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广西重大产业技术创新项目“喀斯特石漠化治理道地中药材创新研发中心”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环江站召开

      12月23日至24日,广西重大产业技术创新项目“喀斯特石漠化治理道地中药材创新研发中心”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环江站召开。会议邀请了广西民族大学姜明国教授、广西药用植物园张占江研究员、广西中医药研究院黄云峰研究员、河池中医药管理局局长欧乃坚参会指导。   会议由项目牵头单位广西石漠化治理产业技术研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宾勇主持,项目负责人何寻阳就项目的立项背景、关键科技问题、总体目标、研发内容、实施方案、考核指标与任务分工等方面对课题进行介绍,专家组听取课题汇报并审阅相关材料后,认为项目目标明确、内容详细丰富、实施方案可行;围绕项目内容细化实施方案,就项目拟定的杜仲、地枫皮、砂仁、鸡血藤

    来源: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时间:2024-03-16

  • 西江流域喀斯特和非喀斯特植被恢复潜力评估

      自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来,大规模的生态恢复工程使得西南地区成为全球植被变绿的热点区,该区植被覆盖度、叶面积指数和生物量等显著增加。然而,喀斯特地区岩溶发育强烈,土层浅薄,持水能力弱,形成了有别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岩溶干旱,严重制约了植被的可持续性恢复。目前关于植被恢复潜力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研究表明植被恢复引起径流量减少和土壤干层。在喀斯特地区,团队前期评估了植被恢复工程的有效性,并识别了恢复工程有效性区域和低效性区域 (Tong et al., 2017),这为评估植被恢复潜力奠定了基础。但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植被是否长期且可持续恢复,以及在喀斯特和非喀斯特地区有何

    来源: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时间:2024-03-16

  • 西南喀斯特坡地土壤厚度估算取得新进展

      土壤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起着关键作用。土壤厚度的变化调控着生态系统的水分循环、养分循环和碳循环过程。对于西南喀斯特生态系统,土层往往较为浅薄且不连续、空间异质性极高,土壤和基岩的组合结构复杂多样,深刻影响着该区的生态水文过程。尽管团队前期研究揭示了土壤厚度在坡面产流过程、植物根区的供水能力以及植物的蒸腾特征等方面的控制作用,但对于喀斯特坡地土壤厚度及其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依然不清楚。目前,喀斯特地区土壤厚度的估算大多沿用非喀斯特地区的探测方法(如广泛使用的测钎法、土钻法)或模型模拟,而关于基岩分布对土壤探测及其空间分布的独特影响尚未得到充分认识。这极大制约

    来源: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时间:2024-03-16

  • 基于肽适体的游离氨基酸生物传感器研制取得新进展

      L-色氨酸是自然界中分布最广泛的吲哚衍生物,也是人体必需氨基酸之一,可作为5-羟色胺、褪黑素和血清素等多种物质的合成前体。L-色氨酸还是动物营养中的限制性氨基酸。因此,快速准确定量L-色氨酸十分必要。然而,L-色氨酸在酸性环境中极易被分解,给饲料中L-色氨酸的定量测定造成极大的不便。开发一种可用于现场快速检测饲料或动物体液中L-色氨酸的生物传感器,将为动物营养领域L-色氨酸的测定提供便捷手段,也可应用于食品、医学等领域。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印遇龙院士团队利用前期筛选的L-色氨酸肽适体,采用硼氢化钠还原法合成了表面修饰肽适体的胶体金溶液;使用TEM、FT

    来源: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时间:2024-03-16

  • 亚热带生态所主持的“农业水土环境重金属削减与安全生产技术集成示范”项目通过验收

      1月17日,湖南省科技厅组织中南大学、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湖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和湖南天平正大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专家,对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主持的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引领计划(科技攻关类)“农业水土环境重金属削减与安全生产技术集成示范”项目(2020.07-2022.12)进行了会议综合绩效评价。省科技厅科技监督与诚信建设处四级调研员旷昊、事务中心项目运行部部长谢静波、副部长夏润龙、亚热带生态所所长陈洪松、科技处处长刘守龙、副处长邓正苗等领导以及项目首席黄道友研究员、各课题负责人和科研骨干20余人出席会议。   该项目以“灌溉水-农田土壤-作物”系统为对象,聚焦农业

    来源: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时间:2024-03-16

  • 印遇龙院士主持的中国工程院战略研究与咨询项目启动会顺利召开

      1月22日,中国工程院战略研究与咨询项目“湖北省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程研究项目”启动会在长沙召开,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印遇龙院士以及团队主要成员李铁军研究员,项目研究助理湖北省农业厅副巡视员李秋洪研究员,以及项目各课题负责人和骨干成员等参加会议。会议由湖北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站站长樊丹研究员主持。   会上,项目负责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作视频讲话,他指出本项目是中国工程院战略研究与咨询项目,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为老百姓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让老百姓吃得放心”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建立和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

    来源: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时间:2024-03-16

  • “西南喀斯特山区森林碳汇遥感精准计量技术”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召开

      1月30日,由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共同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西南喀斯特山区森林碳汇遥感精准计量技术”实施方案论证会在长沙召开,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朱教君,项目跟踪专家、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李新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刘良云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处长段晓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何洪林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郑华研究员、天津大学李思亮教授、北京大学彭建教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周伟奇研究员、中南大学邹滨

    来源: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时间:2024-03-16

  • 应激诱发仔猪肌肉生长阻滞的分子机制取得新进展

      近期,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印遇龙领衔的科研团队在仔猪肌肉生长阻滞发生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在集约化养殖过程中,免疫应激普遍存在于断奶仔猪饲养环节,导致仔猪肌肉蛋白质降解和生长阻滞,最终严重影响肥育阶段的产肉率和肉品质,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因此,有效缓解仔猪免疫应激是当前养猪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然而,目前对免疫应激仔猪肌肉蛋白质降解和生长阻滞的发生机制知之甚少,使得营养调控措施针对性不强,影响了仔猪的健康养殖。为了突破这一瓶颈,该团队的科研人员首先系统探究了免疫应激下断奶仔猪肠道、肝脏和肌肉组织生长发育的动态变化规律,发现免疫应激

    来源: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时间:2024-03-16

  • 稻田和旱地土壤“新碳”微生物利用与残留物形成机制取得进展

      通常,旱地土壤有机碳微生物转化过程中分解代谢强于稻田。然而,稻田和旱地土壤微生物合成代谢和残留物形成强度尚不清楚。考虑到农田土壤微生物残体碳对有机碳积累的重要贡献,解析“新输入有机碳”的微生物合成代谢过程对理解两类农田土壤碳积累机制至关重要。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流域农业环境研究中心吴金水研究员团队成员基于我国东部四个典型水稻分布区(中温带-黑土、暖温带-潮土、亚热带-红壤和热带-砖红壤)采集的240对稻田和旱地表层土壤,每个气候区随机选择10对配对土壤样品加入13C标记的根系分泌物,室内标准条件下培养50天,于3天、10天和50天测定13C标记的微生物活体和残体碳含

    来源: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时间:2024-03-16

  • 喀斯特生境异质性对灌丛土壤关键功能微生物的影响取得新进展

      灌丛在西南喀斯特地区分布广泛,是植被恢复的重要阶段。喀斯特裸岩率高、土层浅薄且不连续导致该区生境异质性高,特殊的生境及养分环境决定关键功能微生物如丛枝菌根真菌(AMF)、固氮菌、细菌和真菌及功能菌群内部间的相互作用驱动的养分循环有别于非喀斯特区域。然而,喀斯特不同小生境、坡位和土壤深度如何影响“功能微生物-植被恢复-养分累积”之间的互馈机制仍不清楚,严重限制灌丛生态系统的演替。   基于此,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王克林研究员团队依托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以喀斯特灌丛生态系统不同小生境类型(岩土面、土面、石沟)、坡位(上、中、下)和土层深度(0-20 cm、20-40

    来源: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时间:2024-03-16

  • 王坚成团队在纳米药物促进干细胞软骨再生治疗骨关节炎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2024年3月7日,我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王坚成教授/朱元军博士团队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江东主任医师团队共同在国际学术期刊ACS Nano在线发表了题为“Nanomedicines Promote Cartilage Regeneration in Osteoarthritis by Synergistically Enhancing Chondrogenesis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nd Regulating Inflammatory Environment”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提出了碳酸酐酶IX siRN

    来源:北京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4-03-16

  • 上海交大宋萍课题组发文揭示核酸杂交热力学开发针对肿瘤组织热点突变的高通量检测新方法

    DNA突变是癌症诊断的重要生物标志物,在癌症的早期识别和转移监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尤其是低频突变。在FDA批准的突变检测试剂中,124种被指定用于组织活检,47种用于液体活检,组织样本仍然是检测DNA突变的主要依据。但由于肿瘤异质性高,对于低变异等位基因频率(VAF)的样品,需要检测灵敏度高的方法来避免假阴性结果。另一方面,人类基因组中存在3.1%的突变热点和0.2%的热点簇,如KRAS(外显子2~4)和TP53(外显子5~8)、EGFR和BRAF基因。这些热点和热点簇与癌症的发生、进展和患者生存有关。例如,BRAF基因突变热点簇的患者生存率较高,而T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4-03-16

  • 上海交大密西根学院教师贺玉莲课题组研究成果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助理教授贺玉莲课题组在国际综合性顶级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以下简称为PNAS)发表题为Interpreting Chemisorption Strength with AutoML-based Feature Deletion Experiments (基于自动机器学习算法的特征删除实验助力化学吸附能强度解析)的研究论文。研究成果在催化剂设计优化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4-03-16

  • 上海交大樊春海团队在DNA自组装晶体结晶动力学调控研究中获进展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樊春海院士,刘小果副教授近期发展了一种5-甲基胞嘧啶修饰(5mC)以程序调控DNA自组装晶体结晶动力学的策略。该方法可通过设计5mC修饰的位置和数量来调节DNA自组装晶体的结晶动力学,从而调控晶体的结构。研究团队利用单分子荧光技术详细阐释了DNA杂交动力学主导的调控机制。该成果以Programming Crystallization Kinetics of self-assembled DNA Crystals with 5-Methylcytosine Modification为题,近日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4-03-16

  • 王坚成/江东团队在纳米药物促进干细胞软骨再生治疗骨关节炎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2024年3月7日,药学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王坚成教授/朱元军博士团队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江东主任医师团队共同在国际学术期刊《ACS Nano》在线发表了题为“Nanomedicines Promote Cartilage Regeneration in Osteoarthritis by Synergistically Enhancing Chondrogenesis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nd Regulating Inflammatory Environment”的研究论文(ACS

    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

    时间:2024-03-16

  • 汇丰商学院赵泠箫助理教授合作论文在Management Science发表,从贝叶斯模型角度探究风险因子

    日前,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助理教授赵泠箫的合作论文“Winners from Winners: A Tale of Risk Factors”(《赢家中的赢家:风险因子的故事》)在Management Science(Volume 70,Issue 1,January 2024,Pages 1—670,iii—iv)发表。论文合作者为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奥林商学院讲席教授Siddhartha Chib、周国富。Management Science期刊创办于1954年,由美国运筹学与管理学学会主办,是管理学、运筹学等领域历史悠久、口碑最高的顶级期刊之一。该期刊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4-03-16

  • 智能学院王立威、贺笛课题组与物理学院陈基课题组合作在基于深度学习求解薛定谔方程上取得新突破

    北京大学智能学院王立威教授/贺笛助理教授课题组、物理学院陈基助理教授课题组与字节跳动研究部门合作,使用深度学习技术求解薛定谔方程取得重要进展。在这项工作中,研究团队针对基于神经网络的量子变分蒙特卡洛算法(NNVMC),设计了全新的高效计算框架“Forward Laplacian”和相匹配的高效神经网络模型LapNet。所提出的方案在完全不损失计算精度的前提下为NNVMC方法带来十倍以上的加速,显著地扩展了该方法的适用范围,并为其它精确计算方法提供了宝贵参考。相关研究成果以“ A computational framework for neural network-based v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4-03-16

  • 周旭明团队取得兽类系统发育关系研究进展

    哺乳动物(也称兽类)是适应性辐射成功的类群的代表,主要包括有袋类和胎盘类,分子系统学将胎盘类进一步分为四个总目:非洲兽总目、异关节总目、灵长总目和劳亚兽总目。系统发育演化历史可以揭示生命起源、种类进化和物种关系,这对于了解生物多样性、物种形成和进化机制等有重要意义。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广泛应用,哺乳动物的系统发育学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其高级阶元仍存有部分争议。例如,长鼻目(比如亚洲象)的姐妹群是蹄兔目(例如岩蹄兔)还是海牛目(例如海牛),啮齿目内部三个重要类群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我们对哺乳动物系统发育关系和演化历史的理解。近期,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周旭明团队首先利用直系同源基因的蛋白质

    来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时间:2024-03-16

  • 微生物所张杰研究团队发表植物免疫评述

     2024年3月13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张杰研究团队在Cell Host & Microbe在线发表“Plant cellular messengers mobilized to defend”的论文,阐述磷脂酸(Phosphatidic acid, PA)与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在植物免疫调控中的信号交叉与关联。近期研究发现植物免疫受体类激酶Botrytis-induced kinase 1(BIK1)和RPM1-induced protein kinase(RIPK)分别磷酸化Diacylglycerol kinase5β(DGK5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4-03-16

  • 昆虫多样性监测装置及生物地理区划理论新进展

    近年来,昆虫多样性的快速下降引起了昆虫学家们的高度关注。为更好应对这场多样性危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白明团队与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Alfried团队于2017年联合提出了“SITE-100”(Site-based, Insects, Taxonomy, Environment, 100)国际大科学计划,拟通过在全球定点布设长期样地,定量评估昆虫多样性格局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期揭示全球生物多样化的变化模式和机制。近期,白明团队分别联合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Alfried Vogler团队、韩国首尔大学Seunghwan Lee教授、安徽师范大学聂瑞娥团队等,创制一种基于新型近光式昆虫灯诱器(Po

    来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时间:2024-03-15


页次:67/1558  共31149篇文章  
分页:[<<][61][62][63][64][65][66][67][68][69][7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