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西南大学生科院最新论文:细胞分裂素信号异位调控杨树维管形成层活性

    植物学领域权威期刊New Phytologist(新植物学家)在线发表了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罗克明教授团队题为“Cytokinin signaling localized in phloem non‐cell‐autonomously regulates cambial activity during secondary growth of Populus stems”(定位于韧皮部的细胞分裂素信号异位调控杨树次生生长过程中的维管形成层活性)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道了在杨树茎的次生长过程中维管形成层活性受到来自于次生韧皮部细胞分裂素信号的非细胞自主性调控。林木的茎干维管组织次生生长是木材生产的生

    来源:西南大学

    时间:2021-03-03

  • Nature子刊:雷公藤中的内酯酮可作为男性非激素类避孕药

    广东省计划生育专科医院(广东省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所)国家卫生健康委男性生殖与遗传重点实验室唐运革/秦卫兵科研团队联合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团队在非激素类男性避孕药研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相关研究成果“Triptonide is a reversible non-hormonal male contraceptive agent in male mice and non-human primates”在世界著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IF:12.121)在线发表。医院的中心实验室副主任秦卫兵博士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医院国家卫生健康委男性生殖与遗传重点实验室主任唐运革教授为

    来源:科技日报

    时间:2021-03-03

  • 新冠病毒阻断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

      2020年12月16日,《发育细胞》(Developmental Cell)杂志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张宏课题组题为 "ORF3a of the COVID-19 virus SARS-CoV-2 blocks HOPS complex-mediated assembly of the SNARE complex required for autolysosome formation" 的研究论文,该文揭示了SARS-CoV-2病毒编码的辅助蛋白ORF3a通过阻断HOPS复合物介导的SNARE复合体组装,从而抑制自噬溶酶体形成的机制。  细胞自噬(autopha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时间:2021-03-03

  • 北京大学:新冠病毒感染诱发抗细菌样天然免疫反应机理,导致潜在治疗新靶点

      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 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公共卫生危机,目前迫切需要深入了解新冠肺炎的发病机制并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案。先天免疫是哺乳动物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宿主抵御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能够快速识别外来入侵的病毒。已有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感染过程中天然免疫很可能处于一种失调紊乱的状态。因此,研究新冠病毒感染过程中天然免疫的异常变化对于寻找新冠肺炎治疗靶点,抗击新冠疫情有着重要意义。  2020年12月25日,北京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所游富平研究组、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祥喜研究组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秦川研究组合作在《Cell Host & Microbe》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时间:2021-03-03

  • 杨鹏远/季雄课题组揭示乙肝病毒DNA与人基因组互作景观图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是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健康问题之一。全球目前乙肝病毒慢性感染者约2.6亿人,每年接近100万人死于慢性乙肝导致的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BV属嗜肝DNA病毒科,在人体肝脏细胞核内可以形成cccDNA和整合入人体基因组等病毒DNA形式稳定存在,这是HBV维持长期慢性感染的关键,因此研究乙肝病毒与宿主基因组相互作用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12月29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杨鹏远课题组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季雄课题组合作在《Cell Discovery》杂志发表了题为" 3D landscape of Hepat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时间:2021-03-03

  • 卜鹏程、阎锡蕴团队揭示CD146促进肥胖发生的分子机制

      2021年1月27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卜鹏程研究员课题组与阎锡蕴院士课题组在《Advanced Science》杂志合作发表了题为"CD146 is a Novel ANGPTL2 Receptor that Promotes Obesity by Manipulating Lipid Metabolism and Energy Expenditure "的文章,首次报道了CD146分子在脂肪细胞分化、脂质代谢及能量稳态中的作用,并探讨了抗CD146抗体AA98治疗肥胖及肥胖并发症的靶向治疗策略。  CD146分子于1987年作为黑色素瘤标志分子被发现。其后30余年的研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时间:2021-03-03

  • 李栋课题组揭示MALAT1-m6A修饰的生物学功能

      2021年2月20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栋课题组在Developmental Cell杂志以长文(Article)形式发表题为 “N6-methyladenosine modification of MALAT1 promotes metastasis via reshaping nuclear speckles” 的论文。该研究综合运用长时程超分辨率活细胞成像、CUT&Tag测序和定量蛋白质组学等技术方法,揭示了:lncRNA MALAT1存在m6A修饰富集区,且MALAT1-m6A对维持核斑(Nuclear Speckles)组分动态平衡,进而调控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转移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时间:2021-03-03

  • 李国红/朱明昭课题组荣获202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2021年2月27日,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公布了"202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国红研究组和朱明昭研究组合作完成的"揭示人类遗传物质传递的关键步骤"这一研究成果成功入选。  DNA复制是人类遗传物质在细胞之间得以精确传递的基础。在细胞增殖过程中,通过DNA复制,一套亲本遗传物质将产生两套完全一样的子代遗传物质分配到两个子代细胞中。不准确或不完整的DNA复制将会导致子代细胞中的遗传物质突变,并可能诱发癌症。在DNA复制时,首先需要在基因组上识别开始复制的地方--也就是DNA复制起始位点。DNA复制起始位点的识别条件除了有特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时间:2021-03-03

  • 基因编码二维红外探针研究酶活性中心柔性

      2021年3月1日,德国应用化学期刊发表了王江云课题组、中科院物理所李运良课题组及中科院福建物构所庄巍课题组题为"A genetically encoded two dimensional infrared probe for enzyme active-site dynamics"的研究文章。文中报道了一种新的二维红外探针间叠氮酪氨酸(N3Y),通过在铁依赖性酶DddK的活性位点上的基因掺入,二维红外监测及分子力学计算表明,由于活性中心水运动受限降低,活性中心铁氧化生成Fe(III)和加入变性试剂均使酶活性显著降低。  酶通过从飞秒到秒的各种时间尺度上运动进而发挥执行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时间:2021-03-03

  •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从头合成NAD+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辅酶I,维生素B3的活性形式)是所有细胞都必须的基本生命分子之一。NAD+和其相应的还原形态NADH作为质子的受体或者供体参与各种氧化还原过程(如:糖酵解、柠檬酸循环、氧化磷酸化等)。另外,在细胞的生长、分化、调节等非氧化还原过程中,NAD+作为反应底物参与核酸、蛋白质等大分子的修饰,(如:NAD+参与的DNA和RNA修饰、NAD+依赖的组蛋白去乙酰化、NAD+依赖的泛素化等)。NAD+由腺苷一磷酸(AMP)和烟酰胺单核苷酸(NMN)组成。在生物体内,NAD+的合成包括从头合成途径和利用烟酰胺类前体的补救合成途径。现在已经发现了两条NAD+的从头合成途径:天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1-03-03

  • 迄今为止最大的肠道菌群GWAS

      微生物组在人类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在近十年以来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的热点和重点领域。对于人体微生物组例如肠道菌群的基础组成和功能的研究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但是影响微生物组的环境及宿主因素仍然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人的基因组与代谢和免疫相关的基因和微生物组有着密切的互作,可能影响微生物的多样性;但是由于微生物组作为复杂生态系统,又有大量的随机因素干扰,因此研究人体影响宿主微生物组成的基因需要在大群体中进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同时要在分析方法上进行一系列创新。   近期,自然遗传杂志(Nature Genetics)在线发表国际大型研究计划“MiBioGen”最新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1-03-03

  • 定量化学蛋白质组学揭示CSE蛋白的O-GlcNAc修饰抑制滋养层细胞合体化的机制

    O-GlcNAc修饰是一种在真核细胞中广泛存在且动态发生的翻译后修饰,目前,已经发现了超过2000种O-GlcNAc糖基化修饰蛋白,这些蛋白广泛参与到多种细胞过程中,如增殖,分化,凋亡等。O-GlcNAc修饰的失衡会导致多种妊娠和胎盘相关疾病的发生,例如母体O-GlcNAc修饰水平的紊乱会损害胚胎着床前囊胚的形成;小鼠胎盘中OGT基因的敲除会发生严重的产前应激等。虽然O-GlcNAc修饰对胎盘的发育及妊娠的维持至关重要,但目前O-GlcNAc修饰对胎盘发育调控的分子机制仍知之甚少,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挖掘胎盘中关键O-GlcNAc底物蛋白的研究方法。近日,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生命科学

    来源:北京大学

    时间:2021-03-02

  • Nature子刊:ROS激发的蛋白质相分离控制植物干细胞命运

    约24-38亿年前,地球开始产生氧气,大气层由厌氧环境逐渐转变为富氧环境,自然选择促进了耗氧生物的生存优势和生命演化。耗氧代谢增加了多细胞生物的能量代谢效率,但高频的电子传递和能量转换产生化学性质活泼、具有高度氧化力的活性氧分子(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包括超氧阴离子(O2·-)、过氧化氢(H2O2)、羟基自由基(·OH)及一氧化氮(NO)等。细胞内累积过量ROS会导致DNA的氧化损伤及蛋白质行为的改变,引起细胞病变和死亡。因此,活性氧被认为是一种危险信号。多细胞生物正常生长发育过程中旺盛的能量代谢会产生大量ROS,除了自身清除机制,它们是否进化出更“节能”

    来源:

    时间:2021-03-02

  • Arthritis & Rheumatology 封面:微生物所王军团队与北京协和医院合作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以慢性炎症和多器官损伤为特征的、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狼疮患者的自身耐受降低并持续产生自身抗体。狼疮发病过程中复杂的自身免疫应答机制尚未被完全阐明。除了某些特定的遗传因素和环境触发因素可能致病外,肠道菌群对宿主免疫系统的重要调节作用也逐渐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但目前尚缺乏对狼疮患者菌群特征的准确描述及相关致病机制的深入了解。   肠道菌群与宿主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其建立与宿主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密切相关。作者在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和白塞病等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中发现了异于常人的肠道菌群组成。最近的一些菌群研究提示在SLE患者肠道中存在

    来源:

    时间:2021-03-02

  • 中国专家发现新冠肺炎患者重症发病能否康复的关键因素

    中新社上海3月1日电 (陈静 孙国根)记者1日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获悉,该中心专家发现了新冠肺炎患者重症发病能否恢复健康的关键因素:T细胞炎症状态和CD4+T细胞功能缺陷程度轻重。据介绍,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卢洪洲教授、周晓辉教授传染病医学科研团队的这项研究对了解新冠病毒感染致病的免疫机制和指导新冠重症患者的临床救治具重要意义。该研究成果刊登在国际学术期刊《免疫学前沿》上。卢洪洲解释,T细胞好比抗病毒前线的指挥官和一线战士,在人体与新冠病毒的斗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抗病毒中和抗体便如精准型导弹,可以防止病毒侵入人体细胞;而T细胞亚群中的CD4辅助性T细胞,则是辅助抗体产生的关键角色。医生们

    来源:中新网

    时间:2021-03-02

  • JACS发现了一种醇类化合物与芳基卤代物之间的脱羟基偶联反应

    醇类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含量丰富、廉价易得、且通常无毒稳定,是许多合成反应的理想底物。Sp2–sp3碳碳键的构建一直是有机合成领域的核心课题之一,因此开发一种可以直接利用普通的烷基醇构建C(sp2)–C(sp3)键的方法,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应用前景。但由于烷基醇中C–O键的解离能大、不易裂解,羟基是弱的离去基团,同时醇羟基–OH中的氢非常活泼,具有一定的酸性,因此很难将醇羟基直接用做交叉偶联反应中的烷基化试剂(除了部分π-活化的苄醇和烯丙醇)。2021年2月23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李超课题组(www.lichaolab.com)在J. Am. Chem. So

    来源:

    时间:2021-03-01

  • 朱学良研究组Nature子刊揭示保证运动性多纤毛精细结构正确组装的机制

     2月24日,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朱学良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Fibrogranular materials function as organizers to ensure the fidelity of multiciliary assembly”。在该研究工作中,研究人员揭示了多纤毛细胞特有的亚细胞结构-纤维状颗粒物(fibrogranular materials)作为组织者对动纤毛的精确组装起重要调控作用。  多纤毛细胞是一类终末分化的上皮细胞,表面长有多至数百根的运动纤毛(mo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1-03-01

  • Science Advance揭示蛋白β-羟基丁酰化修饰关键调控因子

    细胞代谢为生命过程提供能量,同时代谢物可通过与蛋白质发生共价结合来发挥信号传导功能。虽然许多代谢物在代谢通路中的作用广为人知,但其介导细胞信号调控的功能仍有待探索。酮体(包括丙酮,乙酰乙酸和β-羟基丁酸)为脂质代谢产物,在葡萄糖缺乏的状态下,肝脏产生的β-羟基丁酸可以用作多种组织的替代能源,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β-羟基丁酸还具有供能之外的作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黄河课题组与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赵英明团队合作,通过全面分析哺乳动物细胞中的Kbhb底物,系统揭示了新型蛋白动态修饰β-羟基丁酰化(Kbhb)的关键调控因子。相关研究成果于2月25日在线发表在Science Advance上。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1-03-01

  • OsmiR396和OsmiR408遗传网络对粒形的调控

    microRNA(miRNA)是作物复杂农艺性状育种的目标,在不同物种中,不同miRNA之间协同作用调整某一特定发育进程。水稻粒形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调控该因素的miRNA网络建成的研究较少。近期,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苗雪霞研究组研究发现,通过超表达mimicry miR396(MIM396)下调OsmiR396的表达,在籼稻和粳稻背景中以及在密穗和多分蘖等增产因素的背景下,均能明显增大水稻粒形,提示miR396可能在调控水稻粒形过程中发挥枢纽性作用。OsmiR396的靶基因之一OsGRF8,超表达之后的表型最接近于MIM396的表型,因此,OsGRF8可能是介导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1-03-01

  • 厦门大学,哈佛医学院发表Nature文章:应用古DNA解析东亚人群形成史

    2月22日,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传超教授课题组与哈佛医学院David Reich教授团队合作,联合全球43个单位的85位共同作者在Nature期刊上发表文章Genomic Insights into the Formation of Human Populations in East Asia,通过古DNA精细解析东亚人群形成历史。在这项工作中,作者发布了东亚地区距今8000到1000年前166个古人基因组捕获测序数据,涵盖了中国陕西新石器时代五庄果墚遗址、中国台湾新石器到铁器时代汉本和公馆遗址、蒙古国50余个考古遗址、俄罗斯远东地区Bois

    来源:厦门大学

    时间:2021-02-26


页次:483/1559  共31180篇文章  
分页:[<<][481][482][483][484][485][486][487][488][489][49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