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同济大学发表单细胞转录组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人类大脑是极为复杂的,数十亿神经元形成的庞大网络控制着我们的行为和情感。正因如此,解析神经回路的分子基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过去人们大多是在一块脑组织上进行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图谱分析,但这样的方法往往无法提供足够的精确性。同济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将电生理学技术与单细胞转录组分析结合起来,揭示了神经元成熟背后的分子机制。这一重要成果发表在三月份的Protein & Cell杂志上,文章通讯作者是同济大学医学院干细胞研究中心的孙毅(Yi E. Sun)教授。研究人员对来自人类干细胞的神经元进行了膜片钳记录和单细胞转录组分析(称为Patch-seq),通过权重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3-16

  • 清华大学Nature子刊发布免疫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蚊子共生菌群利用C型凝集素(lectins)抵消肠道免疫维持了肠道菌群稳态。这一重要的研究发现发布在3月14日的《自然微生物学》(Nature Microbiology)杂志上。论文的通讯作者是清华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系程功(Gong Cheng)研究员。程功研究员主要致力于蚊媒病毒感染机制与抗病毒免疫研究,从分子层面阐明多种重要蚊媒病毒感染传播的分子机制及宿主免疫保护机制,根据发现的靶点研发新型疫苗干预措施,为重要蚊媒病毒的防治提供生物学基础(专访程功  创新研究填补虫媒疾病医学空白 )。免费索取Takara EIA 试剂盒的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3-16

  • 韩敬东研究组Cell子刊解析节食为何能使寿命延长

      3月8日,国际学术期刊Cell Metabolism 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韩敬东研究组的论文A Systems Approach to Reverse Engineer Lifespan Extension by Dietary Restriction。该研究揭示了节食导致线虫寿命延长的分子机制。  众所周知,衰老关乎人类的健康和寿命。随着生物学知识的积累以及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关于衰老的研究得到了更多的重视,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节食,作为在多个物种中可以延长寿命的重要手段,其分子机制的研究是衰老研究的一个经典范式。研究表明,不少与营养感知和应激反应相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6-03-16

  • 周政研究组Nature子刊发布组蛋白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出了SRCAP (SWR1)染色质重塑亚基YL1识别H2A.Z的结构基础。研究结果发布在3月14日的《自然结构与分子生物学》(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杂志上。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周政(Zheng Zhou)研究员,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及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吴以仲(Carl Wu)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组蛋白H2A有不同的变异体,而且这些变异体也属于组蛋白,在自然界(包括动物和部分植物)中存在着H2A的变异体H2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3-16

  • NIBS饶枫博士PNAS揭示癌症治疗新靶点

    生物通报道   来自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证实,IP5K生成的肌醇六磷酸(IP6)介导了cullin-COP9信号小体(signalosome)互作及CRL的功能。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3月14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饶枫( Feng Rao)博士,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Solomon H. Snyder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饶枫实验室致力于研究新兴信号小分子的功能和机制。免费获取CellInsight CX5全自动细胞定量成像分析仪的最新资料 泛素化的调控对维持蛋白质组和细胞的稳态至关重要。Cull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3-16

  • 中山大学团队建成世界最大“蚊子工厂”

    广州3月14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林洁)中山大学今天宣布,该校奚志勇团队首创的控制蚊虫媒介技术经过初期试验显示,沃尔巴克氏菌可抑制蚊子体内的寨卡病毒。登革热、登革出血热以及寨卡病毒等由伊蚊传播。伊蚊是传播重要虫媒传染病的媒介。奚志勇介绍,该团队利用显微胚胎注射技术,在果蝇、伊蚊和库蚊体内提取沃尔巴克氏体,并成功将其导入到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体内,使其与蚊虫形成稳定的共生关系。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实验室雄蚊与自然界非携带沃尔巴克氏体雌蚊交配所产的卵不能发育。“像寨卡和登革热的虫媒病要维持传播,都需要一个最低的蚊媒数量临界线。”通过大量释放实验室雄蚊,可以使蚊子种群数量降低到足以引起疾病流行的

    来源:中国青年报

    时间:2016-03-16

  • 南医大王慧博教授著名期刊揭示脑胶质瘤母细胞瘤耐药机制

    生物通报道:脑胶质母细胞瘤(GBM)获得性耐药是临床上的一个重要难题,大大限制其治疗效果,然而目前关于耐药性产生的具体机制还不甚清楚。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王慧博教授研究团队揭示了脑胶质瘤母细胞瘤(GBM)替莫唑胺(TMZ)耐药新机制,为克服TMZ耐药提供了潜在途径。这项研究于2016年3月9日在线发表于国际肿瘤学著名杂志Cancer Research(最新影响因子9.329)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南京医科大学神经外科的王慧博教授。Pol κ 是一种参与跨损伤DNA合成的易误修复聚合酶,在该文章中,研究人员发现GBM细胞株及GBM患者原代细胞在TMZ治疗后会出现Pol κ显著上调,过表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3-15

  • 董梦秋、雷晓光eLife发表重要成果

    生物通报道:3月8日,国际著名期刊《eLife》在线发表了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NIBS)、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处的一项最新成果,题为“Trifunctional cross-linker for mapping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s and comparing protein conformational states”。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赖氨酸靶向交联剂,以改进创新性的技术——蛋白质化学交联结合质谱鉴定技术(chemical cross-linking of proteins coupled with mass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3-15

  • 中国医学科学院最新文章:关键逆转录转座子与癌症

    生物通“核心刊物”栏目创办于2002年,主旨在于向国内专业人士展示科研核心刊物,以及生命科学领域杂志每期重点内容,为读者呈现精彩纷呈的国内科研动向,和重大科研进展。目前包括《遗传》、《中国生物工程杂志》、《科学通报》等重点期刊,也欢迎生物类期刊联系合作(联系邮箱:journal@ebiotrade.com)。生物通报道:LINE-1是现今人体内存在的唯一具有自主转座活性的转座子,约有500 000个拷贝,占人类基因组总量的17%。LINE-1是通过转录和逆转录在内的转座过程产生新的DNA拷贝,并使新产生的DNA拷贝插入基因组的不同位置。LINE-1转座会影响基因组中其他基因的表达或调控,因而会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3-15

  • 天津医科大Nature子刊:新成果助力反义寡核苷酸治疗

    生物通报道  来自天津医科大学、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dystrophin缺陷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 mdx小鼠中证实,己糖(Hexose)可提高寡核苷酸的递送和外显子跳跃。这一研究成果发布在3月11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天津医科大学的尹海芳(HaiFang Yin)教授及牛津大学的Matthew J. A. Wood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尹教授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由她牵头成立了基础医学院细胞生物学系天津-牛津基因治疗联合实验室。尹海芳教授近三年发表文章11篇,应邀编写学术专著2篇,论文累计影响因子约96;获得国际专利2项。获教育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3-15

  • 李于研究组Hepatology解析胰岛素抵抗

     2月29日,国际学术期刊Hepatology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李于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1 Improves Hepatic Insulin Sensitivity by Inhibiting 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Complex 1,该研究揭示了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作为营养感受器mTORC1复合物的抑制剂,以自分泌或旁分泌的方式调控肝脏的胰岛素敏感性和全身葡萄糖代谢平衡。  2型糖尿病是典型的慢性疾病之一,胰岛素抵抗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6-03-15

  • 福建农林大学Cell新综述文章

    生物通报道  作为无法移动的生物,植物能够对来自内部和环境中各种各样的信号做出响应,这种能力对于它们的生存和适应至关重要。植物需借助高度结构化的细胞内网络来整合这些信号以确保协调的细胞反应,此外激素和肽类在时空上发挥作用协调了局部的细胞分裂并远距离调控了生长和生理。此外,信号互作和信号输出也会随发育而发生显著的变化。在3月10日的《细胞》(Cell)上,福建农林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一篇题为“Information Integ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in Plant Growth Regulation”的综述文章,探讨了当前对于控制植物生长的细胞内及细胞外集成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3-14

  • 北大、军事医学科学院Cell子刊发表免疫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北京大学、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人员证实,一种巨细胞病毒肽特异性抗体改变了自然杀伤细胞稳态,促进了几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Cell Host & Microbe杂志上。北京大学的栗占国(Zhan-Guo Li)教授,及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的杨光(Guang Yang)研究员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栗占国教授从事风湿免疫病临床30年。在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及血管炎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有丰富的经验。主要研究方向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及免疫干预、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干燥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及治疗。人巨细胞病毒(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3-14

  • Oncotarget:抗溃疡药物泮托拉唑靶向抗癌的惊人发现

    生物通报道: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和沈阳药科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Pantoprazole, a FDA-approved proton-pump inhibitor,suppresses colorectal cancer growth by targeting T-cell-originated proteinkinase”的文章,发现治疗胃溃疡的药物——泮托拉唑能够靶向一种叫做TOPK的蛋白激酶,抑制结直肠癌的生长。这一发现及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癌症期刊《肿瘤靶点》杂志(Oncotarget)。文章的第一作者为在读研究生曾孝玉、刘林和郑梦竹等同学,朱峰教授、李华教授和段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3-11

  • 苗玲玲研究组:非编码MiRNA全新分子调控机制

      MicroRNAs(MiRNAs)是近年来RNA生物学领域中的重大发现。它是一类平均长度只有22个核苷酸的小分子非编码RNA。在人类中表达的MiRNA 有一千多种,人体中60%的基因都可能被其调节。MiRNA 对靶基因的调节参与了个体发育、细胞分化与增殖、凋亡等一系列生物学过程,在肿瘤、代谢紊乱等人类疾病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其作用机制仍不十分清楚。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MiRNA调控靶基因的作用机制只有在转录后水平才能抑制靶基因的表达,进而实现对靶基因的调控作用。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药物安全评价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苗玲玲在研究员任进等的指导下,经过多年努力首次发现非编码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6-03-11

  • 两篇Nature文章发布干细胞再生重大成果

    生物通报道  在最新一期(3月9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来自中国和日本的两个独立研究小组发布了两项引人瞩目的再生医学成果。澳大利亚眼研究中心角膜研究负责人Mark Daniell(未参与该研究)赞叹这两项研究“如此惊人,几乎就像是科幻小说。”在第一项研究中,由日本大阪大学医学院眼科专家Kohji Nishida领导的研究小组证实了一种方法,可以模拟完整的眼发育过程用人类的干细胞生成几种重要的眼组织。当移植到失明的动物模型中时,这些组织修复了眼睛前部并恢复了视力,科学家们说这为开展人类眼前部移植临床试验恢复丧失或受损的视力铺平了道路。眼睛是由发育过程中各种细胞谱系生成的一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3-11

  • 中山大学Nature发布再生医学重大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山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再生医学新方法来消除婴幼儿先天白内障,使得残存的干细胞能够再生出功能性晶状体。研究人员已在动物身上及一个小型人类临床试验中对这一治疗方法进行了测试,相比于当前的标准疗法其引起手术并发症要少得多,且在12名接受这种新型手术的儿童白内障患者中再生的晶状体显示优越的视觉功能。这些研究结果在线发布在3月9日的《自然》(Nature)上。现任职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院的张康(Kang Zhang)教授,与中山大学的刘奕志(Yizhi Liu)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张康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寻找新的黄斑变性、糖尿病视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3-10

  • 西北农林****连发重要学术成果

    生物通报道:近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美国普渡大学的许金荣(Jin-Rong Xu)教授带领的研究小组,先后在国际学术期刊《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Genome Research》和《Scientific Reports》发表重要学术成果。许金荣教授,是教育部****讲座教授、国家“****”入选者,现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二级教授,美国普度大学植物与植物病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以植物病原真菌的生物学与分子遗传学作为主攻方向,在国际同行中具有较高学术声誉,已在Science、Nature等国际学术期刊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2016年3月3日在《En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3-10

  • 厦大林圣彩亮点推荐Science线粒体研究重要成果

    生物通报道  3月8日,厦门大学的林圣彩(Sheng-Cai Lin)教授在《Cell Metabolism》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AMPK Promotes Autophagy by Facilitating Mitochondrial Fission”的文章,为我们亮点推荐了近期发布在Science杂志上的一项线粒体研究新成果。AMP激活的蛋白质激酶(AMPK)能够通过感受细胞能量状态来维持真核细胞的ATP生成和消耗的平衡,即能量稳态。同时在调控细胞生长和增殖、建立和稳定细胞极性、调节动物寿命、调控生理节律等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这些重要的功能使AMPK成为治疗肥胖症、II型糖尿病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3-10

  • 上海生科院揭示水稻籽粒大小调控机制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国家基因研究中心团队在水稻控制籽粒大小的分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他们经过多年的努力成功克隆和鉴定了一个控制水稻粒长与千粒重的关键基因GLW7,并深入研究了其分子机理及在水稻遗传改良中的作用,相关研究论文于3月7日在线发表在Nature Genetics(《自然·遗传学》)上。  水稻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驯化,形成了适应不同地域栽培的优良品种,在这些丰富多样的品种中蕴涵着许多重要的农艺性状基因。世界上的栽培稻主要是亚洲栽培稻,而亚洲栽培稻又被分为粳稻与籼稻两个亚种。籼稻比较适于生长在高温、强光和多湿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而大部分粳稻品种比较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6-03-10


页次:671/1560  共31185篇文章  
分页:[<<][671][672][673][674][675][676][677][678][679][68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