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中国科学家2月参与发表多篇Nature文章

    生物通报道:2月中国学者参与的多项研究在Nature杂志及其重要子刊上发表,其中包括首次揭示了秀丽线虫的环核苷酸门控离子通道TAX-4的全长结构,全新的生物集体运动模式,以及MFN1片段在不同GTP水解状态下的晶体结构等。脊椎动物的视觉和嗅觉很大程度上与一类称为CNG离子通道的膜蛋白复合物有关,这类分子可以将光或者气味信号转变为生物电信号。尽管这个通道在结构和序列特征上属于电压门控离子通道家族,但其开关并不受膜电压控制,而是与细胞内的环核苷酸配体有关。在视细胞中,感光色素的光激活会降低细胞内cGMP (the 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配体的浓度,从而导致C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3-01

  • 上海交通大学两位教授发表Sci Rep文章揭示新的镇痛奥秘

    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王永祥教授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张马忠主任医生合作,在镇痛药地佐辛的分子作用机制研究中最近取得重要突破,首次阐明地佐辛的镇痛活性是通过激动脊髓μ-阿片受体(MOR)和抑制去甲肾上腺素重摄取 (NRI)。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旗下子刊Scientific Reports杂志上。近20年来,由于不正确的疼痛治疗理念,处方阿片类镇痛药滥用和非法使用在美国大幅度蔓延,约200万病人对处方阿片类镇痛药物成瘾,每年处方阿片类药物死亡病人从1999年8,000例增加到2014年18,000例。此“阿片类药物流行病 (Opioid Epidemic)”在美国产生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2-28

  • 四军大金岩教授、重庆医科大口腔医院杨德琴教授课题组:
    MicroRNA Let-7a如何改善MSC在免疫治疗中的功能

    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SC)是存在于骨髓中的一组异质性干细胞,有着强大的自我更新和多能分化能力。MSCs在骨发育和造血平衡中发挥重要的生理作用。MSC细胞疗法已经广泛应用于再生医学。最令人兴奋的发现之一是MSC具有免疫调节特性。骨髓来源的MSC近来已被用于炎症性疾病的临床治疗,然而, MSC免疫治疗迫切需要改善MSC的免疫抑制性的实用策略。在这项研究中,第四军医大学金岩教授携手重庆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杨德琴教授利用miRNA微流体芯片技术,取C57BL / 6小鼠的MSC和T细胞为材料,对其miRNA表达谱进行了检测并对测序数据进行了处理,以期找到改善MSC免疫治疗的策略。本研究旨在开发基于m

    来源:联川生物

    时间:2017-02-28

  • 我国在肺癌、白血病等领域打破国外专利药物垄断

    新华社北京2月22日电(记者陈芳、胡喆)肺癌、白血病等领域打破国外专利药物垄断,国产小分子靶向抗癌药上市促使国外专利药物在中国降价超过50%……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不仅有4G移动通信、北斗卫星导航这些“高大上的硬科技”,更有与百姓健康息息相关的生物医药科技创新。记者22日在科技部举行的“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发布会上了解到,我国已在肺癌、白血病、耐药菌防治等领域打破国外专利药物垄断,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创新能力与产业发展持续增强,取得阶段成效、硕果累累。新药创制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主任、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教司司长秦怀金介绍,截至“十二五”末,新药创制专项已累计有90个品种获得新药证书,其中包括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17-02-27

  • Nature热议中国P4实验室:研究世界上最危险的病原体

    生物通报道:BSL-4(P4)实验室,即生物安全等级最高的实验室,根据国际惯例,这是人类唯一可就埃博拉等活体病毒做实验的安全场所。2015年1月,中国科学院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即武汉P4实验室)在武汉竣工,这是我国大陆首个BSL-4实验室。今年1月,这一实验室经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证符合BSL-4的标准,CNAS检查了实验室的基础设施,设备和管理。同时也将提交卫生部进行审批,虽然卫生部相关人员表示评估过程周期长且审慎,但如果顺利的话,今年6月底也许将会获批。最新一期(2月22日)Nature杂志以“Inside the Chinese lab poised to stu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2-24

  • 秦叔逵教授Oncotarget解析中药1类新药阿可拉定抗肿瘤作用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一医院秦叔逵教授课题组发表了题目为“Identification of sphingosine kinase 1 (SphK1) as a primarytarget of icaritin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ells”的文章,揭示了中药1类新药阿可拉定抗肿瘤作用的新机制。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Oncotarget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秦叔逵教授现任八一医院副院长、全军肿瘤中心主任兼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主任,长期从事肿瘤内科临床和科研工作,擅长消化系统肿瘤(特别是肝癌)的诊治和研究。曾参加索拉非尼和FOLFOX4等晚期肝细胞癌治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2-24

  • Nuleic Acids Res:三维基因组数据的动态染色质可接近性模型

    来自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统计科学中心李程研究组使用基于Hi-C数据的染色质区域间的相对空间距离,利用布朗运动描述转录因子和染色质修饰蛋白在不同染色质区域之间的动态转移过程,并以此建立了染色质区域附近分子浓度变化和趋于稳定的马尔可夫模型。并指出干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时空特异地调控染色质的空间组织和结构,从而促进细胞阶段和类型特异性的基因得以表达。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杂志上。真核细胞的染色质在细胞核中折叠成复杂的三维结构,但这些结构的形成和功能还没有被完全理解。近年来,以Hi-C为代表的染色质构象捕获技术揭示了较精细的染色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2-24

  • 重庆畜牧科学研究院:microRNA-23a在脂肪细胞凋亡中的表达模式和调节作用

    共轭亚油酸(CLAs)是一系列含有共轭双键的亚油酸的位置和几何异构体混合物的统称。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CLAs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例如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抑制肿瘤形成以及减少机体的脂肪堆积等等。目前,由于脂肪过量堆积引起的肥胖症以及相关的代谢紊乱疾病成为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而在人和动物中CLAs却显示出了强大的抗肥胖作用。在这项研究中,重庆畜牧科学研究院杨飞云研究员课题组采用miRNA芯片技术,以CLAs处理的3T3-L1细胞和未处理的正常3T3-L1细胞为材料,探索和比较了两种CLAs引起肿瘤细胞凋亡的区别和筛选与此过程相关的miRNA。实验结果显示C9, t11-CLA引起已分化的脂肪细

    来源:联川生物

    时间:2017-02-24

  • 抗氧化型降糖药促进肿瘤转移新发现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提示糖尿病增加多种肿瘤的风险。降糖药物调节葡萄糖的代谢,胰岛素信号通路,和其他与肿瘤发生发展相关的因子,因此他们可能影响肿瘤的生物学行为。糖尿病病人长期暴露于降糖药物可能会对肿瘤产生影响。糖尿病提高了许多癌症的风险,然而当前对于抗糖尿病药物对癌症的影响却知之甚少。已经有一些研究发现降糖药对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但是降糖药对糖尿病合并肿瘤的患者的影响还知之甚少。由于糖尿病是一种由氧化应激驱动的疾病,抗氧化剂常被用来治疗糖尿病患者。然而,抗氧化剂有可以保护肿瘤细胞免受毒性活性氧的伤害而存在加速癌症生长或转移的可能。本课题组通过对两种具有抗氧化特性的常用抗糖尿病药物对肿瘤细胞生物学行

    来源:吉凯基因

    时间:2017-02-24

  • 复旦大学周俭教授揭示肝癌转移新机制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周俭教授研究团队在2016年5月正式发表《Hepatology》(肝脏病学)杂志的文章"miR-28-5p-IL-34-Macrophage Feedback Loop Modulate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Metastasis"(IF=11.19)。转移是恶性肿瘤最显著的生物学特征之一,也是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肿瘤的侵袭转移是肿瘤细胞、宿主和肿瘤微环境之间一系列复杂的序贯连续过程。microRNA(miRNA),通常含有22个碱基的短链非编码RNA,通过转录后水平调节功能基因的表达,发挥“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功能。周俭

    来源:吉凯基因

    时间:2017-02-24

  • 上海交大973首席科学家Nature Genetics攻克易感基因难点问题

    生物通报道: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南卡罗来纳医科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利用特异性长片段基因扩增测序的方法,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显著性相关易感位点rs73366469区域发现了功能性遗传易感位点rs201802880,该位点位于NCF1的编码区。这一位点与类风湿关节炎和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病人的遗传易感性相关,而且这项研究用一代测序的方法发现功能性致病位点,弥补了二代测序技术的漏洞,为今后发现多基因复杂遗传性疾病的功能性致病位点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 Genetic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分别为南卡罗来纳医科大学Betty P Tsao,Jian,Zhao,以及上海交通大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2-23

  • 同济大学杜昌升教授发现G蛋白Gαq参与调控多发性硬化症发生

         2017年2月20日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CMI)杂志在线发表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杜昌升教授、交大医学院刘俊岭教授、国家新药筛选中心谢欣教授研究组合作完成的题为“Deficiency of G protein Gαq ameliorates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 with impaired DC-derived IL-6 Production and Th17 Differentiation”的研究论文。本文利用多发性硬化症小鼠

    来源:同济大学

    时间:2017-02-23

  • 武汉大学最新Nature Medicine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武汉大学生科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Targeting CASP8 and FADD-like apoptosis regulator ameliorates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in mice and nonhuman primates”的文章,首次揭示了天然免疫重要分子CFLAR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疾病进程中的关键负调控作用,并深入阐明了其分子机制,对NASH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2月20日的Nature Medicin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武汉大学李红良(Hongliang L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2-22

  • 杭州师范大学Nature子刊首次报道Ufmylation修饰的内质网稳态维持新作用

    生物通报道:泛素化和类泛素化修饰介导的蛋白质降解及功能调控的转换控制着几乎所有动植物的生命活动,包括细胞增殖、分化、凋亡、DNA修复、转录和蛋白质质量控制等。它的异常会导致癌症、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人类多种重大疾病。它们的生物学意义涉及细胞生命活动的各个方面。该领域已成为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在我国呈现蓬勃发展之势。来自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A critical role of DDRGK1 in endoplasmic reticulum homoeostasis via regulation of IRE1α stability”的文章,首次发现内质网蛋白DDR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2-22

  • 厦大韩家淮教授最新Nature子刊文章:程序性细胞坏死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厦门大学生科院的韩家淮教授研究组一直致力于程序性细胞坏死(Necroptosis)的研究,近期其研究组揭示了活性氧簇(ROS)促进程序性细胞坏死的新分子机制,指出ROS能通过直接特异地氧化受体相互作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RIP1)上的三个关键的半胱氨酸,进而特异地增强RIP1在S161上的自磷酸化,从而促进坏死小体的形成和程序性细胞坏死的发生。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2月8日的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韩家淮(Jiahuai Han)教授,第一作者为张荧荧(Yingying Zhang)和苏晟(Sheng Sean Su)。韩教授韩家淮教授是先天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2-21

  • “百千万人才工程”教授最新Neuron文章:活体双光子成像

    生物通报道:一直以来科学家们都希望能了解我们人体在清醒状态下的大脑活动规律,但要实现这一点并不容易,近期来自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在清醒猴认知行为条件下,最终实现了稳定时间超过6个月的双光子成像,这无疑为神经科学研究带来了新希望。这一研究成果在线公布在2月16日的Neuron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唐世明研究员,第一作者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中心2014级博士生李明。唐世明早年毕业于北航,曾获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研究组主要研究方向是采用电极阵列、光学成像、分子生化、双光子等研究技术,分析包括视觉皮层在内的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2-21

  • Cell子刊同期刊发两篇中国学者成果

    生物通报道:在2月9日Neuron杂志上,来自中科院,以及北大的学者分别发表论文,报道了控制光偏好行为的神经环路机制,以及双光子成像的最新研究成果。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中心、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杜久林研究组发现通过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和隆凸丘脑组成的非对称性视觉通路,左边背侧缰核介导了斑马鱼的光偏好行为。这一工作揭示了缰核介导光偏好行为的新功能,并首次在脊椎动物中发现了光偏好行为的神经环路机制。同期Neuron还配以"Video Abstract"形式进行重点推荐。光偏好行为是动物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本能行为,对于动物生存至关重要。缰核是脊椎动物中高度保守的核团。哺乳动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2-21

  • Lancet子刊:耐药新基因mcr-1如何传播的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81101285)等资助下,浙江大学俞云松教授研究团队与其领导的全国临床和微生物协作网,通过对携带mcr-1基因的质粒生物信息学分析,明确了mcr-1基因的传播机制,临床资料显示mcr-1阳性菌株目前没有对感染病人的预后造成影响。研究成果以“Prevalence of mcr-1 in Escherichia coli and Klebsiella pneumoniae recovered from blood stream infections in China: a multicentre longitudinal study”(中国血流感染大肠埃希菌和

    来源:浙江大学

    时间:2017-02-21

  • 中南大学特聘教授发表Molecular Cell文章

    生物通报道: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Nek7 Protects Telomeres from Oxidative DNA Damage by Phosphorylation and Stabilization of TRF1”的文章,发现了一种能调控端粒完整性的新分子机制:通过Nek7介导TRF1稳定,有效保护端粒免受损伤。这将有助于进一步的了解端粒完整性和稳定性的作用机制。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2月16日的Molecular Cell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分别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苏冰(Bing Su)教授,以及美国匹兹堡大学蓝力(Li Lan,音译)教授,其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2-20

  • 百人博士Cell Stem Cell发表体细胞重编程首发性成果

    国际学术期刊《细胞干细胞》(Cell Stem Cell)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姚红杰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该文章首次揭示了RNA结合蛋白(RBP)DDX5对体细胞重编程的重要作用和调节机制,这将加深人们对RBP介导细胞命运决定的认识。RBPs不仅在维持细胞内稳态有重要的功能,在分化和维持细胞特性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RBPs功能的多样性和必要性几乎涉及了RNA代谢的所有过程,但RBPs在细胞命运转变中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2006年,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成功建立了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技术,实现了将成体细胞转化为具有多种分化潜能的iPS细胞,对临床医学具有指导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7-02-20


页次:617/1560  共31183篇文章  
分页:[<<][611][612][613][614][615][616][617][618][619][62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