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暨南大学吴宝剑团队发现生物钟基因在氨基酸代谢中的关键作用

    人类的身体遵循着一定的昼夜节律进行生活、工作,这种节律被称为人体的生物钟。生物钟不仅帮助人们可以更好的适应生活、保持健康,同时还帮助控制人体中细胞产生和使用各种营养物质。之前的研究发现一种可以控制细胞内脂肪合成的蛋白质,同时也控制细胞内营养物质的循环再生过程(包括自噬),这种蛋白质称为REV-ERBα和REV-ERBβ。虽然这两个因子在维持昼夜节律和调节脂质/葡萄糖代谢方面具有相似的功能,但REV-ERBα似乎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而且REV-ERBα还参与了乳腺癌,衰老,以及心肌损伤的调节。吴教授研究组此前的研究表明,REV-ERBα的缺失会导致小鼠昼夜节律的破坏。同时,它还调节了代谢基因的表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6-03

  • 两篇文章通过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平台系统解析癌症发生机制

    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 ccRCC)是肾癌中最主要的一种亚型,具有典型的Warburg表型。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邓海腾课题组的早期工作发现线粒体的损伤促进ccRCC细胞的增殖和转移,但是线粒体在ccRCC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什么样的功能一直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2019年5月13日,该课题组与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北京)设施清华基地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平台合作在《氧化还原生物学》(Redox Biology)杂志在线发表题目为“HSP60敲低促进ccRCC细胞瓦博格效应并将线粒体功能从ATP生成转变为的生物合成”(HSP60 Silencing

    来源:清华大学

    时间:2019-06-03

  • iScience:花粉管微丝高级结构控制新机制

    清华大学生命学院黄善金课题组在Cell期刊新推出的子刊iScience上在线发表了题为“微丝成束因子之间的平衡控制花粉管微丝结构”(The Balance between Actin Bundling Factors Controls Actin Architecture in Pollen Tubes)的研究论文。该论文综合生物化学、遗传学和活体成像技术揭示了在拟南芥花粉管中维持微丝成束因子FIM5和PLIM2a/PLIM2b之间的平衡对于产生正常的微丝结构至关重要。花粉管生长为两个不能运动的精细胞提供运输载体,最后将精细胞送到胚珠完成开花植物的双受精过程。花粉管生长非常快速,探讨花粉管生长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6-03

  • 瞿礼嘉教授最新Science发表长文:一种促进被子植物种间遗传隔离的分子机制

    物种之间的遗传隔离是维持一个物种不与其他物种混杂的关键,有多种因素可以导致物种间的遗传隔离。160年前,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在其著名的《物种起源》中说,他亲自用实验验证了一种植物的花粉在与其他物种花粉的竞争中“胜出”的现象(后来称为“同种花粉优先”现象),认为这种现象非常重要,可造成不同物种之间的遗传隔离。人们在动物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称为“同种精子优先”,这种现象保证了一个物种的精子被相同物种、而不是其他物种的卵子细胞所吸引,进而完成后续的融合(受精),维护了物种的纯系遗传。然而,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人们对这种现象的分子机制仍然知之甚少。来自北京大学的瞿礼嘉课题组的研究论文“Cystein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5-31

  • Hepatology发现生物钟基因在氨基酸代谢中的关键作用

    生物通报道:氨基酸代谢稳态对人类的健康至关重要,来自暨南大学药学院的吴宝剑教授研究组发表了题为“REV‐ERBα antagonism promotes homocysteine catabolism and ammonia clearance”的文章,发现生物钟基因REV-ERBα在氨基酸代谢的昼夜节律调节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拮抗作用可以缓解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并促进氨清除,从而有助于科学家们寻找一种管理同型半胱氨酸和氨相关疾病的新方法。这一研究发现公布在4月份的Hepatology杂志上,由暨南大学药学院的吴宝剑教授领导完成。人类的身体遵循着一定的昼夜节律进行生活、工作,这种节律被称为人体的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5-31

  • NAR:揭示细菌ECFσ因子介导的转录起始分子机制

    细菌基因转录首先需要DNA-directedRNA polymerase (RNAP)与转录起始σ因子形成RNA聚合酶全酶,随后RNAP全酶识别启动子DNA,打开双链DNA形成转录泡,起始RNA合成。细菌的基因表达主要由转录起始σ因子调控。其中看家σ因子负责细菌基本生命活动的基因表达。而Extra-CytoplasmicFunction (ECF) σ因子主要负责响应环境以及胞内信号,开启特异的基因表达程序。5月27日,《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张余研究组题为Structures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9-05-31

  • 中科大最新Nature报道人类疱疹病毒的基因组包装新机制

    疱疹病毒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在感染人体后能够引发多种疾病,包括带状疱疹、出生缺陷、多种免疫系统疾病以及癌症。疱疹病毒包括囊膜、中间体蛋白层、衣壳和基因组四层结构,其中衣壳通常被视为一个正二十面体,其上有一个独特的DNA通道,是病毒基因组进出的地方。在疱疹病毒生命周期中,最关键的过程之一就是将DNA剪切酶“召集”到该DNA 通道上,识别、包装和切割双链DNA,最终产生含有基因组的病毒粒子。当病毒基因组在病毒衣壳内装满后,会发出某种信号,从而切除冗余的DNA以完成组装。由于缺乏病毒基因组和衣壳DNA通道的高分辨结构,人们对于病毒粒子的基因组包装过程知之甚少。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周正洪教授,中国科大合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5-30

  • 北大白凡研究组连发Cell子刊等多篇文章解析肝癌分子机理

    肺癌是世界上发病率最高的癌症,其中13%的肺癌患者被诊断为小细胞肺癌(SCLC)。SCLC是一种侵袭性极强,极易转移的恶性肿瘤。由于多数患者初治即为晚期,SCLC组织标本获取常常受限,探索通过替代标本进行SCLC基因分析是重要的研究方向。此外,对于治疗过程中SCLC基因组的演变规律的研究也极其有限。循环肿瘤细胞(CTC)是游离于癌症病人外周血中的肿瘤细胞,通过CTC进行单细胞基因检测,是对SCLC病人基因变异及疾病进展进行监控的一种有效方式。北京大学白凡、谢晓亮团队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洁团队合作在题为“Inferring the Evolution and Progression of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5-30

  • 中国学者Science子刊发文:端粒酶装配的新机制

    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了端粒研究领域的三位科学家——Elizabeth H. Blackburn、Carol W. Greider和Jack W. Szostak,以表彰他们发现了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末端的机理。端粒是一种存在于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特殊的DNA-蛋白质复合体,由于DNA复制的“末端复制问题”,端粒DNA会随着细胞分裂而缩短,当其缩短到一定程度后,就会触发DNA损伤反应,进而诱发细胞发生衰老和死亡。端粒酶则是细胞中一种负责端粒的延长的逆转录酶,其由几十个生物大分子组成。端粒酶的核心成分是蛋白亚基TERT和RNA亚基TR,二者装配在一起就可以产生端粒酶活性,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9-05-30

  • 中山大学生科院Nature子刊发现非典型尿嘧啶DNA糖基化酶UdgX的催化过程

    在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生物都是以DNA为遗传物质,其完整性对于生物体至关重要。DNA损伤被认为是诱发细胞功能障碍、细胞衰老以及癌症的主要原因。在DNA中,胞嘧啶(dC)的脱氨基作用可形成脱氧尿嘧啶(dU),引起G-to-A的碱基转换突变(transition)。为应对此类DNA损伤,细胞形成了包括碱基切除修复路径BER在内的多种 DNA 修复机制,而尿嘧啶DNA糖苷酶UDG则负责切除dU, 并起始下游的修复过程。随着UDG各家族成员的研究在近年内被相继报道,人们对该家族酶的催化性质及机制也逐渐了解。但是,耻垢分枝杆菌来源的UDG(以MsmUdgX代表)被发现具有独特生化性质。例如,MsmUdgX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5-29

  • Nature子刊:m6A调控肿瘤细胞上皮间质化新发现

    EMT是上皮细胞获得间充质细胞特质的一种重要现象,即细胞获得具有纤维母细胞样的形态,增强的运动性,通过丢失黏附性和紧密连接,跨越基膜与邻近细胞进行交流。EMT的概念最初由胚胎学领域的发育生物学家提出,近年来已扩展到肿瘤的进展、侵袭和转移,被认为是肿瘤转移起始和关键步骤。其表型为上调间充质标志物,下调上皮标志物如E-Cadherin,使细胞从基底部脱落,细胞膜变得更具纺锤形表型和运动性,并获得细胞凋亡抵抗,其中转录因子Snail在其中发挥重要促进作用。近年来本领域科学家围绕EMT的表观遗传调控因素做了诸多研究,发现DNA甲基化及组蛋白修饰等均可参与肿瘤细胞EMT的发生发展,但mRNA修饰对肿瘤细

    来源:中山大学

    时间:2019-05-29

  • 科学家发现新策略,有望“解冻”渐冻人!

    近日,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徐进课题组以“重新激活无义介导的mRNA降解通路可有效对抗C9orf72双肽重复序列的神经毒性”为题,在期刊Brain(IF=10.8)发表了一篇关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最新研究。在这项研究中,安诺基因承担转录组测序工作。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是一种严重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在我国通常将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与运动神经元病混用,俗称渐冻人症。一旦确诊,患者多在3-5年内去世,著名的物理学家霍金就曾遭受此疾病的困扰。目前对这种疾病有效的干预治疗的研究情况是什么样的呢?小编带大家一看究竟吧~ 研究亮点研究发现C9orf72六核苷酸重复扩增(HRE)的双肽重

    来源:安诺基因

    时间:2019-05-29

  • 大连医科大学发表Science子刊文章:β5i在心脏肥大发展过程中的新作用

    生物通报道:病理性心脏肥大如果没有得到充分的治疗,最终会导致心力衰竭。一组研究人员报道的最新发现指出,在血管紧张素II(Ang II)处理过的心肌细胞和肥大心脏中,免疫蛋白酶体催化亚基β5i表达和活性显著增加,而且这种作用在心肌细胞和转基因小鼠中通过β5i过表达加剧。这表明了β5i在调节心脏肥大中的新作用,因此抑制β5i的活性也许可以为肥厚性疾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5月8日的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大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李汇华教授与首都医科大学王红霞,李教授长期从事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脏衰竭、心肌梗死、高血压及心律失常等)发生发展的病理生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5-28

  • 鸭嘴兽为啥不耐热?中科院研究员探讨哺乳动物温感进化之旅

    辣椒素受体(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1,TRPV1)离子通道是哺乳动物面对高温警报的分子传感器,有着受热激活和高温介导失活的特点,因其在热活化(heat-induced activation,Ah)后紧跟着发生快速热脱敏(desensitization,Dh),导致其在持续热反应中的作用知之甚少。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赖仞研究员和杨仕隆研究员,浙江大学杨帆教授以及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郑劼教授等人借助嵌合体构建、非天然氨基酸标记、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和变构构象模拟等技术,对小鼠TRPV1通道(mV1)和鸭嘴兽TRPV1通道(pV1)进行了比较研究

    来源:赛业生物

    时间:2019-05-28

  • Cell子刊:参与胚胎干细胞多能性维持和转录调控的新分子

    转录调控是干细胞功能和早期胚胎发育的核心过程。胚胎干细胞多能性的维持需要细胞保持高水平的转录和核糖体生成活性,破坏细胞正常的转录和核糖体生成状态都会导致胚胎干细胞多能性丧失。真核细胞的转录调控受到一系列蛋白因子和非编码元件的精细调控,目前的研究大量集中于转录因子和表观遗传因子在这一过程的功能,RNA结合蛋白在转录中的功能研究相对较少。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RNA分子(包括编码和非编码RNA)能够结合在基因组的启动子或增强子序列上参与转录与染色质调控。比如,在哺乳动物细胞启动子会产生双向转录的正义/反义的不稳定转录本TSS-associated RNAs(简称TSSa-RNAs)或PROMPTs(

    来源:清华大学

    时间:2019-05-28

  • J Thorac Oncol:饮酒和遗传交互作用增高食管鳞癌患病风险

    食管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也是我国最为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食管癌发病率、死亡率高,危害严重,在不少地区仍是威胁居民健康最严重的恶性肿瘤,造成了极为沉重的疾病负担。食管癌发病具有明显的地理差异和人种差异,西方国家人群以腺癌为主,而亚洲人群尤其是中国人群以鳞状上皮癌为主,占90%以上。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的发病原因有很多,目前公认饮酒、吸烟对食管造成损伤的各类慢性刺激、环境因素及某些遗传因素是中国食管鳞癌发病的主要原因,因此全面具体地了解食管癌的危险因素对于其防治十分重要。复旦大学生科院青年研究员陈兴栋和遗传工程

    来源:复旦大学

    时间:2019-05-27

  • 大连医科大学最新文章:慢性压力促进癌症发展

    大连医科大学肿瘤干细胞研究院刘强教授课题组取得重要研究进展,发现慢性压力能够促进肾上腺素水平异常升高,通过改变乳腺癌的糖酵解水平引起肿瘤微环境的酸性增强从而促进乳腺癌肿瘤干细胞的干性特征,揭示乳腺癌发生发展的新机制。这一研究发现公布在国际医学领域权威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临床调查》),大连医科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刘强教授作为唯一通讯作者,实验师崔柏、硕士研究生罗圆媛、讲师彭飞等为共同第一作者。癌症现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而癌症患者通常伴有焦虑、绝望、恐惧等不良情绪,这往往加速病人病程的进展,影响患者的预后。但是,由不良情绪

    来源:大连医科大学

    时间:2019-05-24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分校最新发表Cell:细胞信号传导事件结构时间表

    生物通报道:超过三分之一的FDA批准药物都是作用于特定的蛋白质家族:G蛋白偶联受体(GPCR),这类人体中最大的膜蛋白家族受体是治疗高血压,哮喘,癌症,糖尿病,还有许多其他疾病的药物的靶标,那么自然而然,GPCR和它的信号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就十分重要了。最近的一项研究揭示了这一事件的时间表,包括GPCR的不同部分何时,以及如何与其G蛋白信号传导伙伴相互作用。这些发现为解析细胞中药物诱导的信号传导基本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比如鉴定GPCR的最关键部分,靶向开发新疗法。这一研究发现公布在5月的Cell杂志上,由斯坦福大学,韩国成均馆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等多处合作完成,文章一作是来自香港中文大学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5-22

  • 诺奖得主Cell子刊发现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转导多样性的分子机制

    G蛋白偶联受体(GPCR)家族在人体中有800多个成员,是最大的一类膜蛋白家族受体,它们在视觉,嗅觉,味觉,以及激素和神经递质的信号转导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同时也是关键的药物研发靶点。由于对G蛋白偶联受体结构和功能研究的杰出贡献,Brian K. Kobilka教授和Robert J. Lefkowitz教授分享了201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同年,Kobilka教授受聘于清华大学医学院、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近日Kobilka教授研究组发表了题为“Conformational Complexity and Dynamics in a Muscarinic Receptor Reveale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5-22

  • Cell子刊封面文章:营养信号如何调控肠道上皮细胞免疫功能

    对于哺乳动物而言,饥饿与感染等因素严重威胁个体生存乃至种群延续。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那些在饥饿导致的营养匮乏状态下仍能维持相对正常免疫防御功能的个体将具有显著的存活优势。于是在应对饥饿和感染等威胁中,机体新陈代谢与免疫防御系统之间发展出多层次多结点的高度协同作用。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经典免疫细胞如T细胞和巨噬细胞能够整合多种营养介导的分子信号来调控细胞代谢,进而影响免疫功能。肠道上皮细胞作为肠道免疫防御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在抵抗肠道病原菌感染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生物体内,胃肠道最先感知营养波动,其中位于肠腔侧的单层肠道上皮细胞尤为关键。与已知的营养信号调控经典免疫细胞功能相比,营养信号如何调控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05-22


页次:544/1560  共31183篇文章  
分页:[<<][541][542][543][544][545][546][547][548][549][55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