炎(OA)患者髌骨下脂肪垫(IPFP)可分泌细胞外囊泡(EVs)并调控关节软骨代谢和衰老的作用,为膝OA的发病提供了新见解。OA是我国最为常见的慢性骨骼肌肉系统疾病,以膝OA较为多见,其病理特征包括关节软骨

    来源:南方医科大学

    时间:2023-12-07

  • 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张亮仁/刘振明团队在基于化学反应的药物分子全新设计方面取得进展

    2023年12月5日,我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张亮仁教授/刘振明研究员团队在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上在线发表了题为”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chemical reaction pretraining and conditional molecule generation with a unified model” 的研究论文,针对化学反应表征和可合成的分子生成方法提出了通用的深度学习框架。 深度学习模型在科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在有限标注数据场景下,大规模预训练框架(例如ES

    来源:北京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3-12-07

  • 我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在青藏高原冻土中发现大量“冬眠”的卤代有机物

    图 青藏高原冻土和德国工业城市土卤代有机物在可提取和不可提取态组分之间分布的显著差异(a,b)按化学结构种类区分(c,d)按每个具体物质区分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2107390)等资助下,复旦大学环境系王梓萌教授团队和德国亚琛工业大学Jan Schwarzbauer教授合作,联合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和南京大学、美国麻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3-12-07

  • 我国学者在情境数据挖掘方面取得进展

    图 面向推荐系统的数据挖掘示意图   基于情境数据挖掘实现对用户意图理解,进而提升推荐系统的整体性能,对推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获取方式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61325010、62022077)资助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恩红教授团队围绕面向推荐系统的情境数据挖掘基础理论与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针对推荐系统中隐式需求理解难以融合领域知识的问题,率先提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3-12-07

  • 我国学者在手部深层生物特征识别和防伪领域取得进展

    图1 表层深层生物特征同步采集新设备   图2 表层深层生物特征   指纹是身份认证的“金标准”,应用最早、研究最深。但基于表层特征的传统方法无法准确识别约5%磨损、老化的低质量指纹,且易被伪造样本(指纹膜、假肢等)攻破。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61527808)资助下,浙江工业大学梁荣华教授项目组对手部深层生物特征识别和防伪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深入研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3-12-07

  • 我国学者在云计算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方面取得研究进展

    图 安全“存储、搜索、计算”为核心的云计算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理论与方法   云计算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是云计算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为云计算的安全应用与服务提供关键保障,近年来持续成为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62032021、U20A20182、61772236)资助下,浙江大学任奎教授项目组围绕云计算系统中的存储、搜索、计算三个核心服务开展安全基础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3-12-07

  • 我国学者在多媒体智能方面取得进展

    图 “深度逻辑”网络模型示意图,传统方法只能对深度感知与逻辑推理分别进行单独优化,而“深度逻辑”能对深度感知与逻辑推理进行联合优化,实现类人感知推理   多媒体智能是人工智能和计算机学科的核心研究领域,为大规模多媒体数据的智能化分析及落地应用提供基础模型与核心算法,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多媒体内容分析成为近十年来的研究热潮之一。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U1611461、6205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3-12-07

  • 靶向抑制PRMT1可调控CD8+T细胞抗肿瘤免疫克服黑色素瘤免疫治疗耐药

      肿瘤微环境(TME)是指由肿瘤细胞、免疫细胞等多种细胞与各种信号分子所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并随着肿瘤进程发生变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PD-L1抗体通过恢复肿瘤杀伤性CD8+T细胞功能,提高肿瘤微环境中CD8+T细胞数量与活性,从而提高机体免疫监察能力发挥抗肿瘤效应。尽管这种治疗方式使得部分病人能够获得长期生存受益,在肿瘤治疗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功,但是肿瘤病人肿瘤微环境复杂多变的特性常常导致肿瘤浸润的CD8+T细胞数量不足或丧失活性,从而使超过70%的肿瘤病人无法有效响应免疫检查点疗法即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产生了先天性耐药或者获得性耐药。由于免疫检查点疗法的耐药性问题极大地限制了该疗法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时间:2023-12-06

  • NSD1-OSR2是潜在的骨关节炎靶标

      11月27日,国际学术期刊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邹卫国研究组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张长青教授合作论文“H3K36  methyltransferase NSD1 protects against osteoarthritis through regulating  chondrocyte differentiation and cartilage  homeostasis”。该论文系统研究了表观遗传修饰组蛋白H3K36甲基化在骨关节炎中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时间:2023-12-06

  • 颠覆认知!古代的雄性蚊子也以血为食

    研究人员在黎巴嫩琥珀中发现了最古老的蚊子化石,表明古代雄性蚊子很可能是吸血动物。这是来自下层的发现白垩纪时期揭示了蚊子的进化及其与开花植物的关系。研究人员在12月4日的《Current Biology》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在黎巴嫩的下白垩纪琥珀中发现了已知最早的蚊子化石。更重要的是,这些保存完好的昆虫是同一物种的两只雄性昆虫,它们的口器有穿透力,这表明它们可能吸食血液。这是值得注意的,因为在现代蚊子中,只有雌性是吸血的,这意味着它们使用穿孔的口器来吸食人类和其他动物的血液。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和黎巴嫩大学的Dany Azar说:“黎巴嫩琥珀是迄今为止最古老的含有大量生物内含物的琥珀,它

    来源:Current Biology

    时间:2023-12-06

  • 水生所等在南水北调东线水生生物大尺度格局研究中取得系列新进展

      南水北调工程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在缓解我国北方因干旱缺水而受制约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等重大国计民生问题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由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量巨大,调水工程沿线水体交换频繁,同时受到流域内多重人类活动如航运、城镇化、工业、农业、采矿业等干扰影响较大,加上全球气候变化,调水沿线水体及受水地区的水生态系统健康与水质安全一直备受关注。    然而,系统开展关于南水北调东线水生态系统健康与大尺度生态格局的研究还非常匮乏。自2016年以来,依托淮安研究中心及南水北调东线相关湖泊(洪泽湖、南四湖等)野外生态环境与渔业资源监测站等研究平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陈

    来源: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3-12-06

  • 《中亚天山地区的水循环与水资源研究》出版发行

      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陈亚宁研究员主编的《中亚天山地区的水循环与水资源研究》专著于2023年12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中亚天山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是距海洋最远的山系,也是世界七大山系之一。天山地区地理位置独特,气候多样,发育了大面积冰川积雪,被誉为“中亚水塔”,是中亚干旱区的重要水源地。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中亚天山地区以山区降水和冰雪融水补给为基础的水资源系统更为脆弱。气候变化打破了原有自然平衡,引起天山地区水循环和水系统的改变,加剧水文波动和水资源的不确定性。   《中亚天山地区的水循环与水资源研究》是对中亚天山地区水循环与水资源变化进行全面研究和探索的专著。通过对天山地

    来源: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时间:2023-12-06

  • 新疆生地所在水管理对干旱区盐渍化与土地退化中和的影响方面取得进展

      近日, Science Bulletin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罗格平研究员团队在流域尺度厘清灌溉和水资源管理对干旱区土壤盐渍化与土地退化中和的最新影响的成果,该研究发现,近40年来,不同流域的水管理方式差异导致了耕地土壤盐渍化变化的显著差异。   在干旱区,不合理的灌溉和水管理可能引起耕地的土壤盐渍化。因此,通过优化水管理方式来减轻土壤盐渍化对实现土地退化中和等可持续发展目标十分重要。然而,由于方法学局限,耕地土壤盐渍化与水管理的大尺度信息严重匮乏,限制了我们理解水管理方式对盐渍化的影响及其驱动机制。   罗格平团队结合遥感数据、新疆和中亚等地的大量实地土壤采样以及世界

    来源: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时间:2023-12-06

  • 【科研动态】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朱斌教授课题组揭示核酸酶相关原核生物短Argonaute功能机制

    2023年12月5日,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朱斌教授团队在国际核酸领域顶级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发表题为“The nuclease-associated short prokaryotic Argonaute system nonspecifically degrades DNA upon activation by target recognition”的研究论文。 论文链接:https://academic.oup.com/nar/advance-article-abstract/doi/10.1093/nar/gkad1145/7458318?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生命与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3-12-06

  • 【科研动态】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马聪教授团队发现Piezo1介导基底硬度依赖的DRG神经元聚集的机制

    2023年12月2日,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马聪团队在《Cell Reports》期刊上发表题为“Cell-cell and cell-matrix adhesion regulated by Piezo1 is critical for stiffness-dependent DRG neuron aggregation”的研究论文。 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 DRG)是一种位于脊神经系统中的神经组织,其由初级感觉神经元胞体紧密聚集而成,其轴突延伸到目的组织发挥感知功能。DRG神经元在物理空间上的聚集对于整合和放大身体的感觉信号至关重要,这有助于确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生命与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3-12-06

  • 叶新山和熊德彩团队在基于光活性离去基的糖基化反应方面取得进展

    2023年12月4日,我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叶新山和熊德彩研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Photosensitizer-free Visible-light-promoted Glycosylation Enabled by 2-Glycosyloxy Tropone Donors”的研究论文,报道了一种在可见光条件下实现糖基化反应的光活性糖基供体。 光促进的糖基化反应是糖化学领域引起极大关注的研究方向。目前,可见光诱导的糖基化反应通常需要借助光敏剂和化学计量的活化剂来促进离去基团的离去。然而,直

    来源:北京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3-12-06


页次:116/1558  共31155篇文章  
分页:[<<][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