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城环学院朴世龙院士团队揭示土壤氮对人工林植被碳动态和土壤有机碳动态的调节作用

    植树造林被认为是增加碳汇、缓解气候变化的有效措施。然而,当前学术界对植树造林增汇潜力的估算仍然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其原因一方面在于缺乏大尺度的野外调查数据;另一方面在于对植被碳动态和土壤碳动态之间的联系认识不足。造林带来的植被生物量增长既可通过增加凋落物输入促进土壤有机碳积累,但同时也会增强植物对土壤养分(尤其是土壤氮)的需求,从而激发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对二者之间这种复杂耦合关系及其调控机制的有限认知极大制约了对未来植树造林固碳潜力的准确估算。针对以上研究不足,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朴世龙院士团队聚焦我国绿色长城——三北防护林,历时多年,开展了大尺度的配对采样调查研究。团队选取了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3-06-09

  • 我国学者在金丝猴物种形成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图 黔金丝猴杂交起源及其独特毛色产生分子机制示意图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31925006)等资助下,云南大学于黎研究员团队和四川大学刘建全教授团队在金丝猴物种形成研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研究人员揭示了灵长类动物黔金丝猴(Rhinopithecus brelichi,the gray snub-nosed monkey)的杂交起源和其独特毛色产生的分子机制。研究结果以“灵长类黔金丝猴的杂交起源(H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3-06-09

  • 红细胞发育各阶段的多维度染色质动态

    红细胞是人体中数目最多的血细胞,健康人体每天会新生约20亿个红细胞以替代受损或失去的红细胞,其发育过程的障碍会导致各类贫血疾病的发生,例如先天性纯红再障(DBA)等[1-3]。理解红细胞发育的动态改变及机制对贫血类疾病的研究和治疗具有极大的基础生物学及转化意义。红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其发育可以被分为两个阶段:具有强大自我更新能力的红系祖细胞和能够快速分化脱核的红系前体细胞阶段。红系祖细胞和前体细胞这种巨大差异背后的潜在机制一直不甚清楚[4]。5月31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李湘盈研究员课题组在Nucleic Acids Resear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3-06-08

  • 预防肥胖的糖尿病人肝癌发生的新思路以及AAV基因治疗的新问题

      6月5日,国际学术期刊EMBO Molecular Medicine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翟琦巍研究组题为“AAV induces hepatic necroptosis and carcinoma in diabetic and obese mice dependent on Pebp1 pathwa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 AAV)能够导致肥胖的糖尿病小鼠出现肝脏程序性坏死和肝癌,口服泼尼松龙(Prednisone)或靶向Pebp1信号通路可以有效缓解AAV导致肥胖的糖尿病小鼠的肝损伤及肝脏程序性坏死。该研究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

    时间:2023-06-08

  •  成都生物所在亚高山森林树种共存机制研究中获新进展

     树种共存是森林生态系统普遍存在的现象。树种共存会引起土壤资源可用性改变,对同种或异种邻居植物生长产生正或负效应,进而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通常混交林较单一纯林能提高森林系统的生产力和土壤质量。土壤微生物在森林生态系统的地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混交林中土壤微生物促进树木生长和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   基于此,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地表过程与生态系统管理项目组博士生李琬婷在尹春英研究员的指导下,以川西亚高山森林主要优势树种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和粗枝云杉(Picea asperata))为研究对象,

    来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3-06-08

  • 华南植物园发现长期氮添加不会提高南亚热带森林中植物的磷需求

      大气氮沉降对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产生了重大影响,很可能加剧富氮少磷的南亚热带森林土壤养分失衡。依据氮磷元素的来源及其作为生命元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氮沉降将增加南亚热带森林植物对磷的需求,久而久之,土壤磷将是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结构演变和功能发挥的限制因子。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博士生余光灿在闫俊华研究员、王应平研究员和郑棉海副研究员的指导下,依托鼎湖山长期氮添加试验平台,选取了9种主要植物包含4类生长型(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植物叶片的养分浓度、根际土和矿质土磷组分及其他理化性质的变化,评估了氮添加对南亚热森林主要物种磷需求和土壤磷供应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3-06-08

  • 华南植物园在石仙桃叶绿体基因组进化和系统学研究取得进展

      兰科石仙桃属植物(Pholidota Lindl. ex Hook.)分布于亚洲热带、亚热带地区,世界约有30种,我国产约15种。该属植物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其中有些类群为传统中药材,俗称石橄榄。然而,以往由于采样不足、缺乏足够的信息位点及有限的基因组信息,该属和近缘属间的关系和系统地位尚不清楚,石仙桃属的分类问题尚存在争议。 为了解该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及其叶绿体基因组的变异模式,科研人员对13种石仙桃属植物的叶绿体全基因组进行了高通量测序、组装和注释分析。结果显示,石仙桃属叶绿体基因组均为典型的环状四分体结构,大小在158,786 ~ 159,781 bp之间。每个叶绿体基因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3-06-08

  • 我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在工业尺寸柔性单晶硅太阳电池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图1 Nature封面:基于可折叠硅片的柔性太阳电池 (Foldable silicon wafers for flexible solar cells) 图2 可卷曲操作的工业尺寸柔性单晶硅片和柔性单晶硅太阳电池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51925208、62004208)等资助下,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刘正新研究员团队、狄增峰研究员团队与合作者在工业尺寸柔性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研究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3-06-08

  • 树种多样性驱动木质残体分解速率空间异质性机制

    木质残体蕴含着全球森林10~20%的碳储量,其分解速率的变化对区域乃至全球碳释放都会产生巨大影响。为实现2050年全球碳中和与2067年气候中性目标,多国政府将植树造林作为提升自然碳汇的重要途径。然而,造林方式、树种选择等多种人为因素可能会加快木质残体分解速率,降低自然碳汇的效率。因此,探明树种多样性变化对分解者活动及木质残体分解速率的影响机制,将为植树造林提供科学指导,以期降低木质残体碳释放。2023年5月28日,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于明坚教授团队在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上发表题为“Tree species richness increases

    来源: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3-06-07

  • 基因组古病毒复活驱动脑衰老

      额叶是与认知和行为控制有关的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年龄增长,额叶功能逐渐退化,其神经解剖学和神经生理学变化是额颞叶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基础。然而,认知老化先于神经退行性疾病表征数年出现,这对于人类认知减损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此外,由于额叶衰老及其神经元变性涉及复杂的细胞结构和功能变化,加之细胞在表观遗传和基因表达等分子调控水平的复杂性,使得目前对驱动灵长类额叶衰老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的认知还非常有限,这严重制约了针对脑衰老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临床评估与干预策略开发。  2023年6月1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研究组、曲静研究组联合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张维

    来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时间:2023-06-07

  • 早期鸟类的肢体进化

            中生代兽脚亚目(包括鸟类)前肢和后肢的形态差异从祖先笨重的恐龙状态中组装出灵活的鸟类身体计划是进化生物学的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飞禽的身体平面图显示出身体尺寸的明显减小和前肢的比例伸长。考虑到肢体和身体大小之间的比例关系,肢体的变化可能会被整个身体大小的变化所掩盖。由于单个肢体元素的变化为自然选择提供了直接的基础,因此它们对于理解从陆生兽脚亚目向流浪兽脚亚目过渡过程中分支和谱系特定的进化模式至关重要。然而,很少有研究明确地探索鸟类早期特征肢体结构的进化路径。然而,现在,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IVPP)的古生物学家们报

    来源:AAAS

    时间:2023-06-07

  • 用户成果 | 冷冻电镜揭示内源性转录终止的结构机理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5604-1

    来源: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

    时间:2023-06-07

  • 用户成果 | 双光镊系统在单分子蛋白质折叠方面的应用

    双光镊系统在单分子蛋白质折叠方面的应用         2023年2月7日,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刘珈泉及其合作团队在单分子蛋白质折叠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工作利用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高分辨率双光镊系统揭示了在小分子蛋白Complexin-1(CpxI)调节下可溶性N-乙基马来酰亚胺敏感因子附着受体(Synaptic-soluble N-ethylmaleimide-sensitive factor Attachment REceptor ,SNARE)复合物的动态组装机制。通过双光

    来源: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

    时间:2023-06-07

  • 用户成果 |动物设施助力用户开发CAR-T理性设计平台

    来源: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

    时间:2023-06-07

  • 用户成果 | GSDMB通过转录水平的可变剪接调控细胞焦亡活性的精确分子机理

    来源: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

    时间:2023-06-07

  • 用户成果 | 结核分枝杆菌核糖核酸酶RNaseJ的结构基础及功能机制解析

    来源: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

    时间:2023-06-07

  • 用户成果 | 光伏领域反式钙钛矿太阳电池刷新记录

    来源: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

    时间:2023-06-07

  • 物理学院徐莉梅课题组与合作者在拓扑缺陷与材料塑性关联研究取得进展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徐莉梅教授与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武振伟副教授、法国蒙彼利埃大学Walter Kob教授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汪卫华院士等合作,在无序玻璃物质中的拓扑缺陷与材料塑性关联的研究上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振动模式的拓扑结构预测玻璃材料塑性事件》(Topology of vibrational modes predicts plastic events in glasses)为题,在2023年5月24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并被编辑精选亮点评述。玻璃态材料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其结构缺乏长程有序性,但能够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3-06-07

  • 我国学者在柔性触觉电子皮肤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图 触觉传感阵列的构建过程与性能示意图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T2225017、52073138)等资助下,南方科技大学郭传飞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柔性触觉电子皮肤,并在机械手触控研究中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具有嵌入式传感单元,可用于机器人领域的鲁棒、高灵敏且无串扰的离电型蒙皮(Embedment of sensing elements for robust, highly sensitive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3-06-07

  • Nucleic Acids Research | 李湘盈课题组解析红细胞发育各阶段的多维度染色...

    红细胞是人体中数目最多的血细胞,健康人体每天会新生约二十亿个红细胞以替代受损或失去的红细胞,其发育过程的障碍会导致各类贫血疾病的发生,例如先天性纯红再障(DBA)等 [1-3]。理解红细胞发育的动态改变及机制对贫血类疾病的研究和治疗具有极大的基础生物学及转化意义。红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其发育可以被分为两个阶段:具有强大的自我更新能力的红系祖细胞和能够快速分化脱核的红系前体细胞阶段。红系祖细胞和前体细胞这种巨大差异背后的潜在机制一直不甚清楚 [4]。 2023年5月31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李湘盈课题组在Nucleic

    来源:生命科学联合中心

    时间:2023-06-07


页次:190/1558  共31155篇文章  
分页:[<<][181][182][183][184][185][186][187][188][189][19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