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南京农业大学PNAS发表水稻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南京农业大学、英国John Innes中心、华中农业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证实,在水稻中过表达一种pH敏感硝酸盐转运蛋白可提高作物产量。这一重要的研究成果发布在6月6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南京农业大学的徐国华(Guohua Xu)教授及英国John Innes中心的Anthony John Miller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徐国华教授的研究领域包括植物营养分子生物学,植物菌根和生物固氮,及作物养分高效和抗逆分子育种。2009年,徐国华教授领导南京农业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转基因手段和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方法,研究揭示了水稻中两个重要的磷酸盐转运蛋白基因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6-08

  • 复旦大学陈俊教授PNAS发表重要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复旦大学、匹兹堡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证实,在轻度中风损伤后APE1/Ref-1可促进灰质与白质及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6月6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任职于复旦大学和匹兹堡大学的陈俊(Jun Chen)教授,与美国科学院院士Michael V.L. Bennett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陈俊教授长期研究脑缺血、脑外伤和帕金森病的细胞死亡分子生物学机制,已发表论文130余篇。血脑屏障受到破坏是大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重要病理学基础。今年早些时候,陈俊教授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吉训明副院长合作领导研究团队对这种损伤进行深入研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6-08

  • 研究揭示H5N1禽流感流行病学特征

    (记者陆琦)中国疾控中心余宏杰课题组通过系统收集长达18年的全球人感染H5N1禽流感个案数据,首次呈现了1997年至2015年全球人感染H5N1禽流感的流行病学特征,并且阐明了自2014年11月以来埃及上升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变化。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柳叶刀—传染病》杂志。自1997年香港特区发现了全球首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病例以来,近10年间H5N1禽流感病毒在全球蔓延,不断引起人类发病,并且具有较高的病死率。研究推测,该病毒可通过基因重配或突变演变为引起人类流感大流行的病毒,因此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余宏杰课题组系统整理了1997年5月至2015年4月全球907例人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6-06-08

  • 南京农业大学Nature子刊发布免疫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证实,大豆疫霉菌的一个效应蛋白通过稳定植物BiPs蛋白抑制了内质网应激介导的免疫。这一重要的研究发现发布在6月3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论文的通讯作者是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特聘教授王源超(Yuanchao Wang)博士。王教授长期从事卵菌病害成灾机理以及植物疫病控制的应用基础研究,先后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3项、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20余篇。2015年,王源超教授领导南京农业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PsXEG1有助于大豆疫霉菌的毒力,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6-07

  • 金力教授最新文章:大型人群队列研究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生物通报道:在精准医学和大数据时代的今天, 大型人群队列研究成为流行病学研究的主旋律之一. 人群队列研究由传统小样本队列发展到了当前的大型队列, 而构建大型人群队列的模式也在不断地演化. 各组学、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6-07

  • 清华大学教授Cell Research发表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清华大学医学院、南加州大学Keck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证实,MutSβ通过招募DNA聚合酶β(Polβ)至新生(CAG)n或(CTG)n发夹处完成易于出错的DNA合成促进了三核苷酸重复序列扩增。这一研究成果发布在6月3日的《Cell Research》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清华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系****李国民(Guo-Min Li)教授。 李国民教授系国际知名生物化学家、著名DNA损伤与修复专家,多年来一直致力于DNA损伤修复与癌症发生发展的研究并主持多项NIH R01,其研究成果在《Cell》、《Science》 和《PNAS》等国际顶级刊物上发表,为探讨癌症的起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6-07

  • 清华、北大合作发表Cell Rep文章解析激素受体

    2016年5月27日,清华大学柴继杰教授研究组和北京大学郭红卫教授研究组合作在《细胞研究》上发表《模式序列指引下发现调控植物根分生组织生长的肽激素受体》 (Signature motif-guided identification of receptors for peptide hormones essential for root meristem growth)研究论文,揭示了植物重要肽类激素-根分生组织生长因子(Root meristem growth factors, RGFs) 的受体是位于植物细胞膜表面的五个受体激酶RGFRs,另一类受体激酶SERKs作为共受体参与RGF信号的传

    来源:清华大学

    时间:2016-06-07

  • 福建医科大教授发表Nature癌症综述

    生物通报道:靶向性药物为癌症治疗带来了一场变革。与手术、化疗、放疗等传统治疗方式相比,人们普遍认为靶向性药物效力更强副作用也更少。不过,靶向性药物对实体肿瘤的治疗效果往往会在一段时间失效。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肿瘤激活了其他的致癌通路。著名华人科学家卢坤平(Kun Ping Lu)教授最近在Nature Reviews Cancer杂志上发表文章指出,异构酶PIN1控制着多个癌症驱动通路,是一个独特的抗癌靶标。卢坤平现任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医学系教授,同时也是福建医科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许多癌症通路具有一个共同的信号传导机制,那就是脯氨酸引导的磷酸化。这些磷酸化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受到脯氨酸异构酶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6-06

  • 刘光慧研究员Cell发布早衰研究重要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基于细胞的高通量、高内涵成像小干扰RNA(siRNA)筛选方法,利用这一系统确定了抗氧化NRF2信号通路是早年衰老综合症(HGPS)的一个驱动机制。这项重要的研究发布在6月2日的《细胞》(Cell)杂志上。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刘光慧(Guang-Hui Liu)研究员,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下属国家癌症研究所的细胞生物学家Tom Misteli博士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衰老是与许多常见疾病,包括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相关的一个基本的生物学过程。自然发生的人类早衰疾病HGPS是研究人类衰老的一个强大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6-06

  • 中国学者Cell逆转人类干细胞衰老的关键通路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刘光慧实验室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国家癌症研究所Tom Misteli研究组合作,通过筛选具有逆转人类细胞衰老潜能的基因,发现转录因子NRF2(NF-E2-related factor 2)介导的细胞抗氧化通路的紊乱是导致细胞衰老的驱动力。进一步,通过筛选具有激活NRF2通路功能的小分子化合物,发现一种用于治疗脂肪肝的NRF2激动剂奥替普拉(Oltipraz)可以延缓间充质干细胞衰老的进程,并提高其体内活性。该研究成果于6月2日发表在Cell杂志上。  儿童早衰症(Hutchinson-Gilford ProgeriaSyndrome, HGPS)是一种极为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6-06-06

  • 杭师大:内源性水杨酸参与拟南芥的缺铁反应

    铁(Fe)是植物和人类必需的营养元素,且水杨酸(SA)是一种重要的免疫信号,能够启动植物的抗病防御。目前,几种植物激素已被证明参与Fe的动态平衡。但无遗传学证据显示SA参与植物营养缺乏反应。在这项研究中,由杭州师范大学王慧中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利用SA生物合成缺陷突变株pad 4(phytoalexin deficient 4) 探讨铁缺乏条件下,内源性SA可能对形态和生理反应造成的影响。为此,研究人员开展了拟南芥Col-0和pad 4突变体之间的形态学和生理学分析。缺铁处理组中,与pad 4突变体相比,拟南芥Col-0显示出更严重的叶片黄化和根生长抑制。且pad 4突变体中可溶性铁的浓度明显高

    来源:联川生物

    时间:2016-06-06

  • 上海生科院揭示光合碳代谢效率调控新机制

     光合作用是光合生物利用太阳能将CO2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为地球上异养生命体的繁衍提供了物质保障。光合作用过程中,有机物合成的第一步是由CO2固定酶,即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所催化的。众多的研究结果表明Rubisco是光合碳同化(Calvin-Benson Cycle)途径中的关键酶,其活性决定着光合作用效率的高低。但由于Rubisco酶本身的特性,它的活力调控机制还存在许多未解之谜。  5月20日,Molecular Plant 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Down-regulation of Rubisco Activity by Non-enzyma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6-06-03

  • 武汉大学同日发表两篇Nature子刊文章

    生物通报道  由武汉大学李红良(Hongliang Li)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在病理性心肌肥厚的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两篇研究论文发表在同日(6月1号)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目前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头号杀手”,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呈迅速上升趋势,且越来越趋于年轻化。病理性心肌肥厚(pathological cardiac hypertrophy)是许多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瓣膜疾病等终末期共同的病理生理表现,现有研究已经公认病理性心肌肥厚是心衰的前期病变,是心衰、脑卒中、冠心病、猝死等的独立危险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6-03

  • 中科院Nature子刊发重要成果:帮助癌症干细胞的lncRNA

    生物通报道:癌症干细胞(CSC)能够通过自我更新和分化,启动并维持癌症的发生和发展。人们已经在越来越多的肿瘤中分离和鉴定到了癌症干细胞,比如结肠癌、肝癌、乳腺癌和胰腺癌。肝癌是一种预后很差的常见恶性肿瘤。我国是肝癌高发国家,每年约有11万人死于这种疾病。肝细胞癌(HCC)是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类型,也是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之一。人们普遍认为肝癌干细胞对HCC的异质性和复发率有很大贡献,但还不了解它们自我更新和分化的分子机制。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科学家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鉴定了一种支持肝癌干细胞自我更新的lncRNA(lnc-β-Catm)。这项重要研究成果于五月三十日发表在Nature Struct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6-02

  • 曹雪涛院士、王青青教授Nature子刊发布免疫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浙江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第二军医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证实,甲基转移酶Dnmt3a上调HDAC9使得TBK1激酶脱乙酰化激活了天然免疫。这一重要的免疫发现发布在5月30日的《自然免疫学》(Nature Immunology)杂志上。我国著名的免疫学家曹雪涛(Xuetao Cao)院士和浙江大学免疫学研究所副所长王青青(Qingqing Wang)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曹雪涛现任职浙江大学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第二军医大学,主要从事肿瘤免疫治疗和分子免疫学方面的研究,曾在树突状细胞的免疫学和肿瘤的免疫与基因治疗研究方面获得重要成果,以通讯作者的身份在Natu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6-02

  • 华东理工大学PNAS发表代谢研究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Sirtuin依赖性的、可逆的谷氨酰胺合成酶赖氨酸乙酰化作用,由此揭示出了放线菌氮代谢中的一个自反馈回路。这项研究工作发布在5月31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华东理工大学的叶邦策(Bang-Ce Ye)教授。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生物分析及生物传感,分析生物技术及生物系统工程。近年来在Proc Natl Acad Sci USA, 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 Anal Chem, Chem Comm, J Biol Chem, Mol Microbiol, Chem Eu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6-02

  • PLoS Genet:干细胞干性维持关键蛋白

    Y型周期蛋白家族在胚胎发育和乳腺干细胞有丝分裂期干性维持中的关键作用 5月20日,国际学术期刊PLoS Genetics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曾艺研究组和朱学良研究组合作研究的题为Essential Roles of Cyclin Y-Like 1 and Cyclin Y in Dividing Wnt-Responsive Mammary Stem/Progenitor Cells 的研究成果,揭示了Y型周期蛋白家族在小鼠乳腺干细胞有丝分裂期干性维持中的关键性作用。  干细胞的自我更新中,至少一个子代细胞的干细胞特性(干性)需要得以维持。细胞周期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6-06-02

  • 深圳大学苟德明教授再发Scientific Reports

    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约22个核苷酸非编码小RNA,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miRNA的主要功能是通过与mRNA的3’端非翻译区结合,降解靶mRNA或者阻止其翻译,从而在转录后水平上抑制基因的表达,广泛参与细胞的分化,增殖,凋亡,个体生长发育以及器官形成等生物学过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miRNA参与肺动脉高压(PAH),但潜在的机制仍不清楚。在这项研究中,深圳大学苟德明教授研究团队运用miRNA微流体芯片比较慢性缺氧小鼠、大鼠肺部与正常对照组miRNA表达差异。发现在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缺氧条件下,miR-223显著下调。敲除miR-223, 引起PASMC增殖。与此相

    来源:联川生物

    时间:2016-06-02

  • 南京大学张辰宇教授连发miRNA研究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南京大学的张辰宇(Chen-Yu Zhang)主要从事microRNA、线粒体功能和人体及细胞能量代谢研究。近年来因发布了多项有关miRNA的惊人研究成果而广受关注。迄今已在包括Cell, Nature, Science及其子刊(~22篇)在内的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约150余篇。本月,张辰宇教授课题组癌症miRNA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果,两篇研究论文连接发表在Protein & Cell与Scientific Reports杂志上。SmartRNAplex™ miRNA-基于流式平台进行多重miRNA检测新技术 MiR-29b suppresses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6-01

  • 中科大,南京农大发表文章 首次揭示ATM激酶精细三维结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蔡刚课题组与南京农业大学王伟武课题组、中国科大刘海燕课题组合作,首次揭示了毛细血管扩张共济失调症突变蛋白——ATM激酶的精细三维结构,为理解ATM激酶活性严谨调控的分子机制以及研发新型肿瘤放疗的增敏剂提供了重要线索,该研究成果发表于5月27日的《自然·通讯》上。论文第一作者为蔡刚课题组副研究员王雪娟。  ATM蛋白负责启动细胞对DNA双链断裂损伤的响应,是调控基因组稳定性的最核心激酶,能直接磷酸化细胞内超过1000个重要底物,包括p53蛋白、细胞周期调控蛋白等。解析ATM激酶的三维结构,并在此基础上理解ATM活性严谨调控的分子机制,不仅具有阐明基因组稳定性调控的重大科学意义,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6-06-01


页次:657/1560  共31185篇文章  
分页:[<<][651][652][653][654][655][656][657][658][659][66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