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西湖大学,复旦大学Cell Res发现AXL是新冠病毒感染人类呼吸系统的潜在受体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蔓延全球,构成了对人类社会的挑战。深入理解新冠病毒感染、复制及免疫逃逸的机制,对于抗击新冠疫情意义重大。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通过上呼吸道感染人体后,病毒会沿着呼吸道逐渐向下蔓延,进而引发严重的肺部炎症。病毒复制和传播的核心主要依靠病毒表面刺突蛋白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相互作用。新冠病毒入侵人体的主要受体同非典病毒一致,是ACE2。但在单细胞测序结果中,ACE2在呼吸系统中表达较低,难以解释新冠病毒为何主要感染人体的呼吸系统。因此,找出新冠病毒在人类呼吸系统中的细胞受体,并针对性的设计靶向药物,对新冠病毒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北京时间1月8日,西湖大学李旭课

    来源:

    时间:2021-01-18

  • 清华大学王新泉与张林琦课题组深度解析人体中和抗体抑制新冠病毒的分子机制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于2020年初在中国武汉被发现,到目前为止,已在全球引起超过8600万人感染,导致超过189万的死亡病例(https://covid19.who.int/)。中和抗体和疫苗是治疗和预防新冠肺炎的有效手段。目前,已经有多株抗SARS-CoV-2的中和抗体被报道。中和抗体可以识别病毒表面刺突糖蛋白(spike)上的受体结构域(RBD)、N端结构域(NTD)或者S2结构域。最近,该研究团队从8位SARS-CoV-2感染者体内分离并鉴定了206株特异性靶向RBD的单克隆抗体。其中,P2C-1F11、P2C-1A3和P2B-2F6三株抗体对SARS-CoV-2的中和活

    来源:清华大学

    时间:2021-01-18

  • Cell Res:长非编码RNA LETN控制细胞核仁形态与功能活性的关键作用

    人类等高等哺乳动物基因组中包含大量长非编码RNA(lncRNA),其中绝大多数功能未知。在数万个lncRNA中,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了数百个与多种细胞过程与生理功能相关的lncRNA,但在核心细胞过程中不可或缺,起决定性关键作用的lncRNA仍然非常少见。近期,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杨雪瑞课题组首次发现了一个对于高增殖率细胞的核仁结构及功能至关重要的lncRNA,将其命名为LETN。研究还揭示了lncRNA LETN 与其互作蛋白NPM1之间的共进化关系,对于未来的lncRNA功能研究具有高度的启发性。lncRNA种类繁多,功能复杂多样,缺乏研究基础与先验知识,因此在许多生物医学研究中,面对众多未知功能

    来源:清华大学

    时间:2021-01-18

  • 中国学者Nature子刊发文:T细胞感知微环境天冬酰胺的分子机制和功能

    微环境中某些营养或代谢物质的存在会影响到免疫细胞的效应功能。该课题组近期的一项研究发现,p53缺陷细胞内高水平的天冬酰胺合成可直接抑制LKB1-AMPK信号通路活性,进而促进了细胞的增殖和存活(Deng et al.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0)。天冬酰胺作为一种终端代谢物被肿瘤细胞大量释放到细胞外。但是,微环境中的天冬酰胺是否具有生理或病理功能,对此却鲜有报道。1月8日,清华大学江鹏团队在《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 Cell Biology)杂志以Article的形式发表了题为《天冬酰胺通过提高TCR信号通路活性促进CD8+ T细胞的激活和抗肿瘤效应》(A

    来源:

    时间:2021-01-15

  • 同济学者Protein & Cell发文:SGLT2抑制剂对心肌梗死的保护机制

    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糖尿病预示着心血管事件、心力衰竭及死亡的风险急剧增加,糖尿病合并心衰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提高。近年来,一种新型的钠葡萄糖共转运载体2(SGLT2)抑制剂类降糖药因其具有显著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受到广泛关注。这类药物通过抑制肾小管远端SGLT2的活性,使体内过量的葡萄糖以糖尿的形式排除体外,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然而大量的临床试验数据表明,该类药物在降低血糖的同时,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病死亡率和心衰入院率,但SGLT2 抑制剂发挥心脏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仍不是很清楚。2021年1月8日,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

    来源:

    时间:2021-01-15

  • Cell Discovery:D-2-羟戊二酸脱氢酶对底物特异性识别和催化反应机制

    近期,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丁建平课题组在Cell Discovery上,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e, substrate specificity, and catalytic mechanism of human D-2-HGDH and insights into pathogenicity of diseases associated mutation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人源FAD依赖的D-2-羟戊二酸脱氢酶(D-2-HGDH)对底物特异性识别和催化反应的分子机制,阐述了D-2-HGDH突变体在遗传学疾病D-2-羟戊二酸尿酸症发生中的作用。2-羟戊二酸(2-

    来源:

    时间:2021-01-15

  • New phytologist:减数分裂纺锤体组装关键基因

    减数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正确组装对于同源染色体的准确分离极其重要。但是,不同物种间纺锤体组装的机制并不保守。哺乳动物,线虫,和果蝇中对纺锤体的组装机制研究较为深入。然而对于植物性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组装的机制研究还十分缺乏。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程祝宽研究组通过图位克隆方法,鉴定出了水稻中的PRD1基因,其编码一个保守的减数分裂蛋白,介导了减数分裂特异DSB的形成。有趣地是在prd1突变体中,花粉母细胞纺锤体组装异常,多极纺锤体不能转变为正常的两极纺锤体。免疫荧光实验表明,PRD1蛋白在染色体上呈现动态变化的定位模式。在减数分裂起始的细线期定位在整条染色体上,而继后逐渐富集在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1-01-15

  • Genome Biology:同源转座子维持普通小麦多倍体亚基因组高级结构稳定性

    染色体组多倍化是推动植物演化的重要因素, 是物种形成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全球广泛种植的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2n = 6x =42, AABBDD)是经过两次多倍化事件形成的异源六倍体,含有三个相近但不完全相同的亚基因组(A、B、D)。A、B、D亚基因组在细胞中相对独立,减数分裂配对仅限于来自同一亚基因组的染色体伴侣,不同亚基因组的同源染色体间一般不会发生配对。但迄今为止,对亚基因组间和亚基因组内不同染色体之间互作机制的探索还少有报道。1月8日,Genome Biology在线发表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张一婧研究组与河南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和河南科技学院研究团队合作

    来源:

    时间:2021-01-14

  • PLoS Pathogens:红光调控植物抗虫媒病毒新机制

    病害三角(disease triangle)是描述疾病流行规律的理论,该理论指出“病害三要素”为致病病原生物、易感宿主和适合的环境条件三者相互作用才能引起侵染性病害。已知超过1480种植物病毒中,近80%由媒介昆虫传播,植物虫传病毒是制约我国农作物高产稳产的主要因素之一。以往作物病毒病害的研究注重于病毒和植物宿主两个方面,而实际上参与病毒传播、病害发生的因子还有传毒媒介昆虫以及光照、温度、气候、生物周期节律等环境因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生化反应,植物光合作用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并存储为化学能,最终为人类和其他动物提供必需的食物和能量。光作为主要的环境因子,不仅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每个环节,

    来源:

    时间:2021-01-14

  • 北大学者最新论文发现细胞壁miRNA功能新机制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磊研究组在The Plant Cell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MicroRNA775 Regulates Intrinsic Leaf Size and Reduces Cell Wall Pectin Levels by Targeting a Galactosyltransferase Gene in Arabidops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miR775通过靶向一个编码半乳糖基转移酶的基因调控细胞壁果胶含量从而决定拟南芥内在器官大小。miRNA对靶基因的转录后调控机制在植物中广泛存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植物初生细胞壁也是细胞生长和组织器官发育的重要

    来源:北京大学

    时间:2021-01-14

  • 利用器官微生理系统模拟新冠病毒感染和肺组织损伤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秦建华研究员团队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郑永唐研究员团队合作,利用器官芯片技术建立了一种体外肺器官微生理系统,模拟了新冠病毒感染人体导致的肺组织损伤和免疫反应等,为新冠病毒致病机制研究和快速药物评价等提供了新策略和新技术。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已导致全球大流行,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仍在持续增长,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肺脏是SARS-CoV-2感染的主要靶器官。新冠肺炎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主要有发热、乏力、干咳等,重症患者还可累及多个脏器,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有研究显示,人体免疫系统过度反应触发的“炎症因子风暴”是导致患者从轻症向重症转化的主要诱因之一。目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1-01-14

  • 中国医学科学院Nature Immunology发文:肿瘤免疫治疗后为何会复发?

    T细胞是免疫系统的“战士”,负责杀伤肿瘤细胞,但它也会累。T细胞耗竭会使其丧失能力。有没有可能让T细胞成为不知疲倦的“赛博坦战士”?1月11日,《自然·免疫》杂志刊发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黄波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发现,曾被认为是为T细胞增殖、生长提供关键信号的细胞因子白介素2(IL-2),如果出现的时机不对,竟也能让T细胞感觉疲劳。进一步的动物实验表明,如果适时“出手”阻断白介素2的大量产生,将有望使免疫T细胞成为“赛博坦战士”。从肿瘤微环境入手,发现反常当一个人觉得好累,胳膊酸痛抬不起来,那是乳酸在肌肉中积聚。当T细胞喊“累”,在肿瘤组织中耗竭,放任癌细胞,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21-01-13

  • Genome Biology:核糖体碰撞广泛存在并可促进新生肽链的共翻译折叠

      翻译是核糖体读取mRNA上承载的遗传信息并转译为氨基酸序列的有序过程。mRNA序列除了包含着氨基酸序列的信息,还可能携带着调控翻译延伸速率的信息。然而,相比较于从密码子到氨基酸的明确对应关系,对于翻译延伸速率的调控信息我们还所知甚少。新兴的ribo-seq技术通过RNA酶降解没有核糖体“保护”的mRNA片段,并对单核糖体保护的mRNA片段进行高通量测序,可以实现对某一时刻细胞内单核糖体位置信息的检测。然而,当mRNA上存在核糖体的停滞,停滞的核糖体可能被上游核糖体追赶并发生“碰撞”,形成串联双核糖体(disome)。   尽管这种串联的双核糖体结构蕴含着翻译延

    来源:

    时间:2021-01-13

  • 复旦学者最新论文:首次报道病原生物感染介导DNA损伤和肿瘤发生的新机制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张思老师在病原微生物识别受体领域取得重要成果。1月7日,相关研究成果以“Hepatic NOD2 promotes hepatocarcinogenesis via a RIP2-mediated proinfammatory response and a novel nuclear autophagy-mediated DNA damage mechanism”为题在J of Hematology & Oncology正式发表。该项研究利用多种转基因小鼠动物模型,阐明了病原微生物识别受体NOD2引起肝脏炎症和基因不稳定性的机制。肝脏发生损伤时引

    来源:

    时间:2021-01-13

  • 西湖大学Cell发文:全球首次揭示新冠患者蛋白质分子病理全景图

    截至2021年1月10日,新冠病毒感染导致的全球死亡人数已经超过193万。我们已知病毒入侵人体后会对多个器官造成损伤,但并不清楚这些损伤背后的分子机制,进而限制了可能采取的提前干预和治疗措施。1月9日,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郭天南课题组与合作团队(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胡豫、夏家红、聂秀团队)在Cell在线发表了题为“Multi-organ Proteomic Landscape of COVID-19 Autopsies”的最新研究论文,报道了2020年初因新冠肺炎去世的患者体内多器官组织样本中蛋白质分子病理全景图。相当于他们将医生在显微镜下看到的人体感染新冠后细胞组织的改变放大了

    来源:浙江新闻

    时间:2021-01-12

  • Science Advances:新的种属特异性丙肝病毒宿主因子

     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员钟劲课题组与北京大学教授魏文胜课题组合作,在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题为TRIM26 is a critical host factor for HCV replication and contributes to host tropism的研究论文。  丙肝病毒(HCV)是一种RNA病毒,属于黄病毒科的丙肝病毒属。近年来开发的直接抗病毒药物(DAA)提高了丙肝的治疗效率,但由于缺乏疫苗,HCV的彻底清除仍具有挑战性。HCV动物感染模型对丙肝疫苗研发具有重要意义,HCV只感染人和黑猩猩,由于伦理等问题,现已禁止使用黑猩猩作为模型动物;表达HCV

    来源:

    时间:2021-01-12

  • 邓宏魁等人Cell Res构建具有再生能力的新型类器官

    类器官(organoid)是由干细胞衍生出来的类似器官的组织,被认为是构建人工器官或开发新药的下一代技术。1月8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邓宏魁课题组和李程课题组在《Cell Research》上发表了题为“Establishment of intestinal organoid cultures modeling injury-associated epithelial regeneration”的研究论文,在体外构建了具有损伤再生特征的新型小肠类器官。基于这一新型类器官模型,邓宏魁研究组开发了一组表观遗传调控的化学小分子,能够在小鼠体内促进肠道上皮组织的损伤修复。这项工作为研究器官再生提供了

    来源:

    时间:2021-01-12

  • Redox Biology:GCK-MODY相关的动脉粥样硬化保护新机制

    青少年发病的成人型糖尿病2型(GCK-MODY),也称为MODY2,是由于葡萄糖激酶(GCK)基因突变导致的罕见遗传病。通常,除妊娠特殊时期外,大多数GCK-MODY患者不需要任何药物治疗。因此,正确鉴别GCK-MODY和其他类型的糖尿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治疗。GCK-MODY的临床误诊率一直很高,尽管基因检测仍然是诊断GCK-MODY的金标准,但技术和经济限制使其无法大规模应用于临床。因此,在基因检测之前开展良好的生物标志物筛选有望提高GCK-MODY基因检测的成本效益。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税光厚研究组和北京协和医院肖新华研究组从脂质组学分析和相关蛋白水平入手,分析了105例受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1-01-12

  • circRNA-SORE 在肝癌 sorafenib 耐药中的重要作用和机制

    近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蔡秀军教授团队在肝癌耐药领域发表了题为《CircRNA-SORE mediates sorafenib resistance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by stabilizing YBX1》 的研究性论文,阐述了circRNA参与的晚期肝癌一线靶向治疗药Sorafenib(索拉非尼)的耐药机制。作者利用Arraystar circRNA芯片筛选得到一个在sorafenib抗性肝细胞癌(HCC)细胞中上调表达的circRNA-SORE,该circRNA在肝细胞癌的sorafenib抗性中发挥重要作用,敲除circRNA SORE能

    来源:康成生物

    时间:2021-01-12

  • Science:中外学者揭示靶向NS1的黄病毒广谱保护性抗体作用机制

        黄病毒是一类主要通过蚊媒传播的病毒,包括有登革病毒(DENV)、西尼罗病毒(WNV)及寨卡病毒(ZIKV)等,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危害极大。目前针对大多数黄病毒,还没有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和疫苗。开发广谱保护性疗法和疫苗成为黄病毒防控领域一个关键而仍未实现的目标。之前的黄病毒治疗靶标和疫苗设计主要聚焦在病毒囊膜表面的E蛋白,如高福院士团队于2016年解析了靶向E蛋白且能交叉保护寨卡病毒的单克隆抗体2A10G6的作用机制1,并从中国寨卡康复病人体内鉴定出高效、特异的靶向寨卡病毒E蛋白的单克隆抗体2。然而,E蛋白诱导的抗体保护范围有限,更为重要的是,登革病毒感染以及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1-01-11


页次:487/1559  共31180篇文章  
分页:[<<][481][482][483][484][485][486][487][488][489][49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