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DNMT3A突变相关白血病发病的分子机制及治疗靶点研究的新发现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证实,在小鼠造血系统中条件性敲入DNA甲基转移酶3A(Dnmt3a)R878H突变基因,可诱发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mTOR通路异常活化可能是潜在的治疗靶点。《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5月1日上线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陈竺(ZhuChen)院士、陈赛娟(Sai-Juan Chen)院士以及王月英(Yue-Ying Wang)研究员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早在2011年,该课题组就发现DNMT3A在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患者中存在高频突变,并与预后不良相关,为AML的诊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学研究所

    时间:2017-05-09

  • 上海交大学者EMBO揭示病毒感染参与银屑病发病的新机制

    来自上海交大基础医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RIG‐I antiviral signaling drives interleukin‐23 production and psoriasis‐like skin disease”的文章,原创性地揭示了病毒感染在激发银屑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银屑病病因学提出了新假说,为银屑病的有效预防及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EMBO Molecular Medicine(影响因子:9.547)杂志上,由上海交大基础医学院王宏林课题组完成。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是机体抵御机械损伤和微生物感染的第一道屏障,对维持人体内免疫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5-09

  • 《Cell》杂志2016年中国年度论文(下)

    Cell杂志创刊于1976年,现已成为世界自然科学研究领域最著名的期刊之一,并陆续发行了十几种姊妹刊,在各自专业领域里均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期Cell杂志公布了2016年中国年度论文,以及年度机构,共包括六篇论文与五家年度机构。来自科学网的消息,这六篇论文分别为:上文:Cell公布2016年中国年度论文 曹雪涛、高福等研究组成果入选Structure of Mammalian Respiratory Supercomplex I1III2IV1呼吸作用是生物体最基础的生命活动之一,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一复合物出现缺陷会导致多种疾病。杨茂君教授研究组获得了这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5-09

  • 中科院何杰研究组探寻视网膜干细胞的胚胎起源

    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何杰研究组《Journal of Cell Biology》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视网膜成体干细胞胚胎起源双潜能细胞》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采用基于彩虹鱼克隆分析,在单细胞水平上揭示了视网膜干细胞在视网膜睫状边缘区的准确定位;同时在边缘区中发现一类目前尚未报道的静息态细胞。此外,此研究采用原位细胞谱系追踪,阐述了视网膜干细胞胚胎发育的精确细胞谱系,从而揭示视网膜干细胞起源于视泡 (optic vesicle)中间层上皮细胞中的一群双潜能细胞。此项工作发现了视网膜干细胞发育的细胞谱系基础,为进一步的视网膜干细胞发育的分子机制,最终实现视网膜干细胞微环境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5-09

  • 山大齐鲁医院:ceRNA网络分析及MELAS与线粒体DNA突变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研究

    目前已经鉴定了引起线粒体疾病的许多病原性mtDNA突变,如最常见的mtDNA A3243G突变,其被广泛认可的表型是MELAS综合征。尽管关于线粒体疾病的研究越来越频繁,但许多潜在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被发现。改进线粒体表观遗传学对线粒体功能障碍的认识有助于深入了解线粒体疾病的发病机制,发现新的生物标志物,产生新的治疗策略。在这项研究中,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焉传祝主任医师研究团队利用microRNA芯片及LncRNA 测序技术对线粒体肌病、脑病、乳酸性酸中毒和中风样发作(MELAS)中线粒体DNA(mtDNA)A3243G突变的调控网络进行了分析,以期了解粒体肌病的发病机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及后续进

    来源:联川生物

    时间:2017-05-09

  •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得主最新发表Cell文章

    生物通报道:今年的“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已经揭晓,来自中科院生化与细胞所陈玲玲研究员等十位年轻女科技工作者从111个单位提名的216位有效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被授予“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其中陈玲玲研究员长期从事人类基因组中的“暗物质”——长非编码RNA(IncRNA)研究,探索它们在正常生命活动中的关键作用,以及与疾病小胖威利症,癌症等发生的关联。近期陈玲玲研究组发表了题为“SLERT Regulates DDX21 Rings Associated with Pol I Transcription”的文章,报告了一种能增强pre-rRNA转录的特殊lncRNA,并揭示了一种通过SLERT l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5-08

  • 科学家揭示干细胞分化新机制

      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北京时间5月3日17时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裴端卿和舒晓东团队关于调控人胚胎干细胞向肝系细胞分化的机理研究。该成果为多能干细胞分化提供细胞生物学的机理,为解决干细胞在再生医学运用中打开一扇新门窗。与此同时,在统一体细胞重编程与干细胞分化这两个看似相反过程的机理研究中迈出一大步,促进细胞命运调控理论体系的建立。  历时多年的系统研究   如何大量获得具有特定功能的细胞如神经元、肝脏细胞及胰腺β细胞等是当前再生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因为它们是细胞移植及体外人类器官构建的基础。科研人员结合体细

    来源:广州健康所

    时间:2017-05-08

  • 中科院徐星研究员Nature子刊发表重要研究进展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Mosaic evolution in an asymmetrically feathered troodontid dinosaur with transitional features”的文章,报道了一种生活在距今大约1.25亿年的恐龙——滕氏嘉年华龙(Jianianhualongs tengi)。这是一种小型肉食性恐龙,身长略超过1米,前后肢及尾部均有大型羽毛。这一发现有助于人们理解恐龙向鸟类演化的过程,尤其是和飞行能力相关的一些重要特征的演化的过程。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5月2日的Nature Comm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5-05

  • 厦门大学最新发表Science文章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史大林教授研究团队在海洋酸化对海洋优势固氮蓝藻束毛藻(Trichodesmium)的影响及其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The complex effects of ocean acidification on the prominent N2-fixing cyanobacterium Trichodesmium” (海洋酸化对优势固氮蓝藻束毛藻的复杂效应)为题于2017年4月27日在线发表在Science上。史大林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洪海征副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海洋初级生产者浮游植物在海洋和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调节着全球气候。

    来源:厦门大学

    时间:2017-05-05

  • 新型抗体药物能有效阻止肿瘤生长

    5月3日,第二军医大学雷长海教授和胡适博士课题组宣布,他们设计出一种新型肿瘤靶向治疗方案,并自主制备了一种新型抗体药物,能有效阻止肿瘤生长。据介绍,在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中,一种被称为EGFR的分子靶向药物常结合放射治疗使用。然而,该疗法仅在初期见效,时间一长就容易产生抗药性。为克服这一难题,该课题组便致力于“肿瘤干细胞”研究。该课题主要完成人胡适博士形象比喻说,如同“擒贼先擒王”,唯有同时对肿瘤实体细胞和肿瘤干细胞实现双重抑制,治疗才能产生效果。他们研究发现,肿瘤干细胞对EGFR靶向药物和放射治疗都具有抵抗性,这种抵抗性和细胞表面受体Notch信号通路有关。通过干预Notch信号通路,即可抑制

    来源:科技日报

    时间:2017-05-05

  • 上海交大教授参与发表Science重要成果:5-羟色胺作用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来自哥伦比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Pcdhαc2 is required for axonal tiling and assembly of serotonergic circuitries in mice”的文章,发现5-羟色胺能神经细胞基本上只表达一种单一的原钙粘蛋白异构体,原钙粘蛋白基因簇表达的特定异构体能决定5-羟色胺神经环路的组装和轴突空间规则排列,这揭示了原钙粘蛋白可能通过5-羟色胺能神经细胞这一单细胞类型特异性神经环路在抑郁症和自闭症等病理发生的机制。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最新一期(4月29日)的Science杂志上,这项研究为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参与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5-04

  • 陈竺、陈赛娟最新PNAS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瑞金医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Conditional knockin of Dnmt3a R878H initiates acute myeloid leukemia with mTOR pathway involvement”的文章,分析了DNMT3A最常见的突变形式,发现mTOR通路激活是白血病致病机理中的关键参与者,并且也揭示出了mTOR抑制剂对DNMT3A突变相关白血病的治疗作用。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由陈竺、陈赛娟院士研究组完成。陈赛娟和陈竺这对令业界羡慕的院士伉俪师出同门,在同一个实验室工作二十余载,在血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5-04

  • 中外学者合作发表Cancer Cell文章:靶向细胞周期的miRNA抑制癌症新发现

    哈佛大学医学院、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Piotr Sicinski教授研究组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统计科学中心李程研究组合作,在《Cancer Cell》期刊发表了题为 “Cell-Cycle-Targeting MicroRNAs as Therapeutic Tools against Refractory Cancers”的论文。 细胞的分裂与增殖是由细胞周期蛋白(cyclin)及依赖它们的激酶(CDK)驱动和控制的。对人类癌症样本的分析显示,细胞周期蛋白和CDK的过表达是癌症发病机制中的重要因素。然而靶向细胞周期机制的临床药物研究至今受到限制,原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5-04

  • 浙江大学生科院Nature子刊发文:起始肿瘤转移的关键原因

    来自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题为“FAF1 phosphorylation by AKT accumulates TGF-β type II receptor and drives breast cancer metastasis”的文章,阐释了发挥肿瘤抑制功能的TGF-β信号是如何被扭转为促进肿瘤转移的驱动力的这一亟待回答的问题。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4月26日的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浙江大学张龙教授,第一作者为博士生谢枫,金珂和邵丽。肿瘤转移是导致癌症病人死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多达90%的实体瘤患者死于肿瘤转移。转移生长因子β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5-03

  • Oncotarget:“多子丸”克罗米芬靶向突变IDH1抗癌

    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沈阳药科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Structure based discovery of clomifene as a potent inhibitor of cancer-associated mutant IDH1”的文章,发现抗雌激素药物克罗米芬能够靶向肿瘤代谢关键酶IDH1,发挥体内外抗癌活性。这一发现及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癌症期刊Oncotarget杂志。文章的第一作者为博士生郑梦竹、博士后孙伟光和博士生高苏钰,李华教授、黄建耿教授和陈丽霞教授是该文的通讯作者。人体内代谢酶异柠檬酸脱氢酶(包括IDH1和IDH2两种亚型)的突变与癌症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5-03

  • Hepatology:武大学者发现乙肝病毒致癌新机制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全球肝细胞癌(HCC)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已经鉴定出可能增加HCC发展风险的几种病毒因子,但导致正常肝细胞转化为癌细胞的分子机制仍然难以捉摸。中国是全世界感染乙肝人数最多的国家,全世界有3.5亿左右的慢性乙肝携带者,其中约1/3在中国。目前,中国每年约有50多万人死于慢性乙型肝炎导致的肝脏损害和肝癌。乙肝病毒HBeAg及其前体蛋白是乙肝病毒的非结构蛋白,虽然其不直接参与乙肝病毒的复制过程,但是以往研究表明,HBeAg阳性往往伴随着乙肝病毒的高复制水平;而且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也发现,相对于HBeAg阴性,在HBeAg阳性的情况下,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患肝癌的风险要提高大约3倍。然

    来源:武汉大学

    时间:2017-05-03

  • 浙江大学特聘教授参与发表Nature封面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国际大麦测序联盟(IBSC)的研究人员公布了大麦基因组精细图谱研究重大研究成果:深入分析大麦麦芽品质相关基因,明确了大麦麦芽品质相关基因的结构变异,为高品质大麦育种指明了方向,这项研究对大麦种质资源利用及相关基因的克隆和鉴定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4月26日的Nature杂志上,并作为当期封面文章,同期还刊登了题为“基因组学:大麦基因组破解”的杂志社专题特别报导。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张国平教授为文章的通讯作者之一,张教授曾任国际大麦遗传学会主席(2012-2016),代表中国参与完成了该项研究。大麦是全球第四大禾谷类作物,且集饲用、啤用和粮食作物于一体,在我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5-02

  • 华中科技大学、沈阳药科大学联合发表文章:苄丝肼靶向抗肿瘤的意外发现

    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和沈阳药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Benserazide, a dopadecarboxylase inhibitor, suppresses tumor growth by targeting hexokinase 2”的文章,他们意外地发现抗帕金森综合症药物 苄丝肼能够靶向肿瘤代谢的关键酶己糖激酶2 (hexokinase 2, HK2),而在体内外发挥抗癌活性。这一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BMC旗下的实验和临床癌症研究杂志(Journal of Experimental &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上,博士生李炜为第一作者,李华教授、项光亚教授和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5-02

  • 《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揭示肝癌甲基化标志物及驱动基因

          DNA甲基化是一种重要的表观修饰,在肿瘤的起始及进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普遍存在的DNA甲基化修饰,为肿瘤的检测及预后判断提供了大量可供选择的分子标记。在全世界范围内,肝癌的发生非常普遍。但在肝癌中,表观遗传的分子标记研究非常稀少。在本研究中,科学家收集了646例肝癌患者以及134例正常组织450K数据。通过整体分析启动子区甲基化以及基因表达,筛选得到222个表观驱动基因的462个启动子位点的甲基化与表达负相关。其中SFN,SPP1和TK1的甲基化与肝癌病人的存活高度相关。该研究中Illumina Infinium HumanMe

    来源:上海伯豪

    时间:2017-05-02

  • 北大学者发表JBC封面文章:真核细胞DNA复制起始新机制

    来自北京大学生科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Sap1 is a replication-initiation factor essential for the assembly of pre-replicative complex in the fission yeast 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的文章,发现了一个新的DNA复制起始蛋白,这将极大推进人们对真核细胞DNA复制起始机制的理解。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杂志封面上,文章的通讯作者为孔道春,金长文,汪涛三位老师。DNA复制的研究已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4-28


页次:610/1560  共31183篇文章  
分页:[<<][601][602][603][604][605][606][607][608][609][61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