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云南大学Science子刊揭示代谢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   云南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在营养剥夺的情况下章鱼胺(Octopamine)连接了营养信号与脂类代谢。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5月6日的《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云南大学的张克勤(Ke-Qin Zhang)教授及邹成钢(Cheng-Gang Zou)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张克勤主要从事食线虫菌物、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和基因与蛋白组学方面的研究,在Nat Commun, PNAS等刊物发表SCI论文160余篇,获多项科学进步奖奖励。邹成钢教授现主要从事代谢疾病和微生物-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多年来,张克勤教授及邹成钢教授合作取得不少重要的研究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5-10

  • Rpc9调控造血干/祖细胞命运维持研究新进展

     脊椎动物造血干细胞在主动脉-性腺-中肾区通过内皮-造血转化过程产生,随后迁移到胎肝(人和小鼠)或尾部造血组织(斑马鱼)进行扩增和定向分化。目前,胚胎期新产生的造血干细胞的维持机制尚不完善,因此,探索这一过程中微环境信号和内源因子的系统调控作用将有助于深入了解造血干细胞发育。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峰研究组通过ENU化学诱变筛选,获得一个斑马鱼T淋巴细胞发育缺陷突变体并进行了表型鉴定。应用图位克隆方法,确定该突变体中DNA依赖的RNA聚合酶Ⅲ复合体组分Rpc9 在第二个外显子处发生了T>A单碱基突变。进一步研究发现,Rpc9缺失会引发过量凋亡从而导致斑马鱼尾部造血组织处造血干/祖细胞减少。抑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6-05-10

  • 山大杜蘅教授Nature子刊发布阿尔茨海默氏症重要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山东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出了,线粒体酶在阿尔茨海默氏症中的作用。这一重要的研究发现发布在5月6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山东大学省立医院的杜蘅(Heng Du)教授和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的Lan Guo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一些临床观察结果表明,线粒体功能障碍是阿尔茨海默氏症(AD)最早期的表现之一,是这一神经系统疾病一个标志性病理特征。以往的一些研究还确定了线粒体氧化磷酸化(OXPHOS)受损是AD个体和AD动物模型中线粒体缺陷的一个特征。线粒体OXPHOS效率受损会导致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5-10

  • 吉林大学Nature子刊发布免疫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吉林大学、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证实,疟原虫的TatD样脱氧核糖核酸酶 (DNase)是一个毒力因子,是一种潜在的疟疾候选疫苗。任职于吉林大学、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及沈阳农业大学的陈启军(Qijun Chen)教授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陈教授长期从事病原微生物领域的分子生物学、分子病理学及免疫学的研究工作,先后在Nature, Nature Medicine, Journal of Exp Medicine, Genome Biology等杂志发表研究性论文和综述70余篇。被最初的微生物接触激活后,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会释放出由DNA和蛋白酶构成的中性粒细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5-10

  • 清华大学Nature子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

    生物通报道:Ⅱ型内含子广泛存在于细菌基因组中,是具有催化活性的RNA分子,可以自我剪接形成成熟RNA。在内含子编码蛋白(IEP)的帮助下,Ⅱ型内含子能像逆转录元件一样插入新的DNA位点。清华大学和Albany大学的研究团队前不久在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杂志上发表文章,通过冷冻电镜技术(cryo-EM)揭示了II型内含子的活性结构。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王宏伟(Hong-Wei Wang)教授、Albany大学的Marlene Belfort和Rajendra Kumar Agrawal。Ⅱ型内含子在转移的时候需要和内含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5-09

  • 清华团队Cell子刊发表单细胞RNA测序研究

    生物通报道:新一代测序技术(NGS)大大增进了我们对生理发育和疾病过程的理解。不过NGS的研究对象是细胞群体,忽略了这些细胞之间的异质性。正因如此,单细胞测序(SCS)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清华大学研究团队通过单细胞RNA测序,系统重建了调控生长板(GP)发育的分子级联。这项研究发表在五月五日的Cell Reports杂志上,文章通讯作者是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吴琼(Qiong Wu)研究员。生长板(GP)是骨骼延长和再生的关键结构。虽然人们已经鉴定了GP发育的一些关键调控子,但对这一过程还缺乏系统性了解。研究人员对生长板的217个细胞进行单细胞RNA测序,确定了这些细胞的基因表达谱。他们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5-09

  • 南京医科大学Nature子刊发表癌症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南京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出,ETV6的常见遗传变异与大肠癌易感性相关。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5月5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南京医科大学的陈锦飞(Jinfei Chen)主任医师、张正东(Zhengdong Zhang)教授和王美林(Meilin Wang)副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陈锦飞长期从事消化道肿瘤以及肺癌的多学科综合治疗以及个体化治疗的研究。张正东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遗传/表观遗传与肿瘤发生发展及其机制研究。王美林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基因与肿瘤易感性研究。大肠癌(Colorectal ca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5-09

  • 华中科技大学Nature子刊发现抑癌miRNA

    生物通报道   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医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证实,miR-424(322)通过阻断PD-L1免疫检查点激活T细胞免疫反应逆转了化疗耐药。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5月5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华中科技大学的谌科(Ke Chen)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卵巢上皮性癌(EOC)是罹患妇科恶性肿瘤女性的主要死亡原因。尽管当前给予了患者综合治疗,总体预后仍然较差。75%以上确诊卵巢上皮癌的患者都处于疾病晚期,5年生存率<30%。化疗是最有效及常用的卵巢癌疗法之一。然而,化疗耐药的形成限制了它在卵巢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免疫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5-09

  • 向嵩研究组发表Nature子刊文章

     4月18日,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向嵩组的最新研究成果“Crystal structure of glycogen debranching enzyme and insights into its catalysis and disease-causing mutations”。该研究揭示了糖原代谢关键酶糖原去支链酶(glycogen debranching enzyme,GDE)的晶体结构、分子机制以及其致病突变的致病机理。  糖原是重要的人体能量存储形式之一,可被降解为葡萄糖提供能量。糖原代谢的紊乱与糖尿病等疾病密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6-05-09

  • 中科院Science文章发布进化研究重要成果

    生物通报道  在发表于本周《科学》(Science)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描述他们在中国南部发现了6种灵长类物种化石的“主矿脉”。这些灵长类动物在大约3400万年前,始新世-渐新世过渡之后的时期勉强存活。在那段时期急剧的寒冷化使得亚洲大部分地区不适合灵长类动物居住,大幅度减少了它们的种群,因此发现这样的化石尤其难得。在始新世-渐新世边界,由于地球主要地壳板块的重排,温度和湿度迅速下降。灵长类动物喜欢温暖和潮湿,因此在世界各地它们都面临着艰难的时期——在北美和欧洲它们走向了灭绝。当然,灵长类动物不知何故在非洲和南亚幸存了下来,因此我们现在仍然在谈论它。由于类人猿灵长类动物——现存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5-06

  • PLoS Genet:生物钟基因表达的精密时空调控

     5月2日,PLoS Genetics 期刊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严军研究组题为Long-range chromosome interactions mediated by cohesin shape circadian gene expression 的论文。该项研究揭示了昼夜节律生物钟基因的转录是建立在染色质高级结构的基础上,而粘合素(cohesin)通过介导染色质长程相互作用,扮演着两面性的角色,或激活或阻断节律基因的调控。该研究首次阐释了粘合素在昼夜节律基因转录调控中的作用。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节律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生理现象,是通常以24小时为周期的生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6-05-06

  • NEJM最新论文证实他汀不能预防心脏手术后房颤

    5月5日,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心血管外科郑哲研究团队与英国牛津大学合作开展的关于心脏手术围手术期使用他汀药物治疗房颤的大规模随机对照双盲临床试验——STICS研究结果发表于国际医学领域的顶级权威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房颤是最为常见的心律失常性疾病,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房颤患者人数达800万,房颤可使患者脑卒中发生率增加5倍,心衰发生率增加3倍。术后房颤是心脏手术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高达35%至50%。其所造成的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能够显著增加脑卒中、心血管死亡的发生风险,同时会对患者康复造成不利影响,延长住院时间并增加医疗费用。既往研究显示,高胆固醇水平也是影响心血管疾病发生

    来源:科学网

    时间:2016-05-06

  • 中国学者Nature子刊揭开关键转录机制

    生物通报道:RNA聚合酶II(Pol II)是我们基因表达的一个关键酶,负责将DNA转录为信使RNA(mRNA)。Pol II的转录精确性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转录失真会引起衰老和人类疾病(比如癌症)。好在Pol II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自身的错误,确保每个新生mRNA与DNA模板相符。不过,科学家们对这一过程还并不那么了解。香港科技大学(HKUST)的科学家们最近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杂志上发表文章,揭示了Pol II控制转录精确性的一个关键机制。他们建立了一个动力学模型(Markov State Model),在原子水平上阐明了Pol II回头纠错的动态过程。研究显示,P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5-05

  • NIBS邵峰Cell子刊解析天然免疫系统

      机体天然免疫系统识别和感受来自微生物的各种模式分子,在拮抗病原感染致病中起重要作用。天然免疫的核心是存在于细胞膜上或胞质内的模式识别受体(PRR)。邵峰实验室于2014年发现Pyrin蛋白(遗传突变导致家族性地中海热自炎症疾病)可以作为PRR蛋白感受多种不同细菌毒素对机体Rho家族小G蛋白的修饰和失活,进而介导巨噬细胞炎症小体(inflammasome)复合物的组装和下游炎性蛋白酶caspase-1的激活,启动抗细菌炎症反应(Xu et al., Nature 2014)。最近,他们在洋葱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cenocepacia)中鉴定出一个新的六型分泌系统

    来源:NIBS

    时间:2016-05-05

  • 曹雪涛:推动前瞻性国家医学与健康高端智库建设

    积极推动综合型特色化前瞻性国家医学与健康高端智库建设当前,我国医学与健康事业发展面临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速、重大疾病高发、医改深层次矛盾逐渐暴露等诸多挑战。我国2015年新发癌症病人超过400万,心血管病患病人数达2.9亿,成人糖尿病占全球糖尿病人数的三分之一以上,且疾病发病低龄化趋势明显,这种严峻形势严重威胁我国现阶段及未来的人口健康和社会发展。同时,完善医药卫生人才培养、强化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提高群众基本医疗保障等需求愈发迫切,这需要通过制定全面、科学、合理的国家政策加以系统解决。为了应对这些复杂挑战,完成好“健康中国”这一历史重任,我国迫切需要大力加强综合型、特色化、前瞻性的国家级医学与

    来源:科技日报

    时间:2016-05-05

  • 中国学者:让尿液变宝藏的“炼金术”

    生物通报道:干细胞能够分化成为机体内任何类型的细胞,既是研究人体早期发育的理想工具,也是细胞治疗的宝贵资源。胚胎干细胞很适合临床使用,但获得这些细胞会破坏胚胎,有很大的伦理争议。2006年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开发了一个变通方案,将四个转录因子引入特化的成体细胞(成纤维细胞),再将其重编程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这些细胞在实验室中表现出与胚胎干细胞相当的能力,又避开了胚胎干细胞的伦理问题,在疾病模拟、药物筛选和细胞治疗中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被人们视为细胞疗法的新希望。山中伸弥也因为iPS技术赢得了2012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虽然用成纤维细胞进行iPS重编程比较方便,但这些细胞并不容易收集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5-04

  • 上海交大最新PNAS文章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1232010)、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1222223)和面上项目(11572199)等的资助下,上海交通大学齐颖新、姜宗来教授团队在血管力学生物学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有关细胞核骨架蛋白力学响应的研究成果以 “Nuclear Envelope Proteins Modulate Proliferation of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during Cyclic Stretch Application” 为题于2016年4月25 日在Proc Natl Acad Sci USA(美国科学院院刊)在线发表。  细胞如何将胞外的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

    时间:2016-05-04

  • 西南大学首席科学家Cell子刊发表重要免疫发现

    生物通报道   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大脑中的微小血管会变硬,有时甚至会破裂造成“微出血”。这种损伤与一些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认知能力衰退有关,但目前尚不清楚除了生长出新血管组织,大脑是否可以自然修复自身。发表在5月3日《免疫》(Immunity)杂志上的一项斑马鱼研究,第一次描述了称作为巨噬细胞的白细胞可以抓起血管的断端,将它们重新粘合在一起的机制。领导这一研究的是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国家973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发育与生殖研究”领域项目首席科学家、两江学者罗凌飞(Lingfei Luo)。其主要研究方向为斑马鱼为模式动物,以内胚层组织器官及血管发育和再生的分子调控机制。曾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5-04

  • 华中科技大学丁凤菲博士Science发表重要成果

    生物通报道  发表在4月29日《科学》(Science)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揭示出了控制睡眠-觉醒周期的生物学机制。具体而言,它证实简单地改变脑脊液中的化学物质平衡就可以改变动物的意识状态。这项研究将焦点放在了脑脊液中的一些离子上,其发现这些改变不仅在刺激或抑制神经细胞活性中起关键作用,似乎在我们睡觉的时候也改变了细胞体积导致脑细胞缩小,这一过程帮助了清除废物。领导这一研究的是美国罗彻斯特大学转化神经医学中心联合主任Maiken Nedergaard博士。任职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及罗彻斯特大学的丁凤菲(Fengfei Ding)博士和罗彻斯特大学的John O’Donnell是这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5-03

  • 苏州大学特聘教授Cell子刊发癌症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骨髓中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肿瘤。这种常见血癌主要发生在老年人中,寿命越长晚年出现这种疾病的可能性就越高。蛋白酶体抑制剂为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带来了一场革命,大大改善了这些患者的生存情况。不过,蛋白酶体抑制剂目前主要凭经验使用,骨髓瘤也会对它们产生抗性。德克萨斯大学和苏州大学的研究团队为此展开了深入研究。他们在四月二十八日的Cancer Cell杂志上发表文章指出,TJP1决定着多发性骨髓瘤对蛋白酶体抑制剂的敏感性。文章通讯作者是德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的Robert Z. Orlowski和苏州大学唐仲英血液学研究中心的特聘教授杨林(Lin Yang)。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5-03


页次:662/1560  共31185篇文章  
分页:[<<][661][662][663][664][665][666][667][668][669][67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