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我国学者和海外合作者在肥胖与2型糖尿病的免疫调节领域取得进展

    图1 白细胞介素27(IL-27)靶向脂肪细胞,促进产热并抑制肥胖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31830021、32030036、31420103901)等资助下,暨南大学尹芝南教授团队和美国耶鲁大学Richard A Flavell教授等合作,在肥胖与2型糖尿病的免疫调节领域取得进展。相关成果以“白介素27促进脂肪细胞产热和能量消耗(IL-27 signaling promotes adipocy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1-12-02

  • 增大氧化还原应激信号阈值(RST)促进健康衰老

      众所周知,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在生命活动中扮演着双重角色:有时候发挥有益的信号转导作用,有时候对生物大分子和细胞发挥有害的损伤作用, 这种双重特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前者被定义为oxidative eustress, 后者定义为oxidative distress. 然而,如何区分这两种作用至今仍不清楚。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陈畅课题组提出并定义了区分这两种作用的氧化还原应激信号阈值(Redox-stress Signaling threshold, RST)概念,利用线虫模型定量描述了该阈值并发现通过早期刺激增大RST可以促进线虫健康衰老。这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时间:2021-12-02

  • 朱学良组揭示运动纤毛内的区域性翻译与功能

      11月30日,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朱学良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Cilia locally synthesize proteins to sustain their ultrastructure and functions”。在该研究工作中,研究人员首次揭示运动纤毛中存在信使RNA(mRNA)引导的蛋白质合成,发现其对纤毛自稳态维持的重要性,颠覆了胞体是纤毛蛋白质组唯一来源的固有观点。   通常蛋白质都是在细胞质中合成以后再到特定位置发挥功能,而区域性翻译(local transl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时间:2021-12-02

  • 港大生物学家揭示一种天然黄酮是潜在的肥胖治疗药物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骨骼肌代谢中的作用资料来源:香港大学骨骼肌代谢和耐力下降在肥胖患者中是常见的,但其潜在机制尚不清楚。香港大学(港大)生物科学学院助理教授Chi Bun CHAN博士带领的研究小组,发现一种新的机制,解释肥胖如何损害骨骼肌的功能,并提供一种潜在的治疗方法。该研究结果最近发表在世界领先的科学杂志《Autophagy》上。肥胖是一种代谢紊乱,在现代社会越来越普遍。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肥胖人数增长了两倍,2016年达到6.5亿人(约占全球总人口的13%)。众所周知,肥胖会对人体多个器官造成损害,并导致

    来源:Autophagy

    时间:2021-12-01

  • 中科院开发无创预防心血管疾病新系统

            一种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新系统资料来源:HFIPS研发团队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冠心病患者血脂监测对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指标在特定条件下容易出现假阳性,而侵入性常规血脂检测则受饮食、运动、体重等因素的影响而波动。因此,迫切需要一种可用于长期脂质管理的方法。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作团队成功开发了一套快速、无创检测皮肤胆固醇的新型检测系统,可用于心血管病的长期脂质管理。“只要把手放

    来源:Lipids in Health and Disease

    时间:2021-12-01

  • 一项新的研究揭示了脂肪肝如何转变为肝癌

            多种致瘤信号与脂肪酸代谢信号轴协同激活,有利于肿瘤干细胞的形成和恶性转化的发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HFIPS)的一个研究小组报告称,他们发现一种代谢调节机制可能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向肝肿瘤的恶性转化中发挥作用。由YANG Wulin领导的研究团队花了两年多的时间进行这项研究,并于上个月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Sciences 》上发表。脂肪肝,顾名思义,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特点是肝脏细胞中脂肪过多积聚。脂肪肝分为两类,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研究小组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Sciences

    时间:2021-12-01

  • Kidney Int:肾小管损伤的线粒体稳态失衡新分子机制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是一种急性肾功能紊乱,主要以血浆肌酐和尿素氮明显增加,同时尿输出量明显降低为特点。AKI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荟萃分析表明全球成人住院患者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为21.6%,即每5个成年住院患者,就有1个住院期间发生急性肾损伤;而每5个急性肾损伤患者,就有1个住院期间发生死亡。中国住院患者急性肾损伤的检出率为0.97%,因AKI而导致的死亡率为16.5%。不幸的是,面对如此严峻的AKI流行病学现状,当前并没有能够明显改善AKI、或增强肾脏修复功能以缓解AKI进展至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时间:2021-12-01

  • Nature Communications:基因表达随细胞体积增大呈现非线性变化的机制

    为了保证正常的生理活动,细胞需要保持蛋白质和其他功能分子浓度保持在一个较为恒定的水平。对于大部分蛋白质和mRNA,在细胞的生长过程中,它们的数量与细胞体积呈线性关系,因此它们的浓度基本保持恒定。然而,总存在一些基因产物表现出非恒定的浓度,也就是说它们的数量与细胞体积呈现超线性(superlinear)或亚线性(sublinear)的关系。有趣的是,这些呈现非恒定浓度的蛋白质往往与细胞周期调控[1]和细胞衰老相关[2]。为了探究基因非线性表达的生物物理机制,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定量生物学中心/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的林杰课题组提出了一个新颖的全细胞尺度上的基因表达模型。通过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1-12-01

  • 复旦学者Nature Methods发文:运用代谢组学数据解析新算法助力发现未知代谢物

    代谢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代谢组学技术通过检测代谢物在生命体中的含量,反映出个体在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下的生化特征,尤其是新代谢物的发现将有助于探索生命活动的未知机制。譬如,促癌代谢物2-羟基戊二酸(2-hydroxyglutarate)的发现,为探索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癌变机理,及开发靶向抑制剂的癌症治疗方案奠定了基础1–3。代谢组学及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将促进发现与疾病相关的分子标志物,为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代谢组学近年来迅速发展,利用液相色谱-质谱技术可测出上千种不同的小分子代谢物,但是代谢组学的数据中仍有大量离子峰未被鉴定,意味着仍有潜在的代谢物待发现。如何全面的、准

    来源:复旦大学

    时间:2021-11-30

  • 韩家淮课题组发文:NLRC4炎症小体过度激活可通过三种细胞死亡通路导致小鼠死亡

    Science Advances杂志在线发表了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韩家淮课题组题为“NLRC4 inflammasome–dependent cell death occurs by a complementary series of three death pathways and determines lethality in mice”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在 NLRC4炎症小体过度激活的状态下可有顺序地分别激活三条死亡路线(即1:NLRC4-caspase-1-GSDMD焦亡通路;2:NLRC4-ASC-caspase-8凋亡通路;3:NLRC4-caspase-1-caspase

    来源:厦门大学

    时间:2021-11-30

  • Nat Commun | 脱氢异构酶FabX催化合成幽门螺杆菌不饱和脂肪酸的化学生物学机制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寄生于人类胃幽门部位的常见细菌病原体,其长期感染易诱发慢性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是全球感染人数最多且潜在致癌危害最大的致病菌之一。目前临床上对HP的根除治疗主要依赖多联抗生素疗法,然而多联抗生素的长期使用容易造成肠道菌群失调,引发其他病症,同时还导致了HP耐药性逐步增强,根除率逐年降低。因此,研究HP化学生物学调控新机制和发展抗HP新药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转化价值。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张良研究员等课题组于11月26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研究论文,题目为“Helicobacter pyloriFabX con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时间:2021-11-30

  • The Lancet子刊发表上海交大关于皮肤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感染的临床研究成果与综述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皮肤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姚志荣教授团队在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的Grand Round(大查房)栏目在线发表了题为“FacialBalamuthia mandrillarisinfection with neurological involvement in an immunocompetent child”的临床研究成果与综述。文章第一作者为张珍博士,梁键莹、韦若蕖、冯晓博为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为姚志荣教授。该文从一例轻微外伤后引起慢性面部肉芽肿损害,最终侵犯脑组织引起死亡的儿童病例出发,详细阐述了皮肤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时间:2021-11-30

  • 武汉大学发表Cas12a脱靶研究最新进展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Molecular Therapy》(IF: 11.454)在线发表了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病毒学国家重点和省细胞稳态重点实验室殷雷研究组在Cas12a脱靶研究取得的新成果,论文题目为“Cas12a variants designed for lower genome-wide off-target effect through stringent PAM recognition”( 《通过设计PAM严格识别的Cas12变体来降低其全基因组脱靶效应》),这是继该课题组2020年在《Genome Biology》上发表低脱靶CeCas12a的又一成果。。  CRISPR-Ca

    来源:武汉大学

    时间:2021-11-30

  • 郭雪峰课题组发展了单分子事件谱研究溶剂的微观结构

    溶剂在化学反应和生命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对溶剂效应的全面理解可以指导我们破译化学反应和生命过程的内在机制,并进一步优化合成条件和调节生物过程的驱动力。长期以来,对溶剂的理解和表征可以概括为:(1)内在性质:化学势、偶极矩和介电性质;(2)相互作用方式(静态无序):氢键、π-π堆积、疏水相互作用和静电相互作用;(3) 动态特性:扩散、电荷和能量的转移等。这些特性已被一系列宏观溶剂实验所描述,比如溶剂热力学、衍射成像等。然而,最内在的特征,包括溶质-溶质、溶质-溶剂和溶剂-溶剂的相互作用会被系综平均所掩盖,并且从微观角度直接表征的难度巨大,因而从未获得更多溶剂的详细局部结构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1-11-30

  • 北京大学金红芳教授团队发现血管细胞间通讯的新机制

    Redox Biol:金红芳团队发现血管细胞间通讯的新机制近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金红芳团队在国际生物学领域顶刊Redox Biology(IF:11.79)上发表了题为"Compensatory role of endogenous sulfur dioxide in nitric oxide deficiency-induced hypertension"的研究论文,发现在病理条件下,内源性二氧化硫(SO2)/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AT)途径作为一氧化氮(NO)体系损伤后的内源性防御体系,参与心血管稳态平衡调节,并进一步阐明NO通过对AAT1蛋白Cys192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1-11-29

  • 中山大学最新发文:血管钙化防治研究新进展

       图1 SIRT6通过泛素—蛋白酶体系统降解Runx2抑制血管钙化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81870506、81670676、81422011)等资助下,中山大学黄辉教授团队在血管钙化防治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结果以“SIRT6 通过调控Runx2抑制慢性肾脏病中血管平滑肌的成骨转分化(SIRT6 protects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 from osteogenic transdifferentiation via Runx2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为题,2021年11月18日在线发表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1-11-29

  • 专刊征稿 :细胞治疗、肝脏疾病与肝再生

    此专刊旨在探讨细胞治疗相关的基础、转化和临床研究中的领域进展,推动细胞移植在重大疾病临床转化中的应用。关注肝脏疾病及其细胞治疗在细胞生物学、材料和组织工程学、多组学、转化医学和临床医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进展,以及围绕肝脏稳态维持、损伤修复、细胞衰老与肿瘤发生等相关研究,并探讨疾病损伤模型建立、干细胞产品研发、干细胞治疗疾病疗效评价等问题。 研究领域重要性细胞治疗的发展已经超过一个多世纪,迄今为止,诸如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胰岛移植治疗糖尿病等,已经在延长患者生命周期、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供体细胞的来源紧缺、免疫排斥的风险、细胞功能的异质性、细胞制备工艺

    来源:同济大学属东方医院再生医学研究所

    时间:2021-11-29

  • 林杰课题组揭示基因表达随细胞体积增大呈现非线性变化的机制

    为了保证正常的生理活动,细胞需要保持蛋白质和其他功能分子浓度保持在一个较为恒定的水平。的确,对于大部分蛋白质和mRNA,在细胞的生长过程中,它们的数量与细胞体积呈线性关系,因此它们的浓度基本保持恒定。然而,总存在一些基因产物表现出非恒定的浓度,也就是说它们的数量与细胞体积呈现超线性(superlinear)或亚线性(sublinear)的关系。有趣的是,这些呈现非恒定浓度的蛋白质往往与细胞周期调控[1]和细胞衰老相关[2]。为了探究基因非线性表达的生物物理机制,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定量生物学中心/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的林杰课题组提出了一个新颖的全细胞尺度上的基因表达模型。通过数学

    来源: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

    时间:2021-11-27

  • 动物研究所与西北工业大学等单位合作研究揭示麂属动物染色体融合的分子机制及其基因组三维构象的演化

      麂属动物是鲸偶蹄目、反刍亚目、鹿科、麂亚科下的一类哺乳动物,因属内各物种间差异巨大的染色体数目而受到生物学家的广泛关注,是研究哺乳动物成种机制和染色体演化的绝佳模型。其中,小麂、黑麂是我国特有的物种,黑麂和贡山麂是我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麂和贡山麂都有8条(雌性)和9条(雄性)染色体,但是它们的核型却不相同,而小麂有46条染色体。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学者就对多种麂属动物染色体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发现其多变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是由鹿科祖先染色体(2n=70)反复串联融合而来,但反复串联融合的分子机制一直成谜。另外,由于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发生融合,伴随倒位等染色体变异事件,黑麂演化出一对新性染

    来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时间:2021-11-27

  • 我国学者在荧光超分辨率显微成像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92054301、81925022)等的资助下,北京大学陈良怡教授团队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李浩宇教授团队合作在荧光超分辨率显微成像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稀疏解卷积算法提高活细胞荧光超分辨显微成像分辨率(Sparse deconvolution improves the resolution of live-cell super-resolution fluorescenc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1-11-27


页次:449/1559  共31180篇文章  
分页:[<<][441][442][443][444][445][446][447][448][449][45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