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广州健康院揭示维生素C调控体细胞重编程的新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郑辉团队在Cell & Bioscience期刊发表了题为“Unraveling the 2,3-diketo-l-gulonic acid-dependent and -independent impacts of l-ascorbic acid on somatic cell reprogramming”的文章。该研究揭示了维生素C通过其代谢物2,3-二酮-L-古洛糖酸(DKG)依赖和非依赖的双重途径调控体细胞重编程的作用机制。   L-抗坏血酸(Asc),通常被称为Vc,作为一种必需的营养物质,在许多生理过程中起着至关

    来源: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时间:2024-03-20

  • 广州健康院揭示新冠康复者刺突蛋白特异性共享抗体图谱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广州医科大学、广州国家实验室等单位合作在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发表题为Deep immunoglobulin repertoire sequencing depicts a comprehensive atlas of spike-specific antibody lineages shared among COVID-19 convalescen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基于深度抗体组库测序、抗体组学和结构分析,绘制了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新冠康复者刺突蛋白特异性共享抗体图

    来源: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时间:2024-03-20

  • 广州健康院揭示自噬调控人粒系祖细胞扩增的新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潘光锦团队在Stem Cell Reports期刊发表了题为“Autophagy is essential for human myelopoiesis”的文章。该研究揭示了ATG7依赖的自噬调控人粒系祖细胞在紧急粒细胞分化过程中扩增的作用机制。   粒细胞是人体内一类重要的免疫细胞,在感染免疫、炎症调控及肿瘤发生等方面均发挥重要作用。当面对系统性感染时,人体启动紧急粒细胞分化(Emergency myelopoiesis,EM)程序,粒系祖细胞(myeloid progenitors,MPs)迅速扩增,产生大量粒细胞抵抗

    来源: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时间:2024-03-20

  • 广州健康院在高选择性BET BD2抑制剂用于治疗AML的研究中获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许永团队与中国药科大学吴筱星团队合作,报道了一系列苯氧芳基吡啶酮作为高选择性BET BD2抑制剂用于AML的治疗。相关成果以“Discovery of Novel Phenoxyaryl Pyridones as Bromodomain and Extra-Terminal Domain (BET) Inhibitors with High Selectivity for the Second Bromodomain (BD2) to Potentially Treat Acute Myeloid Leukemia”为题发表在美

    来源: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时间:2024-03-20

  • 广州健康院揭示人滋养外胚层谱系调控新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期刊发表了题为“VGLL1 cooperates with TEAD4 to control human trophectoderm lineage specification”的文章,成功地解析了VGLL1/TEAD4复合物调控人类na ve多能干细胞来源的滋养外胚层谱系中细胞命运决定和自我更新的作用机制。   人类胎盘主要由囊胚期的滋养外胚层发育而成。滋养外胚层的异常发育分化将导致胚胎着床失败或者胎盘功能障碍,继而引发严重的妊娠疾病,增加胎儿的流产率和死亡率。因此,探索滋

    来源: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时间:2024-03-20

  • 广州健康院揭示碱基类似物调节体细胞重编程新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刘晶团队在Cell & Bioscience期刊发表了题为“Epigenetic reshaping through damage: promoting cell fate transition by BrdU and IdU incorporation”的文章。该研究揭示了碱基类似物BrdU和IdU通过DNA损伤修复途径调控组蛋白乙酰化和DNA去甲基化从而促进体细胞重编程的分子作用机制,同时在多个重编程系统中验证并发现了其剂量与作用结果之间的相关性。   该研究基于实验室前期建立的化学成分明确的高效化学重编程体系(Cao

    来源: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时间:2024-03-20

  • 广州健康院发现线粒体DNA突变引发小肠衰老的全新通路与逆转方案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刘兴国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文章NAD+ dependent UPRmt activation underlies intestinal aging caused by mitochondrial DNA mutations9。该研究发现,老龄动物的肠中线粒体DNA低频点突变(0.005-0.05)的特异积累。利用动物模型和类器官技术论证线粒体DNA突变累积会导致肠道衰老过程中NADH/NAD+氧化还原态的消耗,并通过激活转录因子5(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来源: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时间:2024-03-20

  • 广州健康院在固有手性化合物不对称合成与应用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朱强/罗爽课题组通过钯催化的七元环腙衍生物与溴(氯)化苄进行反应,对映选择性地合成了多种固有手性的三苯并轮烯衍生物。相关研究成果以“Inherently Chiral 9-Benzylidene-9H-tribenzo[a,c,e][7]annulene: Enantioselective 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 as a Ligand Platform”为题发表在Chem Catalysis上。   手性是很大比例分子的基本几何特性,手性分子广泛应用于药物、农药和功能材料。造成分子具有手性的因素通常包括

    来源: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时间:2024-03-20

  • 武汉大学最新Nature发文:揭示Gabija免疫系统防御机制

    新闻网讯(通讯员李静)北京时间2024年3月12日,Nature(《自然》)以加速预览形式在线发表了武汉大学药学院、泰康生命医学中心、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心血管病医院王隆飞教授团队关于Gabija免疫系统防御机制的最新研究论文,题为Structures and activation mechanism of the Gabija anti-phage system。王隆飞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朱斌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武汉大学药学院博士生李静、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博士后成锐、武汉大学药学院副研究员王之明为共同第一作者。武汉大学为文章第一完成单位。从左至右:袁舞柳、李静、王隆飞、王之明、肖

    来源:武汉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4-03-19

  • 首次在高等哺乳动物细胞中系统解析DNA复制叉在染色质环境下成对偶联延伸的空间组织模式

    DNA复制是生命体最基础的生物学过程,控制着遗传信息的精确传递。复制源激活形成的一对“Y”形姐妹复制叉(sister replication forks),以相反方向进行复制,直至与另一个相向行进的复制叉相遇,发生复制终止(1)。早期,领域内对DNA复制的理解主要建立在一些简单模式生物的研究上,核心问题在于理解复制起始、延伸和终止过程以及复制进程的细胞周期调控,并成功利用芽殖酵母的纯化蛋白在体外重建了真核生物的DNA复制起始过程,实现了从复制源识别到复制叉形成的整个生化过程(2)。尽管在模式生物中的研究取得了瞩目进展,我们对高等哺乳动物DNA复制的理解仍然只是冰山一角。DNA复制发生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4-03-19

  • 上海交大电院网安学院LoCCS团队研究成果被DAC 2024正式录用

    近期,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信息安全与密码研究所(IISeC)谷大武教授领导的密码与计算机安全实验室(LoCCS)在嵌入式系统安全方向上取得的最新成果被DAC 2024全文正式录用。ACM/IEEE DAC会议(CCF-A类)是集成电路辅助设计和嵌入式系统领域的国际旗舰会议,被誉为EDA界的“奥斯卡”,每年提供近300多场的技术演讲,是EDA领域规模宏大、影响深远、历史悠久的顶级会议之一,迄今已有超过60年的历史,会议近两年的论文接收率为20%左右。论文题目:Trapped by Your WORDs: (Ab)using Proces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4-03-19

  • 上海交大药学院研究团队与华师大研究团队合作发现GPR183抑制剂

    氧甾醇受体GPR183是一种由 361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类视紫红质GPCR, 其在B 细胞、T 细胞、树突状细胞(DC)和先天性淋巴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中高度表达。胆固醇氧化代谢产物 7α,25-二羟基胆固醇(7α,25-OHC)是其最强效的内源性配体。已有研究表明,GPR183 在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阻断GPR183受体介导的第3组先天淋巴细胞(ILC3s)等肠粘膜免疫细胞的过度活化,进而抑制机体过度的适应性免疫反应,可能为IBD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药物研发策略。目前针对GPR183开发的小分子抑制剂较少,由诺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4-03-19

  • 王冠琳课题组与John Speakman课题组合作揭示小鼠下丘脑特异性响应母体哺乳期高脂饮食神经元性别差异

    全球肥胖人口数量日益增长,超过25亿人超重或肥胖【1】。前期研究表明母体在孕期及哺乳期的营养摄入状况对后代的生长发育影响深远【2】。人类和啮齿类动物的研究结果表明哺乳期母体的营养过剩,不仅会增加后代肥胖的风险,还可能导致高血压、胰岛素抵抗等代谢综合症问题。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母体哺乳期饮食对雄(男)性后代的影响,缺少对不同性别的后代差异影响的系统性研究【3】。2024年3月16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复旦大学代谢与整合生物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题为Maternal dietary fat durin

    来源:复旦大学 代谢与整合生物学研究院

    时间:2024-03-19

  • Advanced Science | 尹玉新团队报道肿瘤相关单核细胞对T细胞重编程用于肿瘤免疫治疗的新策略

    目前,T细胞过继治疗(Adoptive T cell therapy,ACT)已经广泛应用于多种血液肿瘤并取得了巨大进展。然而,由于T细胞功能受损、活化不足以及持久性差等原因,T细胞过继治疗在大多数实体瘤中仍然效果欠佳。与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不同,T细胞过继治疗需要T细胞在体外活化和扩增,以产生足够数量的功能性T细胞。研究表明,在T细胞体外活化时诱导其向记忆状态分化可以提高T细胞在体内的持久性并增强抗肿瘤效果。因此,

    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

    时间:2024-03-19

  • 清华大学药学院刘翔宇、陈立功与生命学院闫创业课题组合作揭示一线降糖和多功能药物“二甲双胍”转运蛋白OCT1的转运和抑制分子机制

    二甲双胍是临床治疗糖尿病的一线用药,它主要通过表达于肝脏的细胞的有机阳离子转运蛋白OCT1进入肝脏细胞,激活AMPK信号通路,抑制肝糖原的输出。近期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在心血管保护、抗肿瘤和抗衰老中也发挥显著作用。二甲双胍转运蛋白OCT1在肝脏摄取带有正电的内源性和外源性有机阳离子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它不仅影响代谢过程,还对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有着重要影响。在2023年Seok-Yong Lee组,和Alastair G. Stewart组分别解析了引入热稳定性突变的OCT1/2cs向外开口和人源有机阳离子转运蛋白(hOCT1)向内开口的构象的冷冻电镜结构信息。但是目前仍然缺乏h

    来源:清华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4-03-19

  • 《Cell》中山眼科:遗传性眼病背后的罪魁祸首竟然是肠道细菌

    一项突破性的研究表明,与遗传性眼病有关的肠道细菌可能可以用抗菌剂治疗,这为预防失明带来了新的希望。一项由伦敦大学学院和摩尔菲尔德大学的研究人员共同领导的一项新研究发现,某些遗传性眼病的视力下降可能是由肠道细菌引起的,并且有可能通过抗菌剂治疗。这项国际研究观察到,在因一种已知会导致失明的眼病的特定基因突变而导致视力丧失的眼睛中,在眼睛受损区域内发现了肠道细菌。这项研究由中国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研究人员领导,与伦敦大学学院眼科研究所和摩尔菲尔德眼科医院NHS基金会信托基金合作。基因突变与细菌入侵发表在《细胞》(Cell)杂志上的新论文的作者说,这种基因突变可能会放松人体的防御,从而使有害细菌进入

    来源:Cell

    时间:2024-03-18

  • 北京大学杨耀东课题组在基于认知推理的具身智能可泛化灵巧操作技术研究上取得进展

    近日,由北京大学杨耀东课题组牵头,朱毅鑫课题组、董豪课题组及王鹤课题组作为核心骨干参与的“基于认知推理的具身智能可泛化灵巧操作技术研究”课题在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进行验收工作,并通过项目综合绩效考核。图1.多样化的灵巧手操作方式和被操作物体在当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机器人技术已经逐渐成为自动化工业制造、医疗手术和家居服务等多个领域的核心技术之一,特别是在灵巧操纵方面。灵巧操纵的本质是为机器人赋予灵活处理各种物体的决策能力,提升机器人在复杂场景下的可泛化自主决策能力和自适应性,使其能够像人类双手一样应对不同的环境和任务。然而,实现机器人的灵巧操纵仍面临多重技术挑战,例如,如何处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4-03-18

  • 陈鹏/樊新元团队与合作者开发生物正交“色氨酸脱笼”技术助力上万潜在蛋白的特异激活

    因其独特的结构,色氨酸是蛋白质中介导分子相互作用类型最多、也最“昂贵”的天然氨基酸,其生物合成的“成本”远超其他天然氨基酸,且只由UGG一个密码子编码。【1】由于色氨酸的独特性和稀缺性,色氨酸往往出现在蛋白质的关键位点,稳定蛋白质结构、调节蛋白质构象、调控蛋白质相互作用、参与分子识别和催化等重要过程。【2—3】如果能够在活细胞内精准操纵特定色氨酸的功能及相互作用,就有望获得一种特异激活含色氨酸蛋白质的通用技术。然而目前尚无对色氨酸进行“可逆化学编辑”的相关报道。2024年2月28日,北京大学陈鹏/樊新元团队与浙江大学林世贤团队合作,在Nature Chemistry杂志在线发表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4-03-17

  • 综述: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下荒漠生态系统植物根系适应机制及其对养分累积的影响

      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我们试图理解全球变化的影响时,荒漠生态系统往往容易被忽视。虽然当前对于多数生态系统植物与土壤养分累积已有较多的研究,但很少有研究从植物根系构型以及土壤养分累积视角,综合探讨荒漠生态系统对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因此,亟待一项关于环境变化、物种可行性和荒漠生态系统群落组成间相互作用的全面概述。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策勒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曾凡江研究员团队,深入探讨了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下荒漠生态系统植物根系适应机制及其对养分累积的影响。重点综述了这些影响如何因不同植物群落特征而变化,特别强调根系结构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  受水分

    来源: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时间:2024-03-16

  • Science | 胡家志课题组解析哺乳动物DNA复制叉的空间构型

     Science | 胡家志课题组解析哺乳动物DNA复制叉的空间构型  DNA复制是生命体最基础的生物学过程,控制着遗传信息的精确传递。复制源激活形成的一对“Y”形姐妹复制叉(sister replication forks),以相反方向进行复制,直至与另一个相向行进的复制叉相遇,发生复制终止(1)。早期,领域内对DNA复制的理解主要建立在一些简单模式生物的研究上,核心问题在于理解复制起始、延伸和终止过程以及复制进程的细胞周期调控,并成功利用芽殖酵母的纯化蛋白在体外重建了真核生物的DNA复制起始过程,实现了从复制源识别到复制叉形成的

    来源:生命科学联合中心

    时间:2024-03-16


页次:65/1558  共31149篇文章  
分页:[<<][61][62][63][64][65][66][67][68][69][7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