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中科院,上海交大合作发现肠道菌群代谢产物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新机制

      5月10日,美国胃肠病学会(American 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出版的国际学术期刊《细胞与分子胃肠肝病学杂志》(Cellular and Molecular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李于课题组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范建高课题组的最新合作研究成果“Sodium butyrate supplementation inhibits hepatic steatosis by stimulating liver kinase B1 and insulin-induc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

    时间:2021-05-18

  • 抑制肠法尼醇X受体—鞘磷脂磷酸二酯酶3轴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新机制

    5月3日,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姜长涛研究团队在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Suppressing the intestinal farnesoid X receptor-sphingomyelin phosphodiesterase 3 axis decreases atherosclerosis”的研究性论文,系统地报道了肠FXR在动脉粥样硬化中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文章详细阐明了肠FXR通过调控肝胆固醇分解和肠神经酰胺合成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过程,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潜在的分子靶点,为新药的研发提供了潜在

    来源:北京大学

    时间:2021-05-17

  • 中国学者:可爱的薰衣草的独特香味背后的秘密

          图片:了解萜类基因组学对于培育更具弹性和高质量的薰衣草品种非常重要。甚至一提到薰衣草就会让人想起这种花的独特香味。这种美丽的花自古以来就被用来制作香水和精油。这种花的美学吸引了全世界数百人的想象。那么,是什么让这朵花如此特别?是什么“神奇”的化合物赋予了它独特的香味?这些化合物的遗传基础是什么?这些问题长期困扰着科学家们。为了找到答案,一群来自中国的科学家对薰衣草(科学界称之为Lavandula angustifolia)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序。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资源与北京植物园重点实验室石磊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对薰衣草产生的一类挥发性萜类化合物的

    来源:Horticulture Research

    时间:2021-05-17

  • “蛟龙号”海底7000米捕获未知物种

    2017年中国潜水器“蛟龙号”降落西太平洋雅普海沟采集了两条鱼,这两条鱼生活在距离水面6903米的深处,属于以前未知的物种。这种鱼有额外的基因来修复它的DNA,并制造一种稳定必需蛋白质的化学物质。它也失去了许多支撑嗅觉的基因,也许是因为它的食谱有限。由于这一新物种是在海平面以下6000米处的哈达尔区发现的,因此它暂时被称为雅普哈达尔狮子鱼(Yap hadal snailfish)。在这样的深度,没有阳光,水很冷,食物匮乏,压力很大。其成员生活在很大的深度范围内。这些狮子鱼看起来有点像蝌蚪,而且没有鳞片:它们的身体像水母。为了弄清狮子鱼是如何生存的,中国福建农林大学陈新华领导的研究人员现在已经对

    来源:today news post

    时间:2021-05-17

  • Theranostics发现肝脏miR-378调控血清总胆固醇的作用及机制

      2021年2月25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应浩研究组在Theranostics杂志合作发表了题为“Hepatic miR-378 modulates serum cholesterol levels by regulating hepatic bile acid synthesis”的研究成果,并申请了两项专利(202110098302.7和202110098797.3)。该研究揭示了肝脏miR-378调控血清总胆固醇水平的作用及机制,为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甲状腺激素具有很强的降胆固醇作用,揭示其调控胆固醇代谢的作用机制将有助于寻找到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新策略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

    时间:2021-05-17

  • Neuro-Oncology揭示垂体瘤转录组特征

      垂体是最重要最复杂的内分泌腺体之一,主要由五种激素细胞组成,包括生长激素细胞、催乳素细胞、促甲状腺素细胞、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和促性腺激素细胞,在生长发育、代谢调节、生殖以及应激等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每种激素细胞都有可能异常增殖形成肿瘤,即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Pituitary neuroendocrine tumors,PitNETs),又称垂体腺瘤或垂体瘤,是第二大常见的颅内肿瘤,大约占颅内肿瘤的10%~16%。基因组学研究发现40~60%的生长激素瘤有GNAS基因突变,40~60%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有USP8突变,但60%垂体瘤未发现基因

    来源: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

    时间:2021-05-14

  • 中山大学eLife发文:艾滋病病毒潜伏感染新发现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32070159)等资助下,中山大学邓凯课题组报道了一个新颖的可在CD4+ T细胞中模拟HIV-1潜伏感染的细胞模型,为进一步阐明病毒储存库细胞的特征和维持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工具。该研究成果以“一种新设计的HIV-1双荧光报告病毒的感染能够有效鉴定潜伏感染的CD4+ T细胞”(Infection with a newly designed dual fluorescent reporter HIV-1 effectively identifies latently infected CD4+ T cells)为题,于2021年4月09日在线发表

    来源:中山大学

    时间:2021-05-14

  • 睾丸激素可能在免疫反应中起到“刹车踏板”的作用

          图片:WVU医学院和癌症研究所的研究员Jonathan Busada研究了激素在男性和女性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在一种新的动物身上…资料来源:WVU Photo/Brian Persinger自身免疫性疾病与马、学士学位和日常使用牙线的习惯有一些共同之处:女性更有可能患上这些疾病。女性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原因之一可能是炎症的性别差异。在一项新的研究中,西弗吉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乔纳森·布萨达调查了性激素如何影响男性和女性的胃炎。他发现,雄激素——或男性性激素——可能有助于抑制胃部炎症。“胃癌主要是由猖獗的炎症引起的,”Busada说,他是医学院的助理教授,

    来源:Gastroenterology

    时间:2021-05-14

  • 中科院学者Cell最新发文:抗病小体如何保护植物免受病原体侵害

    在植物中,抗病蛋白是主要的免疫受体,可感知病原体和害虫,并触发强大的防御反应。科学家们之前发现,一种抗病蛋白:ZAR1在检测入侵的病原体后,会转化为高度有序的蛋白复合物,被称为抗病小体(resistosome),这为解析植物抗病蛋白的工作原理提供了第一个线索。然而,尚不清楚抗病小体如何激活植物防御的。为此,来自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周俭民研究员,陈宇航研究员,何康敏研究员,与清华大学柴继杰教授合作,采用了最先进的电生理学和单分子成像技术来研究其分子机制,最终发现ZAR1抗病小体能激活植物免疫力。这一最新发现公布在5月12日Cell杂志上。在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基于非洲爪蟾卵母细胞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1-05-13

  • 北京大学,哈佛大学Nature揭示胚层分化过程中的全局miRNA剂量控制机制

     miRNA是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的长约21到23个核苷酸的小核糖核酸分子,它们无法翻译成蛋白质,但是可以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的表达。Microprocessor复合物(微处理器复合物)主要由一个DROSHA和两个DGCR8蛋白组成,可以将pri-miRNA加工切割成大约70~90个碱基的pre-miRNA,是动物细胞miRNA生物发生过程中所必需的。有趣的是,研究发现,位于DGCR8 mRNA 5'末端的茎环(stem loop, SL)可以被Microprocessor切割,作为Microprocessor表达的自我调节机制中的一环[1, 2]。然而,相关的分子功能和生物学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1-05-13

  • 错义遗传变异的调控功能及潜在的调控机制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高度遗传性的精神疾病,影响了全球约0.5-1%的人口。目前全基因组范围内的关联研究(GWAS)已经报道了200多个与精神分裂症显著相关的风险基因座,然而这些基因座内的风险变异如何影响疾病的发生目前仍知之甚少。为了鉴别风险基因座内的功能变异,罗雄剑课题组前期利用功能基因组学(Functional genomics)方法,鉴别到132个打断与转录因子结合的风险遗传变异(Nat Commun,2019)。前期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表明位于22q13.2区域的错义遗传变异(missense)rs1801311影响了与转录因子POLR2A,TAF1 (TATA Box bindi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1-05-12

  • Advanced Science揭示ROS调控葡萄膜黑色素瘤发生新机制

    近日,范先群教授团队在开发肿瘤纳米诊疗试剂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首次发现纳米材料可提高葡萄膜黑色素瘤(Uvealmelanoma,UM)细胞内的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不同浓度纳米材料介导的ROS对UM细胞的恶性生长能力影响不同,一定量的ROS可激活UM细胞mTOR信号通路,增强氨基酸代谢。该研究对于纳米材料肿瘤诊断和治疗应用中安全浓度的合理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研究结果以“Dose Dependent Carbon Dot Induced ROS Promote Uveal Melanoma Cell Tumorigenicit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时间:2021-05-12

  • α-微管蛋白上的SUMO化修饰及其对微管动态性的调控作用

      5月9日,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鲍岚研究组在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发表了题为“SUMOylation of α-tubulin is a novel modification regulating microtubule dynamics”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发现,SUMO化修饰是α-微管蛋白上的一种新型翻译后修饰,在微管动态性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  翻译后修饰是微管动态性调节的重要因素。迄今,微管蛋白上已经发现了多种翻译后修饰,包括乙酰化、甲基化、脱酪氨酸化、谷氨酰化等。近年来,微管蛋白上新型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时间:2021-05-12

  • Protein & Cell:阻滞人类受精卵分裂的致病基因CHEK1突变

    不孕不育问题影响着全球数百万的育龄夫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8年6月发布的《2017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中国育龄夫妇的不孕不育率为12%-15%左右,不孕者约5000万。受环境污染、生育年龄推迟、生活压力等因素影响,不孕人数还在不断增加,影响家庭健康幸福,并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隐患。造成不孕症的因素错综复杂,包括生殖细胞发育、运输及受精卵着床或发育异常等。部分不孕症可以通过体外受精(IVF)和单精子注射(ICSI)等辅助生殖手段解决,而另一部分原因造成的不孕症,如遗传因素造成的不孕症,还无法解决,研究其机制及潜在的治疗手段为提高家庭健康和人口质量至关重要。5月4日,清华大学

    来源:清华大学

    时间:2021-05-11

  • 人类病毒组多样性变化模型发表

    科技日报昆明5月9日电 (记者赵汉斌)作为人类微生物菌群的重要组成部分,病毒大量存在于人体口腔、皮肤、肺、胃肠道、血液甚至脑脊液中。记者9日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该所计算生物与医学生态学组利用最新成果,建立了人类病毒组多样性变化模型。病毒几乎遍布地球的每个角落。在人体中,它们以病毒群落形式存在,这些病毒群落的集合即为人类病毒组。“与肠道菌群中的细菌相比,病毒数量是细菌的10倍以上,可高达万亿。人类病毒群落包括内源性逆转录病毒、感染人类细胞的真核病毒、感染细菌的噬菌体和感染古菌的病毒。”学科组负责人马占山研究员介绍说,人体病毒群落与宿主间存在协同进化,因而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现有研究发现

    来源:

    时间:2021-05-11

  • 中英合作:全解析燕麦抗菌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

    研究人员已经追踪到了燕麦抵抗致命作物病害的生物途径的最后几个步骤。这一发现为小麦和其他谷物抵御土传根病的新途径创造了机会。研究小组已经在这一目标上迈出了第一步:在模式植物烟草中成功地重建了自我防御系统。进一步的实验在小麦更复杂的基因组中建立了燕麦根皂苷生物合成途径,以测试它是否能对所有疾病和其他疾病提供相同的抗性,已经与剑桥国家植物研究所(NIAB)合作启动了这项研究。这项来自中英植物和微生物科学研究中心(CEPAMS)的研究是约翰·因内斯中心(John Innes Centre)和中国科学院合作完成的——为人类基因组结构和适应性进化的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植物。燕麦根皂苷是燕麦根中合成的抗菌

    来源:John Innes Centre

    时间:2021-05-10

  • 《自然》子刊:浙江大学顾臻团队开发“细胞仓库”,助力CAR-T治疗实体肿瘤

    近日,《自然》杂志子刊《自然 · 生物医学工程》(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报道了浙江大学药学院顾臻教授团队的一项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细胞仓库”(cell reservoir)的免疫细胞局部缓控释技术,在动物模型上验证了该技术能显著增强CAR-T细胞抗实体瘤的疗效。针对实体瘤复发手术是现代临床上用于治疗肿瘤患者的主要选择,但是术后的肿瘤复发和肿瘤的转移仍是导致癌症病患死亡的主要原因。在实体瘤的手术切除中,由于缺乏精准的影像技术导航,通常临床医生会切除大于实际肿瘤体积的组织。即便这样,由于很多肿瘤细胞具有较强的浸润性和侵袭性,手术很难完全清除所有的肿瘤细

    来源:浙江大学

    时间:2021-05-10

  • Science子刊:揭示植物感应温度变化新机制

    5月7日,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发表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所刘建祥课题组的研究论文XBAT31 regulates thermoresponsive hypocotyl growth through mediating degradation of the thermosensor ELF3 in Arabidopsis,揭示温和高温下BBX18招募E3泛素连接酶XBAT31泛素化降解温度传感器ELF3蛋白,解除ELF3对转录因子PIF4的抑制作用,促进植物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全球气候变暖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农作物产量品质产生巨大影响,而植物进化出一系列感应环境温

    来源:浙江大学

    时间:2021-05-10

  • Nature Communications: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志分子新发现

    栗占国课题组揭示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志分子新发现     近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栗占国教授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以长文在线发表题为Scavenger receptor-A is a biomarker andeffector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A large-scale multicenter study的一项大样本多中心研究成果。 论文截图该课题进行了训练和验证队列研究,共纳入3,262名患者,结果显示,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血清可溶性Scavenger receptor-A(sSR-A)

    来源:生命科学联合中心

    时间:2021-05-10

  • 港中大研发电脑算法 可实时评估疫苗功效

    中新社香港5月7日电 (记者 韩星童)香港中文大学(中大)7日公布,医学院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出一套“电脑模拟生物信息演算法”,可在公众大规模接种疫苗前,率先预测疫苗的功效。疫苗成分与流行病毒之间出现的基因错配水平差异,令流感疫苗的功效每年发生变化。传统上,疫苗功效需在公众广泛接种流感疫苗后,才能进行调查评估,令疫苗接种策略和医疗资源分配策略的优化大大受到限制。对此,中大医学院赛马会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副教授王海天和中大医学院赛马会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临床研究及生物统计中心主任徐仲锳领导的研究团队,通过研究流感疫苗功效与病毒及疫苗株之间基因错配的关联,成功研发出一套“电脑模拟生物信息演算法”,

    来源:中新网

    时间:2021-05-10


页次:475/1559  共31180篇文章  
分页:[<<][471][472][473][474][475][476][477][478][479][48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