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港大合作发文《Nature》,首次揭示一种胃癌新病因

    科学家们首次系统地分析了胃黏膜组织中的体细胞突变,以揭示可能导致癌症的突变过程。研究团队还发现了一种可能引发胃癌的新原因,但这一发现尚需进一步研究。来自韦尔科姆桑格研究所(Wellcome Sanger Institute)、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博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 of MIT and Harvard)、香港大学(University of Hong Kong)及其合作者对有胃癌和无胃癌人群的正常胃黏膜样本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研究团队发现,尽管胃黏膜经常接触胃酸,但胃黏膜似乎免受其毒性影响。他们发现,到60岁时,携带癌基因“驱动”突变的细胞几乎占据了胃黏膜的10%。

    来源:Nature

    时间:2025-03-21

  • 《Nature》VDAC2缺失引发肿瘤破坏和炎症反应,为癌症治疗提供新靶点

    肿瘤细胞常通过不明机制逃避CD8+T细胞或免疫疗法的免疫压力,导致免疫治疗效果受限。为攻克这一难题,来自国内的研究人员开展了深入研究,通过CRISPR-Cas9基因筛选技术,发现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蛋白2(VDAC2)在肿瘤免疫逃逸中发挥关键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靶向VDAC2能够增强干扰素-γ(IFNγ)诱导的肿瘤细胞死亡,并激活cGAS-STING信号通路,显著改善抗肿瘤效果和免疫治疗反应,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Nature》上。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首先利用CRISPR-Cas9基因筛选技术,对3017个代谢相关基因进行筛选,发现VDAC2在肿瘤细胞应对免

    来源:Nature 50

    时间:2025-03-21

  • 综述:了解金纳米颗粒及其在卵巢癌治疗中的作用

    卵巢癌现状卵巢癌是极具侵袭性的女性生殖道疾病,其复杂的分子和遗传因素导致高致死率,且对传统疗法有抗性。早期诊断困难,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五年生存率仅 13 - 27%。目前的筛查方法,如阴道超声和生物标志物 CA - 125 检测,效果有限,无法显著降低死亡率。其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生活方式、环境暴露、遗传因素等,其中 BRCA1 和 BRCA2 基因突变以及肿瘤抑制基因 p53 缺失是重要的风险因素。纳米技术与癌症治疗传统癌症治疗手段如手术、放疗和化疗存在诸多弊端,如副作用大、易产生多药耐药性,难以实现持续缓解。纳米技术为癌症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纳米颗粒凭借其独特的光学、磁性和电学

    来源:Molecular Cancer 27.7

    时间:2025-03-21

  • 小细胞肺癌的DNA损伤响应特征与化疗反应及肿瘤演化的关联研究

    小细胞肺癌(SCLC)是一种极具侵袭性的肺癌类型,其对治疗的抵抗性及快速进展特性一直是临床面临的重大挑战。尽管大多数SCLC最初对化疗敏感,但几乎所有患者最终都会出现耐药性复发。为了深入了解SCLC的生物学特性并寻找改善预后的潜在靶点,研究人员开展了针对SCLC DNA损伤响应(DDR)特征的研究,旨在揭示DDR特征与化疗反应及肿瘤演化的关联。本研究由国内某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主导,通过对大量SCLC临床样本、体外细胞模型及体内模型系统的多组学分析,发现SCLC肿瘤可以根据DDR特征分为三种具有独特分子特征的亚型。研究结果表明,DDR状态不仅与SCLC的神经内分泌特征和免疫逃逸相关,还与化疗反应

    来源:Molecular Cancer 27.7

    时间:2025-03-21

  • CRISPR激活技术助力小鼠胚胎模型构建:从基因编辑到形态发生

    本研究聚焦于利用CRISPR激活(CRISPRa)技术构建小鼠胚胎模型(CPEMs),模拟胚胎早期发育过程,揭示细胞命运决定和形态发生的分子机制。在胚胎发育研究中,构建能够模拟自然胚胎发育过程的模型一直是科学家们追求的目标。传统的胚胎模型构建方法依赖于复杂的生物化学优化和外源信号因子的添加,这些方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模拟胚胎发育的精确性和可操作性方面仍存在局限性。近年来,CRISPR激活(CRISPRa)技术的出现为这一领域带来了新的希望。CRISPRa技术通过激活细胞内源性的基因表达,能够更加精准地模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调控网络,从而为胚胎模型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本研究中,研究人

    来源:Cell Stem Cell 19.8

    时间:2025-03-21

  • 人类视觉皮层与内侧颞叶的神经编码机制:从特征到身份的转化

    本研究通过在人类视觉皮层(VTC)和内侧颞叶(MTL)进行直接的电生理记录,揭示了大脑如何将复杂的视觉特征信息转化为对个体身份的统一识别。研究结果表明,VTC区域通过轴编码(axis-based feature coding)对视觉特征进行编码,而MTL区域则通过区域编码(region-based feature coding)对身份进行编码。这种编码方式的转变,为理解大脑如何处理视觉信息并形成对个体身份的长期记忆提供了重要的神经生理学基础。研究背景部分指出,识别面孔是一项基本的社会技能,对于维持社会交往至关重要。然而,大脑如何将视觉输入转化为统一的身份表征,一直是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关键问题。

    来源:Current Biology 8.1

    时间:2025-03-21

  • Asrij/OCIAD1 基因敲除改善阿尔茨海默病小鼠病理,有望成为新靶点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令人头疼的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堪称老年人群的 “记忆杀手”。患者大脑中会出现细胞外淀粉样 β(amyloid beta,Aβ)斑块堆积、细胞内神经原纤维缠结、反应性胶质细胞增生和神经炎症等病理变化,这些变化就像一个个 “捣乱分子”,破坏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导致患者记忆力和认知能力逐渐下降,生活质量严重受损。尽管科研人员对 AD 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目前仍然缺乏有效的治疗策略,寻找新的治疗靶点迫在眉睫。在这样的背景下,来自 Jawaharlal Nehru Centre for Advanced Scientific

    来源:Journal of Neuroinflammation 9.3

    时间:2025-03-21

  • 大语言模型生成临床综述的横断面试点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在医学研究的快速发展进程中,每天都有海量的新研究成果和临床试验涌现。这使得医学知识体系如滚雪球般不断膨胀,对医疗专业人员和研究人员来说,想要跟上这一知识增长的步伐,犹如逆水行舟,困难重重。在这样的背景下,临床综述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能整合众多研究的证据,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指明未来研究方向。然而,传统的手动撰写临床综述的方式,就像手工打造一件复杂的工艺品,既耗费大量人力,又难以跟上科学发现的迅猛节奏。为了解决这一困境,大语言模型(LLMs)凭借其在自然语言处理方面的强大能力,逐渐进入了医学研究人员的视野,有望自动化临床综述过程。这些模型,如 OpenAI 的 ChatGPT-3.5,一经推出便引

    来源:npj Digital Medicine 12.4

    时间:2025-03-21

  • MAGL 靶向 PROTAC 降解剂:协同治疗胶质母细胞瘤干细胞的新希望

    # MAGL 靶向 PROTAC 降解剂:协同治疗胶质母细胞瘤干细胞的新突破在大脑这个神秘的 “城堡” 里,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如同一个凶猛的 “恶魔”,它是最致命的脑肿瘤之一。目前,GBM 的治疗面临着巨大挑战,传统的手术和药物治疗往往难以彻底清除肿瘤细胞,尤其是具有高耐药性和自我更新能力的 GBM 干细胞(GSCs),这使得肿瘤极易复发,患者的生存时间大大缩短,中位生存期仅 14 个月,2 年生存率小于 10% 。现有的治疗药物,比如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虽然是临床上常用的口服 GBM 药物,但它主要通过烷基化或甲基化损伤 DNA,并非精

    来源:Cell Death Discovery 6.1

    时间:2025-03-21

  • 靶向Txnip介导的代谢重编程治疗骨关节炎的潜在疗效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是一种常见的退行性关节疾病,其特征是关节软骨的逐渐破坏、骨质重塑以及滑膜炎症,给患者带来慢性疼痛和行动不便。目前,OA的治疗手段有限,主要集中在缓解症状和延缓疾病进展,但无法从根本上修复受损的软骨组织。近年来,随着对OA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科学家们发现软骨细胞的代谢失调在疾病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尤其是糖酵解与氧化磷酸化的代谢重编程,以及由此引发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加剧了软骨的退化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的降解。为了探索新的治疗靶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研究人员将目光投向了硫氧还蛋白相互

    来源:Cell Death Discovery 6.1

    时间:2025-03-21

  • 组蛋白乳酸化增强结直肠癌干细胞的化疗耐药性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复发和化疗耐药是治疗面临的重大挑战。癌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 CSCs)在肿瘤生长、转移和复发中起关键作用,而结直肠癌干细胞(CCSCs)的化疗耐药性更是导致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近年来,组蛋白修饰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组蛋白乳酸化作为一种新发现的翻译后修饰,其在CCSCs化疗耐药性中的作用尚不清楚。为了深入探究这一问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论文发表在《Cell Death and Disease》上。研究人员采用多种技术

    来源:Cell Death & Disease 8.1

    时间:2025-03-21

  • Cyclic increase in the HRH1-ADAM9-Snail/Slug axis: A potential therapeutic target for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在头颈部癌症的 “战场” 上,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作为其中的 “主力军”,给全球众多患者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目前,OSCC 的诊疗面临着诸多困境。在诊断方面,组织活检这一传统 “武器” 常常导致诊断滞后,使得患者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在治疗领域,虽然有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西妥昔单抗以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纳武单抗和帕博利珠单抗等 “新型武器”,但这些药物仅能使 15 - 20% 的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患者受益,对于晚期转移患者的疗效更是不尽人意。因此,寻找新的可药物作用靶点,成为了打破这一治疗僵局的关键所在。为了攻

    来源:Cell Death & Disease 8.1

    时间:2025-03-21

  • PER2 与 HSP70 相互作用促进口腔鳞状癌细胞铜死亡,为口腔癌治疗带来新曙光

    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是常见的头颈部癌症,近年来发病率不断上升。尽管当前治疗手段多样,但由于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患者 5 年生存率始终徘徊在 50% 左右,难以取得显著突破。这就如同在黑暗中摸索,医生们缺乏精准有效的治疗方向,患者也在病痛中苦苦挣扎。而铜死亡(Cuproptosis)作为一种新型细胞死亡模式,其在癌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为攻克癌症带来了新的希望之光。不过,铜死亡的调控机制却如同神秘的面纱,尚未完全揭开。在此背景下,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研究人员勇挑重担,开展了一项极具意义的研究。他们以 PER2 基因为

    来源:Cell Death & Disease 8.1

    时间:2025-03-21

  • 维生素K在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铁死亡中的作用及对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调控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导致55岁以上人群不可逆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其病理特征之一是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目前临床治疗主要依赖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nti-VEGF)药物,但部分患者反应不佳且长期注射存在风险。研究表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的铁死亡损伤及其诱导的VEGFA过表达是CNV发展的关键因素。维生素K(VK)作为一种抗氧化剂,能够保护RPE细胞免受铁死亡损伤,并通过调节eIF2α-ATF4-VEGFA信号通路抑制新生血管生成,从而减轻CNV。然而,维生素K拮抗剂(VKA)如华法林会加重RPE细胞的铁死亡损伤和CNV病变。尽管如此,即使在VKA存在的情况下,VK仍显示出

    来源:Cell Death & Disease 8.1

    时间:2025-03-21

  • 基于脑脊液蛋白质组学的阿尔茨海默病病理分期及进展预测研究新突破

    ### 研究背景阿尔茨海默病(AD)作为痴呆的主要病因,其特征为大脑中聚集的淀粉样蛋白 β(Aβ)肽和 tau 神经原纤维缠结(NFTs)增多,可伴有或不伴有认知障碍。目前,评估 Aβ 斑块和 NFT 神经病理负担主要依靠放射性示踪剂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成像,以及脑脊液(CSF)和血液中的分子蛋白生物标志物。PET 成像虽准确,但成本高且设备复杂,仅在专业中心可用;而现有的 CSF 生物标志物,如 Aβ42、磷酸化 tau(p-tau181)和总 tau(t-tau),主要针对早期 AD 病理,对中晚期 tau 病理的敏感性不足。准确对 AD 病理进行分期意义重大,既有助于反映未来认

    来源:Cell Reports Medicine 11.7

    时间:2025-03-21

  • 解析中国人群代谢物遗传密码:多组学研究揭示疾病关联新机制

    研究背景人类代谢物在维持生理平衡和健康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其水平受饮食、生活方式和遗传背景的强烈影响。许多代谢物具有较高的遗传性,是连接遗传易感性和疾病的有效中间表型,揭示其遗传基础有助于深入了解疾病病因。此前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主要聚焦于欧洲人群,然而不同种族人群在遗传结构上存在差异,如等位基因频率和连锁不平衡(LD)模式不同,这使得研究需要纳入更多样化的群体,以克服 GWAS 结果中的祖先偏差。对非欧洲人群代谢组遗传决定因素的研究,对于识别相关位点、理解不同种族疾病易感性差异的独特遗传因素至关重要。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纳入了 10792 名中国汉族个体,来自上海长风研究、如皋长

    来源:Cell Genomics 11.1

    时间:2025-03-21

  • 综述:癌症液体活检

    # 癌症液体活检:现状、挑战与未来引言癌症严重威胁全球人类生命健康,2022 年有 2000 万人确诊癌症,数百万人因此丧生 。在众多国家,癌症是主要死因之一。早期检测癌症并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对提高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目前,组织活检虽为肿瘤诊断的金标准,但存在样本采集困难、对患者有潜在伤害、无法连续监测病情变化等问题。液体活检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可通过分析体液样本中的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循环肿瘤 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等生物标志物,实现肿瘤检测、特征分析及病情监测。其具有非侵入性、可重复采样等优点,

    来源:Molecular Biomedicine 6.3

    时间:2025-03-21

  • 肿瘤内微生物群辅助融合影像组学模型:预测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免疫治疗效果的有力工具

    《肿瘤内微生物群辅助融合影像组学模型预测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免疫治疗的肿瘤反应》发表于《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三阴性乳腺癌是乳腺癌中侵袭性最强的亚型,由于缺乏有效的靶向治疗,患者的生存结局往往不太理想。近年来,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成为早期三阴性乳腺癌的首选治疗策略,然而,并非所有患者都能从中获益,目前缺乏可靠的生物标志物来筛选可能受益的患者,避免过度治疗。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广东省人民医院和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研究,旨在开发一种肿瘤内微生物群辅助的影像组学模型,用于预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对新辅助化疗免疫治疗的病理完全缓解(pCR

    来源: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6.1

    时间:2025-03-21

  • 酒精和糖摄入与牙周炎的因果关联研究:为口腔健康饮食提供新依据

    牙周炎,一种悄无声息却影响深远的口腔疾病,如同口腔里的 “隐形杀手”。它不仅会让患者承受牙齿松动、疼痛的折磨,严重时还会导致牙齿脱落,极大地降低口腔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而且,牙周炎并非仅仅局限于口腔问题,它与多种全身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像一颗隐藏的 “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对全身健康发起 “攻击”。据估算,全球严重牙周炎的平均患病率达 11.2%,这一庞大的患病群体给临床治疗和公共卫生带来了巨大挑战。在预防牙周炎的众多方法中,保持健康饮食被认为是降低风险的重要途径。过往研究发现,高糖和高酒精摄入似乎与牙周炎存在关联,抗氧化维生素和矿物质等也可能影响牙周炎的发生发

    来源: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6.1

    时间:2025-03-21

  • 综述:新型核酸药物疗法与免疫疗法协同增强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免疫循环的策略

    # 新型核酸药物疗法与免疫疗法协同增强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免疫循环的策略一、引言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是一种起源于头颈部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与吸烟、酗酒和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密切相关。其早期症状隐匿,临床常出现 “发现晚、治疗晚” 的情况,晚期患者五年生存率仅 30 - 50%,复发 / 转移性(Recurrent/Metastatic,R/M)患者五年生存率甚至低于 10%。目前,HNSCC 的主流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手术对早期 HNS

    来源: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6.1

    时间:2025-03-21


页次:1/1993  共39850篇文章  
分页:[1][2][3][4][5][6][7][8][9][10][>>][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