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徐彦辉团队《Nature Communications》揭示mTOR通路关键调控复合物TSC的结构和酶活机制

     结节性硬化症蛋白复合体(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 简称TSC复合体)是mTORC1信号通路中重要的蛋白质复合体,其整合细胞外各种因素的刺激,负调控mTORC1复合体的活性,起到肿瘤抑制的作用。TSC复合体包含三个亚基:TSC1,TSC2以及TBC1D7。其中TSC2包含一个GTP酶活化蛋白(GTPase activating protein,简称GAP)结构域,将GTP形式的Rheb水解为GDP形式的Rheb,导致Rheb失活,不能激活mTORC1的激酶活性,抑制细胞生长。TSC1,TSC2基因突变导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结节性硬化症,影响全身各个组织

    来源: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

    时间:2021-12-02

  • 表观团队《Nature》报道METTL3调控小鼠胚胎干细胞异染色质形成机制

     mRNA上的m6A修饰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对于mRNA的命运调控涉及其生物学功能的方方面面,包括剪接、转运、降解、翻译等,m6A主要由METTL3/METTL14复合物催化,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METTL3/METTL14对于细胞质中mRNA的调控研究。但是METTL3是否参与以及如何参与调控染色质功能的研究相对较少。内源性逆转录病毒(Endogenous retrovirus)元件是基因组转座子元件之一,约占小鼠基因组的10%,为了阻止这些转座元件在基因组中四处移动造成遗传突变,细胞进化出了相应的表观遗传修饰抑制这些转座子的活性。小鼠胚胎干细胞主要通过H3K9me3和H4K20m

    来源: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

    时间:2021-12-02

  • 蓝斐团队与合作者《Nucleic Acids Research》揭示转录因子与表观遗传因子协同调控干细胞命运决定的机制

     细胞的命运决定受到转录因子与表观遗传因子的协同调控,例如胚胎干细胞的多能性维持,既需要关键转录因子的正确结合(如OCT4, SOX2, NANOG等),又需要对启动子和增强子活性的精确调控,两者密不可分。它们如何协同作用是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基因的启动子、超级增强子和过度活化的增强子上,都会有组蛋白甲基化H3K4me3及附近的H3K4me1的共同存在。那么这两种甲基化状态,到底是不同的甲基化酶催化出了不同的产物,还是由同一种甲基化酶的催化活性/催化时间发生变化的结果,也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转录因子BACH1(BTB and CNC homology 1)属于碱性亮

    来源: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

    时间:2021-12-02

  • 徐建青/张晓燕团队在《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报道IL-21重组溶瘤痘苗病毒单独或联合免疫细胞疗法具有强效抗肿瘤作用

     溶瘤病毒是天然的或经人工改造的、能在肿瘤组织中优势复制、直接或间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一类病毒。溶瘤病毒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发挥抗肿瘤功能:(1)病毒在肿瘤细胞内复制导致肿瘤细胞直接杀伤;(2)病毒感染肿瘤细胞后激发并释放细胞因子,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趋化免疫细胞浸润到肿瘤组织,促进“冷肿瘤”向“热肿瘤”转变;(3)裂解的肿瘤细胞释放特异性抗原,与细胞因子协同,提升机体抗肿瘤特异性免疫反应;(4)溶瘤病毒可以作为载体携带肿瘤抑制基因、促凋亡基因、抗血管生成基因、自杀基因和免疫调节基因,进一步调控肿瘤微环境,提升抑瘤功能。与其它治疗手段相比,溶瘤病毒的优点包括杀伤作用强、不易产生耐药性、较

    来源: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

    时间:2021-12-02

  • 许杰团队在《Oncogene》和《RSC Chemical Biology》报道靶向降解PD-L1和PD-1的新分子

     近日,我院许杰课题组分别在Oncogene和RSC Chemical Biology期刊发表研究论文,报道氨氯地平(amlodipine)对PD-L1的诱导自噬降解作用,以及PD1-PALM对PD-1的靶向降解作用。 该课题组通过“老药新用“思路筛选已有药物分子库,发现氨氯地平(心血管疾病药物)能够显著地促进PD-L1蛋白在肿瘤细胞中的降解。通过机制研究,发现氨氯地平通过降低细胞浆内的钙离子水平,减少Calpain对Becklin1的剪切从而促进自噬。这种自噬是对循环内体(recycling endosome)具有高度选择性的,使富集在循环内体上的PD-L1蛋白发生降解。

    来源: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

    时间:2021-12-02

  • 施奇惠团队与合作者在《PNAS》报道新型肺癌循环肿瘤细胞表型

     转移是癌症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导致癌症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肿瘤细胞从原位病灶脱落并播散进入血液,形成远端转移的种子,而这一事件可发生在癌症的早期。在血液中检出循环肿瘤细胞(CTC)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一方面可用于癌症诊断,因为完整的肿瘤细胞是肿瘤存在的高级别证据;另一方面也提示了癌症转移的可能。目前唯一获得FDA批准的CTC检测技术是CellSearch系统,被批准用于转移性乳腺癌、结肠癌与前列腺癌患者的CTC检测,但其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检出率很低,这与NSCLC容易转移的临床经验不符,提示其采用的标志物可能无法有效检测NSCLC的CTC。CellSearch主要采用上

    来源: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

    时间:2021-12-02

  • 徐彦辉团队《Cell Research》揭示人源RNA 聚合酶 III转录延伸复合物的结构和转录调控机制

     在真核生物中,三种结构保守的RNA聚合酶(Pol I,Pol II和 Pol IIII)分别介导不同基因的转录,合成不同类型的RNA。Pol I 定位在细胞核核仁中,主要转录rRNA;Pol II、Pol III均位于细胞核核质中,其中Pol II负责转录合成mRNA, Pol III负责转录合成tRNA、5S rRNA、U6 RNA等其他非编码小RNA。Pol III是真核生物中组成最为复杂的聚合酶,包含17个亚基,可分为结构保守的催化核心模块和外周调控模块。临床试验证明,Pol III的突变和异常组装会导致特雷彻·柯林斯综合征、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贝克威斯

    来源: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

    时间:2021-12-02

  • 顾宏周课题组与合作者《Nature Chemistry》报道利用DNA纳米组装体按尺寸精确分选脂质体新策略用于曲率依赖的膜相关反应研究

     在细胞中,无论是胞内囊泡与细胞器还是胞外的分泌囊泡,大量膜蛋白可以在具有极高曲率的弯曲膜上 (曲率半径<50 nm)分布并维持其结构域,为了理解这些膜蛋白与高曲率膜的依存关系及其功能行为,人们亟需一种模型体系进行膜结构的仿生研究,而粒径大小精确可控的脂质体可以提供这样的理想平台(粒径与曲率成反比)。在现有的脂质体制备策略中,粒径大小的调控依赖于制备条件、均一化的处理方式及纯化方式等,但得到的脂质体产物或者均一性不足,或者只具备若干离散的尺寸,无法形成一条尺度连续分布的谱系供精确分析研究。 2021年3月30日,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顾宏周研究组与耶鲁大学林

    来源: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

    时间:2021-12-02

  • 王义平博士《Cell Metabolism》报道细胞代谢调控线粒体自身生物合成机制

     线粒体是细胞内一类非常重要的细胞器,具有独立于细胞核的遗传物质(mtDNA)及相应的基因转录和蛋白翻译系统。与此同时,线粒体也是细胞代谢的重要区室,因其在能量代谢中的重要作用被称为“细胞的能量工厂”。线粒体代谢和生物合成异常在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衰老等疾病的进程中具有关键的调控作用。线粒体量在细胞内被动态调节,并与细胞的代谢状态密切相关。目前对细胞如何感知营养状态调控核编码线粒体基因的表达已有较多认识,并鉴定出了以PGC1a和NRF2为代表的多个核转录调控因子。线粒体基因组编码13个蛋白(均为电子传递链组分)、2个核糖体RNA(rRNA)和22个转运RNA(tRNA)

    来源: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

    时间:2021-12-02

  • 黄胜林课题组《Advanced Science》和《Nucleic Acids Research》揭示环形RNA癌症特异表达和作用并构建RNA剪接位点数据库

     RNA 剪接(RNA splicing)是真核生物 RNA 转录后加工的必要环节,是导致转录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关键步骤。不同的 RNA 剪接方式可产生不同类型的剪接位点,包括线性剪接位点、反式剪接位点(环形RNA)和融合位点(融合基因)。因此,一个基因往往可产生多种形式的转录本,阐明转录本的具体信息,是了解基因结构和功能机制的重要基础。其中,环形RNA是一类具有特殊环状结构的RNA分子。目前研究表明,环形RNA主要通过发挥miRNA海绵、蛋白结合以及翻译短肽等生物学功能,可参与机体内各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大部分的环形RNA功能未知,与宿主mRNA的表达、功能和调控关系也尚待解析。&n

    来源: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

    时间:2021-12-02

  • 顾宏周课题组《STAR Protocols》报道制备长单链DNA的生物法新策略

     当前,单链DNA序列的体外获取严重依赖于固相化学合成,其技术上已非常成熟,但依然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比如,化学合成DNA的产率随着序列长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当超过200个碱基时,化学合成得到的DNA不仅产率/量低下,而且成本较高。换言之,化学合成长单链DNA的性价比很低,该缺点严重限制了很多基于长单链DNA序列的下游生物技术的应用,如长单链DNA模板介导的基因敲入、基于长单链DNA锁式探针的长程测序、围绕长单链DNA自组装体的载药递送等等。 2021年5月14日,我院顾宏周课题组在Star Protocol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Biotechnological product

    来源: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

    时间:2021-12-02

  • 雷群英团队《Autophagy》报道AHCYL1可作为代谢物SAH的感受器

     自噬是细胞应对营养缺乏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MTOR信号通路调控的主要生物学过程之一。2017年,Sabatini课题组报道了BMT2/SAMTOR能够感知细胞内SAM(S-腺苷甲硫氨酸,S-adenosyl methionine)的浓度,在细胞缺乏SAM的时候,BMT2抑制MTOR信号通路,当SAM充足的时候,SAM则能够结合BMT2 避免BMT2对MTOR蛋白复合物的结合和抑制作用。 SAM是细胞内最主要的甲基供体,而SAH(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则是SAM在甲基转移反应过程中的代谢产物。由于SAH和SAM结构非常类似,SAH对所有依赖于SAM的甲基转移酶具有很强的抑制

    来源: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

    时间:2021-12-02

  • 顾宏周课题组《Nucleic Acids Research》报道末端杂交结构促进DNA水解自切酶的试管内进化

     与RNA和蛋白质一样,DNA具备酶的活性,尽管这一特性目前只在体外得到确认。在DNA的众多酶活特性中,可水解切割DNA的DNA(DNA水解自切酶)因其具备作为新型基因编辑工具的潜能受到更多关注。现有的DNA水解自切酶都是从人工合成的包含随机序列(N)的单链(ss)DNA文库中筛选得到的;大约十年前,耶鲁大学的Breaker团队建立了一套强大的体外筛选策略,借助环化酶CircLigase催化线性DNA成环,从环形ssDNA文库中分离出可在DNA骨架任意位点发生水解自切割的DNA序列(图1)。基于此策略,已发现两类(I&II)高活性的特异感应Zn离子的DNA水解自切酶,其中I类酶在多项

    来源: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

    时间:2021-12-02

  • 徐彦辉团队的成果登上《Science》杂志封面

     6月4日出版的Science杂志的封面介绍为“How transcription begins”(转录是如何开始的),研究论文来自我院徐彦辉研究团队此前在线发表的研究《人源中介体复合物及其结合转录前起始复合物的结构研究》(Structures of the human Mediator and Mediator-bound preinitiation complex),报道了首个结构与功能完整的PIC-Mediator复合物。该工作在线发表后曾引发了国内外学术同行极大的关注,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据了解,徐彦辉课题组在不到1年半的时间里,先后四次在Science杂志发表研究长文,该系

    来源: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

    时间:2021-12-02

  • 周玉峰团队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上发表Covid-19感染的细胞因子风暴信号通路和治疗的长篇综述

    2021年7月7日,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附属儿科医院周玉峰研究员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深圳大学医学院徐大模教授合作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The signal pathways and treatment of cytokine storm in COVID-19 的长篇综述。 眼下,新冠(COVID-19)的肆虐已然成为全球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其给世界的经济增长和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目前,大量的研究表明免疫病理损伤,尤其是以高水平的外周细胞因子为特征的细胞因子风暴可能是

    来源: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

    时间:2021-12-02

  • 屈前辉课题组分别在《Structure》 & 《Immunity》上报道Patch1研究及EB病毒vGPCR研究

     细胞表面跨膜蛋白Patched(Ptc1)介导的Hedgehog (Hh)信号传递是调控动物形态发生的重要通路,其功能失调往往导致机体发育异常,且与基底细胞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穿膜12次的Ptc1蛋白主要分布于初级纤毛上。当没有配体Hh存在时,Ptc1可以通过降低细胞膜中的固醇类分子水平来抑制Hh信号通路及下游基因的转录表达。感应到Hh信号后,Ptc1从初级纤毛中向纤毛基底部位迁移,并富集于质膜小窝(caveola)上。质膜小窝膜上富含鞘磷脂与胆固醇,是一种相分离形成的“信号传递枢纽”。Ptc1蛋白在去垢剂胶束等非脂环境的三维结构的解析为阐释该受体发挥功能的机制提供了重要线

    来源: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

    时间:2021-12-02

  • 周祥课题组《PNAS》揭示促癌长链非编码RNA RMRP作用机制

     p53蛋白是最重要的肿瘤抑制因子,被称作“基因组卫士”,在维持基因组稳定性、防止正常细胞恶性转化以及抑制癌细胞生长和转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DNA损伤、营养缺乏和核糖体应激等信号刺激下,p53的抑癌活性得到进一步增强。而肿瘤细胞擅于利用各种负调控机制限制p53活性,以达到自身快速生长和增殖的目的。E3泛素连接酶MDM2是最主要的p53负调控因子,可促进p53泛素化和蛋白酶体降解。因此,靶向MDM2-p53信号通路,提高p53活性,是肿瘤靶向治疗的一个重要的思路。 日前,我院周祥课题组在PNA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Inactivation of the tumor suppr

    来源: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

    时间:2021-12-02

  • 柳素玲团队《Nature Communications》发现三阴性乳腺癌相关靶点

     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因缺乏激素受体和HER2蛋白的表达,目前有效的治疗手段仍十分有限。肿瘤新血管形成(Neovasculogenesis)在三阴性乳腺癌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靶向肿瘤血管是三阴性乳腺癌治疗的一个重要策略。肿瘤血管系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网络系统,包括内皮血管新生(angiogenesis)和肿瘤血管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等,而目前绝大部分抗血管新生临床治疗策略都是靶向VEGF/VEGFR信号通路,并不能很有效的针对肿瘤血管拟态,因此寻找能够有效靶向肿瘤血管拟态的分子靶点是三阴性乳

    来源: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

    时间:2021-12-02

  • 周玉峰课题组《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揭示外泌体来源的miRNAs在儿童髓母细胞瘤中的调控新机制

     髓母细胞瘤是儿童最常见的颅脑恶性胚胎性肿瘤,世界范围的发病率为每年5.07-6.8/10万人,是引起儿童肿瘤相关死亡的首要原因。目前针对髓母细胞瘤的治疗是一种联合治疗的策略,手术为主,综合放疗以及化疗、靶向药物治疗等作为辅助治疗。髓母细胞瘤的发病机理极其复杂,涉及表观遗传学、胚胎发育学等多个方面,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导致总体治疗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近几年,关于肿瘤与微环境之间的生物信息交流逐渐成为肿瘤学研究的热点,肿瘤微环境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肿瘤的进展,同样影响了肿瘤的侵袭性、转移以及其他一些恶性生物学行为等,外泌体作为细胞间交流的重要媒介,逐渐进入到肿瘤学家的视野并引起重视。外

    来源: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

    时间:2021-12-02

  • 许杰课题组《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揭示THADA在驱动PD-L1高尔基体驻留中的作用以及肿瘤免疫靶标价值

     癌细胞中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异常上调抑制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但驱动和维持PD-L1表达的分子机制仍不完全清楚。PD-L1在肿瘤细胞内高尔基体等细胞器的驻留可能是影响抗体药物疗效的因素之一,但既往对其理解并不充分,使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面临挑战。 日前,我院许杰课题组在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杂志发表了题为THADA drives Golgi residency and upregulation of PD-L1 in cancer cells and provides promising target for im

    来源: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

    时间:2021-12-02


页次:442/1559  共31180篇文章  
分页:[<<][441][442][443][444][445][446][447][448][449][45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