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胡国宏Cell Death Dis:转移性肿瘤干细胞在癌转移中的作用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A CD44v+ subpopulation of breast cancer stem-like cells with enhanced lung metastasis capacity”,鉴定出了一个具有肺转移能力的乳腺癌干细胞亚群,并揭示其在乳腺癌转移中的作用机制。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3月16日的Cell Death & Disease上,由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人口健康领域)胡国宏研究组完成,这项研究提示在乳腺癌的诊断、预后和治疗中,CD44v和ESRP1是更有效的标志物和药物靶点。肿瘤干细胞是引起肿瘤发生、促进肿瘤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3-30

  • 浙大生研院青年教授发表Nature Cell Biology文章

    生物通报道: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Hippo signalling governs cytosolic nucleic acid sensing through YAP/TAZ-mediated TBK1 blockade”的文章,发现了宿主细胞的营养或接触状态通过Hippo通路调控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的功能和作用机制。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3月27日的Nature Cell Biology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浙大生研院徐平龙教授,第一作者是博士生张倩和孟凡森,其他研究人员还包括管坤良教授、冯新华教授、邹键教授,以及陈莎莎等人。细胞质核酸识别及其启动的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3-29

  • 中科院学者Nature Immunology:解开ER应激途径的未解之谜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的刘勇研究组与段胜仲研究组合作,发表了题为“The metabolic ER stress sensor IRE1α suppresses alternative activation of macrophages and impairs energy expenditure in obesity”的文章,揭示了ER应激途径与脂肪组织巨噬细胞之间的新关联,指出巨噬细胞IRE1α途径是一种引发肥胖和代谢性疾病的新分子途径。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3月27日的Nature Immunology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分别为营养科学研究所的刘勇(Yong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3-29

  • 武汉大学舒红兵教授Cell子刊发表抗病毒免疫反应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来自武汉大学生生命科学学院,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Human Cytomegalovirus Tegument Protein UL82 Inhibits STING-Mediated Signaling to Evade Antiviral Immunity”的文章,发现人巨细胞病毒被膜蛋白UL82能抑制STING介导的信号,从而逃避宿主抗病毒免疫反应。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Cell Host & Microb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武汉大学舒红兵教授,由舒红兵指导的博士生付玉志、苏珊等完成。研究在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完成。先天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3-29

  • 惠利健Cell Research发现细胞属性转换调控的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惠利健研究组揭示了转录因子诱导细胞属性转换过程中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引起ATM-p53途径的活化抑制了细胞属性转换。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Cell Research杂志上。终末分化的成体细胞属性(cell identity)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不可逆的命运决定状态。这种细胞属性稳态的维持依赖于谱系特异转录因子构建的表观遗传修饰以及细胞内信号通路的调控,构成了细胞属性检查点(cell identity checkpoint),就像配图中监狱的高墙和铁丝网。高墙是围住细胞的表观遗传修饰状态,但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那些在转分化或者去分化过程中,试图改变表观遗传修饰状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3-28

  • 上海交大赵一雷教授Sci Rep解析DNA磷硫酰化修饰新作用机制

    生物通报道: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Mechanistic investigation on ROS resistance of phosphorothioated DNA”的文章,通过体内/体外实验和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磷硫酰化修饰DNA抵抗活性氧自由基(ROS)的选择性和特异性。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Scientific Report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赵一雷教授,文章的第一作者为吴婷婷博士,参与这项研究的还有邓子新院士团队黄强博士、白林泉教授、汪志军和梁晶丹副研究员等。  自上世纪末邓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3-28

  • 我国首次对外描述始孔子鸟化石标本

    生物通报道 关于迄今为止最非比寻常的一颗鸟类化石,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http://www.tynhm.com/)和南京古生物地质研究所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发表了一篇文章,直观地向人类阐述了与鸟类的进化历程。始祖鸟——生活在侏罗纪晚期的小型恐龙,曾经被认为是鸟类的祖先,然而它并不是鸟类祖先,而极有可能是后期恐爪龙类的祖先。始孔子鸟——中英科学家2005-2006年在河北丰宁县的一处湖边林地考察时发现一件属于恐龙时代的新鸟类化石,科学家表示这是最古老的发现之一。此新鸟类被命名为郑氏始孔子鸟,它是孔子鸟类(最早拥有无齿角质喙的鸟类)已知最原始的代表,出现在距今1亿3千~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3-28

  • 全球首座深渊生物大数据库落户上海

    深渊生物及微生物在极端环境下生存繁衍,形成了独特的基因类型、特殊的生理机制及代谢产物,是无可替代的生物基因资源库。日前,全球首座深渊生物、微生物样品大数据中心在上海临港建成启用。这座大数据中心由上海彩虹鱼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打造。2016年,彩虹鱼公司联合上海海洋大学深渊生命科学中心的科学家对位于南太平洋深度从6500米~10900米的几条深渊海沟进行了科考和取样,获得了非常宝贵的万米深渊的沉积物、海水以及宏生物样品和影像资料。这些样本经过检测、分离、鉴定后,最终归入彩虹鱼深渊生物、微生物菌种样本库和全基因组大数据中心。深渊生物、微生物菌种具有同样重要的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在生物医药、食品保健

    来源:科学网

    时间:2017-03-28

  • 第二军医大发表Science子刊文章:肿瘤靶向治疗新进展

    生物通报道:来自第二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部,复旦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Antagonism of EGFR and notch limits resistance to EGFR inhibitors and radiation by decreasing tumor-initiating cell frequency”的文章,指出双靶向EGFR/Notch基因工程抗体可以通过降低肿瘤干细胞比率,克服肿瘤对EGFR分子靶向药物及放射治疗的耐受。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第二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部生物物理学教研室雷长海教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3-27

  • 厦门大学Cancer Letters发现一种受体能促进癌细胞生长

    陈清西教授课题组在《Cancer Letters》杂志发表研究论文生物通报道:厦门大学生科院,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研究人员发现核受体超家族视黄酸受体成员:RARα能通过调控细胞周期而促进结肠癌细胞生长的分子机制,这阐明了RARα调控结肠癌发生发展的作用及机制,为其作为临床结肠癌基因治疗靶点提供科学实验依据。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肿瘤研究领域重要期刊《Cancer Letter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厦门大学陈清西教授和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沈东炎副教授。文章第一作者是2014级博士生黄桂丽。RARα是核受体超家族视黄酸受体的重要成员之一,参与调控细胞分化、增殖、凋亡、胚胎发育、视觉形成、新陈代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3-27

  • 上海交大研究生团队发表多篇文章 揭示乌头生物碱镇痛机制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研究生团队最近在乌头生物碱镇痛作用机制的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首次证明乌头生物碱的镇痛作用通过Gs/cAMP/PKA/p38β/CREB信号转导通路,刺激脊髓小胶质细胞释放强啡肽产生,并可与急性神经毒性相分离。阐明相关研究成果的一系列论文近期在Journal of Pain, Journal of Neuroinflammation, Scientific Reports (www.nature.com/articles/srep45056),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和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上

    来源:上海交大

    时间:2017-03-27

  • Sci Rep:中国学者首次建立老年艾滋病动物模型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Accelerated disease progression and robust innate host response in aged SIVmac239-infected Chinese rhesus macaques is associated with enhanced immunosenescence”的文章,首次建立了老年AIDS动物模型,发现免疫衰老在老年艾滋病的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这项研究显示SIV感染老年中国恒河猴是研究老年AIDS发病机制的良好动物模型,老年艾滋病的治疗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3-24

  • 白藜芦醇的大分子代谢物穿过了血脑屏障!

    生物通报道: 红葡萄酒中的白藜芦醇有益于人体健康。在此之前,由于科学家们不清楚白藜芦醇或其代谢产物是否能透过血脑屏障和血眼屏障发挥生物活性,因此其治疗应用一直是个谜团。上海同济医学院和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了口服白藜芦醇(Longevinex®)后,其代谢产物在眼内外组织(从结膜到房水、玻璃体凝胶)被检测到,而白藜芦醇自身仅能在结膜(眼白部分的表层)中被检测到。组织样品直接来自接受了手术治疗的视网膜脱落患者。因此在建议将白藜芦醇作为一种膳食补充之前,科学家们需要更多的证据证明其生物学机制。100多年前,人们发现如果将蓝色染料注入人体血液,整个人体的组织就会变成蓝色,但是除了大脑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3-24

  • 南开大学团队“老药再开发”研获外伤纳米新药

    近日,南开大学药学院杨诚教授团队利用苯妥英钠促进伤口愈合的功效,以保留药效、降低毒副作用为导向,对“老药”进行再开发,获得了一种兼具广谱抗菌特性、抑制“肉芽肿”及瘢痕形成的自组装纳米纤维——“苯妥英银”。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Theranostics上。二战中一次偶然的机会,“苯妥英钠”被用于战伤处置。后续的研究发现“苯妥英”对于各种病因引起的创面、皮肤溃疡均有较好疗效。但使用它治疗外伤时会强烈刺激伤口,产生剧痛,大面积伤口使用还会导致嗜睡等副作用。此外,“苯妥英钠”也不具备抗菌活性,伤口易化脓感染。基于以上问题,南开大学的研究人员展开了对“苯妥英钠”的优化再开发工作。针对伤口刺激和易感染问题,研

    来源:南开大学

    时间:2017-03-24

  • 浙江大学青年教授JEM发现对抗致死性癌症的新途径

    生物通报道:浙江大学医学院肿瘤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称为AKR1B1的代谢酶能驱动侵袭性乳腺癌的病变,这表明目前已用于临床治疗糖尿病患者的AKR1B1抑制剂有可能给乳腺癌病人带来希望。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实验医学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浙江大学“青年****”董辰方教授,第一作者是博士生吴学标。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占所有类型乳腺癌的15%-20%,主要属于三阴性乳腺癌,临床行为具有高侵袭性和高转移性,以脑和肺部转移最为常见,治疗后易复发。目前临床尚无有效的靶向性治疗方案,因此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具有高死亡率。上皮间质转化(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3-23

  • 同济大学Cell Rep发文:一种因子能提高iPS细胞基因组稳定性

    来自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研究人员利用年轻和年老组小鼠的皮肤细胞诱导成iPS细胞系,发现年老组iPS细胞的基因组稳定性下降,NHEJ修复能力下降,但HR修复能力不变。研究表明对于提高年老组iPS细胞基因组稳定性,重编程起始时联合运用OSKM和Sirt6将是一个有效可行的方法。这一研究将为利用iPS细胞修复老年患者的受损器官或组织铺平道路。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Cell子刊《Cell Reports》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康九红教授和毛志勇教授,第一作者是康九红教授组的助理教授陈文。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痴呆症等退行性疾病以及器官衰竭越来越成为影响人类健康和社会生活的因素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3-23

  • 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中心 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
    发现抑制寨卡病毒体内复制分子物

     3月15日,国际知名期刊《免疫》(Immunity)杂志在线发表了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牵头在寨卡病毒方面的研究成果,报道了25-羟基胆固醇对寨卡病毒感染所致疾病具有明确的保护效果。该研究由苏州系统医学研究中心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牵头,与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等研究人员联合攻关,系统研究了胆固醇-25-羟化酶(CH25H)及其酶促反应产物25-羟基胆固醇(25HC)参与机体抵御寨卡病毒感染的作用机制。 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自2015年在巴西爆发,截止到2016年5月,已有约50个国家有寨卡病毒传播病

    来源: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中心

    时间:2017-03-23

  • 中科院学者最新Nature Genetics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广州大学,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等多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Natural variation at the soybean J locus improves adaptation to the tropics and enhances yield”的文章,通过正向遗传学的方法图位克隆了J基因,揭示了大豆特异的光周期调控开花的PHYA(E3E4)-J-E1-FT遗传网络,这将有助于大豆在低纬度地区的推广和大豆生产。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3月20日的Nature Genetics杂志上,文章由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孔凡江研究组和刘宝辉研究组,中科院遗传与发育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3-22

  • Nature Genetics报道抑制前列腺癌和其他癌症的新基因

    生物通报道:前列腺癌是英国男性第二常见的癌症(为中国男性第6常见癌症)。在英国每年约有4万7千人被诊断为前列腺癌。超过一半的前列腺癌患者有突变或缺失的PTEN基因,部分脑肿瘤、子宫内膜癌患者也有类似的基因变异。PTEN是调节细胞生长和分裂的重要途径。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哪些其他基因或是其他途径与PTEN协同抑制肿瘤生长。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在小鼠体内试验了一种新方法。将小鼠的部分Pten基因转变为转座子序列,当它存在于Pten基因中时它是未被激活的。但是携带一块Pten转座子会在整个基因组范围内随机脱落,破坏被其插入的基因。于是,当其插入的是与Pten合作的抑癌基因时,肿瘤就会生长。英国桑格研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3-22

  • 李家洋研究组连发Nature子刊等三篇文章:介绍水稻理想株型

    生物通报道: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是我国60%以上人口的主粮。在粮食危机和人们生活水平日益增长的双重压力下,育种学家和稻米种业长期以来致力于培育“高产优质”型超级水稻新品种,但是传统育种进展缓慢。随着水稻功能基因组的发展,“品种设计育种”应运而生,其重要内容之一是将重要农艺性状关键基因的优异等位形式高效聚合,形成超级新品种。然而,品种设计育种实施中最优化育种策略的设计面临挑战,尤其对于高产优质复杂性状综合改良,迄今还没有实现从概念到产品的报道。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研究组与中国农科院水稻所、深圳农业基因组所钱前研究组联合,经过精心设计,以超高产但综合品质差的品种“特青”作为受体,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3-22


页次:614/1560  共31183篇文章  
分页:[<<][611][612][613][614][615][616][617][618][619][62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