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Nature子刊:酵母细胞命运调控新机制

    面对环境压力,细胞需要做出正确的应激响应[1]。在应激响应过程中,转录因子常占据核心位置[2]。近期在单细胞水平上的研究发现,应激响应过程中,转录因子常常展示出复杂的动力学行为,比如脉冲式的进出核动力学,这些动力学行为常具有随机性和重复性[3]。不仅如此,不少应激响应过程同时受到数个具有动力学特征的转录因子的组合调控,这些转录因子的动力学关系如何调控基因表达并影响细胞命运成了理解应激响应的关键。芽殖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中,许多压力响应相关的转录因子具有脉冲动力学行为[4],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Msn2和Msn4。Msn2和Msn4负责调控对于多种环境压力的一般应

    来源:北京大学

    时间:2021-05-27

  • CHLORAD途径调控番茄有色体转化和果实成熟的作用机制

    除了叶绿体以外,植物中还存在一类相似的细胞器,统称为质体,广泛存在于不同植物器官组织中。其中,有色体是存在于果实和花等器官中的一种非光合型质体。常见的成熟番茄果实之所以呈现红、橙、黄等多种颜色,主要是因为富含能够合成和累积大量类胡萝卜素的有色体,具有影响番茄果实成熟过程中外观颜色和风味品质形成的作用。大量研究表明,不同类型质体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例如叶绿体向有色体转化是番茄果实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此过程涉及质体膜系统重塑,叶绿素降解以及大量类胡萝卜素合成。但有色体在果实成熟中所起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目前尚不清楚。2021年5月18日,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Plants在线发

    来源:植生所

    时间:2021-05-27

  • 基于表观遗传异质性的肺腺癌病人分型模型

      2021年5月17日,国际期刊Genome Biology在线发表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孙艺华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邵振研究员和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季红斌、孟飞龙研究员多家课题组的合作研究成果“A systematic dissection of the epigenomic heterogeneity of lung adenocarcinoma reveals two different subclasses with distinct prognosis and core regulatory networks”。  肺癌是目前世界死亡人数最多的恶性肿瘤,其中肺腺癌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

    时间:2021-05-27

  • Plos Biology:抑制胆固醇合成酶导致肾细胞癌生长加速的调控机制

    人们普遍认为,高血清胆固醇会导致癌症患者肿瘤的恶化和并发症的产生,影响癌症患者的预后,而低血清胆固醇则对癌症患者的康复有利。然而在肾细胞癌(RCC)中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RCC占成人肾癌的大多数,且与多种术前替代指标相关。其中,血胆固醇浓度是临床治疗的潜在的预后指标。尽管关于血胆固醇升高或降低与癌症风险之间关系的数据仍存在矛盾,但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表明,胆固醇代谢异常确实促进了癌症患者淋巴转移和RCC的预后不良,低血胆固醇与更具攻击性的肿瘤特征和较差的术后康复情况密切相关。近日,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弥胜利课题组的研究证明,虽然肾癌细胞中胆固醇合成限速酶HMGCR受抑制后导致荷瘤小鼠模型血清胆固醇降

    来源:

    时间:2021-05-26

  • 邓宏魁课题组建立人潜能扩展多能干细胞(EPS细胞)的培养体系

    2021年5月21日,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生命科学学院邓宏魁研究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Chemically Defined and Xeno-free Culture Condition for Human Extend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的研究论文,在体外建立了成分明确、无异源成分的人潜能扩展多能干细胞(EPS细胞)的培养体系,并利用该体系建立了将体细胞诱导为无异源人EPS细胞的重编程诱导方法。如何建立高质量的多能干细胞一直是干细胞研究的核心问题。EPS细胞是2017年邓宏魁研究组

    来源:生命科学联合中心

    时间:2021-05-26

  • 木脂素生物合成关键酶的分子机制

    2021年5月14日,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张鹏研究组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e-based engineering of substrate specificity for pinoresinol-lariciresinol reductases”的研究成果,揭示了木脂素生物合成关键酶PLR底物选择性的分子机制。板蓝根是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干燥根,是清热解毒类的代表性中药。而以落叶松脂素为代表的木脂素类成分是板蓝根发挥生物活性的重要物质基础。木脂素是由两分子苯丙素单元氧化聚合而成的苯丙素类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其生物活性

    来源:植生所

    时间:2021-05-26

  • 晓亮团队Cell Res.揭示不同类型新冠疫苗对突变株体液免疫应答情况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不断传播,其突变株如B.1.1.7(英国株)、B.1.351(南非株)、B.1.617(印度株)等开始在世界各地出现。新冠突变株可以通过刺突蛋白(Spike)的受体结合结构域(RBD)和N末端结构域(NTD)上的突变引起免疫逃逸,这些突变对新冠康复者和疫苗接种者的体液免疫应答和抗体识别有哪些影响,目前仍欠缺系统性研究。   2021年5月21日,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中心(BIOPIC)、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ICG)谢晓亮课题组与合作者共同在Cell Research 上发表题为&nbs

    来源: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

    时间:2021-05-25

  • 一个大胆的想法:在病人脑子里进行光合作用

    中风患者大脑中的血管阻塞导致富氧血液无法进入细胞,造成严重损害。植物和一些微生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如果有一种方法可以让病人的大脑发生光合作用呢?现在,研究人员在美国化学学会的《Nano Letters》上发表了一篇报道,他们利用蓝绿藻和特殊的纳米颗粒在细胞和小鼠身上完成了这一概念验证。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有500万人死于中风。还有数百万人活了下来,但他们经常遭遇残疾,如说话困难、吞咽困难或记忆困难。最常见的原因是大脑中的血管堵塞,而防止这种类型的中风造成永久性脑损伤的最好方法是尽快溶解或手术清除堵塞。然而,这些方法只能在中风发生后很短的时间内有效,而且可能会有风险。蓝绿藻,如长聚球

    来源:Nano Letters

    时间:2021-05-24

  • Cell Reports揭示流感病毒诱发细菌共感染的新机制

    5月18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文军研究团队在Cell Reports发表了题为“Induction of cyclophilin A by influenza A virus infection facilitates group A Streptococcus coinfec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宿主蛋白CyclophilinA (CypA)对A组链球菌(GAS)的感染至关重要,而诱导CypA表达是A型流感病毒(IAV)促进细菌共感染的一种新途径,提示CypA是继发性细菌感染的一个具有前景的治疗靶点。 1918年的流感大流行导致全世界超过5000万人死亡。大多数死亡是由于IA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1-05-24

  • Molecular Cell:病毒调控天然免疫相分离的新机制

       2021年5月19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高璞组/李栋组/邓红雨组合作在《Molecular Cell》杂志在线发表题为"Viral tegument proteins restrict cGAS-DNA phase separation to mediate immune evasion"的文章。该工作发现α-和γ-疱疹病毒编码的一类进化遥远但结构相关的间质蛋白,可以通过新颖且保守的机制破坏cGAS-DNA天然免疫相分离而实现免疫逃逸。   cGAS-STING天然免疫通路可以识别细胞质中异常出现的DNA,并诱导I型干扰素和其他促炎因子的表达。为了应对cGAS-STIN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时间:2021-05-24

  • 新型冠状病毒S蛋白直接结合并激活TLR4诱发抗细菌样天然免疫反应

    近日,北京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所游富平研究组和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祥喜研究组合作,在Cell Research发表了题为“SARS-CoV-2 spike protein interacts with and activates TLR4”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从分子机制角度解释了新型冠状病毒特征天然免疫表型,发现新型冠状病毒冠状蛋白可以直接结合并激活模式识别受体TLR4。TLR4是经典的抗细菌天然免疫模式识别受体,其识别革兰氏阴性菌胞壁成分内毒素,进而激活下游信号并介导机体清除细菌。而新型冠状病毒冠状蛋白刺激可以通过TLR4造成与内毒素刺激一致的抗细菌天然免疫反应。该机制研究揭示了新型冠状

    来源:北京大学

    时间:2021-05-21

  • 暨南大学翻译组学破解东海原甲藻赤潮机制

    日前,暨南大学张弓、孙雪松、何庆瑜课题组在蛋白质组学领域权威期刊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上发表文章,首次破解东海原甲藻的翻译组,发现赤潮爆发的核心是翻译自激活正反馈循环,并发现用极低成本的方法就能有效压制赤潮爆发。赤潮是特定海洋藻类爆发的现象,对沿海地区的生态和近海渔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在中国每年造成数百亿元的损失,传统的处理方法收效甚微。因此对赤潮藻类的研究成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研究。中国近海赤潮的一种优势藻类是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然而对与东海原甲藻的研究进展十分迟缓,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东海原甲藻的基因组实在太大了,

    来源:暨南大学

    时间:2021-05-21

  • 北京大学Cell发文:通过抑制剪接体捕获和维持小鼠全能性干细胞

    小鼠胚胎发育由合子开始,经过2细胞、4细胞、8细胞和桑椹胚形成囊胚,之后继续发育形成胚内和胚外组织。具有最高潜能的干细胞被称为全能性干细胞,一般指体内的合子,2/4细胞,它可以发育到胚内和胚外组织。多能性干细胞一般来源于囊胚的内细胞团,其发育潜能受限,只能发育到胚内组织。1981年,人们首次在体外分离了第一株小鼠多能性胚胎干细胞系(ESC)。直到40年后的今天,所有培养的小鼠胚胎干细胞都处于多能状态,人们一直致力于在体外建立发育潜能更高的干细胞。表达全能性基因Zscan4s和Mervl的2C-like细胞是最早报道的能够产生胚内和胚外组织的细胞[1]。但是,2C-like细胞在培养基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1-05-21

  • 厦门大学夏宁邵教授与香港大学管轶教授合作发文:新冠病毒致病机制与性别因素

    日前,夏宁邵教授团队联合香港大学管轶教授团队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Gender associates with both susceptibility to infection and pathogenesis of SARS-CoV-2 in Syrian hamster”的新冠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系统分析了新冠病毒SARS-CoV-2对叙利亚金黄地鼠的易感性与致病性,发现病毒对地鼠的致病性具有较明显的性别差异,雄性地鼠相比雌性地鼠在感染后可表现出更为严重的疾病生理学特征和肺部病理学改变,可为进一步开展新冠致病机

    来源:厦门大学

    时间:2021-05-20

  • 武汉大学NAR发文:细菌基因组磷硫酰化修饰的单分子水平分布特征

    《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发表了武汉大学药学院王连荣教授课题组在细菌DNA磷硫酰化领域的最新突破。这项工作探索出在温和反应条件下标记效率高、特异性强的磷硫酰化酶促及化学标记方法,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磷硫酰化在DNA单分子水平的可视化,使我们得以深入地揭示基因组磷硫酰化修饰的独特特征。论文题为“Single-molecule optical mapping of the distribution of DNA phosphorothioate epigenetics”(《利用单分子光学成像揭示DNA上磷硫酰化表观修饰的分布》)。武汉大学药学院博士生魏月、博士后黄琴

    来源:武汉大学

    时间:2021-05-20

  • 新型PMNs-813纳米探针助力前列腺癌精准诊疗

    近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核医学科杨志、朱华为通讯作者,夏雷博士为第一作者发表在Small杂志(2019中科院分区(基础版)TOP期刊,IF 11.5)的研究,以新型二代生物来源黑色素纳米粒子MNs-Ⅱ为载体,搭载前列腺癌表明膜抗原(PSMA)靶向小分子基团,构建了前列腺癌高特异性诊疗一体化探针。研究人员选择了长半衰期核素作为PET成像核素、顺磁性金属作为MRI造影剂吸附到纳米粒子表面,同时利用亲电反应原位标记治疗型核素,成功构建名为PMNs-813的多功能诊疗一体化探针。PMNs-813同时具备PET/MRI/PAI多模态增强造影功能,以此提高前列腺癌诊断效果,另外其还可通过核素治疗和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1-05-20

  • 北京大学最新Cell发文:通过抑制剪接体捕获和维持小鼠全能性干细胞

    小鼠胚胎发育由合子开始,经过2细胞、4细胞、8细胞和桑椹胚,形成囊胚,之后继续发育形成胚内和胚外组织。具有最高潜能的干细胞被称为全能性干细胞,一般指体内的合子,2/4细胞,它可以发育到胚内和胚外组织。多能性干细胞,一般来源于囊胚的内细胞团,它的发育潜能是受限的,只能发育到胚内组织。1981年,人们首次在体外成功分离了第一株小鼠多能性胚胎干细胞系(ESC)。直到40年后的今天,所有培养的小鼠胚胎干细胞都处于多能状态,人们一直致力于体外建立发育潜能更高的干细胞。表达全能性基因Zscan4s和Mervl的2C-like细胞是最早报道的能够产生胚内和胚外组织的细胞[1]。但是,2C-like细胞在培养

    来源:北京大学

    时间:2021-05-19

  • Neuron:微卫星重复扩增疾病多肽聚集体清除的作用机制

    染色质基因组内小片段DNA重复序列异常扩增(又叫微卫星重复扩增,microsatellite expansion),常常导致一系列神经或肌肉疾病,如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症(Spinocerehenar ataxia, SCA),亨廷顿舞蹈症(Huntington disease, HD),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额颞叶痴呆(Frontotemporal dementia, FTD),和肌肉萎缩症(Muscular Dystrophy, MD)等,多数表现为运动障碍。微卫星重复扩增疾病虽然属于罕见病,但至今共发现40多种。其中在ALS

    来源:

    时间:2021-05-19

  • 上海交大学者最新发文:球形核酸捕获活细胞miRNA新发现

    生物体内的核酸中,大部分是不负载遗传信息的非编码核酸,它们广泛参与调控编码核酸的表达。其中,miRNA会与Ago蛋白结合形成RNA诱导沉默复合体(RISC),抑制对应mRNA的表达。人工合成的外源非编码核酸,由于没有传统基因治疗中持续表达和基因融合等风险,近年来被广泛用于生物治疗。miRNA海绵通过与细胞中原癌miRNA结合,可上调抑癌基因表达并抑制肿瘤生长。然而,miRNA海绵的应用面临细胞摄取效率和在细胞内与靶标核酸的结合能力无法平衡这一挑战。一些松散的miRNA核酸结构有利于与靶标的结合,但细胞摄取效率低;相反地,一些致密的miRNA核酸结构可自主高效进入细胞,但位阻效应和静电作用又限制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

    时间:2021-05-19

  • 中国学者Nature子刊发文:光基因工程模块化光开关——cpLOV2

          图像:cpLOV2的设计及其在光基因工程中的扩展应用近日,合肥物理科学研究院强磁场实验室王俊峰教授与国际学者共同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圆形置换光氧电压2 (LOV2),以扩展基因编码光开关的功能库。这将加快新型光遗传器件的设计。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化学生物学》杂志上。LOV2域是一个蓝色光敏光开关。在典型的基于LOV2的光遗传器件中,一个效应域在LOV2的c端Jα螺旋后融合,通过空间位阻将效应域封闭在黑暗中。在光刺激下,光引发的Jα螺旋展开暴露了效应域以恢复其功能。制作一个基于lov2的可光开关蛋白通常需要巨大的工程努力来优化每个组件和其中的连接连接器。

    来源:Nature Chemical Biology

    时间:2021-05-19


页次:474/1559  共31180篇文章  
分页:[<<][471][472][473][474][475][476][477][478][479][48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