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Molecular plant发现组蛋白乙酰化酶复合体的植物特异亚基并揭示其作用的分子机制

    在真核生物中,组蛋白N端赖氨酸位点的乙酰化修饰在基因转录、DNA复制以及DNA损伤修复等过程中至关重要。SAGA(Spt-Ada-Gcn5 acetyltransferase)复合体是一种进化保守的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复合体,其通过催化组蛋白乙酰化影响基因表达,从而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目前,植物中对SAGA复合体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其保守亚基的生物学功能,而对该复合体的亚基组成及发挥功能的分子机制知之甚少。2021年3月15日, Molecular plant在线发表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何新建课题组题为“Three functionally redundant pla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1-03-23

  • 东北林业大学eLife揭示调控造血干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

    近日,东北林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学科金丽华教授研究组在生物学知名学术期刊Elife(生物学1区,Top期刊)上发表了题目为“Rab5 and Rab11 maintain hematopoietic homeostasis by restricting multiple signaling pathways in Drosophila”的论文,首次揭示了细胞自噬调节薄层细胞分化的理论,为研究细胞自噬与细胞免疫的crosstalk提供了理论基础。论文的第一作者为我校在读博士生于世超,通讯作者为金丽华教授。造血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同时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部分。造血干细胞通过调节自我更

    来源:东北林业大学

    时间:2021-03-23

  • 复旦大学发布Nature综述,指明亚洲人群前列腺癌精准治疗方向

    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学科带头人叶定伟教授团队对亚洲前列腺癌近30年来流行病学变迁系统归纳后发现,亚洲前列腺癌患者有别于欧美前列腺癌患者的疾病特点,并从基因组层面分析了亚洲前列腺癌的差异化特征,为推动制定针对亚洲人群特异性的前列腺癌个体化诊疗方案指明了研究方向。日前,该项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Nature Review Urology。同为前列腺癌诸多情况不相同研究团队成员、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朱耀教授介绍,既往针对亚洲前列腺癌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基因组学特点尚未有系统性归纳分析,阻碍了亚洲前列腺癌精准诊疗的进展。此次研究叶定伟教授团队回顾了既往30余年全球范围前列腺癌流行病学变

    来源:复旦大学

    时间:2021-03-22

  • 中国医学科学院Cell Stem Cell揭秘人类巨核细胞发育机制

    巨核细胞是一种胞体大、数量少的造血细胞,其产生的血小板对机体的止血功能极为重要。除了产生血小板外,近年的研究发现巨核细胞还发挥着调控造血干细胞的静息及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等多种功能。但不同的功能是由相同还是不同特性的巨核细胞来实现的仍然未知。同时,人多能干细胞为血小板再生提供了新的来源,然而目前体外产生血小板效率仍然较低且功能不完善。对人类巨核细胞早期发育的深入认知将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周家喜教授和石莉红教授课题组联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血液病医学部刘兵研究员课题组在Cell Stem Cell杂志在线发表题为“Decoding hum

    来源: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时间:2021-03-22

  • 《柳叶刀》:对武汉市居民的首次长期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这项新研究是中国武汉的第一项长期血清流行病学研究,涉及到超过9000名居民,他们在4月武汉封锁解除后进行抗体检测,在2020年6月和10月至12月再次进行抗体检测。在9542名参与者中,有532人对SARS-CoV-2抗体检测呈阳性,这一结果经调整后,在人群中的血清阳性率估计为6.9%。此外,检测呈阳性的参与者中有82%没有出现任何COVID-19症状。有抗体的人中有40%的人在4月份检测到中和性抗体(这些抗体可以防止未来的感染),而且无论个人是否有症状或无症状的疾病,这些抗体至少保持稳定9个月。作者说,他们的发现表明,很大一部分人口仍然没有感染,需要大规模接种疫苗来达到群体免疫,

    来源:The Lancet

    时间:2021-03-21

  • 厦大学者Oncogene发文:c-Src通过增强戊糖磷酸途径,促进肿瘤发生发展

    戊糖磷酸途径的代谢产物NADPH和核糖-5-磷酸是细胞脂肪酸、核酸等合成代谢的重要原料,同时NADPH能抵抗细胞内氧自由基(ROS)的升高,保护细胞免受ROS的损伤,因此,戊糖磷酸途径的激活在肿瘤细胞增殖中起重要作用。厦门大学生科院李勤喜教授课题组于2021年3月8日在Oncogene上在线发表了题为“c-Src facilitates tumorigenesis by phosphorylating and activating G6PD”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揭示了原癌基因SRC编码的非受体酪氨酸激酶c-Src通过磷酸化并激活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增强戊糖磷酸途径通量,促进肿瘤发

    来源:厦门大学

    时间:2021-03-19

  • Current Biology:全麻药作用新机制

    全身麻醉药应用至今已有170余年,可使病人产生意识消失、镇痛等作用,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然而其作用机制至今未明。Science 将“一般麻醉剂如何发挥作用”列为125个科学前沿问题之一。2021年3月11日,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黄志力课题组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李文献课题组合作,在国际著名期刊 Current Biology 发表了题为Nucleus accumbens neurons expressing dopamine D1 receptors modulate states of consciousness in sevoflurane anesthesia 的最新研究成果[1],发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1-03-19

  • 长颈鹿为何不惧高血压?基因组测序来揭秘

    长颈鹿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陆生动物,站立时可达6米。尽管它们姿态优雅,但这种极致的身高也带来了生理上的挑战。比如,它的心血管系统必须承受比其他哺乳动物高两倍的血压,才能为大脑供血。大长腿虽好看,但增加了休息和喝水的难度。那么,长颈鹿是如何适应这些性状的?科学家也想了解。近日,西北工业大学和第四军医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组装罗氏长颈鹿(Rothschild’s giraffe)的基因组,发现了长颈鹿特有的变异,其中一些变异影响了心血管系统和骨骼生长。他们利用基因编辑的小鼠进一步发现,FGFRL1基因的突变可能是它们适应身高的主要原因。这项成果于3月17日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1-03-19

  • Science子刊:3管式心脏瓣膜置换可在羊羔体内适应成长的心脏

    通过将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相结合,科学家们制造了一系列心瓣膜替代品,它们能与宿主细胞结合;假以时日,这些宿主细胞能重新长成心瓣膜并增大。当这些瓣膜被植入成长中的羔羊体内时,瓣膜会扩展并保持其功能达一年,提示它们可以满足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植入长期有效置换瓣膜的迫切需求。这些儿科患者依靠机械或人工心瓣膜才能生存,但目前的装置常常会在一段时间后发生钙化,因此它们无法随着孩子的心脏一起长大。结果,这些患者通常要进行多达5次的心脏直视手术,多次更换其心瓣膜,直到病人成年为止。这些治疗会带来巨大的风险和医疗费用,且这些儿科患者须终生持续服用抗凝药物。Zeeshan Syedain和同事在他们先前研究的基础上制

    来源:EurekAlert中文

    时间:2021-03-19

  • 清华大学、南洋理工《自然》发文首次揭示动物先天免疫受体NLRP1抑制的分子机制

    生物在与病原微生物长期竞争中进化出了复杂完善的免疫系统,其功能可进一步分为先天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部分。先天性免疫系统是宿主防御感染机制中一种普遍而古老的形式,它对于病原体的感知主要是通过一系列胚系基因编码的模式识别受体来实现。其中NOD样受体(NLR)家族是模式识别受体中数量最大、功能最复杂的一类,其通过不同成员来感应多样的病原信号,进而形成炎症小体来活化机体免疫防御反应。同时机体也通过精细的网络来调控各种NLR的时空表达、免疫反应的强弱来维持机体的内稳态,NLR的突变或失调经常导致各种免疫性相关疾病。NLRP1作为NLR家族中的一员,NLRP1炎症小体也是人们发现的第一个NLR炎症小体,其

    来源:清华大学

    时间:2021-03-18

  • Cell|新冠肺炎大宗病例单细胞转录组研究揭示COVID-19免疫学特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暴发以来,全球感染人数已超过一亿人,死亡病例已超过两百万人,给全球社会经济带来了极大灾难。认识和理解新冠肺炎发病机理对其诊疗与防控具有重要意义。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在生命科学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催生了许多重要的生物学发现,然而,该技术在新冠肺炎研究中的应用因其成本高、样本量小,存在统计效力不足、结论可靠性疑问等问题。 为在快速解决这一难题,我国十多个省市四十多家医院大学和研究机构在2020年5月自发组建了“新冠肺炎单细胞研究中国联盟(Single Cell Consortium for COVI

    来源:生命科学联合中心

    时间:2021-03-18

  • Cell Metabolism:中药贯叶连翘提取物为抗肥胖症开辟新道路

    3月2日,国际学术期刊Cell Metabolism在线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糖尿病研究所刘军力课题组的研究成果“The Phytochemical Hyperforin Triggers Thermogenesis in Adipose Tissue via a Dlat-AMPK Signaling Axis to Curb Obesity”。研究者通过CMAP基因组系统关联技术(Connectivity Map)技术,发现从我国中药材贯叶连翘中可提取化合物—贯叶金丝桃素(Hyperforin,HPF),可以通过促进脂肪组织产热,从而有效减重并改善代谢。研究人员使用有限水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时间:2021-03-18

  • 香港科技大学研究人员揭开牙菌斑形成的小分子理化机制

    由香港科技大学海洋科学系和生命科学系主任教授Qian Peiyuan教授领导的跨学科研究小组揭示了变形链球菌(S.mutans)-一种常见于人类口腔中的细菌腔-使用合成生物学方法与龋齿发展相关联,为人类口腔微生物群的健康影响提供新见解,并促进未来预防蛀牙的研究。研究结果最近发表在着名的科学期刊“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并被Nature报道为研究亮点之一。我们星球上的每个湿润表面都被生物膜覆盖,生物膜由排列在细胞外有机基质中的微生物细胞组成。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一项早期研究得出结论,超过80%的人类细菌感染是由生物膜引起的。因此,变形链球菌是人类口腔的天然和

    来源:Nature Chemical Biology

    时间:2021-03-18

  • Blood:骨源性因子维持机体稳态研究领域取得进展

    图1:  骨细胞调节中性粒细胞发育的机制模式图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骨源性因子在机体稳态维持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批准号:81991510)等资助下,南方医科大学白晓春与邹志鹏研究团队发现骨细胞分泌的白细胞介素-19(IL-19)可促进中性粒细胞的生成。研究成果以“骨细胞通过IL-19调控中性粒细胞发育:一种可用于治疗粒细胞减少症的细胞因子(Osteocytes regulate neutrophil development through IL-19: A potent cytokine for neutropenia treatment)”为题,于2021年3月8日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1-03-18

  • 上海交大Science发表核酶RNaseMRP的催化机理研究论文

    6月25日,《科学》(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附属九院精准医学研究院雷鸣团队题为“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precursor ribosomal RNA processing by ribonuclease MRP”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真核生物中一类保守且必需的核酶RNaseMRP催化前体rRNA加工成熟的分子机制。RNaseMRP是存在于所有真核生物中一类保守的由一条非编码RNA催化亚基和近十个蛋白质组成的核糖核酸复合物。它在核糖体rRNA前体成熟过程和细胞周期调控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源RNase MRP RNA组分的突变导致以侏儒、软骨及毛发发育不良等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时间:2021-03-18

  • 瑞金医院临床基础携手提出糖皮质激素治疗重型、危重型COVID-19的理论依据

    7月1日,附属瑞金医院急诊科杨之涛副主任医师、消化外科研究所于颖彦教授和朱正纲教授在《InternationalJournalofBiologicalSciences》在线发表了题为 “Glucocorticoids improve severe or critical COVID-19 through activating ACE2and reducing IL-6levels”(糖皮质激素通过激活ACE2并抑制白介素6水平改善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的研究成果。众所周知,造成此次全球范围大爆发的COVID-19是由SARS-CoV-2通过与人体细胞表面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时间:2021-03-18

  • 范先群团队发现环状RNA促进骨修复新机制,为骨再生提供新依据

    眼眶骨缺损将导致眼球内陷和移位、视力下降甚至丧失、颅面畸形等严重后果。眼眶解剖结构的特殊性使眼眶骨缺损修复的临床效果不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范先群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眼眶骨修复的基础及临床研究,相关研究成果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近期范先群教授团队研究发现了与成骨分化密切相关的环状RNA circRNA-vgll3通过circRNA-vgll3/miR-326-5p/整合素(Itga5)通路显著促进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的成骨分化。CircRNA -vgll3修饰的ADSCs与磷酸钙骨水泥(CPC)支架复合在动物标准骨缺损模型中取得显著疗效,这些研究成果将为临床上治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时间:2021-03-18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耐药及清除干/祖细胞的的靶点

    1月4日,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吴英理课题组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题为《靶向USP47克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和清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干/祖细胞》(Targeting USP47 overcomes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resistance and eradicates leukemia stem/progenitor cells in 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的研究论文,报道了课题组的原创性发现:抑制去泛素化蛋白酶USP47可在体外和小鼠体内克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细胞对酪氨酸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时间:2021-03-18

  • Circulation: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可治疗紫绀先心病患者的心衰

    2021年3月5 日,国际期刊《Circulation》在线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学中心张浩课题组题为“Suppression of Myocardial HIF-1α Compromises Metabolic Adaptation and Impairs Cardiac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Cyanotic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During Puberty”的研究成果。(https://doi.org/10.1161/CIRCULATIONAHA.120.051937)。先天性心脏病是我国首位出生缺陷疾病。部分患儿由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时间:2021-03-18

  • 靶向蛋白质液液相分离的药物开发新策略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生物大分子的液液相分离是近几年来生命科学领域突破性的发展方向。研究表明,蛋白质相分离广泛存在于细胞中,驱动多种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液液相分离不仅在生理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也与人类多种重大疾病的病理过程密切相关,包括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中科院上海有机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朱继东与刘聪研究员团队合作首次发现非受体酪氨酸磷酸酶SHP2在人类发育性疾病如努南综合症和豹皮综合症中的基因突变能够导致SHP2蛋白的异常液液相分离,并将野生型SHP2蛋白招募至相分离体系中,激活SHP2磷酸酶活性和下游MAPK信号通路,揭示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

    时间:2021-03-18


页次:480/1559  共31180篇文章  
分页:[<<][471][472][473][474][475][476][477][478][479][48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