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The EMBO Journal揭示自噬受体Nbr1识别货物的分子和结构机制

      2021年6月25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叶克穷课题组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杜立林课题组合作在《The EMBO Journal》发表了题为"Molecular and structural mechanisms of ZZ domain-mediated cargo selection by Nbr1"的论文。论文发现了裂殖酵母自噬受体Nbr1的两个新货物,并揭示了Nbr1如何通过单个ZZ结构域识别两个不同蛋白质的结构机制。  自噬是将细胞质物质运送至溶酶体的过程,该过程对维持细胞稳态至关重要。根据不同的底物特异性,自噬可分为非选择性和选择性的,在选择性自噬中,货物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时间:2021-06-28

  • 中国学者Cell解密1.1万年以来东亚与东南亚交汇处人群的遗传历史

      2021年6月24日,中科院古脊椎所付巧妹团队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学平研究员、山东大学王伟教授、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谢光茂研究员及李珍研究员、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范雪春研究员共同主导,西北大学、福建龙岩市博物馆、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多家单位参与的核基因组研究成果 “Human population history at the crossroads of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since 11,000 years ago”在Cell杂志在线发表。研究人员对东亚南部人群的古基因组开展研究,揭示了自1.1万年以来东亚与东南亚交汇处人群迁徙与互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1-06-27

  • 中科院,哈佛大学发表Science文章:耶尔森菌诱导细胞焦亡关键机制

      6月25日,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的刘星研究员团队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Judy Lieberman教授团队以研究长文(Research Article)形式在《Science》杂志发表题为The lysosomal Rag-Ragulator complex licenses RIPK1- and Caspase-8-mediated pyroptosis by Yersinia的论文,报道通过CRISPR/Cas9全基因组敲除筛选鉴定出耶尔森菌感染并触发细胞焦亡的关键因子—Rag-Ragulator复合物,并揭示该复合物激活FADD-RIPK1-Caspase-8(co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1-06-26

  • Cell子刊:精氨酸甲基化转移酶Prmt7精准调控抗病毒先天免疫的分子机制

       脊椎动物的免疫系统主要分为先天免疫系统和适应性免疫系统。先天免疫又被称为天然免疫或固有免疫,它不仅是一个在进化上非常保守的防御系统,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都广泛存在,而且是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先天免疫系统的有效激活和调控对于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至关重要。先天免疫反应的过度激活,会导致自身炎症反应和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对机体造成严重损害,因此,先天免疫反应的精准调控,对于机体不可或缺。然而,迄今,我们对机体先天免疫系统的精准调控过程和分子机制还知之甚少,例如:机体如何区分感染和非感染状态?机体又如何及时、准确启动或关闭抗感染先天免疫反应?等等这些问题。   近期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1-06-26

  • 华中农业大学Nature子刊发现影响甜橙果实酸味的体细胞变异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王沦)6月17日,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徐强课题组发现了影响甜橙果实酸味的体细胞变异。相关研究论文以题为“Somatic variations led to the selection of acidic and acidless orange cultivars”发表在Nature Plants。大多数果树通过无性繁殖,基于体细胞变异的芽变育种成为果树重要育种途径。据统计,柑橘家族60%的品种来源于芽变育种。甜橙在全世界114个国家栽培,绝大多数品种来源于体细胞变异。甜橙具有无融合生殖特点,自然条件下进行严格的无性繁殖,成为体细胞变异研究的模式物种。体细胞变异来源于细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

    时间:2021-06-24

  • Science子刊:神秘的中国山猫可能与猫的驯养家化无关

    基因组数据分析表明,甚少被研究的中国山猫是野猫的一个亚种,它们与中国驯养家化的猫无关;这些山猫的分类学地位仍有争议。这些研究发现支持这样的推测:家猫纯粹起源于驯化的非洲野猫。这项研究还发现,中国山猫的基因可能因古代亚洲野猫的基因渗入及与现代家猫的基因混合而不完整。这引发了物种保护问题,因为中国山猫可能会变得不太适应当地的环境——这种危机已经降临至欧洲野猫。科学家一直不能确定青藏高原特有的中国山猫是否真是一种独立的物种或只是野猫的一个亚种,他们也不确定中国山猫是否与东亚地区猫的驯化有关。虽然之前的研究提示,非洲野猫 (Felis silvestris lybica) 的单纯驯化事件是家猫的起源,

    来源:EurekAlert中文

    时间:2021-06-24

  • Nature Methods解析衰老细胞溶酶体代谢组学变化

       图1 单溶酶体代谢组学分析新技术解析衰老细胞溶酶体代谢组学变化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91849206、91649121、31722018)等资助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熊伟、仓春蕾合作团队,建立了单溶酶体代谢组学检测新技术,首次实现了基于单个溶酶体代谢组学信息的溶酶体分型,并揭示了细胞衰老过程中溶酶体代谢组学的异质性改变。研究成果以“单溶酶体代谢组学解析(Metabolomic Profiling of Single Enlarged Lysosomes)”为题,于2021年6月14日发表在《自然方法》(Nature Methods)杂志上。论文链接:htt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1-06-24

  • Nature Communications:DNA聚合酶错误掺入导致基因组不稳定性的机制

      内源性和外源性因素会造成各种类型的DNA损伤,其中DNA双链断裂(DSB)是最为严重的一种DNA损伤类型,如不能及时修复将极大的影响基因组的稳定性,甚至导致细胞死亡。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途径是DSB修复的主要方式之一[1]。X-家族DNA聚合酶(Pol λ、Pol μ、TdT)参与NHEJ过程并填补损伤DNA缺口[2]。在NHEJ过程中,Pol 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错误掺入dGTP,其错配产物会进一步激活NHEJ下游反应[3]。然而Pol μ进行错误掺入导致基因组不稳定性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   2021年6月18日,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赵烨教授和华跃进教

    来源:浙江大学

    时间:2021-06-23

  • 云南大学肖伟烈团队合作发表天然产物治疗肝癌的研究成果

    云南大学教育部自然资源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肖伟烈课题组联合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王飞课题组、成都中医药大学胡凯峰课题组、云南大学张洪彬教授课题组以及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孙汉董院士课题组在药物化学权威杂志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上在线刊登最新研究成果(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jmedchem.1c00018),报道了从中药五味子中获得的联苯环辛烯类木脂素(−)-Gomisin M1(GM)靶向TAR RNA-Binding Protein 2(TRBP)治疗肝癌的研究。肝癌在全球肿瘤的死亡率中排

    来源:云南大学

    时间:2021-06-23

  • 长链非编码RNA编码多肽的系统挖掘和鉴定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2021年6月13日,国际蛋白质组学领域权威期刊《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在线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杨福全研究员团队和陈润生院士团队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编码多肽的系统挖掘和鉴定研究中所取得的重要进展"Deeply Mining a Universe of Peptides Encoded by Long Noncoding RNAs"。  lncRNAs通常被认为是一类长度大于200个碱基且不编码蛋白的非编码RNAs转录本。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许多lncRNAs转录本中的小开放阅读框(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时间:2021-06-23

  • 香港大学:银基抗菌剂可以作为抗生素佐剂来对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

    该研究解决了银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的分子靶点长期存在的问题,为银的可持续细菌敏感性提供了见解,为对抗抗菌素耐药性提供了新的途径。这项突破性的发现发表在优秀的多学科科学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背景抗生素是用来杀死细菌和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当细菌对这些药物的滥用或过度使用做出调整时,抗生素耐药性就会发生,它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大的公共卫生挑战之一。在美国,每年至少有280万人患上抗生素耐药性感染,超过3.5万人因此死亡。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圆形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对人类是一种危险的、多病况的病原体,据估计约30%的人类是无症状的鼻部和长期携带者。但葡萄球菌也是多种疾病的病原

    来源: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时间:2021-06-22

  • 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高危致病基因HOXA13激活的三维基因组调控机制

    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Lineag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T-ALL)是血液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虽然联合化疗大大改变了T-ALL的疗效,但仍有20%的儿童和50%的成人T-ALL患者死于这种疾病。近期对T-ALL队列的外显子组及转录组测序鉴定出一系列T-ALL驱动基因及信号通路异常,大大推动了对T-ALL病理机制的了解。然而上述研究都局限于编码序列,考虑到T-ALL的基因突变显著低于其它癌症,寻找基因组非编码区突变及基因组结构变异是研究T-ALL分子机制的重要方向。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吴虹教授、清华大学张奇伟教授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生命科学

    来源:清华大学

    时间:2021-06-22

  • 结核分枝杆菌效应蛋白阻断宿主自噬流的新机制

      结核病(Tuberculosis, 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 tuberculosis, Mtb)感染引起的重要的致死性慢性传染病。2019年全球约有1000万新发TB患者,约有140万人死于TB。Mtb是一种非常成功的胞内寄生病原菌,能够利用一系列效应蛋白调控宿主的免疫功能,进而实现其感染、存活、致病和传播。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翠华课题组长期致力于Mtb等重要病原菌与宿主互作机制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先后在Nature Immu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Proc Natl Acad Sci、EMBO reports、Cellular & Mole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1-06-22

  • RNA:DNA hybrids协助修复拟南芥叶绿体基因组断裂

    正确修复受损DNA对基因组完整性和个体发育至关重要。作为半自主细胞器,植物的质体必须通过一系列机制来维持自身基因组完整。清华大学孙前文实验室的最新研究发现RNA:DNA hybrids结构协助拟南芥叶绿体基因组DNA双链断裂修复的全新分子机制,证实RNA:DNA hybrids在促进同源重组修复和叶绿体细胞器发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揭示了RNase H1蛋白AtRNH1C与单链DNA结合蛋白WHY1/3和重组酶RecA1在共同维持叶绿体基因组完整性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孙前文实验室之前发现通过维持三股基因组结构R-loop的水平可以保持质体免遭转录-复制对撞导致的基因组断裂(The Pla

    来源:清华园生命学院

    时间:2021-06-21

  • 中国科学家成果:与雌鼠连体并获植子宫后,雄鼠怀孕分娩十崽

    近日,中国科学家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通过在雄鼠身上构建的怀孕老鼠模型,雄鼠通过剖腹产成功分娩出幼崽,最终有10只幼崽发育到成年。上述研究成果发表在生命科学预印本平台bioRxiv上,题为《A rat model of pregnancy in the male parabiont》,发表时间为6月16日,作者系海军医科大学海军医学院教育机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海军医科大学海军医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张荣佳及海军医科大学长海医院妇产科刘玉环。该论文目前尚未经过同行评审,未正式发表。根据论文,该研究用四个步骤在雄鼠身上构建了一个怀孕的老鼠模型。首先,通过手术将一只雄性大鼠和一只雌性大鼠连接在一起,产生

    来源:澎湃新闻

    时间:2021-06-21

  • PNAS揭示真核细胞维持DNA复制叉稳定的核心机制

    2021 年6月10 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孔道春实验室在美国科学院期刊PNAS在线发表了题为“The intra-S phase checkpoint directly regulates replication elongation to preserve the integrity of stalled replisomes”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回答了过去50年在checkpoint(细胞周期检验点)调控维持真核细胞DNA 复制叉稳定领域的两个核心问题:1)停顿的DNA 复制叉为什么会不稳定,并倾向于垮塌;2)checkpoint调控维持停顿复制叉稳定的核心分子机制是什么?正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1-06-21

  • 中国发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陆地哺乳动物——巨犀牛的新化石

    巨犀通常比现代犀牛大得多,肩高超过20英尺,体重超过20吨,比猛犸象还大,是有史以来最大的陆地哺乳动物。这些新化石于2015年5月在中国西北部甘肃省临夏地区被发现。其中一块化石由头骨、下颚骨、牙齿和寰椎(头部与脊柱相连的地方)组成,而另一个由三个椎骨组成。科学家从这些残骸中重建了古代动物。根据发表在《Communications Biology》杂志上的研究,他们已经在骨骼上发现了足够多的差异,可以将它们归类为一个新物种。他们给它起名叫临夏副巨犀(Paraceratherium linxiaense)——名字的第一个词代表巨犀属,第二词来自发现它的地区。北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

    来源:today news post

    时间:2021-06-21

  • 中国学者“背靠背”发表两篇Nature文章:代谢型谷氨酸受体结构

    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 mGlu)属于C类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GPCR)家族,是人体内最重要的神经递质受体之一。目前在人体内共发现了8种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1-8),其功能涉及学习、记忆、情绪以及疼痛感知等,是阿尔兹海默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治疗靶点。然而,迄今尚无靶向这类受体的药物成功上市,因此其结构与功能研究对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的新药创制具有重要意义。与其它类型的GPCR相比,mGlu等C类GPCR具有独特的激活机制,受体必须形成同源或异源二聚体才能行使功能。但是,长期以来不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1-06-18

  • 厦大学者Nature子刊发文:机械力感应受体Piezo1在宿主抗感染中的重要作用

    6月10日,厦门大学周大旺和陈兰芬教授研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TLR4 signalling via Piezo1 engages and enhances the macrophage mediated host response during bacterial infection”的研究论文,该工作揭示了机械力感应受体Piezo1在宿主抗感染中的重要调控作用。TLR信号通路在天然免疫对抗感染中具有重要作用,吞噬细胞上的TLR受体在宿主识别入侵的病原体后可以快速激活下游信号来启动天然免疫系统来清除它们。吞噬性细胞将病原体内吞后形成吞噬小泡,

    来源:厦门大学

    时间:2021-06-18

  • 北京大学伊成器课题组开发胞嘧啶碱基编辑器脱靶效应检测的新工具

    2021年6月8日,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伊成器教授课题组在Nature Methods杂志发表了题为“Detect-seq reveals out-of-protospacer editing and target-strand editing by cytosine base editors”的封面文章。研究人员在本研究工作的主要贡献如下:建立了一种无偏向性的脱靶检测技术作者通过捕获胞嘧啶碱基编辑器CBE[1]产生的中间体(dU),并进行一系列标记和富集[2, 3],获得具有连续C-to-T突变的脱靶信号,并将其命名为Detect-seq(dU-dete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1-06-18


页次:471/1559  共31180篇文章  
分页:[<<][471][472][473][474][475][476][477][478][479][48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