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王红阳院士权威期刊连发四项癌症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王红阳(Hong-Yang Wang)院士长期从事恶性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病理机制和细胞信号转导有重要建树。迄今在Cancer Cell、Nature等有影响的主流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2016年5月,王红阳院士在癌症研究中接连取得重要成果,四篇研究论文发表在、Cancer Cell、Hepatology、J Exp Med和Journal of Hepatology杂志上。本月9日,王红阳院士与长征医院泌尿外科的王林辉教授合作证实,外泌体传送的lncARSR通过发挥竞争性内源RNA(ceRNA)作用,在肾癌中促进了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5-17

  • 中南大学蔡继峰Nature子刊:菌群测序解决法医难题

    生物通报道:最近,中南大学的研究人员探究了分解大鼠尸体的微生物活动,从而强调了使用细菌来评估死亡时间的可能性。尽管大多数虚构的犯罪现场调查人员,能够非常容易地评估尸体,但是,正确地确定一个人已经死了多长时间,是一个高度复杂的过程,具有很大的医学和法律障碍。直到现在,尸体腐败(decomposition)研究通常关注的是,昆虫定植或脊椎动物食腐动物活动这样的事件。然而最近,研究人员也开始探索微生物活性。现在在《Scientific Reports》发表的一项新研究,凸显了微生物群落在腐尸分解中的作用,并提出了这些微生物群在评估死后时间间隔(PMI)的一个可能法医学应用。为了揭开在室外自然条件下尸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5-17

  • 中科院,武汉大学Diabetes发现肝脏脂质代谢新机制

     5月3日,国际学术期刊Diabetes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郭非凡组的研究论文:A novel function of hepatic FOG2 in insulin sensitivity and lipid metabolism via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Alpha。该研究发现肝脏FOG2通过影响PPARα表达调节胰岛素敏感性和肝脏脂质代谢的重要作用,为二型糖尿病以及脂肪肝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思路。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二型糖尿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率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6-05-17

  • 清华大学Cell子刊揭示植物信号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  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双功能转录因子AtYY1是拟南芥脱落酸(ABA)反应网络一个新的负调控因子。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5月的《Molecular Plant》杂志上。清华大学的刘进元(Jin-Yuan Liu)教授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其主要科研领域与方向包括:植物应答过氧化氢的分子基础;棉花纤维细胞快速伸长的分子机制;及植物定向蛋白质组学研究。脱落酸(ABA)是最重要的植物激素之一,它调控了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包括种子成熟、休眠和发芽,幼苗生长,叶片衰老,以及对各种环境应激,如干旱、盐度、低温和病原体感染的反应。近年来,研究人员针对植物ABA信号通路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并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5-17

  • 朱健康院士PLOS植物耐低温研究成果

    生物通报道:5月3日,国际著名遗传学期刊《PLOS Genetics》在线刊登了来自吉林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云南烟草农科院和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等处的最新研究成果,题为“Chloroplast RNA-Binding Protein RBD1 Promotes Chilling Tolerance through 23S rRNA Processing in Arabidopsis”。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朱健康院士、康奈尔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的华健博士是本文共同通讯作者。在今年早些时候,朱健康院士还相继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相关阅读:朱健康院士PLOS最新研究成果;朱健康教授发表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5-16

  • 中山大学贺雄雷教授Science发表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分子进化领域主要研究基因和基因组的演化,及其背后的推动力。目前的分子进化研究大多是回顾性的,针对在进化过程中确立的突变。这类研究只能解释已经发生的进化过程,无法得出预测性的结论。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贺雄雷(Xionglei He)教授和 Li Liu在本期Science杂志上发表文章,通过介绍爱丁堡大学和密歇根大学的两项研究,探讨了前瞻性分子进化研究的前景与应用。文章指出,确定适应度景观可以帮助我们预测进化轨迹。这一点非常有实用价值,比如控制病毒感染的蔓延或者预防抗生素抗性的产生。进化过程中发生的突变只有少数最终得到确立。正因如此,回顾性研究并不能全面展现分子进化的真实过程。生成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5-16

  • 时玉舫Oncogene发现囊泡的促肿瘤新功能

      5月3日,国际期刊Oncogene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时玉舫研究组题为Tumour cell-derived exosomes endow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with tumour-promotion capabilities 的研究成果,阐述了肿瘤细胞的分泌囊泡在诱导间充质干细胞促肿瘤生长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相关机制。  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肿瘤趋化的特性,已经被证实可以通过分泌生长因子、趋化因子和表达免疫调节因子等,促进血管生成,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影响肿瘤生长。时玉舫研究组在前期研究中已发现,相比骨髓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6-05-16

  • 南开大学Cell子刊发布表观遗传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南开大学、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证实,Tet酶调控了小鼠胚胎干细胞(ESCs)的端粒维持及染色体稳定。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5月12日的《Cell Reports》杂志上。论文的通讯作者是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刘林(Lin Liu)。刘教授主要在发育生物学和生殖生物技术领域,尤其是在最终能造福人类健康的胚胎工程和再生医学领域,进行基础科学及生物医学应用方面的研究。2014年,刘林教授和密歇根大学医学中心的Jie Xu合作,通过深入研究成功从端粒酶缺陷细胞生成了小鼠ntESC。端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5-16

  • 中科院学者最新Cell Stem Cell文章

      2015年中以来,寨卡病毒感染在南美洲暴发并在全球范围内播散蔓延,我国已发现多例寨卡病毒感染病人,因此,也面临输入并引起流行的风险。与之前比较温和的病情相比,2015-2016美洲疫情爆发特别值得人们警惕,当寨卡病毒在巴西爆发的同时,突然出现了大规模患有小头畸形的婴儿出生。从2015年3月到2016年3月,巴西有5000多名婴儿被诊断患有小头畸形,和往年相比高出了20倍,而这些婴儿的母亲大多感染了寨卡病毒。鉴于该病毒在全球流行的严重性,以及奥运会即将在巴西举行,国际卫生组织(WHO)宣布寨卡病毒感染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目前,全世界众多研究机构正在加倍努力,以确认婴儿小头畸形和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6-05-13

  • 中国科学家Cell Stem Cell发布寨卡研究重要成果

    生物通报道   中国的研究人员在5月11日的《细胞干细胞》(Cell Stem Cel)杂志上报告称,证实被注射亚洲寨卡病毒株,在孕母体内邻近产期的胎鼠显示出小头畸形的典型特征。正如预期的那样,寨卡病毒感染了神经前体细胞,感染大脑表达了一些与病毒入侵相关的基因,并显示免疫反应改变及细胞死亡。这项研究是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许执恒(Zhiheng Xu)研究员与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的秦成峰(Cheng-Feng Qin)博士共同合作完成。许执恒研究员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信号转导与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近年来多次在Nature Communication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5-12

  • 赵立平教授新文章:肠道微生物组与代谢疾病

    生物通报道:人类消化道中居住着大量的微生物,它们被统称为肠道微生物组。肠道微生物组在人类代谢食物、抵御感染和应答药物等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许多人类疾病都与肠道微生物组失衡有关,但揭示其中的因果关系并不容易。因为肠道微生物组是由数百种细菌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同种细菌的不同菌株也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上海交通大学的赵立平教授前不久在Genome Biology杂志上发表文章指出,借助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在菌株水平上研究肠道菌群是很有意义的,可以帮助人们揭示肠道微生物组在人类代谢疾病中起到的作用。随着测序成本的直线下降,针对整个菌群的宏基因组测序越来越受到青睐,这些数据可以组装出不同菌株的高质量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5-12

  • 山东大学Cell子刊聚焦肿瘤抑制因子

    生物通报道   来自山东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出了肿瘤抑制因子PTPN12的晶体结构与底物特异性。研究结果发布在5月10日的《Cell Reports》杂志上。山东大学医学院的于晓(Xiao Yu)教授和孙金鹏(Jin-Peng Sun)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于晓教授的研究方向主要在糖尿病的分子机制研究。孙金鹏教授则主要是应用多种生物学方法,对包括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PTP)和G蛋白偶联受体(GPCR)在内的重要靶点蛋白进行结构和功能研究。2014年,于晓和孙金鹏教授领导山东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磷酸酶PTPN18的催化区和PEST结构域分别调控了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5-12

  • 中国学者成功逆转肿瘤再生细胞的耐药性

    生物通报道:肿瘤再生细胞(TRC)也称为癌症干细胞,它们可以通过自我更新和分化,启动并维持癌症的发展。这些细胞相当于是癌症的“种子”,不仅能支持肿瘤的生长,还会促使癌转移和复发。如何才能彻底杀死这些细胞,是癌症治疗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自己开发的新方法成功逆转了肿瘤再生细胞的药物抗性。这项研究发表在五月十日的Cell Research杂志上,这篇文章的通讯作者是黄波(Bo Huang)教授。研究人员用来自肿瘤细胞的微颗粒(T-MPs)装载抗肿瘤药物。研究显示,肿瘤再生细胞会优先摄取这些微颗粒,因为它们比已分化的癌细胞软得多。T-M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5-12

  • 中国学者花青素合成调控新发现登权威期刊

     5月2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黄继荣课题组在2016年5月出版的最新一期《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上发表了题为DELLA proteins promote anthocyanin biosynthesis through sequestering MYBL2 and JAZ repressors of the MYB/bHLH/WD40 complex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的研究论文。本文通过解析赤霉素信号转导途径中关键因子DELLA蛋白调控花青素合成的分子机理,揭示了植物通过调控次生代谢产物合成适应环境变化的新机制。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6-05-12

  • 周艳虹课题组发表6.9分植物学最新研究

    植物根-冠间信息传递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刺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嫁接具有提高植株抗病能力、耐低温能力及提高产量等优点。但是,嫁接诱导胁迫耐受性与许多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诱导有关,其机制仍不清楚。其中,脱落酸(ABA)在植物耐热性和一些miRNA如miR159的调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浙江大学园艺系周艳虹课题组对嫁接黄瓜和未嫁接黄瓜进行热处理,使用miRNA微流体芯片对miRNA表达谱进行了全面分析,也对miRNA靶基因的表达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热胁迫下,丝瓜作砧木的黄瓜的耐热性增强时,脱落酸(ABA)的积累增加,且一组miRNA下调,但其靶基因和茎芽中CsHSP70积累上调。显著地

    来源:联川生物

    时间:2016-05-12

  • 刘玉:发现癌症发生不同以往的起因

    “我们的研究主要是发现染色体大片段缺失作为一个整体在肿瘤发生中的驱动作用。肿瘤中缺失的染色体片段往往包含多个协同作用的肿瘤抑制基因。染色体17p中有著名的肿瘤抑制基因p53和新发现的ALOX基因家族。这是在近40年p53研究基础上对这一基因相关基因变异的新的认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刘玉研究员   从1979年发现至今,P53已经历经近40年的岁月,40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人们对P53基因的认识经历了癌蛋白抗原—癌基因—抑癌基因的三重转变,关于P53的文章层出不穷,每当我们觉得离P53的真相接近之时才发现,P53仍是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 &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5-11

  • NIBS邵峰再发文章:揭示NAIP家族蛋白新功能

       2016年4月25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邵峰博士实验室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杂志发表题为“Genetic functions of the NAIP family of inf­ammasome receptors for bacterial ligands in mice”的文章。该文章通过基因敲除的方法,在小鼠水平证明了NAIP家族蛋白具有免疫受体功能,识别细菌鞭毛素和三型分泌系统,激活炎症小体介导的抗细菌天然免疫反应。     炎症小体是继Toll样受体后最近几年刚刚发现的,被认为

    来源:NIBS

    时间:2016-05-11

  • 南昌大学PNAS重要发现:抗癌药的第二重功用

    生物通报道  来自南昌大学一附院、密歇根大学、浙江大学医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证实,NEDD8活化酶小分子抑制剂MLN4924能够在体外刺激肿瘤球体形成,并在体内促进干细胞分化及创伤愈合。这一重要的研究发现发布在5月9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南昌大学一附院的王共先(Gongxian Wang)教授及任职于密歇根大学和浙江大学医学院的孙毅(Yi Sun)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王共先教授具有廿余年临床工作经验,致力于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治及基础研究。孙毅教授长期从事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分子标志物/抗肿瘤分子靶点鉴定及小分子抗癌药物开发的研究工作,是该研究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5-11

  • 广东昆虫所陈金平组:揭示鲟鱼性别分化miRNA表达谱

    MicroRNAs(miRNAs)是在真核生物中发现的一类内源性的具有调控功能的非编码RNA,其大小长约20~25个核苷酸。miRNA参与动物转录后调控,并在调控配子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鲟鱼的性别决定和分化机制仍不清楚。因此,鉴定miRNA和识别与性别分化相关的miRNA表达特征对于理解miRNA在鲟鱼性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选取鲟鱼性别分化之前的五个不同组织和性腺进行miRNA表达谱分析。miRNA芯片和qPCR筛选出1037个miRNA(miRBase 20.0)和103个候选miRNA。还发现1140个miRNA中有477个miRN

    来源:联川生物

    时间:2016-05-11

  • 中国医学科学院Cell子刊发表重编程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干细胞能够分化成为机体内任何类型的细胞,既是研究人体早期发育的理想工具,也是细胞治疗的宝贵资源。胚胎干细胞很适合临床使用,但获得这些细胞会破坏胚胎,有很大的伦理争议。2006年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开发了一个变通方案,用逆转录病毒将四个转录因子(OSKM)引入特化的成体细胞,再将其重编程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这些细胞在实验室中表现出与胚胎干细胞相当的能力,又避开了胚胎干细胞的伦理问题,在疾病模拟、药物筛选和细胞治疗中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被人们视为细胞疗法的新希望。山中伸弥也因为iPS技术赢得了2012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不过,要将iPSC真正用于临床最好能够避开逆转录病毒。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5-10


页次:661/1560  共31185篇文章  
分页:[<<][661][662][663][664][665][666][667][668][669][67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